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中国高层新智囊 >

第62部分

中国高层新智囊-第62部分

小说: 中国高层新智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息战》的出版似乎是对沈伟光15年军旅生涯的总结和纪念,1991年8月,沈伟光脱下少校军服,转业来到浙江省委办公厅工作。当时不少人都认为,“信息战”只不过是沈伟光对未来战争的一种理想式发问,未必具有生命力或形成广泛共识,而离开了部队的沈伟光也将从此被遗忘。可就在人们用质疑的目光看待沈伟光的时候,中央高层和西方战略专家已经把目光瞄准了沈伟光。    
      傅全有把信息战理论“吹风”到中央军委    
      局外人或许并不知道,在美国兰德公司跟踪沈伟光“信息战”学术研究之前,被称为“军中小秀才”的沈伟光已经引起军队高级将领的关注。    
      1984年,担任陆军某军军长的傅全有率部参加了老山战斗,当时沈伟光已是军部的作战参谋。沈伟光曾在傅全有面前流露过对“信息战”的研究兴趣。虽然理论上极不成熟,但傅全有对沈伟光的研究精神给予了肯定。    
      傅全有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军人,曾任西北野战军副连长,参加过宜川、兰州等战役。1947年在延清战役中立一等功。建国后任连长、营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营长。1981年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对新军事理论很感兴趣。后来当沈伟光把全书写成了,傅全有特为《信息战》写了《注重战略研究》的序言,对信息战理论表示了支持。    
      1985年,傅全有被越级提拔为某军区司令员,沈伟光担任他的文职官。傅司令在戎马生涯中形成的雄才大略给了沈伟光极大的熏陶和鼓舞,就像沈伟光说的:“在傅司令手下工作,不知不觉地立足点高了,视野开阔了!”而这期间傅全有司令已把“信息战”理论“吹风”到中央军委,引起军委高层的密切关注。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战争中美军有3000台计算机与国内计算机联网,昼夜不停地分析情报,分析敌情,制定作战方案,各种战争需要的资料都通过计算机来分析和查找。多国部队在战争中实施了以信息武器打击对方信息系统为主的计划,使伊拉克几乎丧失了全部制信息权。这场战争突破了常规战争的传统模式,信息战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给世人带来巨大震撼。实践证明了沈伟光理论的生命力。这时堆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的5000册《信息战》一夜之间热销起来,它也成了中央军委领导及各大军区将领的必读书。    
      1994年5月,沈伟光经组织推荐来到北京,担任国务院某部长的专职秘书。他的良师益友——解放军报高级编辑李炳彦大校常来看他,闲聊的话题多是中外军事理论的新动态。李炳彦希望他能重整旗鼓,尽管不在军营,但仍可把“信息战”的旗帜树起来!    
      随后沈伟光对“信息战”理论进行深化和补充,并开始致力于思维战等理想战争模式的研究。    
      1995年以后他又提出了“不是以地缘、海域、空间甚至太空来划分的,而是以信息作界碑的”信息边界的概念,对信息边疆的概念进行了完善,认为信息边界是战争形态演变与发展的结果。    
      他分析认为,人类战争大部分在边界爆发,战争的实质也是对边界线的重新划定。战争历史反复证明,每一次战争的演进,都包含新的作战空间的拓展;每一维战场的出现,都带来国家新一维边界的出现。继陆、海、空、天后的第五维战争——信息战的出现,必然把我们的视线引向新的战场形态和新的疆域形态,探讨新内涵的国家边界。信息边疆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侵占、迷惑、威慑、破坏等方面,以多种手段侵入对方占据的信息领域,掠取别人的信息为己用;以欺骗迷惑的手段阻止对手的渗透和侵犯;施放威慑的信息, 遏制对手的侵略;破坏对手的信息边疆,使之有隙可乘。未来,以信息为界的新边疆将替代现行的民族和地缘疆界。    
