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思考中医 >

第46部分

思考中医-第46部分

小说: 思考中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对文字的认识和研究,大家始终应该抱定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文以载道,非虚语也。这个过程随意不得,因为我们从上述这些研究可以看到,文字的构造不是随意的,它依据一个严格的〃理〃,而这个理又是从事中来。理以事显,事以理成,理事不二,这在中国的文字里体现得尤其充分。比如骨这个造字,大家都知道肉是很具柔性的东西,而骨则非常坚硬。我们现在在镜下才知道这个骨组织中充满了脂肪细胞,而古人却早已将这个〃月肉〃置于骨中了。古人凭什么知道的呢,古人凭什么这样安排?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随意不得!马虎不得! 

  (4)人为倮虫之长 
  在《内经》里面它把所有的动物都叫做虫,虫是一个大类,即动物的这一类。小时候看《水浒》的时候,看到武松上景阳冈的这一段,书中把老虎称毛虫,当时很不理解,还以为是不是施兄弄错了。施兄没有搞错。后来才知道这是有出处的。 
  《内经》将虫分为五类,即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毛虫属木,羽虫属火,倮虫属土,介虫属金,鳞虫属水。毛虫就是身上长毛的这一类,像老虎、狮子、猫、狗,这些都归毛虫;羽虫就是身有羽毛而能飞翔的这一类,鸟类即属羽虫;倮虫呢?当然就是赤条条的,一眼就能见肉的这一类,像人就属倮虫这一类,西方人虽然多毛,但这个毛不能跟虎豹的毛相比,所以,西方人也还只能归到倮虫;介虫就是甲壳类动物,龟、鳖即属此类;鳞虫即身上长鳞的一类,大部分水生动物都归鳞这一类。 

  将所有的动物分作毛、羽、倮、介、鳞这五类,在每一类下当然就包括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种属。而在这些不同的种属当中,有一个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即称之为〃长〃。故古云:〃毛虫三百六十,麟为之长。羽虫三百六十,凤为之长。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鳞虫三百六十,龙为之长。介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见《黄帝内经素问》)。人为倮虫之长,也就是作为土虫这一类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太大了。就一个人身而言,它虽然有金、木、水、火、土之分,虽然有心、肝、脾、肺、肾之别。但作为人,作为这个种属而言,整个的它就叫倮虫,整个的都属于土。就像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地球上虽然有金、木、火、水、土的区别,但就整个地球而言,它是归属于土的。人为什么可以作为万物之灵呢?或者说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万物之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它是土虫之长。人的这个总的归属与地球的归属相应、相同,这便自然成就了他作为地球上的一个主宰。 

  所以,我们应该很清楚,人就是一个土属类的动物。你要在人身上去求木,求火,求金,求水,你怎么求呢?你只能从土中去求。从土中去求木,从土中去求火,从土中去求金,从土中去求水。一切从土出发。知道从土中去求这些东西,这个意义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研究人,一切都得从土中出发,一切都得从土中着眼,这就要落实到脾胃上面。 

  在金元时代,有一位著名医家,叫李东垣。他的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深远的著作名字就叫《脾胃论》。我们看中医的整个历史,除了这部《脾胃论》以外,还有没有一部以其他藏府名义立论而又这样流传深广的著作呢?没有了!为什么叫《脾胃论》呢?其实它就是立足于土。从土中去求金木水火,从土中去求其他的一切。我想这应该是中医的一个正路。人为倮虫之长,你不从土中去求,你从哪去求呢?当然你要研究龟,你要研究龙、凤,那也许就要改一个立足点,要从金中去求其他,或者从水中,从火中去求其他。 

  研究人要立足于土,我们看一看整个《伤寒论》就会清楚这一点。《伤寒论》有 112方,用药不过百来味,而常用的药就这几十味。在这百来味,几十味药中,大家可以做一个统计,看看哪一味药的使用频率最高?统计的结果是甘草的使用频率最高,有70多个方都用了甘草,占去整个伤寒方的大半。有的方甚至把甘草作为打头的君药,像炙甘草汤,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甘草泻心汤等。现在大家把甘草看小了,以为它可有可无,做个佐药还可以,做个君药就不成了。甘草在《伤寒论》中为什么那么重要?为什么那么多的方子都要用甘草?就因为它属土啊!如果我们按照上述动物的划分方法,将植物类的东西也作一个五行的划分。将五行的植物也选出一个〃长〃来,那么,这个土本之长是谁呢?那就非甘草莫属。土气最全的药。甘草气味甘平,色黄,是得土气最全的一味药。我们从甘草在《伤寒论》方中的使用率排首位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到张仲景早就悟到了这一点。人为倮虫之长,所以,治疗人的疾病当从土中去求。既是从土中去求,那当然要用甘草了。甘草不仅仅是一个和事佬,不仅仅是调和诸药,它代表着一种很深的理念。 

  (5)脾主中焦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思考中医》 第69节 易读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思考中医》    第69节 
作者: 刘力红 
         
  吾道一以贯之。脾胃主中焦,中焦有什么作用呢?中焦的作用太大了。中焦,也就是不上不下的这个焦。我们前面讨论否泰的时候曾经谈到,上下要交通,不交通就是否,交通了就是泰,而交通了才有生机。这样一个交通,也就是上下的交通,它靠什么呢?就靠这个中。所以,中焦的作用是交通上下,连接上下的。《内经》里面讲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那么,〃言人〃呢?就要求之〃气交〃。什么叫气交?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这叫气交;上焦之气下降,下焦之气上升,这也叫气交。上下的气交也好,天地的气交也好,都要求之于中。这就要落实到中焦上,这就要落实到脾胃上,这就要落实到土上。所以,脾胃于气交而言,关系至大。与气交的关系至大,就是与人的关系至大,这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回顾中医之道,又何尝不是〃一以贯之〃! 


