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霍英东全传 >

第8部分

霍英东全传-第8部分

小说: 霍英东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营杂货店,虽然辛苦劳累,但这毕竟是自己的生意,所以霍英东干得很起劲,从不怨苦叫累。也由于霍英东的精明经营和料理,“有如”的生意日渐兴隆。虽是薄利经营,但积少成多,故盈利倒也挺可观,霍家的生活状况也因此有所改善。    
    那时,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但香港市民的生活却更加艰苦。霍英东回忆说:“战争后期,粮食大量缺乏,很多人就活活被饿死。日本宪兵提着冲锋枪,天天到街上抓人,把抓到的人放逐到离岛上,让他们慢慢饿死,以此减轻粮食短缺对日军的压力。”    
    霍英东庆幸自己劫难余生。守着“有如”,霍英东得以在艰难的沦陷岁月中生存下来;此外,经营“有如”,这也是霍英东日后叱咤商界风云的一次很好的磨炼。


第一部分:丧兄失父 霍家弃舟登陆小试牛刀拍卖物资盈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凭100元参加战时剩余物资拍卖,出价1。8万元投标买下一批机器,一转手,就赚了2。2万元,做成一宗无本生意。    
    母亲和姐夫被日军关押    
    “有如”,给霍英东带来了盈利,带来了营商的经历和体验;但是,它也曾经给霍家带来麻烦,使霍家几乎毁于一场灾难。    
    “有如”有10多个合伙人,其中一个姓陈的股东在那段时间曾替日军搬运货物。一次,他起了贪心,在运货时偷了日军的一些物品。日本宪兵一查,得知是姓陈的干的,于是到处追捕他,但姓陈的闻风之后早已匿藏起来。    
    一日,日本宪兵又到“有如”,要店里的人供出姓陈的躲在哪里。那天正好是清明节,霍母刘氏大清早就到“有如”,等待早已约好的大女婿一起到青衣岛扫墓。    
    “知不知道姓陈的哪里去了?”给日兵当翻译的一个台湾人,用国语问霍英东。霍英东没遇过这种事,心里又惊又慌,不知如何说为好。他看看站在店里的母亲,又看看凶神恶煞的日兵,喃喃地答道:    
    “他……平时这个时候都在香海茶楼饮茶的,说不定到那里能找到他。”    
    这时,霍英东的姐夫来到店里,见到日兵在盘问霍英东,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神态也显得很慌张。日兵问这是什么人,霍英东答是准备一起去扫墓的亲戚。日兵把他姐夫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然后就喝令他们两人带路,去香海茶楼找姓陈的。    
    站在旁边一直不作声的母亲刘氏不放心,就尾随一队人马同去。霍英东使劲地向母亲眨眼睛,暗示她不要跟着去,但母亲不理,仍然紧随其后。    
    “这个女人是谁?”日兵觉得奇怪,责问霍英东。    
    “长官,她是我妈妈。”霍英东怔怔地应答。    
    “那好,让她跟我们一起走。”日兵说。    
     不久,一行人走到香海茶楼,搜查一遍,见不到姓陈的在。日兵火了,二话不说,便强行把他们3个押到警厅。警厅里正在行刑,有人正被日兵打得遍体鳞伤,大声呼救。霍英东见状,胸口怦怦跳着,双脚也几乎被吓软了。他向日兵苦苦哀求:“长官,我们真的不知道他在哪,抓我们来也没有用的!”那个给日兵当翻译的台湾人,和日兵嘀咕了一阵,然后对霍英东说:“你可以出去,继续找姓陈的,至于他们两个,先扣在这里,等你把姓陈的找到,再放他们走。”    
    没法了,霍英东只好先行出去。但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姓陈的?找不到人,不知道日兵会怎样对待母亲和姐夫?霍英东一筹莫展,忧心忡忡。后来,有人指点霍英东,找不到人不要紧,可以给日兵送礼的。霍英东于是把自己的一辆单车卖了,得到20多万军票。这招果然见效,钱送上去,被关了40多天的母亲和姐夫终于被放了出来。    
    回到家里,一家人愤怒地把日本兵臭骂了一通,出了一口怨气。    
    