      沈伟光最常用的信息战例子是波黑战争。这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所爆发的持续时间最长、规模仅次于海湾战争的一场令世人瞩目的局部战争,造成20万人死亡,200万人流离失所,波黑近一半基础设施被毁。为结束波黑战争,国际社会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都未能达成停火协议。最后促使他们走向谈判桌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成功地运用了信息战手段。波黑三方中塞族的势力最强,很多问题多是因为塞族而无法达成协议。后北约对塞族部队指控系统进行了成功打击,使之在穆、克军队中失去优势,才迫使塞族走向谈判桌。    
      另外在解决海地危机时,美国也成功地运用心理战术瓦解了海地军队的作战决心,保证了美军事行动的顺利完成。    
      在信息战的研究中,沈伟光还提出许多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设想,如信息联盟的构想,信息工厂、信息警察、数字化军队等,这些“近乎狂妄”的想法后来都在全球爆发的冲突中程度不同地得到了印证。    
      1995年11月7日,沈伟光的新作《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在《解放军报》“军事论坛”专版以整版篇幅发表。“编者按”中特别强调:“作者沈伟光同志是我国最早研究信息战的专家。他转业到地方,仍然关心军队建设,跟踪信息战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通读全文,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学术水平,更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奋发拼搏的胸怀和精神,而后者正是我们今天学术界尤其值得提倡的。”    
      1997年6月,沈伟光27万字的《新战争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除了发布他对信息战研究的最新成果外,还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信息社会、思维战、新战略等重大课题。新书上柜后,在各地持续热销,直到最近,有的地方还特地给人民出版社去电定购此书,作为“三讲”教育的必读辅导读本之一。    
      1999年2月2日,《解放军报》再次以整版篇幅发表沈伟光在奥地利的演讲论文《遏制信息战——知识军事的时代使命》,而且在编者按中第一次称他为“信息战学科带头人”。不久,《新华文摘》将此文作为要目稿全文转载。    
      随后他出版了包括《信息战》的姊妹篇《第三次世界大战——全面信息战》等20多部专著,发表200多篇学术文章,一些文章被译成英、德、日文在国外数十家报刊转载和引用。    
      2000年10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6卷本的《沈伟光军事战略研究丛书》。对沈伟光心存期待的傅全有总参谋长为丛书作序时这样写道:“沈伟光同志在地方工作,却能在军事战略研究领域做出 有益的工作,是世界上较早研究信息战的专家,是我国信息战学科带头人,最先提出信息战、遏制信息战和理想战争等学术观点,虽然他的研究还有可商榷之处,但他这种关心国防建设,勇于攀登军事战略研究高峰的精神,值得我们军队工作的同志,尤其是从事军事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学习。”    
      沈伟光看到中央军委对信息战的积极反响,感到十分欣慰。作为一个从前的军事参谋、现在的“民间战略家”,沈伟光始终感到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公民的责任,他不辞辛苦,到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兰州军区等单位讲课,推广信息战理论,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军事科学院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听了他的报告后,称赞 他:“搞学术研究就是需要你这样的开放思维。”国防大学一位专家对沈伟光说:“我就佩服你敢于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你的 思维方式。”《中华英才》称他是“全球最先按响信息战警铃的人”。    
    


