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粉色年华的困惑 >

第39部分

粉色年华的困惑-第39部分

小说: 粉色年华的困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个晚上,在起居室里,乔坐在我身边,他问我:“艾,我们做了些什么呀?我们应该是在一起的。”    
    我思索良久,我做了些什么呢?我拥有一个爱我的男人,我也爱他——用一切最重要的方式爱他。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孩子。我们彼此完全信任。没有这个男人在身边我活不下去。    
    我对乔说:“愿谅我,乔,我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后来乔吻了我。    
    我们的第二次婚姻意义重大,感人肺腑。我们的再结合坚不可摧。我们再也不会分离,我们一直紧握着手,互诉衷肠,直到永远。    
    许多朋友曾对我说:“我结了婚,我很幸福,一直幸福。每个人都需要在那些寂寞的、黑暗的时刻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伴侣。”    
    我从来没有忘记这些话,因为它们对我是如此真实可信。在与乔分离的那些日子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度过了一段不可言喻的令人激动的时光。但是,我决不会忘记夜晚回到家,却没有那个使我感到生活甜蜜、值得信赖的人和我一起分享我的快乐、我的秘密——独翅难飞啊。    
    我不得不承认我尝尽离婚的苦头。在大都市说声“拜拜”太容易了。很多情况下,当知识女性再婚时,她们是改头换面了,却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太多的离异朋友发现她们的第二任或第三任丈夫比第一任丈夫缺点更多,而她的结发丈夫在别人的臂弯里却显得越来越好。我总是努力告诉人们:不要轻易离婚。


第六章 寻求婚外的补偿在天难作比翼鸟(4)

