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

第27部分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27部分

小说: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绢宫扇与折叠扇的扇面上作画、题诗,是苏州文人的一大爱好。扇面画已独立成为绘画中的一个门类,或绘以鲜艳的牡丹,或绘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题材的诗词,〃雅扇〃之名名副其实。
  檀香扇,是从清末以檀香为骨的折扇演化发展而来的扇种,以檀香木制扇是我国首创。苏州的檀香扇式样变化巧妙,以〃拉花〃、〃烫花〃、〃画花〃构成独特的风格。〃拉花〃是在扇骨上以手工拉出透空的花纹,譬如〃天女散花〃,拉有一万五千多只孔眼,给人以玲珑剔透、纤丽华美的感觉。〃烫花〃,又名〃烙画〃、〃烫画〃,不作草稿,以铁笔烙绘〃西厢〃、〃红楼〃等故事,棕褐色的图画烫在杏黄色的檀香木上,色调和谐、浑厚古雅。〃画花〃是用毛笔在绢制扇面上勾勒设色,画面题材广泛,色彩明快。苏州檀香扇极受海内外人士推崇。
  说说苏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生活在繁华喧闹的城市,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着一种田园式风景。坐落于环秀山庄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就是一张静谧祥和的风景画。
  环秀山庄区别于其他苏州园林之处是它的叠石,它以方寸之地的假山叠石而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陈从周这样描述环秀山庄:园初视之,山重水复,身入其境,移步换影,变化万端。空山不见人,清泉石上流,一个安静的所在。环秀山庄如此秀美的山水空间,苏州刺绣研究所才得以精湛刺绣艺术,细腻传统风格,不羁创新精神,独步江南,名扬天下。
  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苏州文明熠熠生辉。从图腾到纹身,从纹身再到刺绣,苏绣艺术的历史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关于“苏绣”的文字记载是苏州虎丘云岩寺出土的北宋刺绣经袱。宋代山水、人物、花鸟凭借着刺绣工艺在经袱上闪烁。
  苏绣,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那些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它们的目光也不离开。这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啊,苏绣对江南女孩是天荒地老般的爱情。过去的苏绣以实用为主,江南女孩绣绣被面、枕套、手帕、荷包,一生的时光就在绣花中慢慢过去,到老了,她们被人称为“绣娘”。上世纪五十年代,双面绣在传统技艺上进一步钻研、创造,标志着苏绣艺术品时代的到来。江南女孩终于羞涩绵绵手拿绣品,款款走出自家庭园。见过她们的人都说:真是一个标致的女孩,国色天香也不过如此。女孩回首嫣然一笑时,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苏州有一种工艺名叫苏绣。女红之巧呵,十指春风。
  说到苏绣艺术品,一定要说到苏州刺绣研究所,这个坐落于环秀山庄的安静地方,每天每天,都有珍贵的苏绣艺术品源源流出,流进世界各地。它所包含的刺绣研究、制作、设计、装裱、染色以及情报资料等等,使它成为了今天苏州最全面也是最权威的一家关于刺绣工艺的研究所。
  走进苏州刺绣研究所,我们惊叹于陈列室里作品的浩繁与精致,先来看传统题材的作品。花鸟绣是苏绣传统产品,它是明清时期闺阁绣的延续。苏绣工艺品《小猫》、《金鱼》曾在国际上得奖,《小猫》的名气在于猫眼用二十六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绣成;《金鱼》的辉煌则是鱼尾最细处仅用一根线的四十八分之一。苏州各大旅游景点也屡见小猫金鱼的姿态,如何摆脱苏绣工艺品的匠气,使俗气的工艺品成为震撼人心的艺术品,这是苏州刺绣研究所多年来苦苦研究的问题。看,这幅现代刺绣艺术品《猫》。同样是猫,传统的猫讲究具体,形象,栩栩如生。而我们面前的两幅《猫》:一幅白底白猫,一幅黑底黑猫。猫在哪里?猫在白色里,猫在黑色里,猫在你无尽的想像里。想像之上,具象已与抽象结合起来,达到了艺术升华。同是苏绣作品,构思变了,功底却不改,《猫》作品之外给人的联想可谓余音袅袅。《沙皮狗》的粗犷与白猫黑猫的精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绣《沙皮狗》的线用不着劈多细,意思到就行了。狗皮的感觉,仿佛直接可以从绷布上拉出来一样。
