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史镜·大国忠魂 >

第14部分

史镜·大国忠魂-第14部分

小说: 史镜·大国忠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廷式也表示很讨厌八股文,但又担心不按考试规定;会因此失去机会。    
    三立自信地说:“一次考试并说明不了一个人才学的高低,许多落第的人其实都是很有学问的。我相信你一定能高中。”    
    廷式连连道谢。    
    两位朋友交谈起来自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海阔天空。


第一部分同游(3)

    不知不觉他们谈论起了科举考试。于是二个青年朋友唇枪舌剑地议论起来。    
    三立:“隋开七年,隋文帝开科取士,天下所有读书人,不论其出身门第高低,无关家道贫贱富贵,只要能通过考试,就可以授予官职,参与国家管理。这是何等的社会公平!到了大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把中国的科举制度带到西方,影响所及,推动形成了欧洲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廷式:“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曾经有‘策论’、‘诗词’等科目,甚至还有‘明算科’(考中国的传统算学),内容相当活泼。后来考八股文,则完全凝固化,以‘起承转合’各两股的文章格式把学子的思想束缚得紧紧的,这样使不少读书人对国家大事、科学进步毫无兴趣。会做八股文,当然也是一种能力,但是要经世致用,懂得科学技术,那就相差甚远啊!”    
    三立:“据我所知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内容一般主要有诗赋、策论和经义等三个方面,其中的策与论在格式上略有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就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及经学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见解或回答问题,故二者通常连类并称。”    
    廷式:“唐之科举,主要以诗赋取士。北宋时王安石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罢诗赋,帖经,墨义;而让每个考生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选治一经,兼治《论语》、《孟子》。神宗死,司马光执政,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许多内容,但在科举制上,仍继承了王的‘用经义取士代替诗赋取士’的方针。”    
    三立:“我对科举制有关的历史也作了些考证,如:糊名制,又称弥封制,即在各级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及初考官判定的等第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但当糊名制在各级考试中实行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考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即出现。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后又出现了锁院制,即当考官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中,以避免泄露试题与举子请托现象的发生。”    
    廷式笑道:“虽有这制那制,但考试舞弊却从来没有绝迹过,如:闱姓厂赌博,是以参加乡试、会试的士子姓氏为猜赌对象,买中榜上有名的姓则赢,否则为输。赌商从中舞弊,手法有:‘扛鸡’、‘擒蟹’,即收受贿赂和运用贿赂,抬某人中举人或进士;而又根据赌注的需要,把某可能中举的人擒下去;还有是请‘枪手”,就是请人代写考试文章,这不正是考试弊病的一种。”    
    立三道:“最讨厌的还是八股。”    
    廷式说:“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我看‘八股’为害有三:其一、八股文之试题仅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其二、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其三、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这样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    
    三立站起身来说:“要变革的不仅仅是这些,像我们男人头上的这条大辫子,身上穿的这老气横秋的长袍马褂。”    
    廷式说:“这些当然要改,只是现在人们要出人头地还只能拿起八股文块敲门砖啊,就连咱俩也不能例外!”    
    于是,二人不得不面对现实,认真地作起八股文章来,以备科考。    
    第二天都试,首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二场经文五篇,文体亦八股格式;三场策问五道。有了上次考试的经验,廷式感觉良好,才思敏捷,发挥得不错,并第一个交了卷出了考堂。    
    几天后公榜,文廷式的名字果然被列为榜首。    
    对此,廷式并不表现得怎么高兴,他的目标岂止是中个举人咧!    
    廷式回到江西会馆,陈三立即来访向他表示祝贺,并邀请廷式到高升饭庄喝酒相庆。    
    此时已到午饭时间,二人来到饭庄坐定后,唤来店小二,点了爆炒花生米、红椒炒鸡梢等几个下酒菜,要了一壶烧酒,便开始对饮起来。    
    三立虽然未中,但他一点也不觉得惋惜,一副很坦然的样子。他以兄长的名义举杯祝贺廷式高中。    
    廷式碰杯表示谢意,并一饮而尽。    
    二人你来我往,边谈边喝,不知不觉天已擦黑,酒也喝了三壶。    
    三立邀请廷式同游滕王阁,廷式爽快地答应了。    
    二人酩酊大醉后,回会馆休息。


第一部分同游(4)

