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421:中國發現世界 >

第13部分

1421:中國發現世界-第13部分

小说: 1421:中國發現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麦哲伦从南美洲到了利马萨瓦,而且还在加勒比海给哥伦布效过力。(17)中国的记载说,郑和将军带回了一些“有着特别大穗的谷物”。中国人习惯于吃一种穗和大麦大小相似的稻米。这种与稻米相比较而有“特别大”穗的谷物只能是玉米。(18)这里还有更进一步的有价值的证据。葡萄牙人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都发现了玉米,还发现了“Metates”——这是一种南美洲所特有的用来磨玉米的工具。这种工具发现在一艘建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的平底船上,而这艘船是在菲律宾西南的潘达南(Pandanan)的海底发现的,它是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沉在那儿的。


第二部分:指路星辰新世界(图)4

     皮瑞·雷斯图上所显示的,早在麦哲伦航行一世纪前,中国的舰队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就到达了南美洲并登上了那儿的陆地,现在这已不再是我头脑中的一个拿不准的想法了。但是中国人的这次具有史诗性质的海上航行,是想使整个世界都纳入中国的朝贡体系。可为什么他们花了这么大的气力来绘制那荒凉的巴塔哥尼亚呢?那可是一片冰雪覆盖、寒冷异常的地方,只有一些落后的、光着身子的居民,没有什么好交易的,这里除了鱼类和野莓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     皮瑞·雷斯图能否提供更进一步的线索呢?起先看起来这幅图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神秘性,因为它显示出了从巴塔哥尼亚海岸伸出的一根根辐条,相交的中心位于南大西洋广阔的海域,这些中心点就是罗盘的中心点。这些轮轴被水手们称作“波多兰线”(Portolan lines),在“波多兰”航行法中使用,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三角测量法。拿皮瑞·雷斯图与现在的地图比较,我辨认出每条“波多兰线”的巴塔哥尼亚海岸上的每条起点是那里。那些绘图者们肯定是已经乘上了7艘船,从北面的蓬塔谷兹曼(Puntas Guzmán )、梅塞德斯(Mercedes),中部的卡博斯库瑞(Cabos Curioso)、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还有南面的蓬塔诺特(Punta Norte)、卡博斯布恩特珀(Cabos Buen Tempo)和圣埃斯皮瑞图(Espíritu Santo)7处地方出发航行的。     在了解了皮瑞·雷斯图的范围后,现在我能轻松地确定罗盘的正中心位置的事实地点了。“波多兰线”相交在西福克兰(West Falkland)岛的乔治王海湾(King George’s Bay)。罗盘的绝对中心是亚当斯山峰Moune Asam,2917英尺高,这是福克兰岛上最为明显的一座山峰。是否周满或者是洪保实际上是一个秘密的登山家呢?那是不是就是船只被下令驶向山峰的原因呢?好几个星期以来,我一直一头雾水,突然间有一天我突然顿悟了。在南半球时,那些中国人需要一颗星星来代替北极星,以便引导他们航行,在当时他们只能选择如下的两颗星星:用老人星来确定纬度,用南十字星来导航。(19)     老人星是一颗发着黄白色的、巨大的星星,它离地球的南极点有3000光年①的距离,它的亮度超过了太阳的1000倍。无比的亮度加上近距离,使它成为天空中第二亮的星星,和金星差不多亮,因为它发出来的光的颜色是黄白色的,使老人星能够很容易的识别出来。和南十字星一样,老人星位于天空的最南端,但不是正对着南极点。为了利用老人星来确定纬度,中国人不得不航行到正对此星的一个定点,以确定其精确的位置。南十字星指向南极点,但不像北极星,它不是直接对着极点。