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官人 >

第170部分

一品官人-第170部分

小说: 一品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人都只注意到山上资源,却没注意到那一面临溪的山壁下方时常有白雾升腾。
    当然,最近是没有了。
    李权即将到曲溪县上任,在此之前,他还有一处宝藏需要处理。
    今天,无名山的山壁间多了许多涉险攀爬的人。
    山脚下看着高不可攀的山壁,真正踏足其中还是有路可循的。
    碧溪村到山壁的直线距离和盐井密道距离相当,只觉告诉李权,盐井密室中的烟囱就在这靠近山壁的某个位置。或许这拦腰而断的山壁就是无数前人一刀一斧凿出来的。
    山壁不高的地方,各处都站有人。大家也没盲目地乱动,而是紧紧等待着。
    寒冷的天气让山壁许多地方结冰,时不时便会有人摔下。好在所处位置不高,顶多五六米,摔在地面也只是皮外伤。
    没多久便有人叫嚷起来:“老爷!我这边冒烟了!”
    山壁离地三四米的地方,几块岩石的夹缝中突然冒起了淡淡的白烟。
    相隔十几米的李权贴在山壁上看了看:“在相隔冒烟处四五米的地方开凿,然后一路往下!”
    山壁上的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凿工,见山壁冒烟,只轻轻敲了敲岩石就知道里面是空的。
    李权要做的就是在山里凿一个通向地下盐井的通道,让地下盐井彻底跟碧溪村断绝关系。
    这样,既能让盐井为自己创造的巨额财富,也不会影响到碧溪村村民的生活。
    盐井不过是在底下七八米的地方,加上山壁的三四米高度,一共也就是十来米。不能小看古代的工匠,在山腹中掏一条十来米的通道对他们来说只是小事儿一桩,只要给足够的时间,别说一条通道,就是一座城堡也能在山腹中凿出来。
    没有工匠知道这是干什么,只知道这是李大老爷安排的活儿,就是拼了命也要干好了。
    确定好位置,剩下就得看工匠们了。
    李权回到碧溪村,进入村长家后面的祠堂。
    祠堂里的密道已被重新打通。
    李权才知道上次之所以没有发现密道是因为对方把密道给堵上了。
    现在密道重新被打通,胡小苗和刘嘎已等在里面。环境一点儿没变,唯一的变化就是因一段时间没运作,密室中没了雾气,地面和墙壁山的泥土都干了。
    大锅里又烧起了盐水,不过不是很多,点点雾气从烟囱向外飘出。人在里面,可以清楚地听到上方山壁工匠打凿的声音。
    刘嘎和胡小苗做梦都没想过碧溪村还有这种地方,见到李权立马跑过来。
    “李权,你说我爹和胡虎都在造私盐,开始我还不信,原来这儿真有盐井。”
    “乖乖!老大,这么大的盐井是怎么来的?还是报官吧!这要被人发现够咱们死几百次了。”
    李权没理会两人说话,径直走到大锅旁,看到小半锅黑卤水:“叫你准备的黄豆浆呢?”
    刘嘎不明所以地指了指身边木桶。
    李权不是很有信心地要了一瓢豆浆倒入翻滚的卤水中。他只是依稀记得流传到现代的盐井作坊第一道工序就是加黄豆浆加速井盐结晶,那也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能不能成,记没记错根本不知道。
    可黄豆浆刚加入卤水,刘嘎便叫了起来:
    “喂喂喂!是不是出问题了?怎么豆浆一进去水就变得粘稠了?哎!不对不对,怎么像有沙子?”
    “嘿!还真成了!”
    看到锅里的变化,李权也惊喜地叫了起来。
    锅中,卤水的翻腾变得缓慢而又沉重,每一次翻腾都会有淡黄色的颗粒出现,漂浮在水面上,在大锅边缘不断堆积。
    李权知道,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盐巴。
    根据李权的观察,这时代制造盐巴的工艺太过落后,竟然直接蒸馏。方法类似于海盐生产,但井盐和海盐有本质的区别,井盐口感更佳,但卤水中还有的杂质却更多,简单的蒸馏根本无法清除卤水中的杂质,导致生产出的盐巴苦涩难咽还带有毒性。而且用大火煮的方式将水分蒸干产出是食盐,会让食盐受热过重而呈现出焦黄之色,又再一次破坏了盐巴口感。
    黄豆浆和卤水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李权不知道,他也不需要知道,他不是化学家,他要的只是结果。
