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5320-晚清悲风 >

第5部分

5320-晚清悲风-第5部分

小说: 5320-晚清悲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兰甫先生笔墨仍在行云流水,似有柳公权严谨之风,更有怀素、张旭洒脱之气。写毕,大毫一搁,展纸观看。文廷式正要开口赞叹,不想,陈兰甫却叹息一声:    
    “善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啊!”    
    见陈兰甫坐了下来,文廷式便问:“先生对孟轲的“善”字一义,颇有见地,学生想问,孟子主性善,而非纯乎善,这是何义?”    
    陈兰甫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乃仁之端;羞恶之心,乃义之端;辞让之心,乃礼之端;是非之心,乃智之端。人有此四端,就如同有了四体,足以保四海;如没有,则不足以事父母。”


《晚清悲风》第一部分第二章  空斋(6)

    说到这里,兰甫先生喝了口茶,又慢慢道来:“其实,孟子在承认仁义礼智之心外,认为人还有其它生而就有的欲望。如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贵,也是人之所欲。人们就在这些欲望里苦苦挣扎,以至善多的人也没变得善少了,你可知,孟子是把恶归罪于后天的。”    
    “依先生所说,我们后天的修身养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文廷式问。    
    “正是此理,能想到这一点,孺子可教啊!”看着文廷式,陈兰甫两眼里透出希望的光。他放下手中的紫砂壶,起身说:“来我的‘无咎室’吧。”    
    文廷式心中一喜,他知道,在众多的学子中,能够进“无咎室”的人,除了于式枚,也就只有他了。也就是说,被兰甫先生邀请进入他的“无咎室”的人,就算正式纳入门生弟子之列了。    
    “无咎室”就在菊坡精舍的东边,听说,这是兰甫先生静心读《易经》的地方,也是他静思人生真谛之所,他与他的得意门生在此谈经论道。对于这个神秘的所在,文廷式心仪已久。    
    随兰甫先生来到“无咎室”,只闻一阵淡淡檀香拂面而来,顿觉心旷神怡。“无咎室”里,除了书多,倒也没有什么特别。先生的桌前,有一把兰花瓷酒壶,酒壶旁边,有一本手抄的本子,黄皮封面上用行楷写着“东塾读书记”五个字。    
    早就听说先生日积月累,有一本笔记,咸丰八年着手撰写,全书荟萃毕生读书心得,可谓破汉、宋门户之见,集晚清学术之大成,其中都是精妙的感悟。如今,大著就是眼前,他的心只觉快要跳出来。    
    文廷式也顾不得多想,拿起手抄本一页页翻过去。只见全书都是由短文段子组成,其中有几段着实精彩,且与读书有关:    
    空斋萧然,一点灯,一杯酒,一卷书,窗外有微月在云际。家人皆睡,独衰翁与古人相对耳。此时必心光耿耿,自叹自惜,及此形骸,独在人间。读几篇书,有益于己;看几篇书,以有益于人而已。今之人且勿与谈也。    
             
