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34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 -第34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研究才形成的。叶适晚年住在永嘉城外的水心村从事讲学活动,所以人们称他为“水心先生”。
  叶适的思想
  众所周知,南宋时期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盛行全国,其末流空谈义理,不务实际。而永嘉学派奇峰突起,与之三足鼎立,叶适主张“务实而不务虚”,反对陈腐观念,不迷信权威思想,不讲究来历依据,不袭用前人做法,勇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勇于追求功利,其思想对明清时期的学术有较大影响。
  叶适的实事实功思想,主张把“义理”和“事功”统一起来,反对忽视功利而专尚“义理”的空言浮论。这对当时流行于社会的崇尚空谈义理,“天下争言性命之学”的不切实际的士风,可谓一针见血的重刺。这些言论无疑是对理学家的无情批判。因为在当时,无论是朱熹还是陆九渊,都把义理和功利对立起来,只讲义理,否定功利。叶适认为,如果只是高谈“性命”、“义理”,不管议论如何精深,也只是空言。
  事实正是如此,朱、陆等人辨析理学的范畴和概念,其议论相当精密,但他们走了极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叶适指出,董仲舒把道德的原理原则同物质利益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认为,道德不能脱离功利,它必须体现为一定的功效,既无功利,则所谓道义,只不过是空话。道义和功利应该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
  叶适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想家。他为了清算道学唯心主义的思想渊源,除对思孟的心性之学进行清理之外,还对周、秦以来许多哲学流派进行了分析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用朴素唯物论的观点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多样性的统一原理。叶适不仅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同时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推移、变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的。认为交易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人只能“迎其端萌,察其道顺而与之始终”。也就是说,人们只能遵循这一普遍规律办事,既要有为,又不妄为。
  在认识论上,叶适反对先验论,强调了感性知识的重要性。叶适坚持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不仅是正确的,同时在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上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总之,叶适作为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者,主要是在薛季宣、陈傅良等人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他在学术上所以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更重要的是由于他自己不懈努力追求真理和敢于向权威学说挑战的坚强性格,在对理学和心学的批判中,在提倡事功之学的研究中,他不仅表现为当时的进步思想家,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关文化景点
  叶适墓:在今鹿城区海坛山支阜慈山南麓。1940年被盗,出土龙泉瓷墓志一方,上书“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淳祐十年吉立”。1956年,墓经重修,分坟坛、拜坛与墓室,设有石供桌,周围青石栏杆;墓室前立“宋叶水心先生之墓”碑一方。1981年,按原墓形制东移30米重建,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叶适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裔们为弘扬先祖业绩,激励子孙后代奋进,于2001年1月19日在洛川河畔为叶适纪念馆奠基。馆舍三间六层,具古今合璧风格,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总耗资200余万元。建馆期间,众族人踊跃捐资出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并承宋史专家周梦江先生多方关注指导,瑞安市文物馆潘知山先生等历任领导共同策划布展,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欣然题馆名,省内外诸多名人学者赠送书画、匾额、联对、墨迹,为之锦上添花。
  人物言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便是出于叶适之口,它提醒我们要珍惜一分一秒,人生稍纵即逝。要珍惜短暂的人生,就该最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节 心学的起源(1)