    光看现在产出的淡黄盐晶就知道比以往那些蜡黄色的盐巴不知好了多少倍。
    这是知识的产物,高温下的反应不断进行着……
    盐变白了,产量便高了,速度变快了。
    小半锅水却产了以前大半锅的盐,刘嘎和胡小苗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也想不通黄豆浆怎会有如此魔力。
    但这还不算完,李权将上面漂浮的盐晶捞起,将其倒入让刘嘎准备好的轻水中,不断搅拌,让盐充分溶解。再用纱布过滤掉不溶于水的杂质,最后重新起火,将除去杂质的盐水倒入锅中,大火烧沸,中火蒸发。
    如此忙活了两三个时辰,终于,锅中产生了和李权印象中极为想象的白色盐巴。
    李权难掩欣喜,顾不得盐巴还滚烫着,随意抓了一点儿塞进嘴里。那滋味美得李权飘飘然:
    “就是这个味儿!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胡小苗和刘嘎在旁边好奇地看了半天,看着锅里雪白色的晶体有些好奇,忍不住也学李权抓了一点舔了舔。
    “好咸!”
    “但是……好像不苦也不涩。这也是盐么?比咱们以前吃的盐好吃多了。”
    李权得意:“这当然是盐。”
    “这还是盐晶,怎么都成白的了?我记得只有将盐晶磨成粉后才会发白吧?”
    李权不作回答,转向小苗说道:“小苗,刚才我所作的步奏你都记住了?”
    胡小苗有些失神,听到李权说话,慌乱地点点头。
    “说到底,盐井该是属于你的爹的东西,现在交由你打理也算理所应当。”
    “什么?”胡小苗惊道,“你还打算继续产盐?我爹跟胡虎就是鲜明的例子,万一被发现咋办?”
    李权笑道:“造盐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只是朝廷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地位而治立下严苛律法。坐拥宝库而不利用,我等又不是傻子。我已命人在山壁间修筑密道,事成之后将碧溪村与之相连的密道封死,以后入口便更加隐秘。你要切记,造盐要是适量,如果量太大,投入民间势必为引起官府察觉。而且,我等卖出的不叫盐!”
    “不叫盐叫什么?”
    “就叫吞咸吧。”
    “吞咸?”刘嘎一脸不解,“吞咸是啥?”
    “吞咸,入腹知咸,乃是用十八种牲畜大骨熬汤九九八十一天将浓汤熬透,再经秘制而成的香料,可取代盐巴提鲜。售价是十两银子一斤。”
    刘嘎还是不懂:“这不就是盐巴么?”
    李权继续解释:“错了,这就是吞咸。造盐犯法,可没说造吞咸犯法吧?而且这吞咸可非一般人吃得起的,相当珍贵。”
    胡小苗眨巴眨巴眼:“你是说打着吞咸的旗号……”
    李权一笑:“哈哈,还是小苗聪明。”
    “可是这毕竟是盐,平常盐最贵的时候十两银子的也能买七八十斤,可这吞咸十两只买一斤,会不会……”胡小苗欲言又止。
    “你是想说会不会太贵了吧?”
    胡小苗点点头。
    “这你一点儿都不用担心,吞咸可是咱们独一家的东西。相信用它做出来的菜品味道绝对更好,那些富贵人家、高档酒楼绝对感兴趣。你这只管监督生产,届时我自会安排卖出去。咱们五五分账如何?”
    “不不不,我不要你的钱。再说,我……我人都是你的了,还要你的钱干嘛?”胡小苗连连摇头。
    李权解释:“你现在是碧溪村的村长,有点儿钱在身上,村民们遇上什么麻烦你也好应付一些。”
    一边刘嘎也连连解释:“是啊!小苗姐就别推辞了。老大以前来壁溪村的时候,谁都不买他的账,结果大伙儿一看到钱全都听话了。”
    李权老脸一红:“你个守财奴,还好意思说?”
    “那……那好吧。”
    ……
    ……
    盐井之事告一段落,李权再无牵挂,是时候去曲溪县上任了。
    临行当日,全村村名夹道相送,各家各户都送来临别的礼物。若不是李权竭力阻止,全村都要随李权同行将其送到县衙门口才算完。
    在村口,李权看了看生活了三四月的碧溪村,心情平静,再看一看身上,还是一匹骡子一纸文书,变的只有轻衫小帽,现在成了厚重的棉衣。
    细细一想,就像是蜻蜓点水,过往一瞬而已。
    什么都没带走,却收获了村民们满满的感激。
    只要问心无愧,又留下一段回忆,李权便觉得不虚此行,收敛心情,倒骑骡子,铜铃哐当哐当响起。
    李权骑在骡子上朝村民们作揖:“乡亲们,后会有期!”
    村民们饱含热泪:“李保长慢走!常回来!”



