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

第3部分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3部分

小说: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芙蓉、菡萏,还有许多好听的别号,如玉环、净友、溪客、六月春等等,一听就觉有诗情画意摇荡出来,从来便得诗画家青睐。古今书画大家,少有不画荷颂荷的。至于诗歌,佳作名句,更是不胜枚举,诸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等名句,寻常人在赏荷时都能出口成诵,自是陶醉。
  不由得又要说到葑门。苏州旧俗,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吴人“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有诗曰:“六月荷花荡,轻桡泛兰塘。花娇映红玉,语笑薰香风。”最是雨中赏荷后,当时游人多赤脚而归,故有“赤脚黄天荡”之谣。曾几何时,赏荷之地又移之虎丘山塘,曾极一时之盛。苏州西郊有石湖,又为一观荷好去处。宋代范成大,暮年归隐石湖,雅号石湖居士。他在赏荷之余,常作诗赞美石湖荷花,如《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这等姿色,这等清香,确是清雅宜人。
  宋人周敦颐所作《爱莲说》,早已脍炙人口,有口皆碑。他赞美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就不仅吟咏荷花的清绮之美,而更在赞叹荷花的品性之美了。这一民族性的文化寓意,凝结了人们仰慕和追求的道德情怀和人文精神啊。
  荷气盈盈中,赏莲品藕,则别有一番滋味了。荷花是否可食,我却不知,昔读《金瓶梅》,说“西门庆将小金菊杯斟荷花酒,陪应伯爵吃”,兀自狐疑,不知这“荷花酒”是何味道?倒是这莲藕,向为食中珍品。苏州人常叫荷花为莲花或莲藕花,分明看重的是莲和藕了。我年轻时,曾在苏州水乡得一机缘,乘兴致与乡人荷塘采莲,这番情景,今天想起来,仍觉自然天趣萦于襟怀,这竟比亲尝莲子还要有味道。昔在古诗中读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轻轻一叶舟,荷入荷花里。不见采莲人,但闻花中语”……心向往之,不料自己竟也成了诗里画中人!唐人皇甫嵩所作《采莲子》中写一位“贪看少年”的少女天真纯情,叫人心动:“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当时我也年少,虽然未曾遇到这等好事,却也荷中荡舟,花间采莲,掬水闻香,益添情趣。“两岸桠阴多,中流荷气爽”。我边采莲,边剥食新鲜莲子,只觉生嫩爽口,淡淡甜味中犹有一丝苦味。却原来我心急贪食,不及剔去莲子中一茎细细的绿蕊,便大嚼起来。不过我并不讨厌,反倒因这莲心的苦味,想起二句古诗来:“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心甜”。其中深意,令人遐思,直觉得如一位作家所说:剥食莲子的刹那,有恍若梦中之感。
  莲子,又称“莲的”“莲菂”。莲子生食,恰如梁实秋所言:“剥莲蓬甚为好玩,剥出的莲食有好几层皮,有硬皮还有软皮,最后还要剔出莲心,然后才能入口,有一股清香沁人脾胃。”苏州人吃莲子,更为讲究。把它制成糖莲子,或蜜汁莲子,性平、味甘、淡雅,有生津健胃、补脾养心之效。平日里,苏州人通常是把干莲子用水浸后大火煮透,再用文火焖些时,便成莲子羹,或杂以银耳,放数颗红樱桃,白是白,红是红,二色相衬,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入口酥软,甜而不腻,当点心吃,美不可言。
  荷的根就是藕了。吴中水乡,广植莲荷,那种“粉立千点,静香十里”的景致,城里城外,随处可见,而其中以东郊黄天荡最为著名,所出之藕,捧玉泥中,晶莹剔透,雪白粉嫩,故称荡藕、塘藕。其实苏州水软,各乡所产之藕,皆脆嫩而鲜甜。《新唐书?地理志》中说到苏州的藕,“亦属土贡之一”;又《唐国史补》载:“苏州进藕,其最上者名伤荷藕。”所谓“伤荷藕”,即指藕成熟后期,损伤其叶,以致早熟,所出更为鲜润,生嫩多汁,食而无渣,为藕中上品;也许即为白居易《白莲》诗中所说的“本是吴州供进藕”。据说自从天宝年起,吴郡每年都要挑选300段嫩藕进贡皇室,以供享用。虽说藕是贡品,但在苏州却并非稀罕之物,寻常人家都能吃到,从未失去平民本色。
  藕,作为菜肴,宜做冷盆,诸如酸辣藕片,酸甜藕片,雪花藕片等,脆嫩爽口,下酒最好。或可分别拌以芝麻、辣椒丝、姜丝、葱蒜等制成特色藕片,清淡中略显重味。我爱吃清炒藕丝,起镬时略加一点陈醋,甜中带酸,吊人胃口,且有养生之效,真如古人所说“多其时味以养气也”。我妻善做藕圆,把藕末加调料后用面粉黏结,捏成球状,在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形似肉丸,实为蔬鲜,酥软松嫩而有藕香真味。当然,吃藕也可带点荤味。据说剧作家苏叔阳有一道看家菜:把藕与肉、鸡、蛋、海带子混煮至熟后,切片做冷盘,来客举箸,无不赞赏。有人会制水晶藕饼,而我母亲会做一种夹肉藕饼,又叫炸藕夹,即在两爿没有切断的藕片中夹进肉糜、虾仁,或二者相和,塞满藕孔,再蘸些面粉糊,放进油中炸透,再加调料用文火稍焖即起锅,藕香荤味,相谐相调,确为寻常人家的桌上佳肴。我母仙逝,而“味忆”犹存,每逢中秋之日,我等虽也学做一些,聊以煞馋,但手艺不逮,总不及母亲所烹的味道好,每每忆及,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悠悠余味,终成追忆!