  传统题材仿古作品《泼墨仙人》:你看,宽胖仙人喝多了,步态摇曳,且走且舞,眼睛眯成一条缝。他边说这回喝高了喝高了啊,边哼唱着小调,快乐洒脱的样子。看见他身上曳地长袍吗?要披末披要脱末脱悬在肩膀上的褐色袍子,颜色从深褐到浅褐,疏密,精细,浓淡,明暗,虚实,《泼墨仙人》动用了刺绣各种手段,长袍明亮飘逸的质感,人物亦嗔亦癫的神态呼之欲出,我们似乎已闻到仙人嘴里隐隐的酒味。绣成宫扇型的《荷叶双鸭》,安静如夏日下午的荷塘:莲叶何田田?双鸭中间游。嘎嘎嘎,我是鸭头我怕谁。
  人物作品《捣练图》,唐代题材。微黄缂丝做底,肥体胖衣的唐代女子寥寥几笔,简洁又明快。文徵明的《双湘图》,似有飞天遗风,华丽富贵,古意盎然。湘女们在蓝天之下怀想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双湘图》留给我们太多空白与想象:穆穆蓝天,盈盈秀眼,飘飘衣带。
  花鸟作品《腊梅山禽》:褚色梅枝上安详地开着几朵白梅,静是梅,动是禽,动静之后是宋代寒冷冬天。站在《高洁》面前,清冷感觉油然而起。两只白孔雀,仿佛天籁一般静静栖在我们面前。两只孔雀有主有次,一前一后,它们在刺绣者手里,是灵动的,活泛的,充满生气。白色的孔雀羽毛铺满大半张画面,孔雀开屏瞬间,百花争艳,气象万千,“寸练具千里之观,尺幅有万丈之势”,在视觉上绝对雄伟磅礴。
  看到这里,想起苏州刺绣研究所一位工艺师说过的话:一幅好的图画,演绎成一幅刺绣,需要有一个导演和好的构思。他们在处理花卉时,心中先要有一朵现成的花,不是陈设化的那种花,颜色线条刻板而僵死。花卉的生长特点,花瓣,花蕾,花晕,花色,甚至花在枝头的轻重分量,他们心到眼到手到的花才是有生命的花,在阳光露水空气中亭亭玉立,含苞而放。
  一幅好的画要变成刺绣作品,看似容易,实则上一点也不简单。历史走到今天,仿真绣打破了以国画作文本的旧框架,西洋素描,油画,甚至摄影作品也可作为刺绣文本。由画成绣,变画为绣,对刺绣者来说,首先在思维上要有一个飞跃过程:从感性到更感性,从想像到大想像,其次才是技术问题。要真正理解、摸透苏绣风格特色的八个大字:平,奇,细,腻,和,顺,光,匀,仅有思维的飞跃和精湛的技术似乎还不够,重要的是有一颗艺术的心。眼见为实,我们来看看名画是如何演变成名绣的。
  吴冠中是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老朋友,根据吴冠中画完成的刺绣作品,画家称之为“艺术与技术的糅和”,是艺术的再创造。吴冠中代表作《双燕》:江南民居,粉墙,黛瓦,一棵树,长凳,有台阶的河埠头,一泓清水,远远的两只燕子飞过。这是原画意境,用刺绣表现之后,画面更显静谧:初春的树,枝头有隐隐的绿芽爆出来,而树根还是冬天时沉沉的褐色。水已是春水,微澜着,水里有树的倒影,门的倒影,窗的倒影。我们侧耳聆听,仿佛能听见燕子鸣叫的声音。整个绣品的画面突出一个“静”,静而不呆,水的涟漪,风吹动树梢的姿态,振翅的双燕,使得整幅绣品充满灵动,充满深远意境。春天了呵,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同是吴冠中作品《苇塘春》,绣者对于画稿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追求艺术含量文化品位的同时,读懂了绘画者独特的语言。苇塘春了,用乱针法绣出水草,放针自由,线条活泼,乱得颇有章法,叶片叶脉间闪动隐约光泽。
