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5553-戴高乐传 >

第35部分

5553-戴高乐传-第35部分

小说: 5553-戴高乐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言不讳地承认了中心问题是什么。⒀“显而易见,”这份谈话记要指出,“必须实现苏联同罗马尼亚、或者苏联同波兰之间的和解,以便法苏公约能够发挥有益的作用”。人们业已非常明确地提出未来谈判应当解决的战略问题。此外,苏里茨回答说,罗马尼亚和波兰迄今排除了同苏联联合的任何假设,甚至排除了苏联提供的任何直接支持。博内证实说,他完全理解同苏联达成协议所具有的关键意义,因为他立即反驳说,人们可以使罗马尼亚和波兰改弦易张。博内还提到了法苏公约,建议“立即举行法苏会谈,以便作出明确的决定,在发生德国侵略时,苏联可以向罗马尼亚或波兰提供援助”。实际上,一切都取决于这个问题。时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李维诺夫马上解释说,如果波兰继续不愿意听说同苏联进行任何协商,那么相互讨论和彼此承诺都是毫无用处的。后来,在此关键问题上,苏联领导人的讲话没有任何变化。4月13日,在博内和苏里茨之间进行了一次新的会谈,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地证实了谈判的目标。⒂    
    法苏谈判的特点是,双方长时间地交换了建议和反建议。在这些建议和反建议中,尤其是不仅显示出英国政府对于向苏联作出明确承诺的极端怀疑,而且显露出它在法英这对伙伴关系中所占的永远的优势。只是在7月初,英国政府最终才接受了俄国6月2日提出的、关于政治协议和军事协议相联系的建议。⒃只是在7月23日,人们才承认,必须开始有关军事问题的讨论、使之补全在政治方面业已或多或少取得的成果,同时明白,没有波兰的赞同,协军事议就没有价值和实质内容,因为波兰领土是第一战场。⒄    
    当这些艰难的谈判即将进入灾难性的最后阶段时,法英两国政府早就得到通知,苏联外交政策有可能发生变化。因为苏联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挫折,正处于危机之中。1934年,斯大林深信有必要通过同西方民主国家结盟,并通过同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改良主义者或自由党人实行联合,来对付法西斯国家,特别是对付纳粹德国。四年多后,这项政策的总结是灾难性的。苏联在1935年同法国结盟以后,没有续签任何能切实和有效实行联盟的军事协议。德国违反凡尔赛条约,在国内恢复了兵役制,同英国签订了关于重新装备其海军的协定,重新占领了莱茵河地区,建立了西格弗里德战线,并吞了奥地利,通过慕尼黑协议夺取了苏台德区,肢解和征服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部分,攻占了立陶宛的墨梅尔。西方民主国家对此作出了一切反应,但都阻止不了德国。同样,它们反对德国和意大利派兵攻打西班牙,但都阻止不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不是苏联想用反法西斯大联盟来包围德国,而是德国通过同意大利和日本签订反对共产国际的公约,使苏联本身受到包围的威胁。难道斯大林从那么多的挫折中,没有汲取教训吗?如果斯大林不能同英法两国建立真正的政治和军事联盟,那么难道他不会放好几年前所选择的战略吗?    
