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史镜·大国忠魂 >

第31部分

史镜·大国忠魂-第31部分

小说: 史镜·大国忠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郁郁翀霄汉,吾知顾盼豪。    
    风云长在足,搏击未辞绦。    
    此去翔寥廓,何时见尔曹?    
    向来飞意,平九天高。    
    光绪帝不由读出声来。    
    光绪故意问珍嫔说:“爱嫔,以为这首诗如何?”    
    珍嫔红着脸说:“这是一首真正的男人诗,有气魄,体现了一个男人应有的志向。男人就是要象鹰一样勇猛!”    
    光绪笑着说:“你这小妮子,朕要是一只鹰,你就不怕朕吃了你这只小鸟?”末了,他叹口气说:“只怕朕成不了鹰,只能做只小鸟关在笼子里。”    
    珍嫔见引起了皇上的伤感,忙把话引开说:“皇上还是往下看吧。”    
    光绪再往下看是一篇《自强论》,文章写道:    
    古语有之曰:“有治人而后有治法”。今则不然,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如无现用之官制,现行之条教,求其有一得之效,虽旷时废日,必无成焉。    
    夫从古君治之国,何尝不治必谓中国不治,由压力太重,则不知古之学也。秦人能用压力,过此以往,非创业之君,何尝有权?惟政府自保其富贵,臣民共乐于苟且,以是相延相,以阅二千余年,殆几无无法之国。今试使房、杜为相,孙吴为将,而仍用今日之制度,果足以富强而与各国争抗乎?故今之事以断之日,必变法而求人才以守之。    
    君主、民主之说,中国此时无暇顾及。一二百年后,百端之说并作,以君王为是者有之,以民主为是者亦有之。视其时民之材智如何,国之盛衰如何,然后有可说耳。    
    吾愿论自强者当求所以然之故,勿为一、二新论所锢,勿袭二陈言面自已为得。事事取各国之成案,而后立议,则中国庶有乎!吾不喜顽固之守旧,吾尤不喜空浮之言新。作《自强论》以质之。    
    光绪读后不由拍案叫绝:“好文章!珍嫔,待来日由你来引荐,朕想召见爱嫔的这位老师。”    
    瑾嫔说:“启秉皇上,臣妾的老师现在还是一介布衣,现在还没有资格得到皇上的召见呢。”    
    对于这些清规戒律光绪作为皇帝还不很熟悉,听了瑾嫔的提醒,他无奈地摇摇头。    
    此时,光绪目光凝滞,他想起自己四岁进宫,离开了父母,没有了父爱和母爱,跟着太后,虽是自己的姨妈,但得到的更多的是严格的管教,虽为天子,却不及一孤儿,童年的欢乐对他来说是那么的陌生而遥远,而长期饮食失调,缺乏悉心照料,又导致他从小心情抑郁,精神不快,身体积弱,自进入青春期后,体质仍未见好转,同时又患上了严重的遗精病及腰背酸沉。    
    和皇后新婚之夜就留下了祸根。皇后静芬虽不是光绪自己中意的,但毕竟是他与女人在一起同床共枕的第一夜,作为一个青春期的男子,光绪身心也有一种冲动。他把静芬压倒在自己身下。两个赤身裸体的异性合二为一。他要施展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雄风,征服这个属于自己的女人,她身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自己的。他要占有她身上的一切……    
    她快乐地张开自己迎接着他,她因幸福而晕眩。因为他是她的,他是皇帝,是一国之君,而她是皇后,一国之母,她能拥有他这廋弱而尊贵的身子,拥有皇后这个尊贵的身分,就能拥有一生的荣华富贵,因此,她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他。    
    他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很难完成这种男女之间的交媾。    
    他一紧张,便泄了……    
    正当她兴奋得要叫出来时,他已软下来了。    
    她感到惊异。    
    他便无可奈何地从她身上爬了下来。    
    她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这个身分尊贵的男人——名为一国之君的皇帝竟然是个性无能者,一种不幸的感觉袭上她的心头,笼罩着她的整个身心。她伤心地大哭起来。    
    光绪痛苦万状,一夜无眠。    
    光绪觉得这两个嫔妃年龄还这么小,倒像自己的妹妹一般,心里便产生一种怜爱。    
    忙了一整天,光绪已疲倦。瑾儿和珍儿见皇上昏昏欲睡,便唤来宫女为他洗足,将他扶到龙床上去睡眠觉。三人各不相扰,象亲兄妹似地躺在一张床上。一直到天之将午,方醒来起床。


