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做人做事做领导 >

第13部分

做人做事做领导-第13部分

小说: 做人做事做领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找一些有头脑的人做你的军师或朋友。这些人就像你的镇静剂,会使你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路上,少逗留片刻。 

  像刘邦身边的萧何、张良就是这样的人,项羽身边的范增也是这样的人,只可惜项羽并不太听范增的话,使得老范增被活活气死了,而项羽却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路上越走越远,终于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领导要做领导的事 

  提高领导效能最根本的办法是领导要做领导的事。乍听起来,这好像是不言自明的事,其实却不然。实践表明,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许多领导常常“不务正业”,专干别人干的事。比如,本来属于身边工作人员的事,他却代劳;本来分工由别的领导负责的事,他也包办。这样一来,尽管他“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累得焦头烂额,但效能却很低。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要善于自我约束 

  所谓自我约束主要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要抓大事。领导見努力克制自己。尽量不为那些琐碎的小事而浪费过多的精力,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自我约束的第二个意思是要求领导不直接干预下级领导的工作。三国时期杨禹页就主张“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南宋思想家陈亮也主张,对下级既然“与其位”,就应“勿夺其职”,领导要学会“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不要抢下级的活干。因为那样既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又挫伤了下级的积极性,打乱了他们的工作部署,造成依赖、埋怨或对抗情绪,使他们没有了主见和责任感,实在是费力不讨好。 

  所以,领导一定要把自己约束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不干预下一层次的事。当然各部门岗位之间、上下级之间要互相帮助、密切协作,但是第一位的,应当先把自己的分内事干好。 

  如果把自己的事放下不管,却去干别人的工作,这和现代的专业化分工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不直接去管,这才是清醒的领导。清醒才能超脱,超脱使人更加清醒。 

  不插手别的领导和下级的工作,并不等于看到问题不闻不问,有建议可以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对于自己下级的下级,由于中间隔着一个领导层次,一般应约束自己不去直接干预,看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启发自己的直接下级去处理。 

  2.尽量排除不必要的工作 

  领导除了不要插手别人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外,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还应在通常属于自己的工作中再做精简。也就是说,只做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而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则应尽量排除,少做无效劳动。例如:汇报工作或作报告时,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去背诵,以显示自己的记忆力,要减少头脑的储存负担,提高头脑的处理功能;有些报告在会前发给大家,不必在会上宣读,会上只对报告进行讨论;打电话能办的事就不写信,便条可以解决的就不写长信;应该由下级提出的办法便让下级准备,不替下级思考问题;办事前做好准备,搞好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扯皮和误工等等。对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也要综合起来考虑,哪些先办,哪些后办;哪些要重点抓,哪些只要过问一下就可以了;哪些事要专门去办,哪些事可以合起来办;哪些事用整时间办,哪些事可以用零碎时间办;哪些事必须按规定程序办,哪些事可以用简便易行的办法办等等。美国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前董事长兼总经理伯纳姆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管理专家。他在其名著《提高生产率》中提出,领导在处理任何工作时,首先要问自己,这件事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能不能用更简便的东西代替?这样一来,工作头绪就大大减少了,时间就节省了,效率就提高了,主动权也就操在自己的手里,不致于总让人家牵着鼻子走。 

  3.要最大限度地向下级授权 


第26节:领导要做领导的事
  一些领导之所以成天忙忙碌碌却又干不到点子上,其原因就是抓权太多。这些领导一方面抱怨事情干不过来,另一方面又事无巨细,什么事都要亲自管。当下级把矛盾上交时,他便亲自去处理那些本应由下级处理的问题,陷在事务圈子里不能自拔。这种包揽各种权力于一身、唱“独角戏”的做法,与现代领导的工作方式毫无共同之处。天津市有个著名的企业改革家就提出“分权而治,分级管理”,他平时只抓9个人,即4位副厂长、2位顾问,加上计划经营、质量管理2位科长和1位办公室主任。这些人再把权力一层一层地分下去,工作起来效率很高。过去一上班,办公室里就挤满了人;晚上又找到家里请示工作,商量问题。现在厂长办公室清静了,厂长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筹划长远规划和抓改革上,只用少量的精力处理日常事务。晚上家里有了看书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可以不断汲取新知识,获得旺盛的精力。具体地讲,授权有以下几条好处。 

  (1)能够减少领导的工作负担,使之从琐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腾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重要的、战略性的、全局性的问题,更有效地进行决策和指挥。 

  (2)能够增强下级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湦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 

  (3)有利于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干部,增长干部的才干。 

  (4)能够发挥下级的专长,弥补自己的不足。领导应当尽可能地把自己不擅长的工作,授权给在这方面擅长的人去干,以提高领导工作的质量。 

  (5)可以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使下级从等级服从、层层听命的消极被动状态,改变为合作共事、互相支持的积极主动状态。 

  不要过分仰仗权力 

  “仰仗”这个词带有贬义,意为依靠或凭借什么东西来干不好的事。其中,仰仗权力好像比仰仗别的东西更为叫人讨厌。领导者担负有实现企业目标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他被赋予一种强制别人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权力。它可以用作指示、指导,也可用以纠正过失。 