    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通过法国驻莫斯科大使古龙德和苏联外交副人民委员波当金1938年10月4日举行的会谈,法英两国政府被告知,有可能发生一种变化。⒅此后,苏联不断发出警告。实际上,只是在1939年5月,希特勒才为了他的利益,决定谋求同莫斯科签订协议。⒆迄今为止,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竭力要通过同日本结成军事联盟,来使可能出现的苏联的敌视态度变得中立起来,因为同日本结盟就会使苏联因害怕在两条战线上同时打仗而不动弹。但日本政府担心同英国发生可能的战争冲突,并对其军队在外蒙古进行的有限对抗中,在苏联装甲车面前遭到的失败留下过深刻印象,所以采取了躲闪的态度。当时,在希特勒看来,同苏联签订协议是唯一能使德国避免在两条战线上打仗的解决办法。希特勒认为,这种战略情况最为重要。    
    因此,不管怎样,法英两国政府是在认识到苏联政策发生变化的风险和同苏联举行谈判的主要赌注时,才准备开始军事讨论的,而这样做就会补全那些在政治上业已或多或少获得的成果。7月27日,法国方面指定杜蒙将军率领军事代表团。说实话,甘默林这天向杜蒙下达的指示是在三天前经达拉第批准的,所以并不象人们后来认为的那样明确。这些指示考虑到苏联向波兰提供援助的不同方式,其中包括将援助限制在提供武器方面,但没有规定在德国向波兰进攻的情况下,法英两国如何同俄国的军事反击真正做到协调一致。⒇然而,这些指示同英国代表团8月3日接受的指示形成了明显对比。英国方面的指示精神可归纳如下:“英国代表团应当密切监视政治对话的进展,慢条斯理地进行对话。”(21)英国代表团也应当“用尽可能笼统的话”来同苏联人讨论。至于那些只能在波兰或罗马尼亚领土上进行的、可能的军事行动的关键问题,英国代表团应当“鼓励俄国人直接去找波兰和罗马尼亚谈判”。最后,英国代表团团长、海军上将德拉克斯-普拉姆克特应当谋求一项被称为“难于迅速达成”的协议,事先接受“某种谈判期限,以便使德国受到英法苏三国军事公约的威胁,以此来推迟战争,赢得秋季或冬季时间”。设想一些也肯定会导致人们即将举行的谈判失败的指示,是一件困难的事。后来发生的情况就是这样。    
    因此,8月4日,杜蒙动身去伦敦,然后去蒂比里,在那里同英国海军上将德拉克斯-普拉姆克特登上“德文部”邮船,邮船以每小时13,5节的速度行驶了四天,结果只是在8月11日抵达莫斯科。(22)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被指定为俄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尽管法英对话者的级别比他要低得多。谈判一上来,伏罗希洛夫立即提出一个他后来不断重复的问题:“波兰是否将同意苏联军队进入其国土(……)以便苏军同敌人短兵相接?”8月13日、14日、15日和16日四天,伏罗希洛夫未得到任何回答。看到谈判最后要遭到失败,杜蒙建议巴黎派其副手瓦林将军去,试图说服波兰领导人,要他们相信,如果他们不同意,那就不会有同苏联的结盟;届时,他们的战略立场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但这种建议只是徒劳一场。后来,杜蒙又主动派遣博夫尔上尉到华沙,博夫尔说服法国驻波兰大使莱翁·诺埃尔出面,再次向贝克上校进行活动,同时也由武官米斯将军出面进行活动。结果他们俩只得到波兰方面发表的、持坚决否定态度的声明,声明只是用有点轻蔑的词汇,准许法国人和英国人同苏联人“磋商”,而波兰领导人保留评判他们磋商结果的权利。达拉第在一个绝望的举动中,徒劳地准许杜蒙“最好是(……)在军事公约上签字,条件是须经法国政府批准”,暗示在苏联军队进入波兰领土的问题上,可以不经过波兰人同意。俄国领导人只能从中得出结论说,有人竭力要欺骗他们,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波兰人不接受任何同他们进行军事合作的前景。甚至有人向伏罗希洛夫证实,波兰政府不赞成法国起草的公约文本……    
    8月22日公布了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即将访问莫斯科的消息。现在谁都不能怀疑,德苏两国靠拢是一个既成事实,并且即将签订一个协议。这对英法两国来说,不仅是一个外交失败,而且首先是一个战略灾难。因为波兰无法长期抵御德国军队,而且由于没有同苏联达成协议,德国将入侵波兰东部。在此之前,德国已经入侵了波兰西部。