    4新生活    
    一日,作家黄军与老同学A君通电话——已经好久没有这么深透地交谈了。在学校时,他是一个办事有主见,学习成绩也很好的美男子。岁月匆匆走过,同班同学早已各奔东西,得到的消息各有不同,但大多都吃了“人间烟火”,成家立室了。A君是班里的幸运儿,大学毕业,分配在特区一家颇有影响的杂志社工作。几年来,事业发展顺利,职称已到手,常有文章引起社会的关注,可谓春风得意,好不风流。像他这种人,个人问题理应得心应手。    
    但出人意料,A君至今仍孑然一身。细问,始知近年追逐者不少,但都被A君一一拒绝了。“是对方条件不好?”“NO”A君的回答令我不解。A君说,他的工作有较多机会接触女性。而这些女性又大多是聪明、伶俐的,且相貌多数美丽,其中不乏社交能力的秘书、公关小姐。“这一族不是很理想的人选吗?”A君摇头。他亮出了他的观念:这些人流动性大,事业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却让你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那么,妻子该是那种生性本分,相貌平平,性格内向,层次不高的人?”A君在电话里笑起来:“这样的知识女性又爱不起来。”美丽活泼的女性有着巨大的的诱惑力,A君喜欢在她们中间穿梭徘徊,却不愿意娶以为妻。据说,他身边有像他这样的一群“快乐”的单身贵族。    
    近日,又有一故事。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一生勤奋,十年如一日啃书写作,过着一种近乎苦行僧的生活。    
    至今已出版专著数十本,发表文章300多万字。并多次荣获国家级的各种文学奖,颇受社会、读者、亲人的尊敬和爱戴。但不久前,家有丑闻传出,其妻在他的日记本上发现了他写给一女性的一首感情极真挚、语言极美的抒情诗。他向妻子坦白暗恋着另一位女性。起初他想,若妻要闹,他不打算解释,要离婚也可以。但结果出乎他意料,妻理解并表示愿意与他就这个问题进行思想交流。妻是当年父母作媒成的婚,虽不是一见钟情,但朝夕相处建立了一定感情,日子过得平静、安稳。    
    过去他一直认为,生命短暂,人应该像居里夫妇那样去追求事业的辉煌,他因此长期封闭自己。学问做好了,但至今尚不知舞厅、卡拉OK为何物。想不到,命运偏偏在这个时候给他机会,让他结识了一个一见面就没法再让他忘记的女性。他奇怪这种感觉,他极力克制,却挥之不去。直到这种情感煎熬得他不能自拔,他才动真情写了这首诗,并悟到:“爱是一个最有个性的东西。”想要求不来,想逃又躲不开。    
    明明心里苦不堪言,每天还要在各式各样的场合讲话、微笑、领奖。要是让他选择,他会放弃目前这一切,去追求第一次令他心跳的这种感觉。但这些能向谁诉说?又有谁能理解和相信?    
    这种社会现象既不像16世纪英国著名散文家拉布吕耶尔在《论人品》中所说,爱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感情。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解决温饱之后,有更多的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更为注重精神生活,对情感的追求也表现得更为勇敢和坦荡。这是否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或是历史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人性的更真诚的袒露?是社会变化的产物?抑或如一些人所忧虑的是道德沦丧?    
    我在博士班与几位同学忍不住就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大刘说,“男人”本来就是个不安分的代名词,就像不安分的雄性动物那样。多吃多占,捕捉新目标,征服大自然的欲望很强,这是男性生理所决定的。任何时候这种属性都无法改变,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只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小吕说,凡是男人,都喜欢与漂亮的小姐交往。感情上、生活中少不了这种要求和调节。没有男人不喜欢这样。但喜欢归喜欢,多数男子汉又会理智地想到,与绝大多数漂亮的女性仅能做朋友,不可以安放在妻子的位置上。这不仅仅是如A君电话里所说的“不安全”。这类人消费极高,一般人供养不起,即使短时间能维持婚姻的完整,也难免日后发生矛盾。一旦家庭出现危机,你无法控制她,因为你根本没有养住她的能力。而另一类安分的女性呢。死心塌地跟你走,任劳任怨,为你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老老实实,最后成为你不完全满意的“妻子”。看来,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家庭有的未必可以在社会上找到,而有些社会上有的家庭又末必具备。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否可以互相补充呢?看来,新生活给了男人们新的选择。    
    那么,女大学生们怎样适应这种社会,这种观念?女大学生该做个什么样的知识女性才能“配合大众”、跟上“形势”?有了漂亮的外貌再加上活泼的性格,男人们会认为你轻浮,靠不住。而朴实古板又引不起男人的注意,许多这样的女性超过30岁仍无人问津。从理想主义出发,女性应两者兼而有之:既活泼可爱又要持重可靠;既年轻漂亮又成熟厚道。可这样完美的维纳斯在生活中该上哪里寻找。    
    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女性在社会上地位比较低,加之生性脆弱,依赖性强,容易衰老,这些局限,注定了知识女性不可能像西方19世纪作家笔下描绘的“骑士式”的男人那样洒脱。家庭婚变受害的多从孩子、女性开始。中国传统道德教养的女性要心甘情愿听从男人的摆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凡事不敢也不愿与男人竞争。因此寻花问柳的风流韵事似乎是男人们的专利。但近年形势有所改变,被动的女性受时代驱动,或是婚姻不满,或是思想开放进步,她们要求与男人平等,争取“民主”,不再格守传统女性的“美德”。一个某校社会学系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告诉我两个数字,她所在的大学在读学生中80%的人在谈恋爱,女学生中已有性历史的约占30%。我询问她对这个问题的态度。“知识女性一辈子守着一个男人是极不合理的。男人生活追求随意化,为什么知识女性不能?在‘人’的含义上,无论是男是女,感受和需要是相同的,没有实质的区别。”说这话的时候,她一副坦然的态度。她有过三段恋爱史。    