第三部分进士及第(1)

    光绪十六年(1890);这一年廷式三十五岁,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四月,是一个日丽风和、桃红柳绿的季节。三天来,廷式考试内阁中书,一路顺风。不久,传来消息,他已经高中。    
    廷式得知自己已经中式,心中欣喜之情难以言状。此时,他想起祖父、祖母、母亲、父亲对自己的期望,想起菊坡精舍陈兰圃老师对自己的培养,想起自己多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刻苦攻读,不禁热泪盈眶。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是人生的二大幸事。作八股文虽然不是他所愿意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件令他厌恶的事,但为了实现金榜题名这一目标,自从十年前在南昌参加乡试中举以来,他一直在作出艰苦的努力。和千千万万考生一样,经历了几次落榜的煎熬。上年春,他应礼部试不弟,在他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与他名扬京城的才华实在有些不相称,然而,考试是残酷的,他只能信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信念。    
    这次中榜,对廷式来说总算是苦尽甜来。    
    这天,廷式一早来到初试张榜处,挤进人群,来到榜前,果然看见榜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自己的名字“文廷式”。    
    他刚要离开往回走,只见龚氏带着珍嫔和瑾嫔抱着鲜花前来迎接他。    
    龚氏怀里抱的是一大把扶郎花。    
    瑾嫔怀里抱的是一大捧剑兰花。    
    珍嫔怀里抱着一大捧黄百合。    
    廷式没有想到她们会这么隆重地前来迎接他,更没有想到她们还会采用这种洋式的礼仪。    
    他笑着迎上去,但他不懂得这些花的象征意义。    
    珍嫔第一个把鲜花送到了廷式手里,说:“这是黄百合,象征胜利、荣誉、尊贵。三哥,你喜欢吗?”    
    廷式连声说:“喜欢!喜欢!喜欢!”    
    瑾嫔也沉静地将怀里的鲜花递给廷式,说:“这是我送给你的剑兰花,象征用心、步步高。”    
    廷式笑着接过来说:“谢谢!谢谢!谢谢!”    
    龚氏那张清秀的脸蛋在扶郎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妩媚动人。她虽然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廷式,但他从她的眼睛里读出了。    
    珍嫔调皮地说:“那扶郎象征着兴奋、充实和扶助郎君的意思呢!”    
    廷式注意到珍儿和瑾儿今天穿着宫中的礼服。婚后的珍儿更加妩媚动人。但他不知道她仍在怀念着那甜蜜的初恋。他猛然记起,如今她们的身份可不比往常了,便说:“瑾主儿、珍主儿,你们的身分可不比往常了,可别别再叫我三哥了。今天怎么有空出宫?”    
    珍嫔说:“俺知道今天是公榜的日子,特向太后和皇上告假。今儿太后格外开恩,准俺们姐妹到白马寺拜完佛后,回家探望额娘。”    
    廷式关心地说:“怎么样,还习惯吗?”    
    瑾嫔说:“珍儿呀,可成了皇上和太后的红人啦,她又能会写字又会画画儿,还不是你文大哥格外偏心眼儿。”    
    廷式说:“瑾主儿,俺可没偏心眼呀,那可都不得是珍主儿勤奋,有天赋啊!”    
    他们快快活活地朝志锐家走去。    
    此次,来到京城后,廷式和龚氏在志锐的邀请和挽留下,一直住在志锐家中。    
    珍嫔还告诉廷式昨天她们还到皇家佛寺白马寺为他抽过筌,是上上签。    
    那天会榜揭晓,文廷式中式第二百六十一名贡士。同日,户部带引见。    
    十六日,新贡士复试。    
    这天是拆阅试卷名封的日子,阅卷大臣齐集在文华殿。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宫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时;翁同龢、李鸿藻、徐桐、汪鸣銮等为阅卷大臣。他们对名动京师的文廷式早已耳熟能祥。翁同龢一向很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上次诗钟活动后,就对文廷式的才学非常欣赏。几天前在皇上那儿,又看到文廷式的诗文,还听到皇上对文廷式的赞赏。于是,他更有心提携此人。得知文廷式参加了本次大考,便一直注意搜索他的试卷。但卷子已打了明封,不可能从名字上显示出来,于是,一看到好文章,翁公就注意是不是廷式所作。    
    此时,汪鸣銮发现一篇好文章,便欣喜地说了几声:“好文章!好文章!”    
    翁同龢忙问:“是江西名士文廷式吗?”拿过来一看,是一篇策试文章《兴国策》。    
    大家都一致同意拆封,看是谁的试卷。    
    翁同龢拿起桌上的剪刀沿弥封拆开,一看,果然是文廷式秀劲的字迹和他那熟悉的名字。    
    大家把几篇公认的好文章都拿过来一一比较;翁力称廷式文章:“挺拔有伟气。”潘祖荫、汪鸣銮亦力赞,翁同龢以汪鸣銮所取“江西名士文廷式”为压卷,即第一名。汪鸣銮等表示赞同。李鸿藻、徐桐没有吱声,只是要求仔细阅读试卷,于是暂定为第一名。次日,翁同龢奉派阅卷,廷式卷为嵩申所录,取以为压卷,定廷式卷为复试一等第一名。    
    第三日,徐桐、李鸿藻以第一名策论“起讲引《汤诰》乃《吕刑》语,意甚游移”为由,要求更换。    
    翁同龢辩护说:“此逸书也”。    
    站在旁边的汪鸣銮也竭力推荐文廷式的策论,论点鲜明,说理透彻。    
    徐桐提出:“宋之文天祥,明之文震孟,都是他们中了状元之后,这两个朝代才亡的。因文姓抢元,非国之祥。下官认为不宜选文廷式的文章为第一。”    
    翁同龢讥笑说:“此不过是巧合而已。且以音取义,恐为天下人耻笑啊!”    
    李鸿藻亦不以为然。    
    结果仍按原定名次,以文廷式为第一名。    
    翁同龢在其私撰的《阅卷记》,在廷式名下,自注“中书门人”,即指廷式上年考取内阁中书出于翁氏门下。