  画家袁运甫的《彩墨荷塘》、《玉兰蓝雀》是两幅高雅的刺绣作品。与吴冠中平实朴素的风格不同,袁运甫的画风华丽而浓艳,所用的丝线更多、更艳、更杂也更细,但那种华丽绝不是单纯的大红大绿,袁运甫的华丽有底子可循,是深宅大院的芍药,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倾国倾城虽说不上,仪态万方倒是绰绰有余。《彩墨荷塘》色彩秀丽,气象辉煌,彩墨数点却荷摇万支。绣莲,用线要这样:莲蓬绿色,莲子深绿色,莲心加灰绿色线。针法主要用散套,莲心加一点打籽针。《玉兰蓝雀》是另一种意境:蓝色之夜,一树玉兰悄悄开了,因为神秘蓝色,玉兰花朵被涂上一层发光的蓝釉,深深浅浅,浓浓淡淡。花朵呈各种姿态:向背,高下,轻盈和互偎。雀也是蓝色且惊奇的,啄着小嘴,怕吵醒月光似的,在玉兰树间低声唱歌。刺绣表现光的明暗在于色线的配合,面光用浅色线,背光用深色线。《玉兰蓝雀》就是刺绣光线灵活运用的典范,神秘的蓝色光线贯穿整个画面,玉兰是蓝色,雀儿是蓝色,连月亮四周的晕也逃脱不了蓝色,遍地荧荧的蓝色。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细长小巷,幽静园林;日出江花,春来江水。苏州的氛围造就苏州人,性情灵灵,细语款款,苏州人特殊的韵味又润物细无声般地滋润苏绣艺术。苏绣作品浩若繁星,数不胜数。美国摄影家罗伯特的作品经刺绣艺术再创造,中西方文化在飞针走线之中达到了和谐统一。《冒气池塘》:摄影稿丝毫毕现,一草一木,包括冒气池塘里的水泡都是真实的,真实得近乎残酷。明白了,罗伯特有多少草多少木,罗伯特有多少冒气池塘的水泡,绣稿上一样也不能少,不但不能少,还要逼真、酷真甚至赛真。苏州刺绣研究所做到了,花了多长时间,用去多少丝线,消耗多少功夫,不说也罢,也说不清楚。你能数清天上的星星你就能数清绣稿上的丝线,你能走遍万水千山你的心里就存得下绣稿的气势。假作真时真亦假,以挑剔出名的罗伯特看了苏绣《冒气池塘》后,目光变得柔和温情起来,继而源源地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带到苏州刺绣研究所,于是有了苏绣《蓝雾雪松》、《一棵树》、《金色河边》等等。
  《凡高自画像》,乱针乱线,笔意大气,绣出凡高式的疯狂与傲世。歇斯底里式的绣法,折射画家潦倒身世与惊人才华: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了。来自莫奈的《睡莲》,西方印象派大师的朦胧对东方刺绣来说是一个挑战,刺绣擅长轮廓鲜明线条硬朗的作品,鲜明可把握,硬朗好揣摸。苏绣《睡莲》的成功在于把握住了整个画面的感觉,什么感觉呢?朦胧的感觉。似有若无,出太阳下雨,一团模糊一团清晰,红色块绿色块黄色块是睡莲。缂丝《游鱼》,小梭子通经断纬,把两条游鱼的神态织出来,一点一点,近看是水草,远看是线条,两条调皮的游鱼就深藏在水草里,吸水,甩尾,啄食,嬉戏。
  苏州刺绣研究所强调要出精品,出艺术品,甚至要出极品。强调精品艺术品极品的同时,他们还做了许多旅游系列产品,像《小猫戏蝶》,《骏马》、扇形的《春》,扇形的《秋》等等。麦熟茧老枇杷黄。布衣饭菜,可乐终身。这是苏绣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苏绣最本质的东西。雾里看花看见了花,水中望月望见了月,其实,苏绣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咫尺之遥,穿过景德路,再转过环秀山庄的山水,我们来到苏州刺绣研究所。这里,既不喧哗又不骚动,是一片安静乐土。我们且放缓脚步,坐下来,喝茶,听风,慢慢体味苏绣,总有一些地方让我们的心无缘无故地平静下来。
  盆上江南
  苏州人真有意思,做什么事情都要玩个“各别”,搞出一个派来。比如苏绣、苏裱、苏灯、苏扇、苏帮菜、吴门画派……苏州人又是喜欢玩盆景的,于是苏派盆景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说起苏派盆景,苏州人完全可以引以为自豪。
  盆景这玩意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发端于唐代,论据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墓甬道的东面壁画上,有两位侍女双手托着中有假山、小树、绿叶、红果的盆景;有人认为可以上溯到东汉时期,因为有野史记载,东汉费长房能集各地山川、鸟兽、人物、亭台楼阁、帆舶舟车、树木河流于一缶,时人誉为“有缩地之方”;还有人认为舜曾经把黑玉制成“玄圭”送给禹,禹即位后也曾规定各地的贡品中必须有“怪石”,这些都可以看作盆景最初的萌芽;更有人认为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气候温暖、植被生长和移栽都十分有利的江南就出现了盆景的胚胎——盆栽,因为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长方形的短足盆钵上阴刻着一株状若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