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

第9部分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9部分

小说: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生肌、增进食欲的作用。中药雪梨膏就是用雪花梨配以中草药制成的。患
有肺结核、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的人,常吃雪花梨可改善症状,缓解病情,
促进病愈。雪花梨又有养阴清热、降低血压的功效,患心脏病、高血压、肝
炎、肝硬化的病人,常吃雪花梨大有好处。雪花梨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
果酸、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份,故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
     雪花梨在赵县的栽培历史已近千年。明隆庆《赵州志》载:“惟梨枣杏
李,擅名一时。”近年,梨乡引进先进载培技术,医治病虫害,改变了梨树
歇年 (大小年)现象,使梨树年年挂果,岁岁丰收。如今,赵县及其邻近的
蒿城、晋州、辛集、宁晋等县市都进行了大量栽培,并被国家农林渔业部命
名为“优质农产品”。因此,雪花梨之乡流行了新的歌谣:“梨乡美,画中
游,香飘四季有盼头。机械化,乐悠悠,丰收雪梨四海走。责任制,致富经,
欢歌笑语乐心头。”
                           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
脉。它脱胎于清代康熙年间即已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这种从外地输入的声
腔,经河北人民按照自己的语言音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进行改造、培
育后,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河北梆子。华
北的广大农村和城市是此剧种的固有阵地。本世纪20年代,东北三省和山东
省的城市和农村,也都盛行河北梆子。其足迹所到之处,还有徐州、镇江、
南京、上海、宁波、杭州、南昌、广州、长沙、武汉、开封以及今俄罗斯境
内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乌苏里斯克(双城子),符拉迪沃斯托克(海
参崴)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乌兰巴托 (库伦)等地。它的传统剧目十分丰
富,已录有抄本者约500余出,其中常演不衰的《宝莲灯》、《挡马》、《哪
吒》等已拍成影片。
     高亢、激越、悲壮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使人有热耳酸
心、痛快淋漓之感。其唱腔属于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或十字的整齐句。主
要板式有慢板 (包括大、小慢板)、二六板(包括正、反调)、流水板、尖
板、哭板以及各种引腔和收束板等。伴奏音乐有唢呐、弦乐曲牌近百支,锣
鼓经百余首,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和伴奏角色动作。琐呐曲牌多由昆曲、
高腔转借而来;弦乐曲牌一部分继承于山陕梆子,一部分是以当地民歌小曲
为基础经过戏剧化之后而形成的。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和以笛、
笙、三弦、枣木梆;武场乐器与京剧完全相同。其表演艺术具有朴实、粗犷、
勇武、火爆的风格,无论是文、武、男、女演员,均须具有基础武功。
     河北梆子在剧目方面不仅擅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也能很好地反映现实
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
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又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表演艺术家,如裴艳玲、齐花坦、路翠格、张惠云、
张志奎、李淑惠等,他们的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
加喜爱这个剧种。特别是唱、念、做、打功夫齐全、被誉为国宝的裴艳玲,
不仅在河北省、在中国大陆,就是在港、澳地区,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
和北欧的一些国家,都拥有一批“戏迷”,她所主演的《宝莲灯》、《哪吒》、
 《钟馗嫁妹》近年来享誉国内外。
                               二、邯邢之旅
     邯郸和邢台地域毗连,同属冀南,故人们俗以“邯邢”称之。