    每读书至夜半,饮酒下之,而冷灯,昏心光然,上下千年,无人可谈。乃叹曰:可谈者,惟酒意耳。    
             
    深夜自囚,天只使我读书,置之于穷之境。书卷不得多,朋友不得多,甚至儿子稍知读书、识道理者,亦夭折之!买书之地焚烧之,买书之钱匮乏之,呜呼!穷哉!然安知非造物玉成之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抱几卷书,招一二人,其寻绝学,力追古人可也。    
    八月十六日夜五更,起步庭中,月白如雪,盆荷飐风,萧飒有声。喟然长叹,人间大有清境,惜昏睡不知耳。每读书至夜半以后,人静灯残,超然默契于二千载之上。    
        ……    
    这是兰甫先生与心灵的对话。穷迫之下的顽强,寂寞之中的充实,力追古人的超凡脱俗的境界,简直让文廷式敬佩得五体投地。看过这些短文段子,文廷式不禁生出一串问题:    
    “兰甫先生,我想问你:你说及此形骸,独在人间,先生是觉孤独么?上下千年,无人可谈,是找不到知音么?其寻绝学,力追古人,是今人均不可靠么?还有,超然默契于二千载之上,是要通过读书与古人心灵相通,与汉、宋、明的儒学相通么?……”    
    兰甫先生默然一笑,说:“身觉孤独,就会有思想;没找到知音,并非没有知音;力追古人,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是古人;超然默契,那是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几千年前历史的微言大义,你说对不对?”    
    文廷式正在深思,陈兰甫又说:“今天你第一次来在我的书斋,本应是我问你,怎么倒成了你问我了?”    
    “那就请先生问吧。”一番话后,文廷式在陈兰甫面前,已经显得放松多了。    
    “记得那天你刚入学堂,我问你读书何为,你答曰‘明事’,可明事则有千百种,今天我倒想问问你,你是想明为人之道,还是明人生之理,仰或是明家国之事?或者更小些,只是求作文读书之道,科举仕达之路?”兰甫先生问。    
    “明为人之道,或人生之理,是读书之本,求作文读书之道和科举通达之路乃是读书自然结果。只有明家国之事以求救世之方,才是读书最终之旨。只是请问先生,书有万千种,该如何去读?”    
     “明为人之道,有儒家经典,明人生之理有道、佛文章,明家国之事,则要纵横博览、通史明今。”兰甫先生说。    
    文廷式欣然点头。


《晚清悲风》第一部分第二章  空斋(7)

    陈兰甫为文廷式的大志所动,他所接触的很多青年,一心只为读书做官,何曾为天下计。文廷式的宏大志向和坦荡胸襟,倒让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那份激情,于是引发出一番感慨:    
    “这几十年来,祸乱频生,先是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事起,那时,我也是个热血青年,林则徐受命节制广东水师,查办鸦片时,我提笔写过文章极表赞扬和支持,英国人炮打广州,我写过一首叫做《炮子橘》的诗,大骂英国人用枪炮杀我中国人,又用鸦片毒害我国人的强盗行径,望国人能够警醒。后来是道光三十年太平天国起兵,接着又是咸丰七年英法联军之祸。历经兵燹……”    
    “那你说,你对这个朝廷还有信心么?”文廷式急着问。    
    陈兰甫也不急着回答,只是慢慢地用纸捻点着他的水烟壶。吧了一口,让烟雾升腾到头顶:    
    “其实朝廷就如同一座房子,其大梁朽了,也不是不可以整修,其墙裂了,也不是不可以加固,只是要用新的大梁、用新的材料去取代。可眼下国家这样的栋梁之材实在是太少了。”陈兰甫于是一声叹息。    
    “我也曾想过要科举求仕,以助朝廷,可命运多舛,屡试不中,于是专从教职,以为不能治民,还可教士。天下治乱,没有不由士习而起啊,以教人移风易俗,这倒成了我的一条救世强国之路。”说到这里,兰甫先生眼中既有一丝失意,也有些许得意。    
    “先生的情怀令我感动,我想君子救世强国,各有其道,不必都走科举,只要有真本领,何愁不能为国出力?我现在倒是觉得明白该先读什么才最重要。”文廷式说。    
    “每个人读书都有所好,那你最喜欢的又是什么?”兰甫先生问。    
    “史学。”    
    “那就再加上一条:看世界。学史为纵,以史为镜,可知兴衰;看世界为横,以世界为镜,可以知强弱。纵横交叉,定能找到一条救世之路。”    
    “那请问先生,史该如何读,世界该如何看?”    
    “我给你介绍两部奇书,你自己去悟吧。”    
    “哪两本书?”    
    “第一本,钱辛楣先生的《潜研堂集》。”     
    “《潜研堂集》?”    
    “对,辛楣老人学问渊博,擅长考史,也善辞章,与其他的职官相比,他的学习方法不但前无古人,恐怕还后无来者!此书定能为你找到一条读史捷径。”    
    “那第二本是?……”文廷式显得有些急切。    
    “魏源的《海国图志》!”    
    说到这里,兰甫先生不紧不慢端起茶碗:    
    “林则徐因查禁鸦片被流放,可他想流放事小,却有一桩夙愿未了,这就是他多年前就想写的《四洲志》,一直未能完成,如能写出来,这将是一部纵观世界的大书。可如今他已经没有能力去完成了,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    
    “谁?”文廷式问。    
    “一介布衣,学识渊博的魏源!”兰甫先生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林则徐在流放途经扬州的时候,终于遇到这位魏源。当时就毫无保留地将《四洲志》的资料交给了他。希望魏源能完成他的夙愿。这魏君可真是有志之士,果然不负其望,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大著。该书罗列荒远之国,指掌形势。编录之周详、议论之激切,是世上难得的奇书!书中有一句直言可谓振聋发聩。”    
    “一句什么话?”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说得实在是好!”文廷式为之心动。    
    “我也曾与魏君一起共同商榷此书,确有天地豁然开朗之感。”兰甫先生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他的书柜,各取出了两部奇书其中的一册,轻轻放到文廷式的手中。    
    文廷式顿觉手心发热,全身也有些颤动。    
    文廷式终于拜在了兰甫先生门下。训诂词章,经史典籍,无所不学,而更多的是读于国于民有用的书。兰甫先生介绍给文廷式的这两部书,乃两部天下奇书!他一读进去便沉浸在其中,如饥似渴。    
    文廷式从小爱读史,却始终没有找到好的师长。一部《潜研堂集》,让他顿觉天地开阔,一条明晰的史学路径在他的眼前展开。钱辛媚真是个非凡之人,看史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纷繁复杂的几千年历史,在文廷式面前顿然变得经脉清晰,如同浑沌初开,天地一片灿烂,他为之兴奋不已。    
    洋洋五十大卷的《海国图志》,更是一部让文廷式着迷的大著。世界五洲大势和西方富强之状,在他眼前不断展现出来,他由此看到了一个宏大的世界。他每天读一二章,读后常常一人思忖:人家所能为,我们为何不能为?世界已经大变,而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还如此昏睡不醒;西方国家已经如此强盛,而自己国家为何还是这样积贫积弱?     
    取国外之长,行救国救民之事,这才是自己要做的事情。“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这话说得多好!作者书中的一番凌云大志,该有人去帮助实现才是。    
    此时,深居小阁楼的文廷式,思维已经穿越五洲,飞行于天南海北之间。    
    不觉过了一年有余,他几乎忘记了一件大事:科举考试。    
    而此时,春闱已临近了。