第三部分进士及第(2)

    廷式奉诏以复试一等第一名参加殿试,可谓吉星高照,应付自如。    
    德宗皇帝光绪亲殿试读卷进呈御览。翁同和拆弥封奏至廷式之名。    
    德宗宣语:“此人有名,作得好!钦定殿试一甲第二名。”    
    其时光绪本想录取他为第一名,有人向太后进言:“宋之文天祥,明之文震孟,都是他们中了状元之后,这两个朝代才亡的。这说明文姓抢元,非国之祥。且文廷式竟然在试卷上有‘闾面’二字之误,因此,不宜钦定为状元。”太后竟然认可。    
    按照太后旨意,光绪不得不将文廷式降为第二,并点比廷式年龄大十岁的江苏举子吴鲁为状元,探花即是比廷式大五岁的福建晋江学子吴荫培。    
    四月二十五日,廷式得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这天一大早,廷式和新考中的进士恭立于天安门金水桥南,等候传呼他们进太和殿朝拜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传胪唱名之后,翘首以待的人们看到,几名礼部官员捧着光绪帝钦定的金榜,带领新科状元吴鲁,榜眼文廷式,探花吴荫培,胸前佩戴着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出午门和天安门,在众人的簇拥下游街。    
    廷式看那紫禁城正门——午门,好不气派!它高三十五米多。三阙,上有重楼九楹,彤扉各三十六,明廊两翼,杰阁四耸互相连贯,俗称五凤楼。他知道,按出入午门之规定:驾出午门去社稷坛时鸣钟,祭太庙时击鼓。文武官员出入左门;宗室王公出入右门;当中正门只准皇帝、皇后的龙车、凤辇出入。左右掖门平时不开,惟升殿视朝;百官各以东西班次由掖门入。殿试文武进士,单号进左掖门,双号进右掖门。    
    廷式骑在马上,抬头看那天安门更是雄伟。他知道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l7)。原名承天门,以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后,改称天安门.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他感叹,这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三十三米多,造型典雅。不愧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