     邯郸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远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有邯郸的
建制,先属卫国、后属晋国,到战国时期则成为赵国的都城。后来,西汉高
祖刘邦封其子刘如意为赵王,邯郸仍是赵国的都城。当时的邯郸,经济昌盛,
繁荣发达,与长安、洛阳、开封、成都同称五大都城。
     邢台在商朝时也曾一度为都,西周则为邢国所在。秦置信都县,秦未汉
初改信都为襄国,西汉,三国、两晋时均袭用襄国之名,十六国时,羯人石
勒又一度建国于此。隋唐五代名龙冈,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取原邢地
与檀台古名,合称邢台,沿袭至今。
     邯郸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处,战国时赵国宫城遗址——赵王城和武灵丛台
就坐落在这里。此外,还有“蔺相如回车巷”、“学步桥”、“照眉池”以
及幅射其周围的“黄粱梦”(又称吕翁祠)、“南北响堂寺石窟”、“邺都
三台”、“娲皇宫”等等。这座历尽沧桑的古城,为今人留下了“胡服骑射”、
 “负荆请罪”、“邯郸学步”、“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等数十个成语,被誉为成语典故之乡。
     在邢台,则有座落在旧城中心的清风楼,东北隅的开元寺、东南方向 1
公里处的古代文物主库——殷商遗址等;其附近各县,有秦始皇驾崩的沙丘
平台、神医扁鹊采药的太子岩、被誉为神仙之乡的宣务山等。太行山的民居,
冀南平原人民群众的服装衣饰和花样面食,以及干姿百态的民俗事象,无不
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增色生辉。如到冀南,邯邢之旅定然会使你大饱眼福。
                               成语典故之乡
     邯郸被誉为“冀南明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春秋未叶就作为一个
地方经济中心的城邑见于史册,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邯郸是
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国都,秦代立为邯郸郡旨府,汉代是全国最繁荣的
五大都会之一,与长安、洛阳、开封、成都齐名,如今是河北省三大城市之
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名胜古迹甚多,目前已发现的就
有400多处,著名的有古赵王城,武灵丛台、回车巷、学步桥、南北响堂山
石窟、磁山文化遗址、黄粱梦吕仙词等。“邯郸学步”、“胡服骑射”、“负
荆请罪”、“黄粱美梦”等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里,与其相关的著名典故尚
有“毛遂自荐”、“渑池之会”、“完壁归赵”、“纸上谈兵”、“利令智
昏”、“排难解纷”、“河伯娶妇”、“围魏救赵”等等,因此,邯郸有成
语之乡誉称,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每一个成语典故,都有一个故事传说,都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相关联,至
今这些成语仍具生命力,被广泛引用。这里以“邯郸学步”和:“负荆请罪”
为例来介绍一二。
     说起“邯郸学步”,自然会联想到“学步桥”。此桥位于邯郸市内,南
北横跨沁河之上。桥为三孔石拱桥,大孔券两侧有四小拱券。全长35米,宽
8。3米,通高4米。大孔跨径6。2米。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长1。7米,高
0。8米,雕凿人物走兽。柱头雕狮子,形态各异,制作精巧。桥名出典于《庄
子·秋水篇》。传说战国时期,邯郸人以能走善行而著名。他们走起路来步
伐雄健,姿势威武而优美,别的地方的人对此十分羡慕。燕国寿陵地方有几
个少年,因慕其名,不远千里,专门前来赵国学习邯郸人步法的技巧。可是,
这几个少年学了很久,不但没有学到邯郸人优美的步履,反而把自己原来行
走的步法也忘掉了。在他们回燕国时,只得爬行而归。这就是“邯郸学步”
的典故,至今人们还常常引用,用它来比喻摹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自己
原有的技能。唐代大诗人李白借这一典故写过“寿灵失本步,学煞邯郸人”
的诗句。
      “负荆请罪”说的是“将相和”的故事。说“将相和”自然要联系到邯
郸市内的“回车巷”。今邯郸市旧城南门里路西,有一条约2米宽的狭窄街
道,巷口有碣石一通,上书“蔺相如回车巷”6个大字。此巷虽无奇花异草,
都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游人。巷小名气大,就因为它与“负荆请罪”(或称
 “刎颈之交”)的出典有关。相传,战国时赵王大监家臣蔺相如极富才辩,
曾奉命出使强秦,不惧艰险,机智勇敢地完成了“完壁归赵”的使命,又在
秦赵渑池之会中独具虎胆,强逼秦王以击击回答赵王鼓瑟,保全了赵国体面。
由于这两次外交活动的成功,他赢得了赵王的信任,连连升迁,被赐为“上