为了能够利用南十字星来准确的导航,中国人也不得不确定它的高度和经度。我再强调一下,要算出南十字星的准确位置的惟一方法就是航行到直接对着它的地方。      数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在试图确定南十字星和老人星的位置: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诏太史交州测景,夏至景表南长三寸三分,与元嘉中所测大同。然则距阳城而南,使直路应弦,至于日下,盖不盈五千里也。测景使者大相元太云:“交州望极,才出地二十余度。以八月自海中南望老人星殊高。老人星下,环星灿然,其明大者甚众,图所不载莫辨其名。大率去南极二十度以上,其星皆见。乃古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伏而不见之所也。” (20)     只有当老人星和南十字星的位置被确定后,南半球的新大陆才能够准确的被绘制到地图上去。当那些中国绘图者到达了在西福克兰岛(West Falkland)的亚当斯山时,他们就直接处在了老人星的下面。他们竭力确定好他们的位置,这样他们就能准确计算出他们的位置是南纬52°40′。参考北极星的高度,他们就能估算出老人星的高度,随后他们就能在南半球使用老人星来确定他们所处的纬度。考虑到这个位置对中国人而言的重要性,我认为中国人肯定在亚当斯山的附近立了碑,因此我已经请求福克兰岛上当地政府协助我进行搜寻的工作。     一旦老人星的纬度确定后,只要直接在老人星的下面,沿着这一条纬线,穿过太平洋向西航行,随后通过南半球的海洋向东航行,周满和洪保的舰队就能各自返回中国。只要循此方法,所用的船只都能从这条纬线上做出观测。我也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当别的星星的纬度位置能够准确地被确定后,那么在世界上进行观测的可行性是合理的,例如在北纬3°40′,这个地方是在地平线以下,北极星是看不到的。对于中国人而言,希望别的纬度也能起这样的特殊重要性,比如,就像他们在北纬39°53′的首都—北京很可能就起着一样的作用。后面就会说到,我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     中国人选择的第一个“锚点”在福克兰(Falkland)岛,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福克兰群岛不但直接处在老人星下面,而且正好离北京的距离是整个纬度的距离一半(经度相差179°)。在当时的阶段,中国人虽然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没能测出经线,然而利用北极星他们能算出地球周长的一半(180×60海里),因此在离开北京达到这个距离时,他们就能估算出来(航行的天数乘以平均速度)。如果一支舰队在福克兰群岛的锚点向西航行的话,就能在南纬52°40′发现南澳大利亚的另一个岛,就像他们测量巴塔哥尼亚一样,绘图的人们能够用三角测量法准确的绘出这片陆地。与之相似,一支船队向东航行,在南纬52°40′就会发现非洲南面的另一个岛,因此也就能够绘出印度洋来。     我在思考我怎样才能从此“锚点”出发,去追寻中国舰队向前行进的路线。我已经知道了在周满和洪保的率领下中国舰队最终回国的日期,以及他们各自带回来的使者数目。不久我意识到,借助那些表格和地图,并从那些大使处搜集到的信息来标明位置,我能做出一个合理的推论,即在随后的那段时间里,每只舰队都是如何行动的。在有着一些紧密联系的证据出现后,这使我继续推算出宝船以后的行动。在整个航行期间,在高级将领杨庆的率领下,船队一直航行到了印度洋,在永乐二十年八月(公元1422年9月),返回了中国,随他一起到中国的,共有从东非到印度各国的特使17人,而周满和洪保直到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秋季才返回了中国。周满没有带回来一名大使,而洪保也只是从古里带回了一名大使。基与此,我能推导出,周满将军的舰队向西航行,以绘出太平洋,经香料群岛返回。为了测出南十字星的位置,洪保将军的舰队向着南极洲往南航行,在回航时向东航行,途经南半球的海洋、满剌加和古里。于是我开始寻找他们航行的路线,首先我要追寻的是洪保通过南半球的海洋的航线。


