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燕谭集 >

第2部分

燕谭集-第2部分

小说: 燕谭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

当然杜甫是生活在8 世纪的诗人,他的出身和时代必然会给他的思想带
来许多局限。我们说他是伟大的,这是把他和前代诗人和当代诗人相比。他
的思想决离不开他的时代。因此对功名的欲望,以门阀自矜,受宗教思想的
影响,正说明多么伟大的人物也决不能完全飘浮在高空,一点不受时代风气
的影响,特立而独行的。

三。关于苏涣

这里想说明两点:是否封建时代的背叛者都值得表彰?哥舒晃的广州政
变是否有积极意义?在极左路线统治时期,只要看到史书上记到某某盗或某
某贼一定要表彰为农民起义,看到有点叛逆性格的人物一定要大加吹捧。苏
涣由于他的活动(年轻时在巴中号曰白跖,后参加哥舒晃叛乱)和变律诗,
郭老把他封为有“造反精神”的勇士,因而应被追认为“人民诗人”。关于
苏涣“名曰白跖”时的行为如何,史料缺乏,难以判断。不过他遗下的四首
诗中有两句说“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也就是说如果自己不得意就要
打家劫舍,让谁也不得安生。最后他充当了哥舒晃叛乱活动的“谋主”。哥
舒晃是少数民族,他杀了当地刺史吕崇贲,割据州郡,实是安史之乱的继续,
中唐藩镇割据之先声。这样的造反怎么能说“是完全有理的”呢?苏涣是对
封建统治者不满的,从他的诗中也可以看出他有一股不平之气。但是由于他
对国家人民缺乏责任感,于是就无所而不为。这正像宋代华州狂士张元一样,
由于科场不利,于是就高吟“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一时飞”,西窜夏
国投靠异邦,助元昊为患边疆。所以,有叛逆性格的人如果缺乏对国家对人
民的责任感,也会干出坏事来的。

四。对杜诗的一些错误理解

错误可分两种:一种是由于有先人为主的成见,因而对杜诗做了歪曲;
一种是沿袭错误的旧注。这里仅举几例,以见一斑。


1。《遣遇》诗是揭露横征暴敛、苛差劳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丈夫死
于百役,可是寡妇仍难免此灾,这是怎么造成的呢?诗人激愤地说:“贵人
岂不仁,视汝如莠蒿。”这本来是很明白的,把矛头指向上层统治者,而郭
老却说这是“归罪于在下的奸猾小吏”,而在上的“贵人是仁慈的”。为了
说明这点,郭老在引诗时删去了“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铅刀”,“索钱多门
户,丧乱纷嗷嗷”,其实这四句很重要,它指明了这些灾难不是个别的而是
普遍的。既然是普遍的(“闻见事略同”),怎能怨下面小吏呢?所以“岂
不仁”是愤激之词。这一点连封建词臣仇兆鳌都是有所感觉的:“豪吏侵夺,
贵人独可坐视乎!”“曰‘岂不仁’,讽刺隐然。”
2。《水上遣怀》是从岳州到潭州路上写的,这时诗人在饥饿中辗转,仅
存一息。他回忆起自己一生的遭遇,十分悲愤,而且他眼前遇到的一些少年
辈又对诗人十分无礼。他想到古代贤人屈原、贾谊也曾到过这里,因而写道:
“中间屈贾辈,谗毁竟自取;郁没二悲魂,萧条犹在否?”郭老说:“这冷
淡严格的态度有点惊人,照他看来,屈原、贾谊遭到谗毁是活该,是咎由自
取。”这里分明是诗人以屈贾自况,否则吊问“二悲魂”“萧条犹在否”干
什么?谗毁自取是统治阶级对一切由于他们的迫害而横被灾祸的人的训斥,
杜甫不是也受到这种训斥吗?封建史臣不是说他“性褊狭”吗?所以这里既
非自我责备,更不是指责屈贾,而是把矛头指向制造灾难的统治者。此诗中
对那些少年新贵的指麾无礼也气愤地说:“后生血气豪,举动见老丑。”如
照郭老的诠释,这里一定是赞美那些少年后生的豪举而自哀自艾自己的老丑
了。
3。《官定后戏赠》是一首自嘲的诗。本来诗人怀抱稷契之志,经过千辛
万苦却得到一个“河西尉”的小官。这是直接镇压人民,负责“分判众曹,
收率课调”《新唐书·百官志》的小官。杜甫的好友高适就做过这种官,后
来他不干了,赋诗言志说:“鞭挞黎庶令人悲。”当鞭挞的职责完成得不好
时,自己也难免受到鞭挞。高适一定对杜甫讲过这一点,所以杜甫在送高适
的诗中说:“脱身尉簿中,始与箠楚辞。”可是命运却让杜甫任此职了,所
以他坚决不干,后被改任“率府参军”,一个管器杖的闲官。当时杜甫已是
“贫到骨”了,是“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的。所以他这个“不
作河西尉”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在这首自嘲诗中有壮志未酬的愤懑,有风尘
俗吏的悲哀,有对于直接参与镇压人民活动的不满与厌恶。而郭老对这首诗
的解释说表现了杜甫“挑肥择瘦”,“留恋都门生活而不愿意去穷乡僻境与
民众接近”。这好像在要求诗人要坚决服从封建统治者的分配了。
4。《夔州咏怀》中的“绿林宁小患,云梦欲难追;即事须尝胆,苍生可
察眉”的解释是沿袭旧注造成的错误。“绿林”并非一定指农民起义,凡是
反叛朝廷者都可以这样称呼。当时农民起义很少,给社会带来动乱的主要是
藩镇割据和异族的侵扰。“云梦”一句用《史记》“高祖伪游云梦”的典故。
汉高祖此行为了防止韩信的叛乱。此句意为像高祖那样顺利防止和平息叛乱
是不可能了,非如郭老所说的用《左传》定公四年“楚子于云中遇盗”之典;
如用此典则应是“悔难追”而不是“欲难追”了。后二句意为应处处学勾践
卧薪尝胆,这样就要减轻百姓负担,因为他们的疾苦已经可察于眉宇之间了
(“民之疾苦可察于眉宇之间”,典出《东方朔传》)。
5。对《新婚别》,郭老指责诗人是以“地主生活习惯写‘贫家女’”的。
根据是“贫家女”不能脱离劳动,何至于“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这