卿”,位在“左将军”廉颇之上。而廉颇因自己是屡立战功的将军,对蔺相
如如此受封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他。蔺相如胸襟开阔,以大局为重,
对廉颇一再谦让。其高大气质终于使屎颇愧悟,他脱下衣袖,裸露臂膀,背
上荆条,前往蔺相如府上请罪,两个人由此结成誓同生死的知交。从此,赵
玉靠蔺相如和廉颇的辅佐,国势日盛抗住了强秦,保全了国家这便是后世流
传为“将相和”的故事的由来。
                                 胡服骑射
     到邯郸,最值得一游的是丛台公园。丛台,亦称“武灵丛台”,位于邯
郸市中心,台高7米,东西长59米,南北宽22米,向南突出的一段长50
米,宽10米。相传这里是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公元前299年)休息和娱
乐的场所,也是他胡服骑射、观看操练兵马的地方。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怎么一回事呢?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各国之
间经常发生战争。赵国比较衰弱,经常受到秦国和齐国的威胁,以及北方匈
奴、林胡的侵扰。那时候,许多国家作战时,要靠兵车,士兵穿着长袍和笨
重的甲胄,行走十分不便。在赵国执政的赵武灵王是一个目光远大、主张改
革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看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部落(当时
称为胡人)的军队,身穿短衣、长裤,上马下马灵活,骑马射箭都很自如。
他决心学习胡人的长处,革除自己军队的弊端。赵武灵王征求了一些大臣的
意见后,带头穿上了胡人的服装,精神抖擞,十分威武。起初,文武大臣感
到了震惊,后来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但也有人不理解,看不惯,连朝廷重臣、
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也认为有伤风俗,不合先王之道。假称有病,不去上朝。
赵武灵王耐心给他讲道理说:“人们穿衣服,是为了图方便、实用和美观。
让大家改穿胡服,目的是继承先主的事业,学习骑射,保证四境安全,使赵
国强大起来。”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也穿上了胡服。于是,赵武灵王下令,
实行服装改革,全国上下都穿上了轻便灵巧的胡服。他还亲自训练士兵骑马
射箭,并把西北边界重镇原阳 (今内蒙古萨拉齐县境)的步兵与战车合编的
军队解散,重新编制,建立了一支精干的骑兵,大大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赵武灵王的改革获得了成效,使赵国的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公元前
306年,他率领骑兵,长途征战,攻灭了中山国(今河北灵寿县至唐县一带),
娄烦 (今山西西北),占领了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大片原野,建立了云
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雁门(今山西右玉县南)两个郡,并筑起了东
西长达130多公里的长城。到公元前3m年,赵国已十分强盛,疆域扩展千里,
与齐、楚、秦、燕、韩、魏六国并驾齐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如今,在邯
郸市西北2公里处,还有一个插箭岭,相传那是赵武灵王当年训练士兵骑马
射箭的地方。
     谈“胡服骑射”就要登丛台,登丛台就会发现“七贤祠”。丛台北邻,
有一座“七贤祠”,系明嘉靖年间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忠君爱国的“七君子”
而建。原为三忠、四贤两座祠,清代重修时合二为一。“七贤”指韩厥、程
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和李牧。
     在《东周列国志》里,叙述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三忠”舍子、舍
身救赵氏孤儿的动人事迹。当时晋国司寇屠岸贾,对晋国大夫赵朔怀有旧仇,
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朔有叛晋之心。景公信以为真,遂命屠岸贾诛灭赵氏家
族。赵朔的夫人庄姬是先王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有孕在身,因在下宫未被杀
害,后生一子。屠岸贾千方百计要杀害赵氏遗孤,以斩草除根。赵朔的好友
韩厥和心腹门客公孙杵臼、程婴经过周密计划,以程婴乳儿充当赵朔之子,
假藏山中,谎报屠岸贾,被搜出杀害,公孙杵臼也同时被害。赵朔的儿子因
而得救。
     15年后,晋悼公当政,韩厥晋升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