  藕,也可生吃。苏州人爱切片上盘待客,其味甘甜而鲜嫩,极为爽口清淳,不输时鲜水果,有诗曰:“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藕,还可煮熟当点心吃,苏州人叫“
  熟藕”。“  ”是吴地方言,《清嘉录》云:“吴语谓煮食物得暖气而易烂曰
  。”今人常写成“焐熟藕”了。做“焐熟藕”,需取老藕中段,切开一头后,把糯米塞进藕孔,然后用竹签把切下的藕头盖住切口,煮时清水要满过藕段,煮沸有时再以文火焖些时。藕煮熟后色泽红褐,清香扑鼻。老苏州切焐熟藕片不用刀,而用棉纱线把藕夹断成片,据说可不致藕片粘连,且可保藕味糯香,吃时再蘸些绵白糖,或将赤砂糖、绵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稠汁,浇在藕片上,吃起来味道更是浓郁,食后口中犹有余味,如袅袅余韵,不绝如缕。此外还有如藕粉圆子,藕粉滑爽,圆子柔劲,二者相得,吃口有弹性,也为苏州著名小吃。苏叔阳说,菜的佳境在于“韵味”。据说得月楼的厨师可调出“塘藕全席”,于我只闻美谈而并未有机缘实赏,其“韵味”也就只能在想象之中了。至于莲藕片等蜜饯,只是藕食的余兴节目,不足与论了。
  末了,还是引一段《本草纲目》中的话,以免食家翻检之劳:
  “夫莲生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实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纱纶内隐,生于嫩弱,而发为茎叶花食;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
  七里山塘说船筵
  苏州人会玩,沿着山塘河,弄舟七里到虎丘;苏州人会吃,兴起船筵,一路吃喝游山塘。在七里山塘乘船宴游,也曾是苏州历代相续、久盛不衰的特色风景。
  承办船筵的游船,是一种传统的苏式木船,俗呼“卷艄船”,由于船体雕花抹漆,故而美称“画舫”。考究的还张灯结彩,舱内布置雅致,有的甚至还悬挂名人字画,更见风雅。根据船的大小,可供乘客多少,分别有“四把椅”、“六把椅”、“八把椅”之称。
  船筵可从清晨开船起直至深夜兴尽归舟结束,还自有一套不成文的服务程序。清晨,客人上得船来,坐定后便有香茗伺候,佐以蜜饯、瓜子、糖果、时令鲜果等茶食小吃。品饮过两开茶,即上点心,这是唤作“粉点”的米粉制船点。到10点钟光景开中餐,谓之“便筵”。中餐结束后,仍用茶点。至晚6点钟左右开“正筵”,要一直吃到半夜下船。
  别小看在小小木船上办的船筵,过去苏州城里菜馆的筵席,四冷盆、四小碗、四大菜就算“吃全”,而一席船筵却远远不止12道菜。听说有份船筵菜单,开有冷盆8只、正菜30道,此外还有用米粉做成的点心4道、用面粉做成的点心4道,还有甜点两道。听听这些菜名也够你晕乎乎不知身在何处?且听:珠圆玉润、翠堤春晓、满天星斗、粉面金刚、黄袍加身、王不留行、赤壁遗风、红粉佳人、玉堂富贵、遍地黄金、金星乌龙、桂楫兰桡、卸甲封王、不尽滚滚、花报瑶台、玉楼夜照、雨后春光、玉女晚妆、老树着花、江南一品、春色迷人、深潭印月、醉里乾坤、堆金积玉、秋风思乡、八宝香车、紫气东来、琉璃世界、鱼跃清溪、八仙过海,这30道菜名,你说你晕也不晕?
