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

第10部分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10部分

小说: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往往会忘记这位老先生还有两句话‘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说不定这两句话才是首先的呢……能在“小天井”里过“小日子”的人,倚南窗是否有傲可寄姑且勿论,懂得容膝之安总是一定的吧?如果这正是苏州人千百年来的生态的话,那么这也许也正是苏州之所以成其为苏州的原因?
  “容膝之安”,不是在宣扬“知足常乐”的那一套么?! 是的。但也不完全是。
  记得高尔基和一个西方资本家有过一段对话。高尔基大概是想告诉那人这个道理:对于人的存在,物质虽然是先决的,但却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它生命,是因为他们还有精神需要。所以他这么开口问:“你为什么要做生意?”
  “为了赚钱。” “赚了钱以后呢?” “赚更多的钱。” “赚了更多的钱以后呢?” “赚更多更多的钱。”……
  可以用这个资本家的话来看苏州人。我想,90%以上的苏州人大概不会像这个资本家,苏州人在这物欲方面都有所收敛,很会“适可而止”,往往都要留着一部份精力和时间来弄点什么,尽量使自己活得“适意”,甚至“泻意”(泻意,吴语,有人写作“惬意”,误。“惬意”是北方话,第一个字的声母不同,“惬意”的内容也大不如“泻意”)。
  “苏州人真会玩。”相信不少人还听见过这句话,而且苏州人多半都承认自己爱白相(这是“爱好”一语的谦词),因为这是他们“小日子”的重要组成部份。事实就是这样,大多数的人有吃有穿之后往往就不去想“更多更多的钱”而把时间和精力用于“白相”。千百年来的苏州,楼台亭阁、琴棋书画、骨董摆设、丝竹管弦、花鸟鱼虫等等,白相者可以说不乏其人。也许,个别地看这些苏州人几乎都是在小打小闹,都没有什么大出息。当然,只有一、二人,三、五人,一、二年,三、五年的小打小闹,这地方也许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但是如果一个地方,在千百年里总有千百人一直在小打小闹,这地方的出息就只怕会大得吓人!今天的苏州,今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吴文化,谁能不说是由此而来呢?别的不说,即以今天已经所剩不多的天井而论,如果有人去一一作点考察,可观者也许不在少数,又如果有人择其优者摄影汇集成册,也大概还能蔚为壮观?
  这么看来,“知足常乐”,苏州人只不过知足的是物质,更追求精神的常乐罢了。
  是的,比起小天井来,大别墅“不要太美啊”!不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看来,我们今天还有点饭吃,有点衣穿,有点小日子过,这天下之所以还成其为天下,说不定全靠的正是95%以上的人们不去美大别墅!
  太湖西山的古村
  西山明月湾街巷
  明代苏州才子唐伯虎一首“烟波钓叟歌”,形象勾勒出太湖的山青水秀,太湖三万六千顷水面,大大小小岛屿七十多个,其中最大的就是洞庭西山岛,吴越春秋时,西山岛曾作为吴国的门户前哨,全岛面积相当于今天的香港行政特区。古时西山岛居民甚少,金兵入侵中原时,宋高宗南渡江南,岛上安置了大批北方移民。移民中有王室望族,其中郑、蔡、秦、徐等十七个姓氏,形成东村、后埠、明月湾、堂里等村落,至今这些古村落中,仍保存着一批明清时期的古宅建筑。这些古村落、古建筑,都是研究吴地文化和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周密巧妙的村落格局
  江南湖岛,雨水充沛,古村落的排水系统周密又巧妙。西山东村的青石板街巷,排水阴沟就设在街面两侧;而明月湾古村的排水系统,则比较接近现代,“下水道”设在道板底下,人行其上,常有“咚咚”回响,当你蹲下身细听时,还有潺潺流水声响。古村各处走走,仍见得到老宅,祠堂,水井……