    第一次初恋是高中同学,那是一种朦胧的情感,没有接过一次吻。第二次恋爱,她献出了贞操。第三次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她明知这种爱情是不会有结果的。她不要求对方离婚,她明白那边的知识女性活得不容易,有家,有儿子,也一把年纪,竞争不过自己。她也明白终归有一天自己也会像那个知识女性那样被淘汰。但她仍然没有放弃这种不自禁的“爱情”。“结果呢?”“不需要结果。只要我们现在相爱,不在乎将来。”她的语言,全是那些流行曲的歌词。我不知道流行曲影响了她,还是这种类型的现代知识女性给了流行曲作家以灵感。    
    我采访的女大学生目前在社会上有多少代表性尚不太清楚,但她的话却实实在在令人联想到许多,也令社会困惑。她这种思想及行为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不允许,更不能提倡的,但它却是现实的客观存在。    
    我们对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一味简单地批判呢?还是用科学态度去剖析和寻找根源?不知社会学家作何种回答。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婚姻生活的的确确与过去不同。经济日渐发展繁荣,让人们更多地关心和追求自身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价值。而精神和情感是很复杂的问题,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解答,那么,怎样的解答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第七章 同性恋何谓同性恋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苦九春,磬折似秋霜,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丹青著名誓,永世不相忘!    
    ——晋·阮籍    
    在我们这个传统观念很深的国度里,同性恋仍是阴暗的话题。然而,这一并非个别的社会现象及其在社会生活中造成的各种后果却又客观存在着。在女大学生中间,同性恋讳莫如深,难以刺探出来,但事实上,其流行程度似乎并不比男子中间的为小。极端的同性恋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的例子多一些,但不甚显著而根底较浅的例子在女大学生中却更广泛些。    
    同性恋(homloxuality)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黄帝或黄帝所代表的时代之前就存在了。《商书》、《战国策》、《晏子春秋》等都作了记载,并且出现了大量吟诵同性恋的诗歌,恐怕当推晋人阮籍《咏怀诗》17首的第三首,记载了战国时代两个女子安陵与龙阳的同性恋实例。在我国古代,由于女子深居简出,男女授受不亲,所以女子对异性的渴慕无法形容,而只有通过同性之恋来自我解决了。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也曾描述过一对女同性恋的故事。一个男人对他怀孕的妻子残忍地说,如果生下是个女婴,那婴儿必须弄死,这个家里只要男孩。    
     当妻子果真生下一个女婴时,她遵从了一个女神的劝告,欺骗丈夫她生了一个男孩,只有母亲和一个忠实的女仆知道事实的真象。婴儿身穿男性服装,名字是依菲斯(Iphis)。当依菲斯长到13岁时,父亲给他的清秀的“儿子”和一个叫兰恩(Lanthe)美丽的女孩安排了一桩婚姻。两个人年纪相当,并一起接受教育,结果,在她们之间果真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兰恩对依菲斯的感情在直线上升,她渴望着婚礼日,而依菲斯尽管有同等感情,但总害怕这一天的来临。她的绝望的母亲制造了种种借口,想拖延时间。奥维德描述了这种无望的感觉:依菲斯如此深爱着这个女孩,同时又为她的爱情绝望。作为女孩,她却不幸爱上她的同性。    
    一想到此,她就泪流满面。噢!这个故事的结尾到底是什么?我是否已被一种爱的罗网所捕获了?天哪!我多么希望没有出生啊!依菲斯试图跳出感情的漩涡,她告诫自己:“摆脱出来吧,依菲斯,坚强些,甩掉愚蠢和无效的感情。”她愁叹道:“我的婚礼日在即,兰恩将是我的,然而她怎么做我的爱人呢?我终将在水中渴死!”她为她的婚礼向诸神哭诉。依菲斯问道,为什么要她们“参加”这一仪式“在其中,没有新郎,而只有新娘。”这一难题通过一个女神的干涉而解决。女神设置了一个帐篷,在其中产生了一个奇迹:依菲斯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一个完美的新郎。这样的结尾只能是神话,而对解决现实涉及到的问题却无济于事。    
    今天,对同性恋感兴趣的人们绝不可能欢迎女神的干涉。自然,在国外也有某些人经历了性别重新指定手术,以便在社会中作为相反性别的成员,而在中国却仍少见。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对同性恋感兴趣的人们丝毫不想经历性变化。她们想维持本来的面目。并仍希望娶她们爱的人——尽管她们是同性人。在女大学生中,同性恋讳莫如深,比较不容易刺探出来,但事实上其流行的程度似乎并不比男子中间的为小;极端的同性恋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的例子多一些,但不甚显著;而根底较浅的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