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

第18部分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第18部分

小说: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父亲们,为什么不让我和解红早一些读到你们博大宏深的心声,而让我们在校园的小湖畔为了一个五分哭泣?那由“阿姨”来洗涤的小手绢,太缺少汗渍和泪痕。    
    人的苦乐是不能用数字的加减来运算的。在个人的愁苦之上,再加上他人的、社会的忧患,精神反而会从重负下解放出来,昂扬起来。相反,渺小的幸运则会像一只鸡笼,剥夺人的大千世界。    
    苏老师因为矢忠于教育阵地而高尚。父亲因为仗义执言而获得不幸的骄傲。解部长则带着更强大的进取精神。    
    他弃旧图新,舍生取义,一直就像年轻时割指血书那样果敢。    
    一无所有的人天生勇敢。而拥有优越地位的人,他的勇敢是一种高尚。    
    我深深羡慕解部长的微笑和深沉的眼光。    
    他用这眼前的盛衰荣辱告诉我:失去,获得,再失去……只是人生的外貌;而一种永生的事业将汲取我们的血肉,不断地滋长,壮大。    
    这个鲜明的印象比任何文学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号召力,号召人奔赴到真理的旗下。    
    我又和整个社会狂热的拍子脱节了。瞒着委派我的组织,我只身带着解部长的材料,踏上烽火遍地的路途,赴京告状去了。    
    昏暗的路灯照着京城严寒的街道。    
    深夜,我走进一家已停业的饭馆,走近桌前,端起一碗干净一些的剩饭。没人理会我。我就着残汤,吞吃着冰凉的剩饭。    
    整个北京没人理会我,我几乎身无分文。我不后悔,和那些忠贞的人们一起含辛茹苦。    
    街灯熄灭。狂风挟带着黄土高原上的砂石扑打着更深入静的小街。    
    黑的铁一样的夜幕,漏出几颗星星。我走着,只希望星星不要消失。    
    忽然响起车轮的吱吱声,一辆缺油生锈的老朽的车。这黑糊糊的三轮平板车追上我。    
    一个黑糊糊的人影向我喊:“上车吧”    
    那喑哑的嗓子含混地说着:“我带你一段,到亮处去。你不能一个人在这儿走,姑娘。”    
    一张老人的疲惫的脸。    
    他让我坐在破旧的苫布上,就迎着寒风蹬快了车。我闭上了眼,让他用他那老衰的疲惫的腿,迅速而又安稳地带我到有亮的地方去。那破旧的平板车,是我一生中最温暖安适的地方。    
    老人,每当想起你和你的破车,我疲惫的腿又有了生气。我终生都会朝着有亮的地方去的。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第一部分星(18)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呢?那在遥远的农场的父亲,在荒芜的校园里的老师和在铁窗下的可敬的老人,他们,又在倾听那泣血的杜鹃。    
    这时候,我忽然有了母亲。    
    母亲给我漂泊的心带来眼泪、温情和姑娘家的终身大事。    
    向我倾诉着思念之情,母亲让我试穿她做的花衣服。    
    我没什么责备的,我把她忘了。可她没有忘记我。她希望我忘记这些苦,忘记这粗野的命运,忘记我所吃过的冰冷的残汤剩饭。她要我梳起辫子,整理刘海,重新过女孩应该过的生活。    
    啊,迟来的花蝴蝶。    
    母亲现在是一个人。她曾经每年都偷偷跑到这儿,到学校门口来偷看我。    
    我离开了这春草萌生,鸟儿初鸣的小湖,到她那儿去。    
