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14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 -第14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裨谀钦玖⒐薄F胪趿⒓磁豢啥簟U馐恰澳米锞樱坏米镄∪恕钡挠衫础
  韩非子一生的主要政治思想和主张主要包含在他所写的《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一书,比起其他诸子的著作更为生动有趣。文风气势磅礴,逻辑丝丝入扣,在说理的过程中还掺入了大量生动详实的故事。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深知官场腐败。他想在官吏中倡导廉洁之风,就在《喻老》篇中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宋国有个人偶然得到一块玉,想献给宋国的大臣子罕,却被拒绝了。献宝人说:“这可是宝贝呀。”子罕说:“你把这块玉看作珍宝,而我把不接受别人的珍宝看作自己的珍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那么你的珍宝和我的珍宝都没有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将“子罕辞宝”作为典故流传下来。
  除此之外,韩非在《说林》中作“老马识途”说明经验之功用,在《五蠹》中又以“守株待兔”反对固守经验;在《外储说左上》中,他用“买椟还珠”辛辣讽刺郑国的形式主义者,又将韩国宫廷因循守旧的做派讽喻为“郑人买履”;另外还有扁鹊治病、滥竽充数、宋人疑邻、画鬼最易、击鼓戏民、鲁人搬迁、曾子杀猪、自相矛盾、螳螂捕蝉等等,这些寓言充满哲理,发人深思。


第六节 阴阳家


  阴阳家,是以阴阳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一个学说派别。它与《周易》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对于易家,它除了用阴阳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外,还引进了“五行说”,即用金、木、水、火、土解释天地万物的构成和变化。主要代表人物有邹衍。
  邹衍
  ——阴阳家的杰出代表
  人物介绍:
  (约公元前324—公元前250),齐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学派: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生平:
  邹衍是百家争鸣中的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吕览的《吕氏春秋》以及刘向的《别录》中去探寻了。
  他的活动时代先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然而终以儒术为其旨归。不管是学儒术还是研究阴阳,邹衍的目的是在寻求经世致用之学,充分体现了他匡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此,司马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后世批判邹衍做阴阳之说宣扬了封建迷信,司马迁说,邹衍看到治国者日益荒淫奢侈,不崇尚德行,于是便研究阴阳五行,作怪诞之说……然而他的宗旨却是倡导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团结。后人不学习他的大道理,却要学习他的怪诞之说,封建迷信兴起,这不是邹衍的错误。
  齐宣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不仅决心像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而且还想要统一中国。齐闵王即位以后,国力强盛,不断取得了很多战争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齐闵王的野心更大了,不仅要称王,还要称帝。而邹衍的一套学说,正是为新的统治设计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学说都受到了齐宣王和齐闵王的高度重视。
  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了,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不得不接受苏代的建议,去掉帝号,复称王,然而他的野心却有增无减, 竟发展到要“为天子”的地步,变得越来越骄暴,以致亡国。魏,秦,燕联合破齐,齐闵王兵败而死。
  恰在此时,燕昭王招贤纳士,为郭隗修筑宫殿以师礼待之,以此作为尊贤榜样。一时间,各国人才争相趋燕。在这种背景下,邹衍离齐入燕。
  据载,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 怕尘埃落到他身上,继而拜邹衍为师,并为他修建了石宫。
  邹衍在燕主要从事的是发展生产的工作。据说邹衍在燕国住在一个峡谷里。那里地方很美但却十分寒冷,不能种庄稼。邹衍就吹律,引来暖气,黍就发芽了,于是那个地方从此以后也能种植庄稼了,人们为了纪念邹衍后来就把黍叫做黍谷。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联合伐齐。齐是邹衍的家乡,他虽然憎恨迫使他背井离乡的统治者,但他始终不渝地爱恋着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他没有也不能参加这场战争。这很可能构成其后诬他下狱的一个口实。燕昭王死后,由惠王继位。惠王与昭王不同,对于先朝旧臣并不那么信任,这时燕齐局势逆转,加之邹衍又是齐人,故听信谗言,把邹衍逮捕下狱。这是一起冤案,传说邹衍入狱,仰天大哭,五月天居然下起了霜雪。
  邹衍后来终于得到昭雪。这时,齐闵王已死,齐襄王早已继位,稷下学宫又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局面。身遭大变故的邹衍,思乡情涌,归心似箭,他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其后他曾作为使者在赵国见到平原君,并为其罢黜了善于作坚白之辩的公孙龙。
  邹衍晚年似乎在燕王喜那里做官,在公元前 251年至公元前250年的燕赵之战后,其活动不见记载。或许在其前后去世了。
  邹衍的思想
  邹衍的兴趣集中在地理和历史方面。他的学说现在所留传的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邹衍以前的学者想像全世界是一块大陆,四围是海,海尽处与天相接;当时的中国(包括七雄和若干小国)几乎就是这大陆的全部;相传这大陆曾经被夏禹划分为九州。邹衍却认为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州内自有的九州才是夏禹所划的九州。中国以外与我们赤县神州相同的还有八个,把中国算在内,共有九大州包括的八十一小州。初步有了一种关于世界的想像。
  邹衍以前又有一种流行的思想,叫做五行说。五行说的出发点是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叫做五行。世间事物大抵可以凑成五项一组,和五行相配,如五色、五音、五味、五方等等。遇着不够五项的事物便割裂足数,例如在四季里分出季夏凑够五时。各组中的任何一项和五行中与它相当的某项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关系。例如五时中的春季和五色中的青同是与五行中的木相配的,所以帝王在春季要穿青色的衣服才吉利,这是五行的迷信的基本方式。
  当时的儒者又以为一年之中五行的势力轮流当盛。在某行当盛时,帝王除了需穿颜色与它相配的衣服外还有许多应做和不应做的事项。例如仲春应当行庆施惠,禁止伐木覆巢,不应当出兵。帝王在一年各时中应做和不应做的事项曾被列成时间表,叫做“月令”。
  邹衍更把“月令”的思想推广,以为自从“天地剖判”以来的历史也是靠五行的势力,即所谓“五德”轮流地支配着。在某德轮值的时代须有某种特殊的服色,某种特殊的制度(关于正朔、数度和礼乐的制度)和某种特殊的政治精神,和它相配。例如周属火德,故色尚赤。某德既衰,继兴的一德,必定是与前相克的,例如水克火,故水德继火德。两德交替的时间,照例有些和新德相应的符瑞出现,符瑞所在,便是新时代的主人的所在。例如周文王时,有赤乌衔着丹书,落在周社。
  到邹衍时代,社会的分割动乱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百姓都盼望统一。邹衍的五德说正好给即将兴起的新朝制造符瑞。这就是邹衍的历史哲学。
  相关人文景点:
  邹衍庙: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南8公里的荆栗元村东的黍谷山。在黍谷山后有一风洞,洞口风气凛冽逼人,即使盛夏人们也不敢入内,相传这里是邹子的祭风台。台上有“邹衍庙”。台南有一座“别谷院’,传说是邹衍分别五谷的地方。黍谷山最早的寺庙,建在西坡山腰处称“圣庙”,此庙建筑年代不详。庙内是邹衍、刘猛等三人的彩绘塑像。


