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江湖中国 >

第27部分

江湖中国-第27部分

小说: 江湖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面子,是中性词。在爱面子的人心中是褒义词,在不爱面子的人心中是贬义词,因人而异。

  要面子和顾面子,带有善意的贬义,指面子已经与里子脱节,仍装模作样地维持。多用于自嘲或熟人相互揶揄。更进一步,若说“死要面子”,甚而“死要面子,活受罪”,口气开始变硬,贬义趋强,多用于批评或谴责。

  讲面子,除了涵盖类似爱、要的含义,另包括两层新意。一,讲面子不仅要自己的面子,还要注意保全别人的面子。二,在特定语境下与做面子相通。

  做、光、撑,是手段。其手法极具“泡沫经济”特征,一面明知自己面子与里子脱节,一面仍要“制造”(表演)虚假面子,以满足虚荣心,或者达到蒙骗他人的目的。这个表演,就叫做面子;做得漂亮,脸上有光,就叫光面子;做得吃力,气喘吁吁,就叫撑面子。光面子这个词,现在用得少,不过在清末、民初评话里用得极多,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习惯和时尚。

  给即给予、奉送。送面子不同于送财物。给面子,并非将自己面子奉送别人,而是替别人做面子,是做面子的互动状态。面子不同于物质,不遵守物质守恒定律,面子会越做越多,产生“泡沫经济现象”,就像房价或股市。结果在世俗生活中产生面子膨胀,一眼望去,满街招牌尽是“豪华”、“王宫”、“皇家”、“总汇”、“金奖”、“金牌”、“样板”、“形象工程”……其中大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闹至物极必反,大家都开始反感面子。

  留、卖与给之间,大体上是同一个用法,都涉及面子运作中蕴含的人情交换。其中,留面子完全是给面子的同义词,因语境或习惯而异。从字面上看,汉语中“留”与“给”是反义词,但在面子术语体系中,它们给定的动作向度恰好相反,数学上所谓“负负得正”。给,是我给别人;留,是替别人留,受体都是别人,所以意思相同。

  至于卖,是从一般社会交换的观点看面子,具体对中国人来说,是从人情交换观点来看面子,带有商业习气。因为有人给,所以有人还。给、还之间,形成(人情观念上的)对等价值交换,形同买卖生意。

  靠和看,则涉及第三人,是三人参与的面子游戏,是人情交换的三维博弈均衡。譬如甲请求乙办事,乙不允,遂请来丙说情;乙“看”在丙的面子上,即“靠”了丙的面子,乙才答应了。透过此两种术语,可见面子游戏的多人互动关系,逻辑上不排除三四种……乃至N种,完全依赖当事人的社交、智慧和经验。靠和看,提供了多人参与的可能性,如此,使面子游戏变作一个开放博弈。

  接下来是“碍于”和“迫于”。这两个词几乎同义,只是承受压力大小不同,或语言习惯不同。之所以有“碍于”或“迫于”,就因为“留面子”已变成江湖群体或江湖化民间社会的戒律,成为面子制度的基本成分。替人留面子的心理压力,不是惧怕对方,而是来自共同体的规矩和习惯法——面子制度。风俗如此,人人皆受到监视。

  扫、拂、拉、抹是面子的负面手法,即破坏手法。扫即清扫,拂即掸,拉即撕拉,抹即揩擦。这四个字搭配面子,都指不给面子,是给面子的反义词。然而须格外留意,四个字大多用在否定句式——即不扫面子、不拂面子,拉不下面子和抹不开面子,以符合江湖维护面子的规矩。少数用在报复或破坏性语境,譬如“让这小子面子扫地”。

  以上是第一类,都有“面子”二字。

  第二类,是由基本术语衍生的面子俗称或别称,看不到“面子”二字,却有面子内涵,共十条:

  门面、派头、排场、场面、型款、赏脸、台阶、脸皮、牛气、死扛。

  其中,死扛,源自死要面子;台阶,源自保全面子(找个台阶下来);牛气是北京话,源自有面子;型款是粤语,派头的同义词,上海话叫做台型。

  第三类是面子延伸至道德、人情和公众传播三大领域形成的交叉用语,一共四种:

  脸:是面子在严肃道德场合中的说法,比如丢脸和不要脸。它是面子分量的进一步加重,富有浓厚的道德意味。

  情面:是以人情视角称呼面子,例如讲情面和碍于情面,等于讲面子和碍于面子。情面的词源,来自人情和面子的合成。情为人情,面为面子。

  名声:面子超越家族、超越熟人群体向公众空间传播的效果。

  面子的根基,依托于熟人群体,即宗族或关系社会。然而有些人面子特别大,声名远播,一下越出他们的熟人圈,面子就变成名声,向公众社会传播。为什么特别大,这又是一门学问,前面说过面子是对做人符合特定价值观而获得的回报和奖赏。做人符合某种规矩,堪称楷模,面子就会越出小圈子,生成名声。反过来说,不认识却能感受到某人面子,那就是“名声”。譬如《水浒传》里宋江,“呼保义”、“及时雨”就是他的名声,这不光是赞誉,也是他在江湖上混饭吃的本钱。江湖好汉,但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这就是名人效应。我们已知,面子是中国人的命根子,又知名声是对面子的进一步超越,所以可推论,名声是面子的更高境界。若面子是命根子,则名声是命根子的命根子。世俗哲学谓中国人,其一为名,其二为利。

  “影响”:是名声的另一种说法,正面说法譬如“影响很大”,负面说法譬如“影响不好”。影响二字加引号,因为非影响之本意,而是指公众形象和舆论反响。“影响不好”,即名声不好,很没面子。

  第四类是余下其他杂项,涉及面子的程式、表演、隐藏和伪装等,共二十二种:

  客气、客套、套话、官样文章、花架子、假大空、浮夸、放卫星、逢场作戏、“宣传”、走过场、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葫芦里卖什么药、城府、扯皮、踢皮球、“会说话”、双关,两面派、招牌和“名正言顺”。

  放卫星:起源于“大跃进”时代,指吹嘘、邀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一地称粮食亩产几十万斤,另一地报道西红柿比南瓜大。后来,将这种吹牛、浮夸的做派叫做放卫星,意即吹牛可以吹上天。

  “宣传”:宣传二字加引号,是制造假相,误导舆论,欺骗群众。为了应对恶意宣传,鲁迅活学活用古书《推背图》,发明“推背法”,专门对付“宣传”。你说“前方打胜仗”,即反推你输得一败涂地;你说“形势一片好”,就反推你“不好”了。

  招牌:即表面上的名义。鲁迅说中国人开公司,就是往大门口外挂块招牌完事。现在也称“翻牌公司”,即是机构不变,变名称。

  走过场:即不解决问题的程序。面子源于礼俗,礼俗源于礼教,礼教有许多固定程式,不论当事人真实意愿如何,程式必须履行,就像戏曲舞台的过场。过场也称龙套,不及主角重要,但也不可或缺,非走不可。依礼教缘木求鱼般的思维定势,走完这些程式,问题就当作解决了,对真实后果置若罔闻。问题可以不认真,走过场一定要认真,否则不合规矩,或者不符合“上谕”,不符合朝廷指示。所以,必须“认认真真走过场”。甚至反对形式主义的运动,也一概走过场。   


面子的功能

  面子在中国社会之流行,大大咧咧登堂入室,还因为它有许多实际功用,对中国人的生活贡献不小。尤其对儒教社会和江湖社会而言,不啻为“黏合剂”。

  缓冲人际矛盾

  在五十八种传统面子语境中,“碍于面子”、“留面子”和“给台阶”此三者,无疑与冲突相关,隶属于冲突语境。一旦“碍于”、“留”或“给”成功,必能缓冲或制止矛盾。在冲突爆发之前,矛盾得到缓解。面子像苏秦、张仪,是位不错的外交调停家,平祸于萧墙之内,御争端于千里之外。

  但面子机制能防御的冲突通常都是小事,大事管不了。面子只是柔性防御机制。

  旧时,两派黑帮喽啰打架滋事,如背后两位老大是仇人,面子问题必引发一场激烈火并;若老大间有交情,比方说师出同门,或拜过把子,结局就大不相同。为维护各自的面子,老大们会故意当着对方面前惩罚肇事的手下,以达到给对方留面子目的。于是大家言好如初,甚至有意到酒楼聚会言欢,冰释前嫌。这种情形,显出熟人圈子是一道界限,如果落在圈内,面子机制具有缓冲的功效。