第一部分:丧兄失父 霍家弃舟登陆买卖机器赚一笔钱

    1945年8月,在亚洲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日军,在盟军的夹击下,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日军的铁蹄下沦陷了3年零8个月的香港,也因此重见天日。    
    谈起这段历史,霍英东回忆说:“战后,香港的房子很多已被炸烂,一些没有人住的房子也被人撬去木板,成个空架子,整个香港颓垣败瓦。港督杨慕琦从集中营出来,第一件事却是宣布停止使用军票,军票作废。你想,当时大家都穷,哪有港币在手?很多人,包括我们一家,生活没有着落,很彷徨……”    
    此时的香港,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逐渐活跃起来,沉寂了多年的货物海上贸易再度频繁    
    霍母刘氏认为货运业大有可为,决定重操旧业,从事海上驳运经营。她和其他合伙人商量后,就把“有如”杂货店出让给别人,霍家分得7000元港币。刘氏用这些钱自置小货轮,再    
    度出没水上……    
    结束“有如”之后没几天,霍英东就写信到老牌英资洋行——太古行求职当文员。太古行复信给霍英东,说已接纳他到太古洋行当文员,月薪300元。在当时来讲,月薪300元是较高的酬劳,且太古是大洋行,干得好也很有前途。正当霍英东准备到太古洋行上班时,母亲刘氏劝他放弃这个职位,在家里帮她打理驳运生意,管管帐。霍英东虽然已经成家立室,但仍然对母亲百依百顺,所以就听从母亲的意见和母亲一起重操驳运旧业。    
    霍母刘氏讲义气、重信誉、人缘广,故驳运生意经营得不错,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稳。但当过一年多“小老板”的霍英东,当时已不满足于只帮母亲料理驳运生意。他相信己有经商的头脑,能赚大钱,所以在帮母亲理财管账之余,也时时寻找发达致富的机会。    
    一天,霍英东在翻阅一些报刊资料时,无意中看到香港政府的宪报,上面刊登不少拍卖战时剩余物资的通告。原来,太平洋是二次大战的主战场之一。战后,在冲绳岛、菲律宾周围海域等地方,残留很多战时物资,如大船、登陆艇、炮弹壳、胶管、废铜烂铁等。有关方面就把这些物资运来香港,当作垃圾拍卖。霍英东脑袋一转,心想:“有不少物资是目前市面上需要的,一买一卖,也许能赚些钱。”    
    他随即向外面打听有关情况,谁知有不少人都不知道政府拍卖物资的消息。原来港府的宪报全是英文,一般市民是绝不留意的,即使见过这份宪报的人,也不一定明白上面的内容。霍英东中学时读的是英文书院,英文基础不错,自然一看就明。“我看得懂宪报,这方面占了一些便宜,这次我可能发达了!”霍英东手里拿着宪报,心中暗暗自喜。    
    从此,霍英东就时时留意宪报上的招标通告。一次,他看中40部轮船机器,这些机器略经修理,就可使用。参加投标,须付100元的费用。当时霍英东帮母亲管账,母亲只管他的衣食住行,是不给他薪酬的,所以他分文没有。    
    那时,霍英东的妹妹已从内地返回香港。想来想去,最后他向妹妹借了100元参加投标,出价是1。8万元港币。几天后,港府通知霍英东,他中了标,要他准备1。8万元去取货。接到中标通知,霍英东又发愁了:这1。8万元去哪拿?他知道母亲向来管钱甚严,不可能将这一大笔钱让他拿去做买卖。    
    但当时出货截止日期已近,且又想不出别的办法,霍英东只好硬着头皮去游说母亲。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通,要母亲借钱给他,但母亲却不愿借。    
    霍英东不甘心,随即搭船过海,到九龙去找一位好朋友。他把此事说给朋友听,希望朋友帮他想办法做成这桩买卖。这位朋友一听,很感兴趣,就一起去仓库看机器。看了机器,这位朋友对霍英东说:“别到处找人借钱了,干脆4万元,把这些机器卖给我算了。”    
    霍英东一听,喜不胜收,一口答应。他的朋友给他4万元,他把1。8万元付给政府,就把机器运到朋友处。这宗无本生意,霍英东净赚2。2万元。    
    在那时,2。2万元可是个不小的数目。当时,一个普通打工仔的月薪不过是一两百元。一下子就坐拥2。2万元,身无半文的霍英东一跃成为一个小财主。    
    手里抓着这些钱,霍英东琢磨着怎样以钱生钱,去赚取更多的钱……    
    当时,政府拍卖战时剩余物资主要在金钟海军船坞和中环毕打行举行。另外,一些私人公司也租用摩罗街和洗衣街,专营剩余物资的拍卖。自赚了2。2万元后,霍英东时常周旋于物资拍卖场,参加投标,从事物资买卖,并且不时有所斩获。他回忆说:“当时,除了用自己的钱做物资买卖外,我还偷偷用我妈妈的钱。因为那时我还帮她做事,负责收钱,收到钱后,先用来周转,买些艇仔、烂渔船。有一次,有5条船放在铜锣湾公开拍卖,下标时要预付7000元港币,而且要用支票。我们当时连银行户口都不会开,哪有支票?我就请林子丰帮忙开了张7000元的支票去下标,谁知最后没中。若果中标就好了,那时很多人都用船运货到广州、梧州等地方,可以赚很多钱……”    
    那时的霍英东,时常身穿一套黑料绸衣裤,活跃于货轮上、海岸边,以及往来于商肆和拍卖场之间。他帮母亲经营驳运生意,结识不少驳运客户,于是极力向他们兜售从拍卖场投得的渔船、艇仔,脱手较快。但剩余物资的拍卖毕竟是短期生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再有了。    
    霍英东尝过买卖物资的甜头,体会到从事贸易盈利高、赚钱快,是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