第三部分:洪保的远航航向南极洲与澳洲(图)1

     洪保将军的特定任务是从建立在福克兰群岛上的固定点向东出发,以绘制世界地图,这个固定点在皮瑞·雷斯图上标出的罗盘是南纬52°40′。现在在他的供给船上的大米越来越少了,在桶里的发芽的大豆可能已经吃完了。在开始向东航行驶向未知的南部大洋之前,他必须要带上足够的新鲜食物。     福克兰群岛上只能提供卷心菜、野芹菜、企鹅、鹅和鱼,肉类很少,更谈不上新鲜水果。在福克兰群岛上曾被发现的惟一的哺乳动物是“瓦拉”(Warrah),那是一种当地的狐狸,达尔文这样写道:“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这里,远离大陆,面积如此之小,而上面的土地却是大片的贫瘠,上面生活着数目众多的很奇特的当地四足兽(Warrah)……用不了多少年,这些岛屿在人们逐步的定居后,这些狐狸极有可能和渡渡鸟(dodo)一样成为地球上消失的动物。”(1)     正如达尔文所断言的那样,一些奇怪的事情在这些动物身上发生了,在19世纪70年代的福克兰群岛上,它们彻底灭绝了。达尔文和其他的一些自然学家留意到这种动物是非常温顺的。英国生物学家朱立特·卡卢顿·布若科(Juliet Clutton Brock)从在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保存的动物标本上分析出了它的身体特征,长的有点像一种澳洲的野狗,曾经被人驯养过。它是南美狐狸和欧洲人到达南美洲之前被越过海洋带到福克兰群岛的野狗的杂交品种。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中国人留下了他们所带的一些狗在福克兰群岛(他们在船上养狗以供食用),随后这些狗和当地的狐狸交配。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一项关于现存的“瓦拉”的DNA的实验已在进行,以便它们能够和中国食用狗的DNA比较,结果将在网站上公布出来。     如果福克兰群岛提供的只是非常有限的食物的话,那么往西300海里的巴塔哥尼亚就像一个巨大的食物贮藏室,正如后来的探险者会在这里大快朵颐一样。用鱼网来捕上一个早晨,就有足够让整个舰队的人吃饱的鱼上钩;浅水湾也满是像螃蟹一样大的贝类。南美骆马、骆鹿(huemil)①,还有像狗一样大的野兔都非常温顺;只有在面对那咆哮的山地狮子,水手们才没办法。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草莓和野苹果到处都是。或许是洪保将军好好地利用了在南极洲夏天中常见的一个平静阶段,为了重新补足给养,他从福克兰群岛直接往西回航去了巴塔哥尼亚。洪保将军的舰队依然在南纬52°40′的老人星下面航行,应该会发现维京角(Cape Virgines)南边的一个大港口可作为安全的停泊地。对于洪保而言,他并不知道这个海湾可以直接驶向太平洋。在洪保进入这个海湾后,一股速度总计到达6海里/小时的强烈的水流拽着他的舰队往西南航行,穿越海峡,就像水从浴缸底下流掉一样。     第二天早晨,这支舰队已经在海峡里航行了一半的路程。终于离开洋流,他们发现自己已经离开了布隆斯维克(Brunswick)半岛了(南美大陆最南端的尖角),在皮瑞·雷斯图上能够清楚的辨认出来。现在,洪保的舰队已经处在老人星的南面了,他会希望他的舰队向北航行,以便能够再一次在他所设定的参考点下面航行,此处的纬度是他用来绘制直到东方的世界地图的。但在驶向吉若诺米诺(Canal Geronomino)运河的路上,海峡变得越来越窄了—有的地方甚至不超过一英里,对于洪保的大船只来说,简直是太窄了,甚至船只根本都无法驾驶。因为那些大船转个圈也差不多要一英里的地方。因此舰队被迫掉转船头,所以制图师把吉若诺米诺运河画成一条河流也不足为奇,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一条不起眼的河流。     返回到布隆斯维克半岛,这支舰队取道马德莲娜(Canal Magdalena)运河,向西南航行驶向太平洋,在阿固若岛(Isla Aguirre)附近进入太平洋,而阿固若岛是在沿岸数以百计海岛中的一个很小、无人居住的但已有了名字的小岛,直到今天还是这样。“麦哲伦海峡”的发现和绘制完全是偶然的: 海峡入口的纬度同时也是中国人在南半球的引导之星—老人星的纬度。虽然中国人是在偶然间发现麦哲伦海峡的,但这丝毫不能降低中国人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因为在这里面,猛烈的狂风、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是很普通的,如此恶劣的天气导致能见度很低,而中国人的船只又是巨大、方方正正,在此环境下航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中国人事先绘制的地图,麦哲伦是不可能知道这个海峡的。是中国人最先找到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道,打开了通向香料群岛的海道。这样看来,欧洲人应当对中国先驱者铭感五内才对。     因为海峡的任何一边都是遥远、荒凉的陆地,所以这儿被最早的欧洲探险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