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40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 -第40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情赞扬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妇女和班婕妤等为“男子不如”,“才识过人,识见绝甚”(《初谭集》卷二“才识”),还赞扬武则天能以爱人才为心,安民为念,认为武在千古帝王中是很少见的。李贽为了表示与儒家道学的坚决对敌,专心于评点儒家的经典著作,为历史上的人物辩护,伸张正义。他以批判的眼光评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史纲评要》是他的读书笔记,也是他的主要著作,是一部传记体的史书。他赞扬“千古罪人”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他称赞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是“首创”,并把陈胜和历代帝王并列,这充分反映了李贽反封建传统势力的精神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李贽这些进步的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在封建统治思想占绝对优势的时代,他所提出的疑经、非儒、反孔等观点,无疑像一把利剑刺中封建思想的痛处。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决心要置李贽于死地的根本原因。
   总之李贽在明朝思想史甚至于中国思想史上,无疑是一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第三节 明末心学的发展(1)


  明朝中后期的哲学思想和学术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思想启蒙的开始,占明朝中期以后统治地位的心学。王阳明对心学进行完善并发扬光大,程朱理学日益衰落,王阳明甚至在万历12年从祀孔庙,后来心学被有些王门弟子扭曲,以东林党复社(其中很多人都是心学弟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力挽狂澜,对被某些人歪曲的心学进行纠正,同时将之发展成明末实学和朴素的民主思想。
  比如说黄宗羲,唐甄等人的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徐光启,方以智等人的科学精神,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的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现实的思想,都是实学的一部分。还有东林党和三巨头等人的民主思想,都是从王阳明心学衍生出来的。
  王阳明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提倡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不盲从权威,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致良知。
  王阳明
  ——特立独行的心学泰斗
  人物介绍: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
  学派:
  心学,儒家学派的一个分支。
  王阳明一生,功业卓著,仕途坎坷,官场失意,他在历史上最弥足珍贵的在于学术方面的成就,最突出的是创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体系;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姚江学派”。王阳明将自宋以后“心学”与“事功”两大思想融会贯通,经过深细的比较与痛苦的反思,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纲领性哲学命题,并给予了创造性的发展,对僵化的程朱理学予以严正的批判,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学说”。
  生平:
  阳明的一生,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十八岁以前,是他憧憬圣学,追求做天下第一等人第一等事的萌芽时期,他本着对社会,对政治的热血和执着,以及凭着他自傲和自我扩张的理想,坚持要对国家及社会人民有所建树。这还是他思想上的摸索阶段。二、二十八岁举进士以后到四十四岁,其中经过贬谪至龙场,这一阶段阳明极端困厄,抑塞沉郁,思想上,这则是印证的时期,也是他事业和学说成功的开始。三、四十五岁到五十七岁病逝军中,是他建立事功和学术成熟时期,也是他讲学立教的极盛时期。
  关于王阳明的出生,民间有许多种传说,流传最广的是说:
  王阳明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尚未分娩,父亲王华感到奇怪,怀疑是个怪胎。
  一天中饭后,王阳明的祖母上床午睡,刚入睡就做了个梦:屋上仙乐齐鸣,笙笛悠扬,香烟缭绕,旗幡招展,一群仙人驾着祥云,腾空而来。其中一个头戴金盔,身穿金甲的天神,脚踏一片紫云,怀中抱着一个小孩,从天上慢慢下来,落在王家庭院。只见天神一手推开儿媳的房门,高叫一声:“贵人来也”,随即走向房中,将怀中小孩送到媳妇怀里,同时,取出一部《太公兵法》放在桌上,回身出屋,随同一群仙人,驾起彩云而去,仙乐和香烟也就渐渐消失。就在这时,“不好了,王家失火了,快去救火啊!”几声惊叫把祖母从梦中惊醒。
  祖母跑出门口一看,邻舍们都担着水桶,端着水盆,蜂拥而来。祖母转头一看,只见儿媳房中一片红光直冲屋顶,还闻到一股扑鼻的香气。她立即三脚并作两步,来到儿媳房门口,伸手正要推门,正好儿子王华开门出来,抬头一见母亲,忙问:“哪里起火?哪里起火?”祖母说:“火在你房中”,王华回头向四周一看,一切都是好好的,说:“母亲,儿房内并未见火,是你儿媳刚刚生下一子。”这时,邻舍们也都赶来。祖母一看房中果真无火,想起刚才梦境,恍然大悟,当即回身对大家说:“原来是我儿媳做产,一时惊动了大家,过几天就请大家吃饭。”邻舍们都连声称赞:“火光冲天,定出贵人。”
  王阳明到了五岁,还不会开口讲话。但一见书本,就随手抓来,颠三倒四地翻弄着。王华疑心儿子是哑巴,一直闷闷不乐。一天,来了一个游方和尚,口称专治天生聋哑,在王家门前游转不停。王华当即唤进门来,将王阳明领出,交和尚诊看。这个和尚也怪得很,既不搭脉搏,也不开药方,只是用手在王阳明的顶门上拍了一掌,口中念道:“思已慎矣,口可开矣!”只见王阳明眼睛眨了三下,开口就叫:“大和尚,你是客,我是主,我可不做你的弟子。”说完就往门外去玩了。从此,王阳明就会开口讲话了。
  王阳明长到七岁,母亲带着他去附近大王庙烧香。当时,他头上扎了三根小辫子,活泼可爱。庙里的惠明和尚早知小阳明是一个聪明伶俐的慧童,很想当面试试。就趁王阳明母亲在大殿拜佛时,将王阳明叫到侧殿,要他对课。和尚先出一课说:“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王阳明眼睛一眨,当即就对:“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和尚只贪一杯酒。”和尚一想,对到自己头上来了,就又出一课说:“古有李宋仁,今有王守仁,手中一本‘太公法’,不知是兵家?是法家?是道家?”王阳明用手一指和尚说:“古有卜惠明,今有赵惠明。手中一本《金刚经》,不知是胎生?是化生?是卵生?”和尚一听,用手拉住王阳明头上的三根辫子说:“三叉如鼓架。”王阳明不甘示弱,用手指点着和尚的光头说:“一秃如锣槌。”说完,转身跑进三王殿去了。和尚急忙追上去,又指着殿中三座佛像说:“三尊佛像,坐象坐虎坐莲花。”王阳明不加思索,脱口而出:“一个秃驴,偷鱼偷肉偷女人。”和尚听了,怒气冲天,拉住王阳明要打,正好王阳明母亲拜完佛走来,见和尚生气,问是为何,和尚把王阳明的对子说了一遍。王阳明的母亲责怪孩子不该这样无理。王阳明笑说:“母亲,是大和尚把话听错了。我说的是‘一位师父,念经念佛念观音。”说着就向庙门走去。和尚非常生气,急忙追上去附着王阳明的耳朵说:“牛头且喜生鹿角。”王阳明也踮起双脚附着和尚耳朵说,“狗嘴何曾吐象牙。”和尚被王阳明气得说不出话来。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过,历史上的王阳明的确是个神童。据相关史书记载,阳明幼年聪颖过人,他开始学说话时,一日忽然诵出祖父平日所读过的书句,家人惊讶并问之,答曰:“闻祖读时,已默记矣。”可见王阳明“过耳成诵”的能力之异于常人。