《戴高乐传》 第三部分第六章 相约战争(5)

    同样是战略形势决定着苏联的选择。事实上,苏联领导人是在下述三种解决办法中作一选择的。第一种办法是,继续在边界内观望,但届时德国将会获得优势:将波兰军队各个击破,轻而易举地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这样就不费力气地走完战争爆发的深入苏联心脏地区的大部分路程。第二种办法是,尽管波兰政府明确反对,但对波兰进行干预,然后同德国军队遭遇,但在此情况下,风险来自波兰政府的突然转变。波兰有可能在德苏两个敌人中间,断定苏联是最坏的敌人;届时谁也不知道,法英两国会从中得到什么结论。第三种办法是,同德国缔结一项公约就会对苏联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名声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但这种公约不会是最后的承诺。当时局需要这样做时,就会重新开始同西方民主国家的对话。再说,当法英两国代表离开莫斯科时,苏联代表已经对他们打了招呼。在此期间,苏联会在领土和战略方面获得重大利益,夺回其在1920年签订里加条约时失去的、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居住的领土,此外还加上1914年前属于奥地利的东加里西亚。且不说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贝萨阿拉伯地区将要获得可预见的进展。    
    苏联作出其选择。这对苏联来说是一次重大进展,因为他将德国侵略的起点尽可能远地推到了西方。如果不同苏联发生直接碰撞和不打乱战争的战略形势,那德国就不能向西方再走一步。有位西方领导人——从表面上看,是唯一的西方领导人——懂得这点。10月1日,是丘吉尔在电台上发表声明说:“俄国冷冰冰地奉行了一种被利益左右的政策。我们本来可以希望,俄国人不是作为入侵者,而是作为波兰的朋友和盟友占领现有的阵地。但是,面对纳粹德国的威胁,俄国安全发生了问题,对俄国军队来说,坚守这条防线显然是一种必要。不管怎样,防线在这里,东线已经建立,纳粹德国不敢进攻东线。我无法预言俄国将要采取什么行动,这是一个神秘的谜底,完全被装在一个谜语里面。可是,也许在这个谜语里面藏着一把钥匙呢?这把钥匙就是俄国的国家利益。如果德国在黑海两岸落脚,或者入侵巴尔干半岛国家,或者使东南欧的斯拉夫国家人民受到其奴役,那就不能符合俄国的利益和安全。这是与俄国的生存利益和历史利益相违背的。”戴高乐进行了与丘吉尔同样的分析,但篇幅更短一些。他说:“俄国宁可同德国一道瓜分自己的猎物,而不愿沦为德国的猎物。”    
    从缺少任何东方联盟产生的后果是,战争地图根本不利于盟国。人们不难预见到这点。至于戴高乐,他象支持签订法苏公约那样明确表态,觉察到德国不在两条战线上打仗时所具有的决定性优势。不管怎样,必须从中作出结论。这就是法英两国军队领导人在战争爆发时,在制定其作战计划时所做的事。(23)他们看到德国将是主要的敌手,但由于德国在大部分军用物资方面拥有优势,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不可能击败德国,因而建议依靠盟国的海军优势——如果意大利也来参战——对意大利岛屿和殖民地采取一系列行动。从这个作战计划初稿上,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个重大矛盾。作战计划假设,必须粉碎德国的首批进攻,但同时规定在次要战场上开展大规模行动。可是,次要战场为了取得一些肯定次要的成功,需要动用法英两国的一大部分军事力量,因而使之冒有在主要战场——那里的德军占有优势,即使占有暂时的优势,也会对盟国进行致命的打击——被削弱的风险。然而,是这个观念启示了最初的作战计划。除了规定对德国实行严密封锁,向法英两国运送来自其庞大殖民帝国和美国的大量军用物质和各种援军之外,该计划还规定在巴尔干半岛进行各种外交和军事行动。此后,盟军将会超过敌军,然后可以转入对德国的进攻。可是,这个计划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因为希特勒想要尽早利用那种对他有利的力量对比;再说,考虑到在西线放手进攻,他可以通过施加一般的政治和外交压力,来确保中欧国家和巴尔干人的安定,从他们那里获得德国需要的原料和食品供给。    
    此外,东南欧国家还想尽可能长久地维护其中立国家地位。虽然法国向中东地区迅速派遣了魏刚和来自北非的第86师,并增派了继续在原地的两个轻型师,但是,盟军兵力比较薄弱,在空军方面处于严重劣势,使它们在大规模的外围行动中毫无持续成功的机会。戴高乐在十五年后所写的《战争回忆录》中暗示说,人们本来“可以叫意大利在法国入侵与停止其中立国家地位保证之间作出选择,使它脱离战争”。但当时法英领导人的考虑是要安排意大利的中立地位。简言之,盟国在此战争初期设想的作战计划毫无成功的机会,而最后,没有任何力量会使作战计划摆脱唯一的、必定的前景:德国倾其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