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22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 -第22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期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强调义重于利。在志与功的关系上,他强调志,主张“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认为动机(志)不善就可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
  董仲舒的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认为,历史是按照赤黑白三统不断循环的。每一新王受命,必须根据赤黑白三统,改正朔,易服色,这叫新王必改制,但是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这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纲常名教万古不灭的僵死教条,起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针对这些情况,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等措施。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这些建议和主张在当时有进步意义。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根据。因而被尊为群儒之首,成为汉代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理论家。
  相关人文景点
  下马陵:下马陵:位于西安城内东南角,顺南城墙街道,东西顺城街,东起今天的和平门,西至今天的文昌门,长800余米。相传,汉儒董仲舒之墓曾迁至此,其门人与儒生经过其墓时皆下马,俗称下马陵。
  明嘉庆二十一年(1542年),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将原来位于唐长安常乐坊(今西安城外交通大学东)的董子祠移建于西安城内该条街东段路北。清康熙六年(1667年),咸宁知县黄家鼎又在董子祠后建汉儒董仲舒墓。相传,汉武帝每去芙蓉园时,路过此地必会下马前行。董子祠的祠堂前,原来还有两块牌子,牌子上写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作为对官员们提醒。因皇帝在此都要下马,文武百官自不在话下。因而,此处被称之为下马陵。


第二节 外儒内法(5)


  董子祠:董子祠位于扬州老城区北柳巷一所小学内;相传西汉董仲舒做“江都(今扬州)相”时曾在此筑宅居住;后扬州人为纪念这位汉代大儒;修筑“董子祠”以缅怀其对扬州做出的贡献。
  董子祠建于明朝宣德年间;清朝同治年间重修;有较高文物价值。董子祠前还留有重修董子祠的三块石碑,一块在大殿的门前,一块镶在大殿的墙上,这两块的保存基本完好,上面的文字和旁边的精美图案都清晰可见。
  董子读书台:位于山东德州小西门(即广川门)外回龙坝附近,是汉江都易王相董仲舒读书的地方,所以又称董子台。后因董子著《春秋繁露》,世人也称繁露台。
  董子台历史悠久,但始建于何年不详。然而,元朝时就曾有人吟诗赞颂此台。由此可见,董子台在元朝前就早已有之。
  据《德县志》载:明正统六年(1441年),德州知州韦景元修学宫掘地得“董子读书台”石刻,询其故址复建。
  明孝宗时,为纪念董仲舒,在文庙东侧又兴修董子祠。到明神宗万历年间,董子祠因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于是,德州知州马明瑞,在董子台附近又重修董子祠,同时,还在柳湖旁兴建了一座“醇儒书院”(又名柳湖书院)。院中除珍藏了诸子百家的经书之外,还重点保存了董子的《春秋繁露》及其他一些著述。
  明清时期,董子台附近既有祠堂,又有书院,这里是一片楼台殿阁,富丽堂皇。读书台的全部建置,宛如大明湖里的北极庙,雕梁画栋,造型非常古朴美观。台的不远处有运河环绕,蜿蜒流过。柳湖岸上,更有奇花异草点缀其间,这里是个天然风景区,也是个攻读经书的好地方。历代的钦官巡按,文人墨客,或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他们由德州经过,无不到此一游。
  这座全国闻名的古迹,自民国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年久失修,遗址成了一片废墟。
  刘向
  ——中国目录学之祖
  人物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学派:
  汉代经学大师。
  生平:
  刘向出身于贵族家庭,十二岁就开始涉足官场。一生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因敢于同弄权的外戚宦官相抗争,而被当权者视为眼中钉。虽然刘向屡遭挫折,仍不屈不挠,揭露朝廷“白黑不分,邪不杂糅,忠谗并进”的腐败现象,批评外戚专权,力图匡救时弊。无奈忠言逆耳,刘向先后三次受害入狱,最终被废为庶民,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十余个春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死后十三年,果如刘向所言,王莽篡汉的外戚之祸终于发生了。
  跻身政坛左右掣肘时,刘向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却最终在文坛上留下了他闪光的名字。汉成帝时,光禄大夫刘向受诏校阅整理皇家堆积如山的先秦古籍。
  在校阅群书时,他编定次第,著录书名篇目,评论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以及确定书的价值等。最后,刘向又将校书时所撰叙录全文汇编成《别录》20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书目解题式图书总目,也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山之作。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文献学家,刘向20年的辛勤耕耘,开创并奠定了我国的目录学和校雠学。
  传说刘向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刘向还是西汉末期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用意深切,辞浅理畅,平易近人,在舒缓的叙述中流露了他匡救时弊的热情,奏疏《谏营昌陵疏》,引历史故事对汉成帝大规模营建昌陵加以劝谕,诚挚恳切;所作《〈战国策〉书录》,分析六国倾覆和秦亡原因,虽无贾谊《过秦论》气势之盛,但娓娓动人,别是一种风格,对后世古文学家影响颇深。
  刘向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有《五经通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等。他编著的《新序》、《说苑》中,许多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等至今妇孺皆知。《列女传》与后世纯粹宣扬女子遵守封建道德贞节有天壤之别,史料价值深远。
  公元77年,一代经学大师刘向辞世。
  刘向的思想:
  作为汉代著名的经学大师,刘向的文学思想和经学思想密切关联。他经学思想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他天人感应思想之下浓厚的人本主义和他贯通百家、广博的学术思想。
  刘向是我国书目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家,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为儒家思想。汉代的社会思潮为经学,经学是解释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分成许多派别,各家各派严守“师法”、“家法”,为了争得官学地位,各派之间经常进行学术争论。当时的儒家学者作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和理论准备工作,各派在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过程中和在整理、校订、阐释经书的过程中都论述了对经书的看法,对古代人物的评价,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以适应当权者的统治需要。这样,在儒学发展的同时,掀起了搜集、整理图书的热潮。
  成帝时,派刘向等将宫中藏书分门别类整理校订,其子刘歆也帮助校理,每书校毕,“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编出《别录》——我国最早的官府藏书目录。在汉代,由于文化的发展,使得“书积如丘山”,“书多散亡”。身为光禄大夫的刘向受命于皇上校订整理图书,且将整理结果供皇帝阅读,是职责使其然。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刘向的目的有二:一是整理图书,从中分辩学术派别及各派思想,二是发展儒家思想。
  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在经学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刘向在整理图书时,为揭示图书内容,撰写叙录。叙录的内容包括著录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著者的生平、思想,说明书名的含义,著书的原委与书的性质,辨别书的真伪,评论思想或史实的是非,剖析学术源,确定书的价值,编出中国第一部目录《别录》。