第三节 明末心学的发展(2)


  十二岁时,阳明正式就学塾师,十五岁的时候,王阳明与祖父出游居庸关,那时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二十一岁的王阳明参加乡试,中了之后赴京师,他遍求朱熹遗书以读之,读着读着,便兴起一个念头:何不试验一下?于是他便真的“格”起竹子来,格了七天,道理没领悟出来,反而生了一场病。于是他从此转为研究辞章之学。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二十六岁的时候,王阳明开始学习兵法。他对于政府只得射骑抟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感到可惜,所以他开始留意武事,尽读兵家的秘书。这对于日后他往绥靖南赣,平定宸濠,以及敉平匪乱,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阳明二十八岁在京师举进士,观政工部,这是他进入仕宦之途的开始。
  但自从他担任官职开始,他的职务便都是繁琐的工作。在这样抑郁不得志的状况下,他寄情于山水之中。三十五岁时,武宗新登基,大家都对新皇帝新政绩怀抱着希望,但是刘瑾等宦官乱政,以狗马鹰犬歌舞角抵娱武宗,武宗整日沉迷于酒色,废弃万机,害得众忠臣被奸臣所害,当然包括王阳明。
  其时王阳明因上疏替戴铣求情,又痛陈刘瑾等罪行,这让刘瑾非常生气,于是想办法将王阳明贬至贵州龙场,作龙场驿的驿臣。那是个蛮荒偏远的地方,他凭着自己的意志力在那种充满瘴疠之气的地方生存下来,并且教育那儿的蛮人,教他们架木开棘以居。在这种环境下,阳明反而悟出了“心即理”之说,后来的致良知也是由此发出。从种种蔽障陷溺中超脱以后,他的心境慢慢变得平和。
  三十八岁的时候,历经磨难的王阳明在贵阳主讲贵阳书院,从这一年他才开始论知行合一之学。贵州学风由是大盛,至今贵州仍随处可见“阳明洞”、“阳明祠”。这三年的谪居,使他超脱了一切障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之论都是此时确立的。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王阳明升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由贵阳去江西的路上,他到处讲学,所讲的还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同时要人们“静坐”,并声称这和佛学的“坐禅入定”不同,乃是“收放心一段功夫耳”。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王阳明从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由北京至南京的旅途上,他和他的得意门生徐爱讲授大学,讲授的记录就成为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纲要。在这之后不久,王阳明请辞回乡,经过多次终于得到世宗的首肯,在阳明五十岁到五十五岁的六年家居生活中,他在家讲学,这段时间是他思想的成熟期,多方求学问的人也愈来愈多。他在五十六岁又再度奉政府之命到两广以及江西、湖广地区征讨,成功完成使命后,嘉靖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528年)卒于回程的舟上。家人问遗言,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思想:
  儒家之学到宋代时,“二程”已是绝对权威,而按此脉络发展起来的“程朱”之学,也已隐然成儒家正统学说。因此,在明朝前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程朱理学。明中叶后,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思想家感到有必要在哲学思想上变换新的形式,用以维护明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是王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
  王阳明经过长期的磨难、酝酿和总结,发展了孟子的思想,于五十岁时正式提出“致良知”这一哲学命题,用“良知”来表达他最本质的内容,充实、增添了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含义。“良知”是指人的不依懒于环境、教育而自然具有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感情、是非标准,是人所固有的。人人都有良知,良知就在自己心中。“致”字代表追求、扩充、实施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使“良知”扩充到全体。“致良知”就是要人们通过学习保持良知,用良知去判断自己的一切行为,用良知去衡量自己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一切是非善恶。去掉昏蔽的私欲,去发现虚灵明觉的本体,改恶向善,去伪存真,去蔽合德,去暗就明,去愚为圣,达到真诚怛恻,渐渐进入到圣贤的境界。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既不同于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
  他反对把“知”与“行”分作两段,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传习录》上)这就是说,知与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两者是不能分解的,是没有先后之分的。他是要人们以各自的思维能量去求得实践的效率。他为道德实践而立言,使知行本体(良知)贯彻于生活行事,以成就生活之意义与人生之价值。王阳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