4。太阴运气义 

  太阴在运气中的意义界定得很清楚,就是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合言湿土。土的问题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大家应该很熟悉。这里着重来讨论湿。 
  (1)湿义解 
  湿的涵义在阳明篇中根据它的造字讨论过。湿的古字有两个,一个就是阳明篇已经讲过的〃濕〃,另一个就是这里要讲的〃溼〃。前面讲过的〃濕〃不是本来的湿字,而是转借过来的,可是这个转借却从理上很好的说明了它的产生。 
  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湿字。它的形符还是〃氵〃,说明湿与水是很有关联的。右边的声符上面是一横,这一横用以表天,声符最下面的是一个土字,土字用以表地,天地之间的这个〃(丝去一)〃是什么呢?〃(丝去一)〃读作幽,《说文》云:微也。《广韵》云:微小也。天地之间的这个微小的东西是什么呢?一联系形符的〃氵〃,你就知道这个微小的东西是指水。天地之间这样一些微小的水,很微细的水,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湿。所以,你体会到的湿,实际上就是天地之间,或者说就是空气中所弥漫的微小水粒。很微细的湿你只能感受到它,看不到它。而这个湿稍微放大一点,放大到你不仅能够感受它,而且能够看到它,这个又是什么呢?这个就是雨。因此,雨湿二者从根本上讲它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有粗微之分,有幽显之别。所以,《素问》将雨湿二者划为同一类属的东西,即皆属于土。 

  从繁体的这两个湿字我们看到,第一个〃濕〃着重讲理,第二个〃溼〃着重讲事。既是讲事,所以,它更直接一些,更形象一些。 
  我们讨论湿的本义,除了从造字的义上去探讨,还应该注意一个很重要,也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问题,就是湿与水的区别。上面我们提到微细的湿,你只能感受到,而不能直接看到它。可是你用现代的抽湿机一抽,抽出来的是什么?是水。而湿粗化一些,变成雨了,你不仅能感受它,更能看到它。这一看就更觉得它与水没有区别了。于是乎很自然地将水湿混为一谈。 

  水湿有联系,而且是很密切的联系,要不然不会说水土合德。但是,二者也有很根本的差别,这就是水土之间的差别。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做什么事都讲成分,唯成分论,你的其他方面再好,你的素质再高,只要你成分不好,你是地富反坏右出身,那你就没门!所以,过去填什么表,我最怕的就是〃家庭出身〃这一栏。现在我们研究中医,好像也是〃唯成分论〃,这个药、这个方有没有效果,怎么研究它呢?就从这个有效成分去研究它。有效成分当然可以说明部分的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其中一个路子来研究。可是如果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将它作为衡量的标准,那就不成了。像水与湿,你如果单单从现代的成分上去考虑,它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分子式都是H2O,所以,它没有区别。可是用中医的眼光去衡量,却有大区别。一个是土,一个是水,两者是相克的关系,怎么会没区别呢?因此,从什么角度来考虑,从什么角度来衡量,确实是中医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中医有时更注重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它的变化过程。在江河湖海的时候,它是水,而一旦弥漫到空气中,它就成为湿。状态改变了,定性定位亦随之而变。为什么呢?因为阴阳改变了。阴阳不改变,事物的状态怎么会改变呢?所以,你研究成分如果不与阴阳掛勾,或者说你的成分与阴阳掛不上勾,那这个研究对中医来说还是没有实义,还是一厢情愿,还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所以,判断一个科研是不是有水准,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帮助中医解决问题,上面这个〃掛勾〃便是衡量的标准。没有这个〃掛勾〃,你就是省部级课题,你就是国家级课题,你就是九五、十五的攻关课题,你就是投资百万、千万、甚至是亿万的课题,又怎么样呢?同样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水与湿的区别。另外,研究湿义,除了注意水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应弄清雨湿的问题。雨为湿类,为土类,这在《素问》,特别是在〃运气七篇大论〃中反复地强调过。如〃大雨时行,湿气乃用〃,〃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等。可是还是有不少的中医同行将雨归到水类。比如辛巳年的时候,辛巳年的一大特点就是水运不及。于是好些人问我,今年不是水不及吗?可为什么南方下雨这么多,有这么多的地方涨水?如果你这样来会运气,那你就会错了。水是北方,是寒,是冰雪,而不是雨。所以,水不及就是这些因素不及。今年北方为什么持续高温?冰雪的融化为什么大于往年?这就是水运不及。 

  (2)湿何以配土 
  湿为什么配土?或者土为什么配湿?这个问题从农村出来的都会很清楚。土是生养万物的。可它靠什么来生养呢?大家知道,今年北方的许多地方持续干旱,这一干旱,不但庄稼种不成,连野生的草木也枯死了。〃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所以,土一旦失去了〃湿〃性,变成焦土了,这个生养的作用也就荡然无存。土不能离开湿,所以要湿土相配。但,土亦不能过湿,土一过湿,生养的作用同样要大打折扣。中基在讲脾的性用时,强调脾喜燥恶湿,其实就是讲的这个方面。因此,土不能不湿,亦不能过湿。既不能不及,又不可太过。这是为什么呢?兹引王冰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注释,权作解答:〃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湿气施化则土宅而云腾雨降。其为变极则骤注土崩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素问·五行运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五行运》讲中央,讲湿、土、甘、脾、肉、肺…… 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思考清楚了,并获得了定解。那么,我们研究倮虫之长,并解决倮虫之长的诸多问题,便有了一个坚实的依靠处。湿与土,合之为一体,分开来又有天地之别。湿以气讲,土以形言。形气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内经》讲得很清楚,就是〃气聚则形成〃。所以,土是什么?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