    然而,我已不习惯有人走近我入眠的床帐,不习惯别人的手给我拉上被头。当母亲温热的手弄着我的额发时,我闭着眼,假装沉睡,心里发涩,发紧。    
    哦,请走开吧。我实在受不了。这晚来的爱抚对我已变成陌生,难以接受,破坏了我年复一年的自在安然和无牵无挂的睡眠。在柔情的侵袭下我忽然烦躁,又变得虚弱,想流泪。那温存的手离去后,带给我的是更广大的空寂无依。我忽然懂了,父亲为什么拒绝我给他的温情。    
    我开始用热水洗脸,搽奶液样的润肤膏。只要有兴致,家里总有吃的。舒适,宁贴,光阴都好像迈着娴静的步子,放慢了速度。    
    我明白了:上学的时候,别的女孩为什么脸上总带着一种满足的神情。为什么她们上体育课要嫌累,为什么她们总是完不成家庭作业,以及,她们担任社会工作的时候,一受挫折,就要退出回家去。她们总能安闲地原谅自己,心安理得地保持着差距。    
    我原以为,我比她们勇敢,比她们求知欲强,比她们有责任感。现在,我知道,我,比她们少一个“家”,有母亲的家。    
    母亲爱端详我,爱无中生有地指责我的头发,衣饰。我于是爱照镜子。    
    开始,我怕母亲过多地追问我过去的生活。那是我无法对她讲述的。在心的经历上,她实在是一个外人。    
    可是母亲仿佛比我更不愿提及这个。在灯下我们谈点日常家务闲话,然后静坐无言,沉入一种梦样的陶醉。在我,是乱劫后的休憩。在她,则是一种补偿。    
    我开始长好看了,肤色滋润,眼睛含水。原来轻灵的能上树爬墙的身材,也起了变化。    
    我为母亲审美的眼光和精致的手工所倾倒。母亲给我选配的穿着,打破了我原来以为自己不适于女性装饰的成见。她使我鲜明有致,总带着与众不同的一点特征。    
    母亲常一面收拾屋子,一面轻吟浅唱。我装作习惯的样子,内心十分新奇。这样怡然自得。我却只会紧张地生活,不是看书,就是打球,不知道什么叫闲情逸致。    
    我爱她了,就好像我是母亲,她是女儿一样。    
    父亲一定是爱她的。    
    母亲仿佛有一双纱翼,带着我,漫游我所失去的领地,轻忽,飘渺,像沉浮在落霞晚照中。    
    一天,在街口转弯处,我拿着一只玲珑的水晶玻璃盘,突然迎面碰见了苏老师。    
    苏老师疑惑地看着我,上上下下地看。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生疏的表情。    
    我拿着玻璃盘,不知所措。一刹那,我想解释什么。我忽然希望,在这重逢中我依旧是短发齐耳,是那不甚合身的旧日装。    
    苏老师说:“有时间,复习复习。别忘了功课。”    
    话中似有许多的话。    
    我回到家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冤屈。    
    在宁静的假象中,我失去了自己。我翻找着那些书,怒冲冲地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    
    母亲立刻为我安排学习的环境。她给我找了一个辅导者,一个待分配的大学生。    
    他,从此常来我们家。    
    比起我中学班里的毛头毛脑的男孩们,他儒雅有才,善解人意。    
    我很想向他谈谈我的学校,小湖,解部长,我的京都之行。只是不知为什么,我没谈那碗残汤剩饭。    
    我第一次希望一个男孩子把我想象得美好。    
    他说:“我早看透了……无聊之至。”    
    他的意思,是说我自找苦吃,还有父亲,解部长他们。    
    他常向我说一些温存而微妙的话:    
    “你还要漂泊多久呢?”    
    “你是一块璞,愿意我来凿出那潜藏的玉吗?”    
    傍晚,我们一起去散步。    
    我开始抄一些情诗:“我爱……”    
    我爱吗?    