  西山的村落一般都有“巷门”,由于湖岛村落偏僻,旧时常有太湖强盗出没,故设“巷门”一为村民御敌多一道屏障,也为村民集散、歇息提供一处场所,外乡旅人到此也能分享一道乡村风景。小有名气的“栖贤巷门”据说还是明代所建,巷门高达4米,宽2。24米,进深约1。9米,由四根圆形立柱,挑出飞檐屋面,造型美观,用料考究,柱子、桁条均为优质楠木。
  几家村头小店颇有情致,至今保存完好的是涵村一家明式店铺,临街朝西面阔三间,屋面举架平缓,进深七檩,正中为店铺,向里缩进一架,形成一排廊檐可遮阳避雨,店面设“矮跶”式短扉门四扇,营业时矮跶门内翻用吊钩扣住,四扇扉门可自由开启,形成四个售货窗口。最富人情味的的是,店门口常见摆放小凳一二,供买客随意坐坐,歇歇,讲讲张……小店格局明朝遗风,今已少见,极具文物价值。
  古代江南农村与外界联系,主要靠水路船运,因此西山古村到处都建有水码头,明月湾的水码头全长18米,宽约4。5米,用约250块花岗条石铺砌而成,犹如古村伸出一条坚实的臂膀,怀抱一湾粼粼太湖……这个码头曾是江浙两省水路交通枢纽之一,也是太湖渔船避风歇脚的重要港湾。而禹王庙码头则又是明代遗迹了,用102块(每块重达1。5吨)花岗石叠成长65米、宽3。4米的码头,其完好程度今已罕见。
  “乡间园林”的文化生态
  西山的村落大多由一幢幢相邻的古宅老屋构成,难得珍贵的是,以宋元时期及明清以来的不同建筑,约占全部民居的三分之二,少则靠廿宅,多则近半百,真可谓“超大古建文物群”了。
  江南古宅建筑大多采取宅园组合结构,沿中轴线一进一进延伸:前厅(墙门间)、前天井、中厅、后天井、楼厅,两侧对称还有厢房、附房等。从老宅的设计安排,可以看出传统伦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规范,“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传统观念,无疑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礼仪文化。以今仍保存完好的东村“敬修堂”为例,前后四进分别为轿厅、前厅、大厅和楼厅,厅与厅间有天井相隔,大厅和楼厅均为两层楼房,厅后面是内院、厨房、柴房等等。轿厅原是人来客往停轿出轿之地,前厅用作主人会见宾客,大厅供祀祭祖或举办婚丧宴请,楼厅才是主人一家生活起居之所。“敬修堂”风火围墙,粉墙黛瓦,加上水磨青砖墙门,整座建筑与太湖山水融为一体。
  这类古宅的另一建筑特色,便是浓郁的园林化情调,许多古建园林专家称它们为“乡间珍袖园林”。以古村“仁本堂”老宅为例,其后厅东西两侧各伸出一个花厅,东花厅为女眷们的闺房绣楼,西花厅则是主人的书房。花厅间隔天井,天井里以鹅卵石铺就各种吉祥图案,两侧各置太湖假山叠石,玲珑剔透,一峰如狮;一峰如鹰;湖石周边一丛绿雾方竹,相伴一簇簇鲜艳的五色山茶花……南面照墙两侧各镶有青砖题刻,一块镌“采焕尊彝”四字,另一镂“花竹怡静”四字,落款为“咸丰乙卯桂秋”,抑或就是这处老宅竣工的年代。砖壁四周则见清水细砖镂空透雕的梅兰竹菊,线条流畅,刀法细腻。两个天井俨然两座大型盆景,或称“袖珍园林”亦当之无愧呀。
  在西山的东蔡古村,秦家祠堂旁有个“秦家花园”,面积不大仅占地两分多,但小而精致,入口门题“芥舟”楣额,故又有“芥舟园”之称。花园南部叠黄石假山,或奇石嶙峋似蜂窝洞孔,或棱角浑纯盘曲虬杂:数尺之间巧布奇峰异洞;假山边一棵据称树龄已达200多岁的罗汉松,见去依然清新挺立,英姿勃发。花园往东有小池莲叶,与假山相映成趣……西侧砌石琴桌一处,近边矗灵芝状湖石,石上镂有“洞庭波静泛秋水,楚甸林稀见远山”之诗句。遥想当年,庭院主人凭此抚琴,对石当歌,好不消闲怡然也。
  西山岛上古村落数处,百年老宅比比皆是,差不多都有院落,小到数十平方米,大的竟有占地五六亩之旷,现今尚存的除“仁本堂”“芥舟园”外,还有“春熙堂”“爱日堂”等。园主多见乡绅望族书香门第,有的乃外省达官显贵,因金兵入侵,南逃至西山落户,或是明清两朝富商,或是隐逸湖岛的文人雅士,他们营造的“乡间园林”足与苏州城里私家园林相媲美。
  砖雕艺术及其它
  漫步湖岛古村古宅,犹如置身一个雕刻艺术的世界。砖雕是这里古建筑群的一大特色。从大门两侧的抱鼓石柱,到门头之上的“平盘斗”,包括门楣额枋,楼柱石础,栏杆门窗,桁橼梁板……处处精雕细琢,耐人寻味。如“仁本堂”整座古建计有520处雕饰物件,约有砖、木雕刻图案3100多块,名副其实一座雕花楼了。