  陆九渊
  ——自创“心学”成一家
  人物介绍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南宋抚州金溪县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与其兄陆九龄并称“江西二陆”。
  学派
  始创心学的“象山学派”。
  陆九渊曾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应天山),自号“象山居士”,学者称“象山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象山学派”。至明朝王守仁时集其大成,与陆九渊“象山学派”合称为“陆王学派”,或称“陆王心学学派”。
  生平
  陆九渊的父亲陆贺,生九渊兄弟六人,陆九渊最小,生母早在他幼年时即去世。他的四哥九韶、五哥九龄,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理学家。陆家也是世代崇尚儒学的书香门第,陆九渊的高祖陆有程,就是一位“博学,于书无所不观”的学者;曾祖“能世其业,宽厚有容”;其祖父陆晋“好释老”;其父亲陆贺也是一位典型的儒生。
  陆九渊自幼聪明好学,其学上无师承,只是与父贺及兄九韶、九龄等自为师友,互相,讲学论道。又与刘清之、李浩、王厚之、杨庭显、丰谊、罗点、黄文晟、刘恭等为友,往复论学。他善于思考,“遇事物必致问”,三四岁时,“一日忽问:‘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寝食。”幼年就有疑古精神,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受权威的束缚。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他后来能够在学术研究中自成一家,有着重大的关系。陆九渊长到十六七岁时,更是少年气盛,能为国事担忧。16岁时,读三国六朝史,看见外族入侵的历史,便慨然剪去长长的指甲,开始学习骑马射箭。从此便立下了抗金复国之志。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陆九渊参加乡试,以《周礼》中举,名列第四,考官王景文对他的考卷内容十分满意,笔批说:“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再参加乡试,又以《易经》中举。次年赴京应南宫试,一举中了进士,当时主持南宫的考官就是吕祖谦,他早闻陆子静之名,敬其人而爱其文。事隔多年,他回忆说:“那时看了你的高文,顿觉心开目朗,就知道作者是江西陆子静了。”此后,陆九渊在学术界的名声更大了,学者接踵而来,他甚至都没有时间睡觉。从这以后,他开始了讲学生涯,同时也进入了仕途生活。首先向他拜师的人,就是富阳主簿杨简。他于秋天回到金溪老家时,“远迩闻风而至,求亲炙问道者日盛。”在家候职三年中,将家中的槐堂辟为讲学场所。在此期间,便确立了自己以“本心”为其学说基本范畴的理论方向,从事“心学”体系的建设,很快便树立起同朱熹以“理”为中心范畴相对峙的“心学”派别。陆九渊在宋代新儒学中独树一帜,积极宣扬了“心即理也”的心学本体论学说,顿时就在学术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陆九渊中进士后,于宋孝宗淳熙元年授迪功郎、兴隆府靖海县(今江西靖安县)主簿。淳熙九军(1182年)又被推荐为国子正,到太学任教,接着再迁敕令所删定官。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主管台州崇道观。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为医国“四君子汤”。
  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知荆门军。当时的荆门距金人治区不远,他听说金人有南侵之意,仍然携带家眷赴任,可见其热心报国之决心。荆门地区位于长江以北、汉江以西,境内民情复杂,吏风不良,工作任务繁重。陆九渊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还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
  在这短短的一年,陆就做出了很多成绩,受到当时丞相周必大的称赞。陆九渊本来想在荆州施展抱负,但上任仅一年零三个月便病死于住所。归葬金溪,赐谥号为“文安”。
  由于对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陆九渊被作为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为纪念陆九渊,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了陆夫子祠,后几经焚毁,清乾隆年间重建。陆九渊当年讲学的讲经台也于清代重建,台上建纪念亭,安陆知府张世芳取《诗经》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句意,题为“仰止亭”。
  陆九渊的心学
  陆九渊毕竟是一位学者,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的重要历史角色不是官吏,而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一个鼎鼎有名的“心学”开创人。
  陆九渊学术上并无师承,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说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独自建立起所谓“心学”,提出了“心即理”说。陆九渊断言天理、人理、物理都在吾心之中,心是客观世界的本源、唯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与理完全合一,“理,万人心所固有”。人心会被物欲蒙蔽,致使天理不明;人们首先应该“明得此理”,内心有所主宰,再去克制物欲,才能“存心”。教人的方法是强调辨别义利和公私,端正为学的动机;主张格除物欲,切实践履(指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陆九渊还宣扬封建纲常伦理,认为纲常、封建等级制度是“根乎人心而塞乎天地”,“终古不易”的。劝谕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封建秩序。“心学”创建后,一度成为与朱熹理学并立的有影响的学派。
  “心学”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进步与消极反动两种相反的作用。一方面,它是统治者用来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起义的精神武器。“心学”鼓吹“存心去欲”的说教,就是他们欺压人民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心学”十分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作用,对于不着实际、不求开拓进取的士风和政风,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因此,它又在客观上产生过一定程度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明清时代的一些思想家,如唐甄、李贽、谭嗣同等人,都曾利用陆王心学的一些理论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崇拜,破除教条,启发思维,宣传革新思想。


第二节 心学的起源(2)


  相关文化景点
  仰山书院:为纪念陆象山先生,清乾隆二年(1737)在南宋陆象山曾经讲学过的崇正书院遗址上兴建了仰山书院。仰山之名渊源《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书院占地1078平方米,嘉庆年间扩大规模,请江西学政王鼎题写匾额,光绪末年改为官学堂,民国又改为县立高等小学,一直是金溪培育人才的地方。
  书院环境幽雅,有池塘、竹山,曾受到破坏,但书院建筑保存完整。1992年金溪县重修了书院,古老的书院又焕发了青春。1993年在书院开设了陆九渊纪念馆,1996年成立了金溪县陆象山研究会。现在正厅为“陆九渊纪念馆”,安放着陆象山先生半身塑像,陈列着陆象山先生生平图片。上堂还辟有金溪历史人物展厅、书画和石刻展室等。正厅右侧为“先儒祠”,是学子们春秋两季开学时祭祀陆象山先生的地方;正厅左侧为居室厨房等,是学生和先生们歇息、用膳的地方。
  故事:“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这是我国书院史上最大的一次讲会,是我国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熹认为陆学太简易;陆九渊则认为朱学太支离。由于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这次乃是唯心主义阵营内部两种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