    第二天,他们先后到滕王阁。三立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自然充当起了讲解员。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永徽三年(652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所以取名为阁滕王。    
    看上去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足有五十多米,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瓦件全部采用碧色琉璃瓦。廷式知道,唐宋多用此色。    
    廷式、三立抬头细看。那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达三多高米。勾头、滴水均特制瓦当,勾头为“滕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案。再观那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楼阁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他们二人兴致勃勃地沿石级登临一级高台。但见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长廊。长廊北端为四角重檐“挹翠”亭,长廊南端为四角重檐“压江”亭。从正面看,南北两亭与主阁组成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而俯瞰,滕王阁则有如一只平展两翅,意欲凌波西飞的巨大鲲鹏。这种绝妙的立面和平面布局,真是巧居匠心。    
    再看那一级高台朝东的墙面上,镶嵌石碑五块。正中为长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约十米见长、一米见高,宛如一幅装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为韩愈《新修滕王阁记》。韩愈在《记》中写道:“余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看到这里,廷式不由念出声来。    
    他们由一级高台拾级而上,即达二级高台(象征城墙的台座)。高台的四周,为按宋代式样的栏杆,古朴厚重,与瑰丽的主阁形成鲜明的对比。二级高台与石作须弥座垫托的主阁浑然一体。由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    
    三立道:“此鼎乃仿北京大钟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设,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廷式道:“滕王阁不愧为江南名楼之冠啊!”    
    临别前,廷式问三立今后有什么打算,三立说:“我虽不喜欢科举考试,但自古华山一条道,过两年,我还是要来考的。”    
    廷式说:“那小弟我预祝兄长马到成功!    
    三立也问廷式:“兄弟你一定会去京城参加会试罗?”    
    廷式说:“这是自然。”    
    三立说:“那我祝兄弟考个三鼎甲!”    
    廷式表示谢意。    
    廷式和三立边走边看边聊,很是投机,很晚才依依告别。    
    第二天,廷式便坐船回家回复父命。    
    廷式中了举,父亲虽为他的不断进步感到欣慰,但却平静地对他说:“这只是为五年一次的全国大考打了个基础啊!”


第一部分康圣人(1)

    回到广州后的一天,鼎芬的舅父张鼎华大人来到廷式家中,说是要给他介绍一个朋友。    
    张鼎华大人是和长善将军和廷式父亲星瑞的好友,在翰林院任编修,一生未婚娶,喜欢和年轻学子交往。    
    廷式便问张大人是个什么样的朋友。    
    张鼎华说:“这个人是我在西樵山认识的,姓康名有为,广东南海县人,比你还小两岁,这位青年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很有胆识。他五岁就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学《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注《孝经》。一次,他父亲要他答对联,出‘柳成絮’,你猜这个刚满六岁的小儿答的是何对?‘鱼化龙’!”    
    廷式一听是康有为,心里已明白八分,他还是小时候见过流着鼻涕的康有为,不知他现在是个啥样儿呢,于是他还是装作不认识康有为的样子。    
    张大人见提起了廷式的兴致,便接着介绍。    
    此时,廷式眼前出现了一个勤奋好学、才华出众的康有为的形象。    
    有为七岁就能写文章,开口便圣人如何如何,被人赐雅号“圣人为”,人称“康圣人”。他八岁便接受经学教育,诵读《书经》,数遍就能背记。十一岁时他的父亲病故,跟随祖父生活,这时他就开始读《明史》、《三国志》。    
    有为不分昼夜勤学苦读。他祖父担心他的身体,戒令他就寝,他就躲在帐中点油灯暗中读书。有为在连州跟随他祖父一年后,学识很有长进,能指挥。与州中诸生接触,礼文谈事,礼容犹然。一次,观龙舟比赛时,还赋诗二十韵;被人称赞为神童。    
    最后,张大人说:“明天他会到我家来,你可见他一见,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廷式听他这么一鼓动,也很想见见这位童年时的朋友“康圣人”。    
    第二天早饭后,廷式拿了一本书,并和往常一样带着父亲留下来的青龙剑来到张家,果然见有一位个子不高、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正在和张鼎华大人交谈。    
    廷式眼前浮现出那个流着青鼻涕的小康有为的样子,而现在已长成了一副青年学者的模样了。    
    廷式注意他手中也拿着一本和他拿的同样的书。    
    张大人为让他们两个年轻人能有时间单独交谈便借故离开了。    
    二人虽是童年时的朋友,但时隔十多年,彼此都生分了。张大人走后,为打破僵局,廷式笑着问道:“请问康圣人,你还认得我吗?”    
    康有为也面带微笑说:“廷式兄,见笑了,别来无恙呀?”    
    廷式:“是什么样的宝贝书让你随身带啊?”    
    有为:“我们可带的都是同样的宝贝啊!”    
    二人不约而同地将手中所的书亮了出来,原来都是一本《海国图志》。    
    于是,二人有了共同的话题。    
    廷式说:“听张大人说你是个神童,五岁便能背诵几百首唐诗,六岁就能作对联……?”    
    接着把张大人夸耀他的那些传闻一古脑儿讲给有为听。    
    有为大笑说:“言过其实,在下那是什么神童!张大人在我面前也夸你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诗书琴剑无所不能,更是神童啦。”    
    慢慢地他们谈得很投机。


第一部分康圣人(2)

    康有为谈起自己成长的经历——    
    “我堂祖父的澹如楼和二万卷书楼两楼对峙,环境优美,中间有亭池,花木颇盛,且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桧(水松)七株,所以我将读书的幽室叫做‘七松轩’,在那里纵观说部、集部等书籍,却不愿学做八股文。后来我师从朱次琦先生,确有如旅人之得宿,盲者之睹明的感觉。不过,先生推崇宋明之理学,过于保守。因和先生意见相左,便到西樵山白云洞转学佛道,养神明,弃渣滓。那时,我或啸歌为诗文,徘徊散发。枕卧于石窟、瀑泉之间,席芳草,临清流,修柯遮云,清泉满听,常夜坐,弥月不睡,恣意游思,天上人间,欣然自得。    
    我有意为道家经典《老子》作注,但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