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蛇吞象 >

第2部分

蛇吞象-第2部分

小说: 蛇吞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这家小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此前,汽车属于有钱人的玩具。但是,建造一种既简单又坚固耐用,而且人人都承受得起的汽车是亨利·福特的梦想。这辆梦想之车就是T型车,在当时是最为著名的汽车。尽管不加选装件的最终售价仅为260美元,但几乎每个人都喜欢选装件,因此其平均价格达到400美元。    
    T型车于1908年10月1日步入历史舞台,亨利·福特称之为“万能车”。它成为低价、可靠运输工具的象征,当别的汽车陷于泥泞的道路上时它却能继续前行。T型车赢得了千千万万美国人的心,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莉齐”。T型车第一年的产量达到10 660辆,打破了汽车业有史以来的所有纪录。    
    到了1913年末,福特汽车公司的年产量已经占全国汽车年产量的一半。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福特在工厂实行批量生产。福特推断,如果让每一位工人固定在一个位置,负责一件工作,而让汽车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汽车会更快成形,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工时。    
    1913年的夏天,福特公司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在密执安州海兰公园制造厂,用绳子和绞盘将底盘在地板上进行传送。现代批量生产由此诞生!最终每个工作日下线T型车的速度达到每10秒一辆。    
    1914年1月5日,亨利·福特宣布福特汽车公司的最低日薪为5美元——几乎两倍于当时的最低日薪,震惊了全世界。福特先生认为,既然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汽车,如果员工们能够买得起的话,就可以卖出更多的车。他相信,一个8小时工作日5美元的报酬是他所做的削减成本的最佳举措。他说:“我可以找到创造高工资的生产方法。如果降低薪水,就是降低顾客的数量。”    
    T型车引起了变革。5美元的日薪引发了一场社会动荡,而流动的装配线则引起了一场工业变革。    
    如今,汽车已在现代都市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提起汽车,就必须提起一个人,就是亨利·福特,他是第一个将小汽车正式命名为“轿车”的人,也是世界著名品牌“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到亿万富翁,福特的个人奋斗历史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有关汽车的东西,还有更多的是他实现汽车的梦想。


《蛇吞象》 泛舟梦想《蛇吞象》 聚沙成塔

    第二式 志存高远,聚沙成塔    
    [柳传志]现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中国IT界的传奇人物。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用14年的时间,领导联想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志存高远,聚沙成塔的成长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柳传志2000年1月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2000年6月被《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当选CCTV2000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    
    柳传志令人鼓舞地以亲身经历告诉青年人,创业成功所必需的要素其实并不多。志存高远,聚沙成塔就是关键的一个。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是到1980年,他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起了作用。他们心里特别高兴。但就在这时候,他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的产品性能和国外差得太远。这使得他坚决地想跳出来。    
    20世纪80年代,国内是全民性的躁动、迷惘、不知所措,人们都驱动着一艘艘小舢板不明就里地下水了。中关村街上一下办起了许多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也有人出去办公司,或者给人打工、验收机器,一天收入三四十元。当时计算所一个月的奖金也就30多元,这对该所正常的科研冲击很大。面对此局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想:计算所能不能自己办个公司,积累点钱,上缴给所里,解决所里的实际困难。柳传志以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使曾茂朝觉得他是最佳人选。于是,40岁的柳传志“憋得不行”下海了。    
    1984年,“两通两海”已经挺立在中关村,当时只有11个人和20万元资金,柳传志的名字也像今天中关村众多小公司老板的名字一样普通得让人容易忘记。但十几年后的柳传志成就了大事,让联想成了民族计算机的象征。而当年笑傲江湖的英雄,风流却被雨打风吹去。柳传志把这个鲜明的对照归结为创业之初是否立意高远。    
    1984年,柳传志起步阶段可谓窘迫。没有资金,他只能替人家卖机器,但柳传志多了个心眼,琢磨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怎样的价格和服务才能更吸引用户。他相信,学会做贸易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第一步。“不把贸易做通了,再好的产品也不知道怎样卖;不把制造业搞精良了,再好的科研也会被制造业的粗糙掩盖了。搞科研的人最怕做贸易,主要是这段苦没吃过。一定要干下去,一定要对市场有个理解。会做贸易以后,看问题才会有穿透力。”    
    到了1988年,柳传志的“贸易”做得颇有声色。联想代理当时位居美国微机五强之一的虹志电脑(ASTPC),一个月能卖好几百台。打通了销售渠道以后,柳传志要自己生产。因为他们是计算所的人,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做。但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联想规模又小,国家不可能给他们下生产批文,他们怎么说都没用,因为他们潜在的能力没有人相信。于是,他们决定到海外试试。就这样,他们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跨了。    
    1988年,柳传志带着30万元港币闯荡香港。初来乍到,只能和内地一样,先从做贸易开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慢慢了解海外市场。接着,联想选择了板卡业务,然后打回国内,这是一个立志高远的想法,为联想PC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拒绝诱惑往往是件最困难的事,但柳传志还是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了如何才能立足长远谋发展。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自己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成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拿到批文后,一台XT机器能卖4万多元,而他们不想这样做。1988年的时候,公司高层就此发生过一次讨论。他们的办公室主任一心想要他们的公司办成像科海那样──总公司下面一大堆小公司,每个公司都独立做进出口,虽然每个公司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但是每个公司都赚钱。这时候为了反对“小船大家漂”,他开始强调“大船结构”。    
    柳传志对立意高低有一个比喻:“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馅少,坑一把是一把,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的鞋怎么做也应讲究合适。”    
    柳传志认为,同样是卖馅饼,也可以有立意很高的卖法,比如,开馅饼连锁店。    
    柳传志强调立意,是因为他明白,公司发展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首先,只有立意高,才能牢牢记住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松懈,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其次,如果立意不高,就不能不停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稍有成功就会轻易满足。第三,立意高了,自然会明白最终目的是什么,就不会急功近利,不在乎个人眼前得失。    
    在技术方面,他也追求立意高远。他要向核心技术挺进,他的做法是把面拓宽,技术扎实,一层一层往上去垒,而不是立一根杆子,立得挺高,风一吹,杆子就倒了。他已经吃过这个亏,他做激光打印机的时候,是针对着惠普某个型号做的,做完了以后,惠普新型号又推出来了,立刻把他砸在这儿了。但是,如果有很强的科研前瞻力,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和销售基础,情况就会好很多。    
    其实,立意高远就是要有理想,要看得长远,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小利益,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短视”。想做大事的人是不会被眼前利益所束缚的,也不会对一时的得失斤斤计较。要有长远眼光,为自己的事业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正是有了远大的目标,柳传志从20万元起家,20年得到了飞速发展,2002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2003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8。99%,1996年以来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4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6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的骄人成绩。