第四辑沈伟光 (2)

    杀机孕于无形——“地才”战争博士    
      兰德公司的毛文杰在北京听沈伟光锋芒毕露地诠释信息战理论时,突然停下笔,和颜悦色地问沈伟光:    
      “您毕业于哪一所大学?”    
      “您猜一猜?”沈伟光没有直接回答。    
      毛文杰耸耸肩,两手一摊:“我查过你的很多资料……难道有 疏漏?”    
      “您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我40年的人生经历中,不曾有过大学深造的机会。很遗憾,就是高中的课程,我也没有念完。”沈伟光的眼里放射着自信的光芒。    
      “唔……真不可思议……唔……”毛文杰愣住了,不停地发出惊叹声。    
      沈伟光上小学那年,正赶上1966年“文革”。当时的学校已不是一片净土,学生们在学校里所学极为有限,写大字报、上街游行、“开门办学”等成为学校的重要生活。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沈伟光无疑都经历了这些。    
      如果说小时候的沈伟光有什么特殊的话,那就是他特爱动脑子,特喜欢异想天开,尽管当时的生活非常单调。他父亲有一台“熊猫”牌收音机,是他家惟一的奢侈品,出于好奇,沈伟光三下五除二,把它拆了个稀巴烂,最后连修都没法修了。原来家里每天还有样板戏可以活跃气氛,“熊猫”一去,家里没了一点声音。父亲虽痛惜心爱之物,但并没有责怪沈伟光。沈伟光也变得安静了,把兴趣转到了小人书和小说上。久而久之他对作家充满了敬意,立志长大后当一名小说家。于是他在9岁时就悄悄向报社、杂志社投稿了。他模仿浩然的《房东大娘》,写了四五千字的小说《房东大叔》《房东大婶》系列,每当稿件投出,他就会站在门前等待邮递员为他送来好消息,可每次得到的都是退稿信。    
      那个年代他不知向报社投了多少篇稿件,可一篇也没被采用。直到1981年他在部队写的一篇简讯被《人民前线报》采用后才算正式开始了他的成功写作。    
      沈伟光在杭州第十四中学初中毕业后,升到杭州第七中学读高中。1976年,高中毕业前夕,沈伟光来到了部队,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临行前,他交给姐姐一个沉沉的包,那里有他的100多篇习作和少年的梦想。    
      在部队,沈伟光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连队里黑板报的文章几乎被他包了下来,后来他的文章出现在军营内外的许多报纸上,他因此被称为军中“小秀才”。    
      沈伟光的文章见报率越来越高,编辑很快就注意到,他的文章不但观点新,出手快,而且针对性强。特别是《对越作战的4个变化》《从老山作战看军训需要》《谈谈后方配置地域问题》《论捕捉战机》等文章,被某军区司令员傅全有大加赞赏。据称傅全有就是看到他的《论捕捉战机》一文才调他来当秘书的。尽管沈伟光没有文凭,但将军看中的是他的才华。    
      有一天,沈伟光终于发现自己对军事学术的兴趣已远远大于当一名作家的梦想时,他对军事学术的研究便由自发转为自觉了。《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社会网络化趋势和国家安全观》《网络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战对军事领域的十大影响》《信息边界:一个必须关注的战略问题》《遏制信息战:知识军事的时代使命》……他的一系列全新的论文不断见诸报端,引起了学术界和广大军事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新华文摘》5次全文转载他的文章。    
      沈伟光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当参谋时,为了提高军事理论修养,他不止一遍地通读了《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并记下几千张卡片。由于在中学时没有读到很多古文,为了理解《史记》和《资治通鉴》,他翻烂了几本古文工具书,终于读了下来,为了增强古文的阅读兴趣,在通读以上古书时,他用写文学剧本的方式,写出了15万字的电视剧本《战国风云》。里面的“合纵连横”,后来则成为他《信息战》一书的重要内容。    
    


第四辑沈伟光 (3)

    关于他的治学,还有一段轶事——    
      2001年初,沈伟光致信《北京青年报》,对《新华词典》中的“信息战”词条提出异议。他认为“词典”中以“在信息领域中争夺信息控制权的作战行动”解释信息战这个概念是“不贴切”和“不完整”的。    
      他的理由是:信息战是独立于武力战的新战争形态,与武力战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不能相互替代。从战略意义上考虑,信息战攻击的主要目标,一是伴随信息社会而来的信息边界和信息疆域,拓展网络空间和信息空间;二是争夺信息资源,获取制信息权。在未来信息战中,“争夺信息控制权”即“制信息权”,不仅仅在“信息领域”开展,更多的是在非信息领域展开,因此,它也不是用“作战行动”这样的词所能概括的。如果用“对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