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中国现代名人演说精粹 >

第19部分

中国现代名人演说精粹-第19部分

小说: 中国现代名人演说精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学和别种学问的关系,更没有说起。所以要讲本题,在中国向来的书里,
差不多没有材料可以参考。现在只能先讲些西洋人对于文学的议论,再来讲
中国向来的文学,与人生有没有关系。

西洋研究文学者有一句最普通的标语:是“文学是人生的反映
(Reflection)”,人们怎样生活,社会怎样情形,文学就把那种种反映出
来。譬如人生是个杯子,文学就是杯子在镜子里的影子。所以可说“文学的
背景是社会的。”“背景”就是所从发的地方。譬如有一篇小说,讲一家人
家先富后衰的情形,那么,我们就要问讲的是哪一朝。如说是清朝乾隆的时
候,那么,我们看他讲的话。究竟像乾隆时候的样子不像?要是像的,才算
不错。上面的两句话,是很普通的。从这两句话上,大概可以知道文学是什
么。固然,文学也有超乎人生的,也有讲理想世界的,那种文学,有的确也
很好,不过都不是社会的。现在我们讲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单是说明“社会
的”,还是不够,可以分下列的四项来说一说。

(一)人种文学与人种,很有关系。人种不同,文学的情调也不同,哪
一种人,有哪一种的文学,和他们有不同的皮肤、头发、眼睛等一样。大凡
一个人种,总有他的特质,东方民族多含神秘性,因此,他们的文学也是超
现实的。民族的性质,和文学也有关系。条顿人刻苦耐劳,并且有中庸的性
质,他们的文学也如此,他们便是做爱情小说,说到苦痛的结果,总没有法
国人那样的热烈。法国作家描写人物,写他们的感情,非常热烈。假如一个
人心里烦闷,要喝些酒,在英人只稍饮一些啤酒,法人却必须饮烈性的白兰
地。这英法两国人的譬喻,恰可以拿来当作比较。文学上这种不同之点是显
然的。

(二)环境我们住在这里,四面是什么。假设我们是松江人,松江的社
会就是我的环境。我有怎样的家庭,有怎样的几个朋友。。都是我的环境。
环境在文学上影响非常厉害。在上海的人,作品总提着上海的情形;从事革
命的人,讲话总带着革命的气概;生在富贵人家的,虽热心于平民主义,有
时不期然而然的有种公子气出来。一个时代有一个环境,就有那时代环境下
的文学。环境本不是专限于物质的,当时的思想潮流,政治状况,风俗习惯,
都是那时代的环境,著作家处处暗中受着他的环境的影响,决不能够脱离环
境而独立。即使是探索宇宙之秘奥的神秘诗人,他的作品里可以和他的环境
无涉——就是并不提起他的环境,但是他的作品的思想一定和他的大环境有
关。即使是反乎他那时代的思潮的,仍旧是有关系。因为他的“反”,是受
了当时思潮的刺戟,决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至于正面的例子,在文学史上简
直不胜枚举。例如法国生了佐治申特等一批大文学家,他们见的是法国二次
革命与复辟,所以描写的都是法国那时代环境下的人物。申特虽为了他的革
命思想,逃到外国,可是他的作品,总离不掉法国那时代的色彩。举眼前的
例:我们在上海,见的是电车、汽车,接触的可算大都是知识阶级,如写小
说,断不能离了环境,去写山里或乡间的生活。英国诗人勃恩斯(Burns)的
田园风景诗,现在人说他怎样好,怎样美丽,平静;19 世纪末,作家都写都
会状况,有人说他们堕落;这都是环境使然。又如19 世纪未有许多德国人,


厌了城市生活,去描写田园,但是他们的望乡心,一看便知。这就是反面的
例。可见环境和文学,关系非常密切,不是在某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写出
那种环境;在那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跳出了那种环境,去描写出别种来。
有人说,中国近来的小说,范围太狭,道恋爱只及于中学的男女学生,讲家
庭不过是普通琐屑的事,谈人道只有黄包车夫给人打等等。实在这不是中国
人没有能力去做好些,这实在是现在的作家的环境如此,作家要写下等社会
的生活,而他不过见黄包车夫给人打这类的事,他怎样能写别的?

(三)时代这字或是译得不好。英文叫epoch,连时代的思潮,社会情
形等都包括在内。或者说时势,比较近些。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有“时代精
神”这一句话。时代精神支配着政治、哲学、文学、美术等等,犹影之与形。
各时代的作家所以各有不同的面目,是时代精神的缘故;同一时代的作家所
以必有共同一致的倾向,也是时代精神的缘故。自然也有例外,但大体总是
如此的。我们常听人说,两汉有两汉的文风,魏晋有魏晋的文风。。就是因
为两汉有两汉的时代精神,魏晋有魏晋的时代精神。近代西洋的文学是写实
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
真为唯一目的。科学家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故文学也重客观的描写。因为
求真,因为重客观的描写,故眼睛里看见的是怎样一个样子,就怎样写。又
因为尊重个性,所以大家觉得尽是特别或不好,不可因怕人不理会,就不说。
心里怎样想,口里就怎样说。老老实实,不可欺人。这是近世时代精神表见
于文艺上的例子。

