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艺术家万岁 >

第19部分

艺术家万岁-第19部分

小说: 艺术家万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达”和“对话”,其实正是天才和非天才之间的鸿沟的显而易 见之处。〖BT2〗毁灭的天才和创造的天才    
    生活和人格,会使人形成一整套自己难以意识到的、牢不可破的习惯的堡垒。尤 其细致地、深入地品味了生活,觉悟了人生的诸多深意,思想上达到相当高的哲学境界的人 ,似乎已无法回到普通的、表象与本质杂陈的、具体的、原始的世俗领域。艺术家有自己的 王国:感觉的王国、思想的王国、想像的王国、梦幻的王国、理想的王国……但是,他不能 固守他已有的堡垒,他不断地破坏江山稳固的王国,不间歇地重新建立和建设新的艺术领地 。    
    


第二部分第7节 天才之间(10)

    几乎每一个艺术天才身上都蕴藏着深刻的悲剧性,这是为什么?天才者身上为什么 总是带有一种奇妙的、神秘的气息?这是因为艺术家的天才中潜伏一个大大的残忍:对自我 的残忍。法国电影大师布努艾尔,残酷地踏碎了对爱情的梦想,强迫自己凝视着现实中的“ 爱情”游戏,而且目不转睛。并不是患了多疑症,也不是看不见光明,他只是必须残忍地对 待自己,以排除由童年带来的美梦的干扰,正视现实,正视“人”的命运——艺术要求他必 须这样做。肯特·格拉斯和施隆多夫也是这样残忍地对待自己,毁灭着人类一直相信、自己 也曾相信的人间美梦:成熟起来便可以实现幼年的愿望和幻想。小奥斯卡拒绝长大,成人的 世界并不是童年的天堂,而是童年的地狱。天才敏锐地看到这一切,便不得不把童年所信 任的一切撕碎。这是天才所带来的悲剧,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悲剧造就了天才。艺术家 背负着悲剧感,却要重新营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艺术家作为普通人的那份精神世界,已逐渐 被悲剧感所吞噬、所毁灭。他不仅要在作为普通人的精神废墟上重建信念,而且要用这重建 的精神——只属于艺术的精神——来支撑现实的人生。这样的人生,自然会给艺术作品带来 在一般人不可思议的内容和色彩。    
    天才者不可能随波逐流。同时,他也不能放任自我。他审视、否定、改善自我的能力,远远 强于一般人。布努艾尔实际上是在对自我爱情的审视中彻底否定俗世中的爱情的——他发现 爱情不像政治一样可以改进。〖HT5”F〗[参见米歇尔·伍德,《论布努艾尔》,载于《外 国电影丛刊》6,216页]〖HT〗表现在艺术创作上,艺 术家站在“神”的立场上对待和处理经验、往事、情感、思想。这时,他已高高地超临于现 实的自我之上。他宽恕世俗中的自我,怜爱世俗中同自己一样的人群。他特异得必须毁灭一 般人的生活准则和习俗。让·谷克多在评价奥逊·威尔斯时说:“奥逊·威尔斯是一个面孔 稚气十足的巨人,一棵布满鸟群和阴影的大树,一只挣脱锁链卧在花坛中的狗,一个活动敏 捷的闲人,一个聪明的疯子,一座人群中的孤岛,一个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学生,一位希望不 受打扰而佯装醉态的战略家。”〖HT5”F〗[安德烈·巴赞,《奥逊·威尔斯论评》,32页 ]〖HT〗    
    艺术家像杰出的演员,超凡入化地改换着角色。他一一 地忘记他的过去——忘记已完成的作品和存放在其中的“心事”。本能指使他在毁灭中创造 ——像凤凰一样涅癈。艺术家第四个天才系统的作用便是在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的过程中, 除净将要进入艺术世界中的主、客观因素中的俗气,创造一种艺术的气息灌注到“形象”体 内。    
    


第二部分第7节 天才之间(11)

    一部作品是否称得上艺术品,最终要看他身上有没有艺术的灵气。费里尼的影片如果不是潇 洒得摆脱了一切生活和艺术的陈规旧俗,费里尼如果不以灵活多变的艺术内容对现实人生采 取一种轻嘲的姿态,《八部半》、《我的回忆》等作品也便只能落入闹剧者之流了 。宋人朱熹说过:“识得古今雅俗,洗涤心胸,然后可为诗”;“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 言语意思,则其为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HT5”F〗[徽州刊本《朱子语类》卷64 , 《答巩仲至》]〖HT〗朱熹所谓“洗涤心胸”和“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便是 对艺术必须超凡脱俗方成为艺术的强调。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一生最忌在作品中掺进“土 气”。他的《假面的告白》、《午后曳航》、《潮骚》、《金阁寺》等杰作中,全无纤毫土 腥气。在明净、清朗、高旷、幽雅的艺术世界中,三岛的“肉体凡胎”早已不复存在。艺术 的天才,会滤去一切艺术所不容的杂质,使形象纯化。    
    电影艺术家德·西卡“深信新现实主义意味着将现实变成诗”〖HT5”F〗[爱德华·默里, 《十部经典影片的回顾》,30页]〖HT〗。现实 只是现实,并不是诗,要把现实变成诗,必须先将现实粉碎。在对现实的粉末进行重新组合 的时候,艺术家才具备了“上帝”的姿态和权力。否则,庞大而顽固的现实,只想抓住每一 个事物做它的奴隶,是不会就范于艺术的。“诗”的产生,有赖于诗人的毁灭能力。    
    自古及今,城市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乡村的灭亡,和平的到来总是因为毁灭了战争。艺术家的 产生也是如此。艺术家的创造才力有多大,就有多大的毁灭力量。现实不会自动变成诗,诗 也不是勿须任何材料就可凭空捏造的。中国古代哲学已很懂得有无相生、死生交替的规律。 艺术创作也不例外。能否荡除俗恶,与能否为作品引来清新的艺术空气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 同侧面。杜勃罗留波夫说:“艺术家甚至在抽象的议论中,他所吐露的观念,也常常要和他 在艺术活动中所表现的观念,处于明显相反地位——因为这种观念或者是根据信仰接受而来 ,或者是用虚伪的、草率架搭起来的、肤浅的三段论法这个手段所得到的。作为了解他的才 能底特征的关键——他对于世界真正的看法,这还得在他所创造的生动的形象中去找寻。” 〖JP2〗〖HT5”F〗[《杜勃罗留波夫选集》,271页]〖HT〗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已抛 弃 了杂陈于内心世界的虚假意念。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的诞生,取代了意念的位置。艺术家的天 才不允许他的自我停滞。他残酷地毁灭着他的过去和现在,以建设将来。〖JP〗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便意味着将来,他的生命不过是通向艺术的石 子路,他踏着自己的生命创造艺术的明天。这,也是艺术家的特权。一般人,只能消磨时光 ,损耗生命,却并不因此而通向创造。    
    原来,竟可以说艺术家的天才是毁灭自身、毁灭生命、毁灭“现实”而创造艺术!他的天才 ,是连他自己都要上祭坛的。    
    