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古代妇女在太平时候很少参加室外劳动,男耕女织就
是这种分工的概括。直到解放前北方农村还是如此。至于“父母养我时”这
两句,也证明不了新妇的地主阶级的生活习惯。地主豪门深宅大院,何须躲
藏。正因为是贫家女,没有阃内外之别,所以才须“日夜令我藏”。

五。由于疏忽而引史失实

1。开篇引《通鉴》“肃宗宝应元年八月。。”(第123 页)。宝应是代
宗年号。
2。第125 页言杜甫在左拾遗任内以疏救废相房琬获罪,被谪贬为“华州
司功”。查杜甫被贬华州在上疏救琯一年之后,出自何因,史无明文,诗中
也无可征者。那次救琯只被肃宗放归探亲。
3。第39 页说,张垍“投降了安禄山,又为安的部下所杀”。据史书记载,
张垍在肃宗收复两京后被流放岭表。
4。第117 页引了《诗经·七月》的几句诗“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
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并说“这歌颂秋收的
快乐多么开心”!其实《七月》一诗充分描绘了农奴一年所受的苦难。他们
冬天“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春天是“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经过
了一年的辛苦,岁终还要“跻彼公堂”为农奴主祝福。这里本身就有许多眼
泪,那里来的“快乐”和“开心”。
5。第154 页言天宝九年杜甫年39 岁,曾经直接进献《雕赋》。其实献《雕
赋》应在献《三大礼赋》之后,序有明文:“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
献《三大礼赋》是天宝十年,献《雕赋》约在天宝十二三年。
6。最后所附年表中言,天宝五年杜甫与王维、岑参、郑虔等交游。查那
时郑虔被贬在外,何由交游?
以上谈了一些对郭老《李杜》一书的异议,笔者读书不多,定有许多不
妥之处,望读者指正。〔按〕这篇文章写于1979 年,发表于《读书》1980
年第三期。时过17 年,再看此文中的一些观点是很肤浅、很幼稚的,也有一
些硬伤。如第四段批评郭沫若对“苍生可察眉”的理解时所引“民之疾苦可
察于眉宇之间”,并注明“典出《东方朔传》”。实际上我用的是二手材料,
即宋人注中的伪“东坡注”。这个伪“东坡注”非常可恶,经常随手造典,
不负责任。它注的出处,你不用去复核,大多是他编造的。其作者可能是为
书坊生利而制造“假冒伪劣”书籍的薄劣文人。他还冒用了苏轼的大名。当
时刻印书籍刚刚走入市场,就出现了缺少职业道德的编书者、注书者。但为
了反映我当时的水平,全文未作改动。