  这是江湖帮会的例子,更进而言之,在民间日常百姓中也不乏其例。面子维护日常关系的平稳,根源在关系网的博弈均衡。讲关系处,必有面子;讲面子处,必有关系。

  再谈一件居民例子。城市居民多住公寓楼,生活空间距离近,频繁发生的冲突是四邻骚扰,譬如,麻将声、卡拉OK、弹钢琴、喝酒划拳、烹饪油烟,还有楼道空间、公共卫生……尽管有大量矛盾,但居民很少为邻里纠纷诉诸法院或者社区中心。除了吵架外,更多情形是忍耐,忍无可忍时再作主张。忍字第一,吵架第二,法院第三。为何忍字第一?多数答案是“碍于情面”,即面子机制防御。尤其邻居关系不错时,更是如此。

  选择忍耐是为不伤感情,不伤感情是为日后有照应。在一个由关系主导的社会,相互都是资源,谁也不敢保证不落到他人手里。冤家宜解不宜结。表面看它似乎回避矛盾,然则“有所失必有所得”,其内涵符合中国文化“和”的取向。中国人讲“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数“人和”最高,高于真理,也高于日常利益。换言之,矛盾没什么了不起,绕道行之,则当作无。小事忍了,就是为了在小事上尽可能讲秩序,秩序是关系网的博弈均衡,破坏秩序就是破坏均衡,波及面太大,影响复杂。

  再说借小钱。一般中国人借出小钱后,很少主动追债,这是规矩。小钱索债,紧逼不舍,那是双方都没面子的事儿——小气、难堪。究其原因,答案也是“不好意思”,“面子上过不去”,“拉不下脸”等等,等于是面子机制作调停。当然,是消极的调停。消极,即搁置债务。然则在消极与积极之间,存在一道转换界限同。若债额较大超出忍受范围,就会化消极为积极,主动催债、逼债。不过,战略反攻的前奏,必演出一段“台阶”插曲。讲面子者不愿破坏祖宗惯例,故而常选择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预兆将由守转攻的“台阶”,给对方一个台阶,既让对方还债,又不让对方失面子。成例通常如此,可作教科书:“嘿嘿!不好意思,最近手头有点紧,我那笔钱……”后半句通常咽下去,不要说得太白,意思是啥时还啊?给过台阶后,若对方不顺竿溜,按规矩便属对方违反惯例,自己必欲讨伐之,产生一种典型中国情境:“敬酒不吃吃罚酒”。给你面子你不要,那只好撕破面子了——到单位告你,搞臭你名声,赖在你家不走,到法院告你……

  “台阶”代表一种双轨制,属于面子二元互动模式,外面一个理由,里面一个利害。敲外面听里面,挤里面看外面。中国有一摞成语形容之,譬如“敲山震虎”,或“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或“茶壶煮饺子,心里明白”。与“碍于情面”的消极性相比,“台阶”的态度趋于积极,开始着手战略反攻。它把事情分成两面,一个面子,一个里子,分头处理,争取互不妨碍。当两人冲突发生时,或者自身面子与里子矛盾时,寻找一个变通的理由,力争既解决事情也保全面子。无论谁对谁错,损面子都不对。面子比金钱重要,讨债人必须避免使对方又赔钱,又丢脸。故而,上策是既追债又留面子,下策才是不惜面子硬行追债。这个下策导致对方损失的最大化,钱也没了,面子也没了。这样做人,未免太狠毒。所以追债的博弈,一定要寻求最优化策略组合,建立优化的均衡,自己能拿到钱,对方能拿到面子。这样一个圆滑的均衡,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台阶”。

  表现和宣泄自我

  面子之滥觞,提供了一个心理空间,即一个弗洛伊德式发泄豁口,让礼教压力下循规蹈矩、生性压抑的中国人,在合法场合充分释放个性利比多,突显自我的形象,满足平日难得之优越感。表现自我是人类天性,各民族表现途径不一样。中国人选择面子,用面子炫耀自我,是其特色。面子是中国人自我表现的形式,深具形式主义色彩。

  论及众多面子术语,数“有面子”最能体现自我呈现的愿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