  这些雕刻作品,从材质上可分石雕、木雕、砖雕,而镌雕手法又有浮雕、圆雕、透雕等。雕刻的画面内容,不仅有民间风俗图案“福禄寿喜”“荣华富贵”等,也有表现太湖山水,生计景物的,如明月湾村的“礼和堂”,每一根梁枋蜂头处都雕刻了各种花卉圆雕(荷花、菊花、牡丹花等十多种花卉);而“仁本堂”的长窗裙板,却是以浮雕手法雕刻的湖光山色和花果菜蔬,以及戏文连环画等。这里每座古宅至少都有三进门楼,砖雕门楼既可防风雨雪落的浸蚀,又能防火防盗;这些门楼砖雕方法一是以细砖烧制后再雕刻,这种砖雕刚劲有力,轮廓分明,造型简洁,一般圆雕、浮雕多见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是用砖胚阴干,先雕刻成型,再置窑中烧制,制成的砖雕造型细腻,线条柔和,层次剔透,称透雕(亦称缕空雕)即是采用此法。江南砖雕门楼,雕刻技艺精湛,表现内容丰富,无怪有称我国古建艺术
  “一绝”。
  不夸张地说,西山古村落几成一座建筑雕刻博物馆。人们除了欣赏雕刻艺术之外,还能看到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构件元素。“仁本堂”老屋的木鼓墩,即是迄今难得一见的宋代特色了;而东村尚存的扇砖斜砌“翻身墙”,据说已谓“他乡绝无,西山仅有”之遗迹了。砖墙大多笔直挺拔,而此处墙砖却是明代独特的结构――层层斜卧,真想象不出当年瓦匠们是如何砌建的;他们以智慧巧夺天工,根据自然环境因素,时不时创意一些构筑特色,犹如“仁本堂”160米长的“滴水檐”走马回廊,即是考虑到江南多雨,采用细磨清水砖镶嵌,既挡雨防腐又具凌空架构之美,这种设计止在江南古建中才见得到。在湖岛西山的古村落中穿行,感觉那成片成群的古村落,宅第老屋,今已成为难能珍贵的“建筑文物”了,抑或又是一连串链接吴文化历史的符号,它们无声地展示出江南水乡独特又丰厚的人文景观和古建艺术。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无价之宝”大多陷入岌岌可危之境,有的甚至已显出断壁残垣之荒败,而古村落中随处可见钢筋水泥的洋瓦新楼,小富“起屋”造成古村落整体景观的种种“不相适宜”,最可惜又可恨的是,诸多古宅老屋的珍贵石饰、砖木雕刻等,不知何时被人挖凿移走了,不排除肯定也有文物贩子“收购”所为吧。这些一旦失去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引起全民保护意识呀!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审阅通过了《苏州市文物古建筑保护条例》,不久即将出台,想来西山古村古建也将依法受到保护,目前文管部门有计划进行大规模摸底调查、型制测绘、实地摄像、绘制平面图……近日又悉,环太湖风景旅游区项目工程也已启动,保护和开发风景秀丽的太湖旅游资源,被提上了政府实事工程的议事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太湖中的明珠――西山湖岛将引来更多游人的注目和足迹!
  苏州小巷情
  苏州的藕园,是深藏在七弯八弯的水巷里。寻访藕园,让人们能抚摸到苏州温细的“脉络”,苏州的小巷曾经与北京的胡同齐名。而今北京的胡同大多似已朝不保夕,只有苏州的小巷历尽沧桑依然未变,由此更加意味深长了。
  从上海至苏州短暂的间距,能让人感受到两座不同城市,各不相同的文化风格和生活形态。上海展示的是国际大都市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海派文化开阔大气;而苏州则依旧保持着粉墙黛瓦的古城风貌,传统文化深藏浅露,小巷生活温馨典雅。
  漫步在苏州狭长的小巷里……巷子很冷清,偶尔迎面行人一二,表情带着安详。在这细碎的冷清里,依然感觉有种亲和与暖意,小巷对人天然有种肌肤之亲,引导人们走进2500年的沧桑岁月里,那黛瓦、那粉墙、那敞开的墙门,勾起人们生命中藏得很深的记忆,让人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