《蛇吞象》 泛舟梦想《蛇吞象》 怀抱理想

    第三式 怀抱理想,不言放弃    
    [丁磊]网易公司创始人,现任网易联合首席技术执行官。1971年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1993~1995年就职于浙江省宁波电信局,1995~1996年就职于Sybase广州公司,1996~1997年就职于广州飞捷公司,1997年创办网易公司。2000年3月,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出任网易公司联合首席技术执行官。    
    网易的丁磊说:“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摔倒,但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与金钱无关,与年龄无关,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抱有理想,不言放弃。    
    丁磊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四五岁的时候,也很淘气,但不是像别的孩子一样整天在外面调皮捣蛋,而是喜欢呆在家里摆弄他的小玩意: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丁磊的父亲是宁波一个科研机构的工程师,由于受了父亲的影响,丁磊迷上无线电。初一的时候,他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这项创举,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都说丁家出了个“神童”,是当科学家的料子。他也认为自己将来最骄傲的职业,就是成为一个电子工程师或者电气工程师。高考时,他填报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大学四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他从第二学期开始,第一节课一律不去上,因为他很困惑,难道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老师教才会吗?同时,他觉得眼睛还没睁开就去听课效率一定不好。    
    因为没有听第一堂课,又不得不做作业,所以他会很努力地去看老师上一堂讲过的东西,会很努力地去想老师想传达什么样的消息。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快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技巧,那就是思考的技巧。直到后来,他学一门功课,可以不听别人讲课,完全自学,他看书速度很快,一般都从后面往前看,看到后面的关键字,有看不懂的,就到前面去看这个描述。一般来讲,在两三个礼拜的时间内就把一门课掌握到。    
    后来接触Internet的时候,他才知道这种技巧对他是多么的重要,因为Internet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一本书很系统的介绍Internet的整个结构,里面的软件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电信局旱涝保收,待遇不错,但丁磊觉得那两年工作非常辛苦,同时也感到一种难尽其才的苦恼。1995年3月,他准备从电信局辞职,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出去闯一闯。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他选择了广州。初到广州,走在陌生的城市,面对如织的行人和车流,丁磊越发感到财富的重要性。最现实的是一日三餐总得花钱吧?也不可能睡在大街上成为盲流吧?那时,丁磊身上带的钱不多,他得省着花,因为他当初执意要打破“铁饭碗”,现在根本不容许自己混到走投无路的时候靠父母接济。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哪怕钱少一点,但总比漂泊着强。    
    不知道去过多少公司面试,不知道费过多少口舌,凭着自己的耐心和实力,丁磊终于在广州安定下来。1995年5月,他进入外企Sebyse工作。    
    在Sebyse广州分公司工作一年后,丁磊又一次离开那里和别人一起创立一家与Internet相关的公司。当时,他可以熟练地使用Internet,而且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上网用户。    
    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