第240章 :新官上任

    “嘀嗒,滴答……”
    “哐当,哐当……”
    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在官道上一路响着,像是为了迎接李权升迁。{}
    一缕春风,一场春雨驱走了持续的寒冷,冰雪渐渐融化,露出了地上许久不见的黄土碎石地。山间万物复苏,田耕青草吐新。
    一路轻松蓬勃之景,李权感觉分外轻松。
    到得曲溪县县衙,柳松已在门口等候多时。
    李权继任曲溪县县令,柳松也算功成身退,保得一世名节告老还乡。
    临走时,柳松和李权一样,受到曲溪县百姓十里相送,排场比李权还大。
    但李权看得出,柳松虚假的笑容下,内心可不像自己这么舒坦。
    ……
    ……
    县衙公堂,李权可不止一次来此,里面的一切事物看着都那么熟悉,甚至连写有“回避”、“肃静”的牌子摆放的位置有偏差李权都知道。
    案几上的惊堂木已挤满灰尘,旁边木筒里的行令牌上有几只蜘蛛爬来爬去,唯有公堂正上方“公正廉洁”的牌匾熠熠生辉,字字苍劲有力,给人一种神圣感。
    李权抬头看着,心中沉甸甸的,所谓不在其职不行其事。但现即已为县令,就当不负头顶四个大字!
    可是……
    柳松走后,随之而走的还有诸多衙役、管事。如今县衙给人一人去楼空的感觉。
    李权站在公堂许久,竟没有一个官差出现。
    直到李权把案几上的灰尘全擦一遍后,一个年迈的老者穿着一身衙役的官服来了。
    老衙役捧着柚木托盘,上面放着官服、官帽、还有官印。
    李权怀着一些好奇,麻利地穿上。宽大的袖口别说钻手,就是装两个人头都没问题,霸气风骚的衣摆一步三抖。蓝色衣服中是水与鱼的圆形绣花,精细美观,同时又象征着官与民。袖口,领口也都有鱼纹绣花,再加上一根儿官腰带,李权瞬间变得霸气侧漏。
    只是那官帽戴在头上还有两只长长的“耳朵”,说话走路都要上下的摇一摇,感觉好不适应。
    穿好官服,李权别扭地走了几步,感觉飘飘然,朝身边的老衙役问了问:“有没有铜镜?”
    老衙役如实回答:“回大人,铜镜在县衙内院有。”
    李权没有再问,继续欣赏这一身奇怪的行头。
    老衙役走了,但很快又回来了。回来时手上捧着一大摞白纸,走到李权面前道:
    “大人,这是官差请求离职的文书,您且过目。”
    “这么多?”李权惊道,看其厚度至少也得二三十个吧,一个县衙总共就那么二三十个衙役,这岂不是说整个县衙都没人了?
    老衙役看出李权所想,懒散地叹了口气:“哎!留下来的都是咱们这些没用的了。”
    李权不在意:“一朝天子一朝臣,我能理解。”
    “不是的,以往都不会这样。毕竟,这年头要找个稳定的饭碗不容易,现不知怎地,跟柳大人当差的衙役全跟柳大人一起走了。”
    李权没有再说,但他心里明白,估计是这些跟着柳松的衙役背地里都帮柳松干了好些见补得光的事儿,所以才会随行一起离开。
    现在说是升迁,但实际比上次刚刚出任保长时还要萧条。
    现实如此,抱怨亦无用。李权没有多想,也不知该做什么。独自进入县衙内院,看看自己的新家是什么样的。
    进入内院,映入眼帘的是百年古松,三四人才能合抱住的树干上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树最先感受到春的气息,墨绿色的松针中混杂着点点翠绿。巨大的树冠如顶天巨伞保护着它树荫下的一片小天地,它不知见证了多少像李权这样初来乍到的县令。县衙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它默然而立,不管谁来,它永远是这幅脾性。
    听王三麻说,县衙古松下有密室,藏有柳松的犯罪证据。
    李权闲来无事,围着松树找了半天,外院的每一块石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