    晚间,在房间的两个角,母女各自读书。母亲专注地搞翻译。她一戴上老花镜,摊开资料、字典、笔记,就再不答理我。我一觉醒来,常看见那台灯还亮着。她,也是个爱事业的人。    
    母亲的事业可以为人所用。在这样的事业下面可以布置一间安宁的小屋。    
    父亲的事业却荒废了。父亲的关于星星的大卷的手稿,都锁在床下箱子里。母亲翻译的书已经一册册出版。    
    她离开父亲,有着更深的原因,并不是无知的胆怯,而是为了还保存住自己的一点什么。    
    有这样的父母,我可以有两条路。    
    我也可以像母亲一样远离世俗的漩涡,抑制住内心的负疚,温雅而聪敏地过着貌似平静的生活。    
    然而,每当她面对着我追询的目光,总是透着几分怯意。我要是任性起来,自作主张,她总是默默无言地顺着,从不像父亲那样发火。她好像是觉得,她有点不够资格。    
    我不愿刺伤母亲。但时常使母亲默然让步的,恐怕是我身上带有太多的父亲的禀赋。    
    我心里暗自为母亲惋惜。晚了!无论她如何地体贴我,那孤癖古怪的父亲,永远享有我更高的敬意。    
    人生总是在代偿的。也许,最害怕丧失的人会丧失得更多,更难以弥补。    
    人生最大的憾事莫过于作一个有愧的人了。无论怎样挣扎,内心里总摆不脱凄凉。    
    母亲有严重的心脏病。    
    我只有常常装作粗放,不细究母亲的心里。我甚至怀疑,我重返她身旁,对她恐怕是刺激多于安慰。    
    她越得到我,会越感到失去我。以成年的心再回味父亲的遭际,我无法不在心里鞭挞温雅的母亲。    
    在两个受苦的人之中,我却同情强者。    
    越是相互了解,我就越敏感到母女关系的困难。    
    母亲由衷地喜爱我的勤奋读书。在骨肉之情中,她对我萌生了事业的后继希望。当她指导我学外语时,发现我反应敏捷,她喜形于色,带着骄傲。她越来越感觉到,我是“她的女儿”了。    
    母女间从那种依靠着一衣一食来复活的外在关系,开始有了一线真正的生机。    
    每次我到中学去取父亲的信,母亲从不过问。父亲知道我与母亲聚首,在信里也从不提及,只是不再写那些注意饱暖安全的叮嘱。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第一部分星(19)

    他们彼此都感觉得到对方的存在,又都一言不发。    
    而“他”的事,我不愿和任何人商量。父母都是陷溺于感情纠葛的苦恼者。我必须一个人用全力来对付这个巨大的诱惑。一想到未来,我眼前没有幸福的影子,而是在推测,“他”和我,又会怎样来扮演父母的悲剧呢?    
    不了了之的日子终于到来。    
    火车开动起来。    
    一瞬间,我感到我们间的游丝已断。我们再也没有什么相干。    
    向着渐渐离去的月台上的他和母亲招手,我忽然变得明朗,轻快起来。我又是我自己了。    
    我要剪短发。    
    汽笛长鸣,故城在远方消逝了。    
    在乡下,我收到他的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信:    
    我知道,你还想往前走。去吧,朋友,衷心祝你有更好的命运。    
    如丝的小雨洒落在江里。水面上漾起细细的涟漪,就像是少女额前的细纹。我在西南一隅的江边小寨里,度过了五个春秋。    
    清晨,当我在江水中把洁白的毛巾晃动,我想起,家乡中学里那个布满黄绿浮萍的小湖。在这浓荫如画的江畔,那棵久别了的银杏树仿佛是在另一个世界上。    
    可是,当信来临的时候,我又感到,我又获得了那个失去的世界。    
    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来信。似乎只有相隔万里的时候,心才会贴得这么近。似乎从来没有这么用心,似乎也从来没有这么知心。从前朝夕相处的时候,最想知道的是功课,学问,客观的大千世界。只是在孤独感袭来之时,在困境中,才最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心,也才能真的去体会别人的心。心灵的大千世界,是在此时,才显示出它的强大的吸引力。    
    那用洒脱的毛笔写信封的,是苏老师的来信。    
    父亲的信总是厚厚的,寄来诗抄,文摘,或是报刊剪贴。    
    母亲教我拆口罩来补蚊帐,吃生大蒜来代替药物。    
    我是属于他们的。我每天的生活都有一部分和他们共享。    
    雨还在下。远山近野一片烟雾濛濛。人的心也浸在乡思和春愁中。    
    漫漫江面,在蜿蜒的竹桥上出现了一个推自行车的人。他赤着脚,光着头,一件帆布雨衣覆盖在车后的包上。看见在黄果树下避雨的我,他老远就摇着手,笑出了黑脸上的一口白牙。    
    “本来,不想来了。几份报纸,等开会的干部带回去得了。天不晴,怪不得我呀”    
    他停住车,揭开雨衣,露出车架上的大邮包,一面逗我。    
    “哼你敢扣我的信”我故作嗔语。    
    “嘿嘿,我想扣的时候,再扣吧。我知道这是你老人的信。要是那些男学生给你的信,你看我扣不扣?”    
    “什么男学生”我夺过信,顺手弹了一下旁边的树枝,几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