第二节 外儒内法(6)


  从《别录》中可以看出刘向在评论阐述学术思想、学术源流时是站在经学立场上进行评论的。刘向死后,刘歆子承父业,继续进行校书事业,在《别录》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编成《七略》——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分类体系虽然是按当时学科和图书情况建成的,但体现独尊儒术的思想,所收文献分为6大类:第一大类为“六艺略”,所收文献是当时学术上和政治上的经典著作;第二类为“诸子略”,把诸子之学分为“九流十家”,包括哲学、政治、法律、经济、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派;第三类为“诗赋略”,收录文学作品;第四类为“兵书略”,收录军事学书籍;第五类“术数略”包括数学、天文、历法、占卜、星象等书籍;第六类为“方技略”,收医药与巫术书籍。
  《别录》、《七略》形成中国最早的目录学分类思想,保存了历史古籍,清理了皇家藏书,剖析了学术派别,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刘向除经学思想外,他的思想在文学上也很有价值,主要表现在他文学思想中的贵礼贵德观、对文学情感性的认识、文学观的进步以及对“小说”文本的界定和对“小说”概念的阐述等几方面。
  刘向政论文的风格不可一概而论,既有依经立义的婉曲典雅,也有直陈政见的纵横驰骋。其引证详备、意蕴深刻而又气盛辞畅的文风,对我们今天的学者来说也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相关人文景点
  天禄阁:天禄阁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北7。5公里,在西汉未央宫大殿遗址北侧,天禄阁村小学院内。
  现有高7米,周150米的一座夯士台,台上有宋代所建刘向祠。这个土台就是西汉天禄阁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图书馆。《三辅黄图》卷六载:“天禄阁,藏经典之所”。《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可知阁建于西汉初年。汉成帝时,使谒者陈农到全国普遍收集秦末遗书,存放在这里组织“贤才”编校。
  《汉宫殿疏》记载;“刘向于成帝末,校书天禄阁”。刘向是一个学识十分渊博的学者。他校注和整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亲自撰写《战国策》这部不朽著作。他尊重历史、尊重各家自己的思想,因而对保留我国古代图书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向为人正直。当时成帝刘骜营建昌陵(今灞桥镇吕家堡的八角琉璃井),历时五年,工程浩大,工不及半。刘向写《谏止昌陵疏》,陈词万言,成帝为之中止了昌陵,这篇奏疏也成了千古名著。后人追念刘向的功绩,在他生前工作过的天禄阁,修建了刘向祠。
  “文革”后又对祠进行了整修。天禄阁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图书馆和图书编校地。可惜到王莽执政时,将图书毁弃,改作了铸造铜币的场所。
  王充
  ——中国最早的无神论者
  人物介绍: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时期著名哲学家。
  学派:
  无神论代表人物。
  王充是我国最早的无神论者。他的无神论思想,因为闪耀着批判与战斗的精神的光辉而使当时处于主流思想的人避之唯恐不及。他的著作《论衡》,“在中土,不得传”,后来因一知名学者蔡邕到了吴地(即今江浙一带),始得此书,带回西安,才没有使王充的思想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由于王充的思想直刺汉儒神学,所以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平:
  王充出生于公元27年,其老家本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其祖先有军功,封在会稽阳亭作一个小封建主。后来祖上失去封爵,在会稽落户,后迁往钱塘,又迁往上虞,以农桑为业,以贾贩为事。因此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的微贱阶层。
  王充自幼就很聪明,6岁开始读书识字,他酷爱学习,不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次他的父亲见他这样,很奇怪,就问王充:“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一起玩,多热闹啊!你怎么不跟大家在一起玩呢?”王充低着头说:“他们总是上树逮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