(四)作家的人格(personality)作家的人格,也甚重要。革命的人,
一定做革命的文学,爱自然的,一定把自然融化在他的文学里,俄国托尔斯
泰的人格,坚强特异,也在他的文学里表现出来。大文学家的作品,哪怕受
时代环境的影响,总有他的人格融化在里头。法国法朗士(Anatole France)
说,“文学作品,严格地说,都是作家的自传。。。”就是这个意思了。

以上是西洋人的议论,中国古来虽没有这种议论,但是我们看中国文学,
也拿这四项做根据。第一,中国文学,都表示中国人的性情:不喜现实,谈
玄,凡事折中。中国的小说,无论好的坏的,末后必有个大团圆:这是不走
极端的证据。关于人种一条,可以说没有违背。第二,环境更当然。中国文
学的环境,自然都是中国的家庭社会。第三,时代的关系在中国似乎不很分
明。但仔细看,也有的。讲旧文学的人说:同是赋,两汉的与魏晋的不同;
同是诗,初唐盛唐晚唐也不同。李义山的无论哪一首诗,必不能放在初唐四
杰的诗中。他们的诗,同是几个字缀成,同讲格律,只因时代不同,作品就
迥然两样。《世说新语》的文字,在句法与文气上都与他书不同,《宋人语
录》亦如此,与《水浒》不同,与《宣和遗事》又不同,这都可以说因为时
代空气不同。非但思想不同,文气、格律也有不同。可见时代的影响,也很
厉害。至于人格,真的作家,不是欺世盗名的,也有他们的人格在作品里,
所以文学与人生的四项关系,在中国也不是例外了。

文学与人生简单的说明不过如此。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教训,就是凡
要研究文学,至少要有人种学的常识,至少要懂得这种文学作品产生时的环
境,至少要了解这种文学作品产生时代的时代精神,并且要懂这种文学作品
的主人翁的身世和心情。

(以上均选自《茅盾全集》)


孙中山
一八六六——一九二五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1892 年毕业于香港西
医书院,曾在澳门、广州等地开业行医。1894 年9 月从上海去檀香山,11
月组织兴中会。1905 年领导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组成中国同盟
会,被推举为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他创办《民报》,宣传革命,
在国内和海外华侨中发展革命组织,并多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 年10
月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纷起响应。他于12 月19 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于1912 年1 月1 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组成
临时参议院。2 月12 日清帝退位。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帝国主义、封建
势力的压力下与北洋军阀袁世凯妥协,孙中山于2 月13 日被迫辞去大总统
职,3 月主持制定并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 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他被选为理事长。1913 年他号召起乓讨袁。1914 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1917 年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被选为大元帅。1918
年被迫去职至上海。1919 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 年在广州
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 年因陈炯明叛变,离广东退居上海。1924 年1 月,在
中共、苏共的帮助下于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
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11 月,
应邀北上讨论国是,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
条约”两大号召,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1925 年3 月12 日在北京
逝世。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词》(1924 年1 月29 日)
是一篇动员演说。1924 年1 月20 日至30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在广州举行。孙中山主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刽、毛泽东、林伯渠、瞿秋
白等出席大会并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纲、党章和改组
办法,同意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正式确定
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宣
言。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
林伯渠、瞿秋白等十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这次大会在思
想上确立了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的新三民
主义,在组织上将国民党由资产阶级政党改造成了各革命阶级的联盟,从而
在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面前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革命前景。在这篇演
说中,孙中山有感于过去国民党内部的不统一和“没有好办法”,号召与会
者“固结精神”,“一致奋斗”,按照大会所确立的新三民主义和新的政纲,
努力实践,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革命事业的“彻底的大成功”。

《救国救民之责任在革命军》(1924 车2 月23 日)是作者对湘军的
一次演说。这篇演说的价值在于深入浅出地、生动地阐释了新三民主义。作
者在这里把三民主义一以贯之为“打不平等”:民族主义就是对外打不平,
打掉外族(满清)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民权主义就是对内打不平,打掉


封建皇帝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民生主义就是“对资本家打不平”,打掉
贫富不均的现象。作者并以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作为三民主义完全成功的范
例,把苏联描绘成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无忧无虑的理想国,
而认为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尚有民生主义的问题没有解决。显然,作者在新
三民主义中吸收了某些社会主义的思想成分,但又并未真正形成社会主义思
想体系。新三民主义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而是特定历史阶
段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陆罩军官学校开学演说)(1924 年6 月16 日)是作者在黄埔军校
(即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该军校是孙中山与中国共产
党合作,于1924 年开办的,校长为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悄,政治部主任戴季
陶。第一期学员中有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约六十余人。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
曾任该校政治部主任,恽代英、萧楚女、叶剑英、熊雄等先后在该校工作,
以革命精神为北伐军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共产党员、共青
团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该校变成反革命营垒。在这篇演说中,
作者首先从俄国革命的成功与中国革命的不成功的对比,说明了开办军校,
创建革命军队的重要性,继而说明了革命军和军阀军队的本质区别,最后激
励学员们立志做革命军,肩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

以下三篇演说均作了适当删节,以减少重复。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同志诸君:

今天是我们国民党代表大会开会的第十天,也是这次大会闭会的一天。
这次开会以来,所办的重要事项,秘书长刚才已经报告了。至于会中所办重
要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