第一部分:丧兄失父 霍家弃舟登陆历尽艰辛远赴南海荒岛

    霍英东一生的事业,很多时候是在海上演绎的。大海,真正成了他人生的舞台。为了寻宝,他曾经像他少年时期的偶像吉姆和鲁滨逊一样,在茫茫大海中漂流……    
    决定远赴东沙岛    
    海上出生,海里长大,霍英东与海之间有很深远的渊源——这种渊源,于霍英东而言,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霍英东一生的事业,有很多时候是在海上演绎和展开的;大海,真真正正成了霍英东的人生舞台。    
    在拍卖剩余物资,赚到一些钱后,霍英东曾经历种种磨难,到茫茫大海中的一个荒岛上“寻宝”,在岛上过着地狱一样的苦不堪言、生死难卜的非人生活——这是霍英东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最具传奇色彩和最惊险的一段经历。有意思的是,这段经历,竟与他学生时代所津津乐道的鲁滨逊、吉姆的历险传奇,有几分相似。鲁滨逊、吉姆的故事是经过小说家虚构    
    、编撰的;而霍英东的历险记,却是活生生的事实。    
    在与霍英东相处的一年多时间里,霍英东曾多次断断续续地向我讲述他的“东沙历险记”,以下的故事,全是根据他的谈话整理而成。    
    那是1948年,霍英东已经25岁。他那时候在帮母亲刘氏打理驳运生意,偶尔也从事战时剩余物资的买卖。    
    一天,霍英东听人说,澳门有一家公司正在到处收购“海人草”,每磅1美元。“海人草”又名“海仙草”,经加工提炼后可制成医治胃病的药品。霍英东当时对任何生意都有兴趣,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就到处打听:哪里有大量的“海人草”出产?有人告诉他:东沙群岛中的东沙岛一带海底,有大量的“海人草”繁殖。    
    东沙岛?遥遥大海中的小岛?听人这么一说,霍英东的脑海中顿时翻腾起吉姆和鲁滨逊海岛历险记的传奇故事……    
    不知道是因为发财心切,还是因为他少年时的英雄偶像吉姆和鲁滨逊的历险故事,仍然对他有巨大的吸引力,令他产生海上历险的欲望和亢奋……总之,在那一刻,霍英东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到东沙岛采集“海人草”!    
    随即,霍英东又托澳门的朋友打听更详尽的情况。一经了解,才知道收购“海人草”公司的老板是何贤和钟子光。    
    何贤是20世纪港澳两地最重要的商家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他逝世前,他一直是中、葡各方一致公认的澳门华人代表和领袖,在澳门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何贤是广东番禺人,与霍英东是“乡里”,他13岁就到广州、顺德等地从事贸易、黄金买卖、银庄等    
    生意,是省港澳金融界的老前辈。广州沦陷后,他逃亡澳门,主要从事银业,成绩卓著,在    
    40年代中期已成为港澳一带呼风唤雨的人物。战后,他曾在澳门政府的“贸易局”当会计部主任,而霍英东的皇仁同学何鸿燊则在“贸易局”当供应部主任。    
    何贤后来还出任澳门立法会、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社会公职。20世纪60年代,何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