  本民国16年(1927)出版的《旅苏必读》,其中“船筵”条目介绍,一席中餐计:8冷盆、4小碗、4粉点、4面点,酒用花雕,时价为30元;而当时苏城菜馆“吃全”不过5元5角。
  山塘河里的船筵多由唤作“船娘”的船家妇女司庖。船娘心灵手巧,《吴中食谱》中说,所做船菜“妙在各有其味……尤以点心为最佳,粉食皆制成各种鲜果、花卉、人物、动物等形状,如桃子、佛手、荸荠、柿子等。还做‘暗八仙’,如铁拐李的葫芦、吕洞宾的雌雄剑、汉钟离的风火扇、何仙姑的荷莲等,形态古朴,色彩鲜艳,馅心以玫瑰、豆沙、薄荷、水晶为最。”
  由于洗割烹调限止在船艄的方丈之地,不能像在菜馆的厨房里那样放开手脚,因此,船菜只能以炖、焖、煨、焙等火候菜为主。但能做到一菜一品,百菜百味,形成了味纯而不杂,汤清而不寡,汁蜜而不腻,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口而不乏其味的特色。殊不知,而今的苏帮菜肴,就是大量吸收了船菜的工艺和风味发展起来的。
  上世纪40年代初,松鹤楼菜馆名厨师陈仲曾之子陈志刚,与人合伙在苏州大成坊口开办鹤园菜馆,聘请山塘的船菜高厨费祥生等人掌勺,以“船菜”招徕顾客,推出的船菜有烂鸡鱼翅、鸭泥腐衣、蟹糊蹄筋、滑鸡菜脯、鸡鸭夫妻、炖球鸭掌、果酱爆鱼、葱油双味鸡、虾爪虎皮鸡等,多达三四十款,一时食客盈门。后来,鹤园倒闭,这些船菜品种则流入了苏州城里各家菜馆。
  船筵还受舱房面积局限,只能在“四仙桌”之类的小餐桌上进行,无法罗列鸭船、品锅之类的大容量食器,全用小碗小碟,随上随收,往往一个菜只够每人尝两三筷,觉得可口再想吃已没有了,适可而止,倒也不失“滋味愈觉其长”之妙,难怪船筵能让人食之难忘,吃上“瘾”呢!
  船筵的程序安排也颇具匠心,荡舟七里山塘,白天当以观赏两岸景色为主,一边是红栏绿树、店铺林立的山塘街,好不热闹;一边是农田如织、农舍悠然的田园风光,好不幽雅……真是景色可餐,故将“正筵”放在黑幕降临的夜晚。入夜,如画的游船灯火齐放,与天上的星光、河中的水光交相辉映,四周的山水楼台若隐若幻,丰盛的船筵俨然摆在瑶台仙界一般。有道是:“水嬉吴下盛,艳丽推艄船,玉树歌声传夜半,银河星采即筵前。”
  据说,正在实施的七里山塘的保护与整治总体规划中,开发水上画舫、特色船菜便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七里山塘将重现宴游之乐!
  几种失传物苏州小吃
  苏州的传统小吃,因精工细作,十分讲究质量,味道是绝对的好极了。一旦尝过,往往一世难忘。苏州的小吃名目繁多,举不胜举;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绝大部分苏州小吃曾一度绝迹,直到改革开放后,经济渐渐繁荣,苏州小吃才再度发扬光大,饱了许多“美食家”的口福。不过,时至今日,还有相当数量的传统小吃,没有再露“真身”,我只能用“失传”二字概而括之。今日兴浓,且介绍几样曾经有过的苏州有名小吃,以飨读者。
  采芝斋的橙糕。苏州太湖东、西山盛产橙子,每逢农历九、十月间,洞庭东、西山的橙子成熟不久,橙糕就上市了。橙糕色如新橙,灿烂如金,味道甜中带酸,食时满嘴芳香,口颊生津,橙糕还有醒酒的功效。
  稻香村的肉饺。稻香村肉饺,馅心的制作非常考究,系选择上品猪肉(以夹心肉为主),去净筋、膜,用刀剁成肉泥后,加入上好作料;饺皮需用干面粉拌以荤油做成。肉饺包好后,立即入炉烘烤。此饺须趁热食用,味道酥松鲜美,到口即溶,别有风味;如果冷后再烘热,馅汁浸入皮子,味道就大为逊色了。
  观振兴的菜馒头。观振兴向以吊人胃口的花式面点著称,它的虾仁、鳝丝、爆鱼、腰花、蹄、雪菜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