第七节 纵横家(1)


  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学派介绍:
  纵横家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之一家,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全称“十家九流”。 纵横家思想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实现这样的政治目的必须具备一个有出色口才的政治家,这样纵横家们就应运而生了。
  纵横家们用三寸不烂之舌,在国与国之间穿梭,时而游说大国合纵,时而离间破纵联横。他们巧舌如簧,发怒的时候诸侯都感到害怕,他们平静了,天下的战火也就熄灭了。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当时强过百万雄师。
  而他们智慧机敏善变,视名利为生命,甚至在权力面前没有道德和良知,马屁术可以通天。但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他们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 说他们是中国五千年中最早的外交政治家,是当之无愧的,而他们也是历史上最特殊的政治外交家。
  与其他学派相比,纵横家有三个特征,没有从一而终的固定君主;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没有一定的价值标准,除了势力营术外没有道德束缚,因而纵横家们比一般的外交家地位更高,权力更大,作用更突出。
  和儒家思想大不相同,纵横家崇尚谋略、追求个人名利、重民贵士(重视人才),具有革新精神。纵横家思想比较复杂,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有应予否定的方面。作为纵横家个人来讲,他们的思想境界一般都不太高,以追求个人名利为主。为达此目的,不择手段,玩弄阴谋,朝秦暮楚。如苏秦开始依附秦惠王,在其面前夸说连横的好处。但惠王未被说动。于是苏秦与秦为敌,转向合纵,游说山东六国对抗秦国。他在游说秦王失败后说:“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可见其游说的目的。当他游说六国成功,身挂六国相印,衣锦还乡,又说:“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盍可以忽乎哉!”
  但纵横家学说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都至为深远。秦国之所以得以统一中国,就得益于纵横家的合纵之学。而联横合众术,在现代最完美的应用,不外乎毛泽东创立的统一战线思想。纵横术是外交的权谋之术,特别适用于乱世群雄并起的时代,但纵横家那充满智慧的谋略术在当今的社会政治、外交、军事以及经济活动中仍然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
  代表人物及主要事迹: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禅。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
  鬼谷子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真实存在而又最具神秘色彩的人。
  据民间传说,鬼谷子是赵家女所生,周家的后代。原来周赵两家是邻居,周家务农,赵家经商,相交甚厚。赵家经商破产,周家慷慨接济,赵家感谢,把女儿许给了周家。不久,周家父母相继去世,家境败落,赵家悔婚。周家子念青梅竹马之情,气恼加相思,竟病入黄泉,赵家女闻其噩耗,赶到周家子坟前,悲号不止,因哀痛难节,竟哭昏过去,恍惚中,好像有周家子要求她把坟前的一株稻谷带回去吃掉。赵家女苏醒后,见身边确有稻谷一株,真的带回去吃了,以后赵家女怀孕,生下一个男孩,长得很快,因鬼生谷,因谷生子,所以赵家女给孩子取名鬼谷子。
  沾鬼气于一身的鬼谷子小时极具聪明天分的,透彻世间众人众相。他深知纵横谋略一旦溶入世间官宦中,便有生死权益之变,入世论道再脱身是非常不易。人心难测,尤其帝王将相说变就变,不如出世讲学论道。于是《史记》中有记载,鬼谷子应该是位“师”,而且还是一位很有声望的“名师”。传说他有“弟子五百余人”,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先生十一年,又说他“受道弟子百余人”,可能他长期居住鬼谷收徒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