70 年代初在书店都是清一色《毛选》或《毛著》的时候(那时候连马克
思、恩格斯的书也很难买到),突然出了两本评论古典文学的书,一是章士
钊的《柳文指要》,一是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这引起多少爱书者的兴
奋啊!章先生的书是用文言写的,发行量还不大;郭先生的书发行了有数十
万册之多(我想这是破记录的数字吧,从古到今,也许没有任何一部评论古
典文学的著作能发行近百万册),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我读了很失望,因
为这本书不仅亵渎了杜甫、杜诗,而且亵渎了我国许多传统的美德。所以当
我开始写作关于古典文章时,便想到要批评这种亵渎。尽管我的学问恐怕永
远不能与学贯中西古今的郭老相比,但是直至现在仍然认为郭老的那本书的


出版,有学术研究以外的目的,因此根本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自序

我喜欢闲聊,也喜欢听别人闲聊。这是我业余小小的喜好,因为它不能
与欣赏古典音乐、搜集富于意义的藏品等高雅的爱好相提并论,所以平常也
很难向人表白,当然更不敢到处宣扬。特别是在“全面专政”的时代,“闲
聊”本身就被姚文元者流定为“和平演变”的手段、是一把“尽日家割头不
觉死的软刀子”,因此更是要讳莫如深的。

幸逢盛世,好揪人小辫子的英雄们无用武之地,所以闲聊之风日渐兴盛。
不过现在人们称之为“侃”(我不爱这个词,总觉得它有三分痞气),遂有
“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之谚。虽然它夸张太甚,但不是一点
理由没有。有的社会学者认为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把审美趣味的重心牢固
地放在语言之上,因之语言艺术就特别发达,所以爱聊是我们民族的遗传,
喜欢闲聊还是不脱离民族本根的表现。而且,聊天不需要多少投入,只要一
杯清茶(俭朴一些白开水也可以)、一点闲情就可以了。这一点是其他娱乐
活动不能相比的,所以它十分适合我辈穷措大。只是要注意不要陷入魏晋南
北朝时的“清谈”和张恨水小说《八十一梦》中“浑谈国”中的“浑谈”,
也就是说不要陷入孔夫子所告诫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闲聊只是生活
中的一种调剂。

古代文人也有许多喜欢闲聊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个十分健
谈的人,敦诚在《寄怀曹雪芹》的诗中就有“高谈雄辩虱手扪”的句子。他
还在《鹪鹩庵杂志》中说:“居闲之乐,无逾于友;友集之乐,是在于谈;
谈言之乐,又在于奇谐雄辩,逸趣横生;词文书史,供我挥霍,是谓之上乘。”
他认为互相交流学问才是最有意义的闲聊。

我辈虽然不能方之于古人。但是同行、同事、老友相见,总是爱问最近
又看什么好书了?目的不仅是想从友人那里获得一些信息,也有听他人海阔
天空神聊一番的渴望。特别是那些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之士,听他们聊,不
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其间夹杂的机智、诙谐、幽默和应对的敏捷都
是能给人审美享受的。可惜的是,日日为生计奔波,大家都忙,很少有这样
的机会。

有时我感慨地说:“简直成了写作机器,很少有读书和闲聊的机会了。”
不能闲聊不单纯是没有时间,更重要的是没有对手。整天在家里工作,面对
的是笔和稿纸——现在是电脑屏幕。晚上妻子回家自有她的一摊事,没有时
间陪我闲聊,孩子还太小,再说小孩子比大人更忙,有永远做不完的家庭作
业。有时有了些感慨,也就任其烟消雾散了。例如前天闲翻一本杂志,有篇
文章谈良心问题。其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在法国某城市,一个歹徒劫
持了一群儿童为人质,躲在一幢建筑物中。警方包围了该建筑物,用话筒和
歹徒展开谈判。歹徒终于答应有条件地释放那些儿童,条件是用成年人一对
一地交换。于是街头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开始走了进去,一个,又一个。。直
到把里面的儿童全部交换出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那些走进建筑物的成年人
与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