《晚清悲风》第二部分第三章  心动(1)

    临镜只应江月照,搴帷莫使楚云疑。不道平生惆怅意,有人知!    
    文廷式词《摊破浣溪沙》    
    一    
    同治十二年,十八岁的文廷式告别兰甫先生、父亲和亲友,踏上北去的旅途,进京应顺天乡试。    
    对于那时的读书人,这是一件必须完成的终身大事,尽管文廷式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常溢于言表。    
    他认为,八股文章非经非史,以学究之陋识却在大言代圣贤立言,真是令人可笑。至今日,人人都知道它是无用的东西,其荒谬可入《笑林》的事,可谓数不胜数。你想想,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都出自四书,四书一共才五万多字,《大学》一千六百余字,《中庸》三万五千字,《论语》约一万五千字,不过是薄薄的一本。可自明至清,科举考试五百余年,题目都是从这里面出来。哪里有这么多题目好出?八股文章刻印流传的有数以万计之多,可以说,四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能找到现成的范文。考官们为了避免士子抄袭,模仿,可谓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在题目上花样翻新,题目越出越偏,越出越怪。于是,有人就将八股文题分为四十八类,诸如:单句题、虚冒题、截上题、过脉题、口气题、比兴题、攻辨题、枯窘题、俚俗题等等,五花八门,让人不知所措。    
    就是为了这些莫名其妙的考题,千千万万个读书人钻进了无边无际的黑洞里,束发就学,皓首穷经,不问世事,学非所用……    
    但问题在于,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你必须这么去做。这是父辈时时惦念并寄予厚望的事,也是读书人求仕的必经之路。你还得硬着头皮,去学做那些枯燥无味的八股文。就像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