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3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 -第3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褪撬担冒父门惺裁醋铮透飧鐾鞣ǖ姆ü倥懈鍪裁醋铩V芄摹懊鞯律鞣!彼枷耄於酥谢ㄏ抵喂幕纠砟睢
  针对商朝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周公德治”的理念加以改造,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他提出:“天命不常”,“天命”是和“民情”联在一起的。因为上天评判一个天子善恶有道与否的唯一根据是“民情”,而人民是最痛恨商纣王那样穷奢极淫、贪酷残民的无道之君的。而人民的喜怒就反映了上天的喜怒,因而统治者必须“以德配天”。周公认为,天子应率诸侯百官,首先是天子自己,务须象保育自己的幼儿一样保育百姓,即所谓“怀保赤子”;务须象关心自身疾病那样关心民间疾苦,即所谓“恫矜乃身”;并且要求王、诸侯体恤人民,并且要求王、诸侯应该“先知稼穑之艰难”。
  “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逐渐摆脱神权思想控制,实施“以德治国”统治模式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政治理念与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进步,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他的“德治”对孔子的影响极大,是后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
  西周初期周公曾在整理夏商之礼的基础上,为周代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它是中国的原生文化形态,具有别国不可比拟的巨大生命力,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即源于此。礼非常复杂和烦琐,几乎包括了贵族们衣食住行丧葬婚嫁等一切行为规则。概括起来大概有5类:
  一为吉礼,用于祭扫鬼神;二为凶礼,用于丧葬凶荒;三为宾礼,用于朝聘接待;四为军礼,用于兴师动众;五为嘉礼,用于饮宴婚冠。乐,就是音乐,这是当时少数奴隶主才能享有的特权,什么等级什么场合用什么乐,有严格的区分,不能滥用。礼和乐相辅相成,成为统治天下的制度与手段。
  敬德思想和礼乐制度,是从怀疑天命,注意人力出发的;以天道为愚民政策,以德政为操持这个政策的机柄,从思想上绝不放松统治力量,在实践中以礼乐制度为准绳。这套思想体系和礼乐制度对巩固周朝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影响极大。而主张这套思想体系,完成这套礼乐制度的人,正是周公。 
  相关人文景点:
  周公庙:周公庙又称为“元圣庙”;位于曲阜市东北1公里处。周公的儿子伯禽就封后,曾在鲁国太庙祭周公,鲁亡国后,太庙逐渐荒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并在鲁太庙的旧址上为周公立庙。
  后来周公庙经过元、明、清各代修建;才具有现今的规模。周公庙现存有殿、亭、门、坊共57间,三进院落,总面积75亩;庙内古树掩映,十分壮观。周公庙西北,有一处隆起的高地,人称“望父台”;又名“伯禽台”,传为当年伯禽向西望父祭祀之地。
  周公的故事:
  周公忠心耿耿,先后平定了几次叛乱,在呕心沥血治国的同时还将大量的心力用于教育年幼的成王如何当好国王。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在皇宫后院里做游戏,他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递给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这事让周公知道了。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笑着说:“我是跟他开玩笑呢。”周公却神色庄重地说:“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记录它,乐工要唱诵它,大臣们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也变得很严肃,将唐封给了叔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


第二节 儒家(1)


  儒家,是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派学说。此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大行为规范,并要求人们将其融会贯通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治理社会讲究体恤百姓,两国相争讲究先礼后兵,人际关系讲究敬老爱幼,为人处世讲究修身养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孔子
  ——圣人的真实生活
  生命的轮回,只为了那遥远的理想
  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自从孔子被汉代大儒们簇拥着抬进皇宫,孔子形象的装饰与塑造,就成了历朝历代统治策略的一部分。2500年你继我往、与时俱进的不停涂抹,孔子全身早已着上一层又一层的脂粉、香油。涂到最后,孔子终于被妆成“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全盘圣化的结果,是孔子从一个曾经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变升为言谈举止、心理、思想、实践,无不合道,毫无瑕疵,只有光辉照人的超凡入圣者。但孔子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只是他在生活中创造了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生平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名武士,以勇力闻名鲁国,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9月8日,颜征在生孔子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十分艰难。孔子17岁时,母亲颜征在也去世了。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的出生地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十分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从孔子的家庭背景看,他的祖先是殷商贵族,是以殷遗民的身份在周初迁往宋地的。经过几代的繁衍生息,当孔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没有“贵族”的氛围;然而因为遗传的因素,在孔子的身上还能多少体现出殷遗民的气息。而且,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凄凉,故而使其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使他得以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代代相传的所谓贱民职业,即帮人料理丧葬事宜。《论语·子罕》记载孔子对其早年生活的回忆时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所谓“鄙事”,似即孔子所说的“小人儒”,即以相礼为职业的业儒。
  艰辛的生活促使了孔子的早熟。大概十五岁左右,孔子就立志苦学,立志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苦学和向高人不断地请教,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已具有相当丰富的古代典章制度、礼仪文化方面的知识,故而他敢自信地宣称:三十而立。只是从生活实际状况来说,孔子只是立于“礼”,有了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但其实际生活状况似乎尚未有大的改观。孔子在三十岁之前虽已确立了人生信念,但其生活之资仍然来源于那些孔子认为比较低贱的职业,即为人委吏、为人乘田。
  当时,由于官学的颓废,私学兴起,个人聚徒讲学已成相当风气。孔子也开始招收学生,以学生的“束脩”(学费)作为生活之资。当然,招收弟子、聚徒讲学绝不是孔子的终极目标,他在讲学的同时,也开始尽可能地介入鲁国的政治,但一直没有什么作为。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治极不清明,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在这种政治混乱的局面中,孔子深感在政治上无所能为;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止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致力于建构完善的讲学和思想体系。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寻求可能在政治上进行合作的伙伴。然而,或许因其主张不太合乎君王的口味,或许因为其他人际方面的原因,总之,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既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使用,反而落得个凄凄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处境。


第二节 儒家(2)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但并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只好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无奈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饿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事实上,晚年孔子在返鲁之后,除了偶尔对现实政治发表一些议论或建议外,基本上是坚持“只发言,不行动”的原则,而将主要精力用之于培养弟子以及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等事业上。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加上此前周游列国时收徒讲学,不仅使孔子学派日益壮大,“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而且使孔子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典籍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既保留了文化遗产,也为其学派的持续发展准备了足够的思想资源。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一手开创了儒家学派。
  孔子非常注重自己思想的传承,毕生都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学生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炼,这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