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48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 -第48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庆安徽师范学堂任监督,于1907年离职。1908年起他在北京担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篡。1909年,他被清政府授予文科进士。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担任资政院议员。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校长。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严复在当时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严复试图将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的思想来治学,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但也因其逆潮流而多受世人的指责。
  1913年,民国政府又聘请他为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此时的严复由支持共和转向主张恢复帝制,成为封建主义卫道士。1914年,他先后被举为袁世凯操纵的约法会议议员和参政院参政及宪法起草委员,成为筹安会的发起人。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他避祸于天津。1917年,严复又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五四前夕,他还极力提倡尊孔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他也曾经攻击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严复晚年被疾病缠身,开始相信灵学。1920年,回到福州养病,次年病死于福州。
  严复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
  严复在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他翻译的西学名著影响于世,更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自由为个人本位”的人权法思想,这一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愈益显示出其重要性。严复接受了达尔文、斯宾塞和赫胥黎等人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的影响,将物竞天择视为既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同时从群学即社会学的角度对人的本性与自然法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得出了人组成社会是由于人的本性所决定的结论。提出物争自存,人也争自存。
  严复在接受近代西方个人主义自由观影响后,形成了“以自我为本位以自由为宗旨”的人我法律关系论。自我本位主义是严复人权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它同中国传统的道德理论中利他主义的伦理法律观在方法和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在当时严重扭曲的封建社会制度下,严复的自我本位主义的自由论对人权法观念的崛起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意义。
  同时严复也剖析了在以自我为本位的社会环境下的自由与法律、法治以及民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理论。“三民”理论在严复的人权法思想体系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纲领性作用,在涉及人权法的每一项具体制度和思想内容上,三民主张始终具有统领提契的意义。三民大纲加强了严复的人权法思想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使之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今,当人权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时,严复的人权法思想以其特有的格调和深刻的哲理给后人留下重要的启迪。
  相关人文景点:
  严复故居:福州三坊七巷是块人杰地灵的宝地,诞生了中国近代很多文人名士。在郎官巷20号就曾经居住过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这是1920年10月严复从北京回到故里时,当时福建督军李厚基赠送给严复的。1920年后,严复就居住在此楼养病。
  该故居坐落于一整片风格相近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中,始建于1867年,占地625平方米,融合了中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由正厅与花厅两部分组成。正厅也称正座,为典型的晚清风格,而花厅则是民国初年的面貌。进门楼内为天井,两侧有披榭,主座为四柱三开间房屋,正厅两旁为东、西厢房,前檐的廊轩西侧有门通向隔壁花厅,隔壁花厅有假山园池,其后有一座二层楼阁。


第二节 近代维新变法思想(1)


  康有为
  ——维新主帅
  人物介绍: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革的先行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一生波澜壮阔,堪称一代巨人。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思想著述博大精深。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进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并且对主持戊戌变法的光绪皇帝有决定性影响,从而确定了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核心人物和维新运动领袖的历史地位。但在后期,康有为的思想明显落后,他独尊孔学,保皇意识浓厚,虽然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步袁世凯后尘,积极支持张勋复辟,成为帝制复辟的帮凶。无论怎样,从一定意义上或许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哲学和学术研究,是从康有为开始的。
  生平:
  康有为1858年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曾担任连州教谕,十分推崇程朱理学,在广东文人中颇有声望;叔祖康国器,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受命广西巡抚。康有为的家道从其父亲康达初时开始衰败,其父仅官至江西的补用知县。康有为从小在父祖辈的教育下,师从简凤仪接受传统儒学教育,涉猎群书,熟知程朱理学。他少年老成,言必称圣贤,于是在乡间有了“圣人为”的外号。
  11岁时,康有为父亲康达初积劳成疾,中年早逝。康有为便跟随祖父康赞修到了连州。期间阅读了大量史书典籍。康有为17岁开始接触外国史地知识,初步掌握了国际政治及世界地理知识。1876年,他在九江礼山草堂从师于当时著名的今文经学家朱次琦,接受读宋儒书及经说、小学、史学、掌故词章的教育。1879年在山草堂学成回家后,康有为对自己的人生做深入的思考,面对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他对旧学发生怀疑,也曾经一度彷徨,在家装疯卖傻。后经过翰林院编修张延秋的指点,康有为开始了新的学习和思考。他先后到香港、上海等地游历和考察,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没有考取。途径上海时,他被上海的变化和发展所吸引,于是开始购买大量西方书籍。康有为有一次购买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西方译著达3000余册,这个数字是当时该局售书总额的四分之一。大量西方科技以及思想的通读,使康有为逐步吸取了西方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在家中长辈的一再催促下,康有为于1888年再次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当年正直中法战争爆发,康有为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于是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顽固守旧派的攻击,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对康有为进行阻挠、迫害,此次上书并未传达到光绪帝的手中。
  康有为一方面著书立作来宣传自己的改革思想,另一方面又创办学堂,通过大规模地聚徒讲学活动,来宣传他的维新变法的改良主义理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进行变法维新活动的改良主义人才。1891年,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满腔悲愤,奋笔疾书,用一天两夜时间,写成一份18000余言的上皇帝书,联合1300多名举人一起上奏,坚决反对《马关条约》,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此次上书仍然没有上达。但是该年的京城会试中,38岁的康有为终于中了进士,被钦点工部主事。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几经转呈,康有为的这次上书终于到了光绪的手里,这是光绪读到的康有为的第一份奏折。
  从5月2日至6月30日的两个月中,康有为连续三次上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纲领,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了高潮,康有为成了人们公认的维新运动的领袖。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提倡西学,考察各国强弱之源。由于反映了维新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倾慕,因而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嫉恨,康有为的书籍和报纸多次遭到封杀销毁。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变法,他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这一份折子充分全面的表达了康有为的思想,涉及了清朝中央政权体制的改革,体现了维新派追求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政治理想。由于这次上书言辞激烈,被顽固派阻拦,未能上达。光绪帝本想召见康有为,也被顽固派阻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开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百日维新”。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软禁,同时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为名,通缉康有为。康有为从北京经上海到达香港,随后又离港赴日,辗转到了加拿大。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与李福基等创设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成为保皇派首领,在国外大力宣传自己的保皇主张,以求获得国际上的支持。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开始宣扬尊孔复辟。他作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1927年3月30日,康有为在青岛寓所逝世,享年70岁。康门弟子,中国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这样概括康有为坎坷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功过分明载史册,诗文彪炳胜当年。”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
  康有为的思想从总体上看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哲学思想、经学思想和大同思想。
  康有为是第一个用西学来扩大与充实中国哲学的思想者,是中国第一个以严肃的态度,试图进行哲学整合,建立“即中即西”的新学说的思想家。虽此尝试不完全成功,但这种意图及行动是难能可贵的。由此他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理论的奠基者。
  康有为所创建的经学思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康有为提倡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的这些新思想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由此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孔子改制考》就是反映康有为经学思想的重要理论著作。在该书中,康有为从资产阶级改革政治的要求出发,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附会公羊学派的学说,用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学说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他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


第二节 近代维新变法思想(2)


  康有为提出大同学说的目的在于救国救民,追求人类的公平正义。他试图通过改革的办法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此,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生活痛苦、毫无权利的状况表示同情。他全面、直接而又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政治理想,也就是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列举了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人们身受的种种苦难,为了改变不合理的现象和解脱苦难,他描绘出一幅无私产、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画面,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康有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相关人文景点:
  天游园:青岛福山路5号的“天游园”故居,是康有为1924年购买的,他把此房作为寓所,直至1927年3月病逝。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四周被精致的围栏隔成一个独立的大院,入内的门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