  虽然如此,但如果太仰仗权力,不管什么事都采取强硬手段来压制下属,口口声声说:“我说这么做就这么做。”不厌其烦地一再向人们显示自己的权力,则不能使下属信服。 

  领导者应该认清的是,指责应该根据事实,就事论事,要具有充分的理由。而不应因为被赋予了权力、赋予了使人服从的权势而滥用指责。把强制及使人服从的力量深藏不露才是最聪明的办法。 

  部下能老实地接受指责当然最好,有些下属非但不能接受,反而针锋相对,此时有的领导就会火冒三丈,用“这是命令,一定要给我做到”的强制语气来压制对方。 

  聪明的领导不会这么做,这是表现肚量的重要时机,改变指责方式是必要的,从权力的宝座上走下来,以一种交换意见的态度,和气地解决问题,才是上策。 

  本来身为下属的人,就算不受强制,也会有服从的心理,如果领导者用一种以上凌下的态度对付下属,即使性格温顺的人也会引起反感。所以领导者不能借助权力压人,靠本身的威信使人服从是最好的办法。 

  不用考虑撤回成命是否有损威严,只要能达到指责的目的就够了。 

  话虽如此,但有些顽固、刚愎自用的下属,见领导以一种友善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反而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对这种下属,当然不妨使用强制的手段。但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情形是不需要用压制方法就可解决问题的。 

  权力是力量的源泉。但是当它用以责备时,只会招来对方的反感,助长其反抗心理,使领导者失去依赖。这一点是握权在手的人都须注意的。 

  我们可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一个人自己没有独立的能力,只靠身后的树干才不致于倒下,而他却还要抬起一只脚来踢人,这不是很可恶也很可笑吗?假如身后树干折断的话,他必然应声而倒。这时,即使旁边有人,也因为刚挨过他的一脚而不会过来搀扶他。 

  这根树干就是权力。领导者要自立,要以自己一贯的言行让下属信服。否则,一旦失去权力,你必会是人人鄙视的废人。 

  权力并不是万能的钥匙,你不用多表现,大家也知道你是领导。如果你经常把权力当作羊倌儿手中的鞭子使用,就会像不可一世的秦朝统治者,不会收到好的结果,终受其累。 

  威信比权力更重要。放弃权力的使用,把精力放在建立威信上,也许效果会更好。聪明的领导人很少会像中国封建社会那些专制的皇帝一样随心所欲、世间万物为己一人所驱使,更不会像旧社会封建官僚那样做权力的奴隶,信奉权力至上。他们往往是在务实工作中,通过一点一滴,通过自己能力的施展,通过自己良好的品德风范,逐步建立自己的威信。 

  有了威信,大家才能信服你,你的计划才能得到迅速的实施。这时,你具备了无形的感召力,你所做的决定会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大家会齐心协力按你的决定去做,大家也才信任你。你的决定所带来的良好效果会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你的威信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不讲方式地随意使用你的权力,只会使你失去威信、自信心下降,而学会如何巧妙地使用权力、建立你的领导威信,则会使你信心大增。大家对你的信任支持,是你开展工作的强大后盾。 

  别做完美主义者 

  不要等到所有的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那样的话你可能一事无成。 

  在我们的周围,你会发现一些人,他们才智过人,工作能力也很不错,而且又非常勤奋,一工作起来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们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着在各方面比他们差的人成果都十分显著了,而他们却依然默默无闻。 

  寻找这类人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才华虽然说不上盖世,但比起我们常人却超出了一截,他们的脑筋也很灵光,工作也够勤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有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 


第27节:别做完美主义者
  你可能要问:“完美主义”不好么?回答是:不好。如前所说,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绩,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不是他们缺少能力,而是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意念与冲动。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是可取的,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程度然后才会去做。因而,这些人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之中。他们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们不想去做,而是他们一直在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因而没有做,他们就在等待完美中度过了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 

  比如,他想写一篇关于某一方面的论文,他首先会在尝试几种、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案之后才去动手写论文。这么做当然是好的,因为他可能在比较之中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开始写的时候,他又会发现他选择的那种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够完美,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点。于是,他就将这种方案又重新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他认为的“绝对完美”的新方案,或者,将这一论文的选题又放下,又去想别的事情。实际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他要寻找的这种东西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人总是不愿出现任何一种失误,担心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名誉。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什么事情也没能做成。 

  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你可以从你的人生档案中找出你拖延着没有做的事情、没有完成的项目或者课题,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也会找出一大堆:搬了新家窗帘还没有装,所以没有请朋友来家里玩;这篇文章的构思还不是非常成熟,所以还没有写;这只现价30元的股票原想等掉到5元钱再买,但它一直掉不到5元钱,所以就一直未买等等。归纳一下你会发现,你一直在等待所谓的条件完全具备,你好将它做得尽善尽美。可是,你可能会发现社会上同样的事情有些人的方案或者条件还不如你的成熟,但他们的成果已经问世,或者已经赚了一大笔钱,你又会因此而烦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你患上了“完美主义”的毛病。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