第二部分第8节 青春与自杀(1)

    青春意味着蓬勃、强项、冲动、成熟,意味着暴力 、毁灭和创造。世上没有四平八稳的青春,正如同没有充满风暴的老朽。    
    艺术家把生命的冲动转换为艺术创作的冲动,把内心的风暴推入艺术的草海。精力、才华、 思绪、情感的大澜、希望和理想的诱惑、重创世纪的雄心,一股脑儿倾入艺术创作的热情中 。火炬点燃了,艺术在青春手上发光,燃料只有一种:艺术家生命的能。    
    有一个诗人,青春短暂,很快耗尽了,“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HT5”F〗[钟 嵘 ,《诗品》“齐光禄江淹”条]〖HT〗。有一位作家,国籍日本,青春太沉重,压折了四十 五岁的生命,他叫三岛由纪夫,本名平冈公威。有一位画家,祖籍荷兰,叫温森特·凡·高 ,他经常对自己的画发怒,画了撕,撕了画。艺术家的创作,竟是如此“不幸”:永远与爆 裂、折断、夭毁,与死亡结伴!    
    这些现象该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会给我们怎样的启迪?这些现象对我们人类、对于所有从事 艺术活动的人,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    
    〖BT2〗“自杀”——青春的反证    
    艺术家是世界上偏爱自杀的一个“种族”。他们常常毅然决然杀灭过去的“自我”,杀死 已成的艺术构思甚至作品,也会采取绝决的行动:用自己的手掐断自己生命的咽喉。    
    1963年摄制完成的影片《八部半》中作为费里尼的自我化身的电影导 演安塞尔米,为一种莫名 的创作欲所驱使,开始筹拍七部长片和一部短片之后的另一部影片,但并不知究竟要拍什么 。在没有完整、理智的计划的情况下,他冒冒失失让人造了一座宇航发射台。发射台造好时 ,他又躲到一处温泉,同红衣主教大谈特谈,与各种各样的女人周旋调情。最后举行了一次 毫无内容的记者招待会,同请来的客人大跳伦巴舞,而影片却没有任何可能拍成的迹象。安 塞尔米身上,融会了费里尼个人的回忆、奇思异想,体现了个人对生命和艺术创作的迷惘不 安,表现着一切从事艰难创作的人都会遇到的困惑、矛盾和烦乱。艺术家身上特有的青春的 躁动、骚乱,特有的生命动荡,在安塞尔米这一形象上得到了最真实、也最艺术的展示。很 难设想,安塞尔米倘若是一个墨守成规、老气横秋的家伙,“艺术家”还有没有胆量对自己 的作品进行自裁。    
    勇于毁灭本身就是勇于创造的一部分,它也是青春特有的气度。安塞尔米勇于放弃即将完成 的影片的行为,同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一样,在本质上为青春划了一个句号。三岛由纪夫四十 五年的人生,创作了《假面的告白》、《禁色》、《金阁寺》、《丰饶之 海》等著名的长篇小说,还写过戏剧剧本、游记、回忆录,当过电影的编剧、导演、主演, 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死——在1970年剖腹自杀。日本的另一位大作家川 端康成也是以自杀的方式完成生命的旅程的。三岛和川端的死亡,是“老”的结果还是“不 老”的征兆呢?    
    人无力选择“生”,似乎也无力选择“死”。但人可以选择“死”的 时间,可以在自认为应当或值得结束生命的时空部位结束生命。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的死 期,虽已是壮年或老年,但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对自杀的美学意味的憧憬,表明的却是一种 青春强力的无从宣泄,表明的是满水必溢的生活哲理。他们或恶意或快意地折断自己的生命 ,抛给死神,而不让昏愦老朽在迷幻中被死神取走完整的生命。死亡成了他们观测、研究的 对象和创作的素材。死神被他们利用为自我满足的工具——在自以为恰到好处的时候与它拥 抱。    
    


第二部分第8节 青春与自杀(2)

    无论采取“自杀”的形式还是“自然死”的形式结束生命,艺术家在实质上都具 有费里尼、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式的青春强力。在这种强力圈中,艺术家得以主宰自己的 生命。得以主宰自我生命的人,方有可能用生命去创造艺术——把自我生命转移到艺术之中 ,赋予艺术以活力和生命之美。    
    世上的一切都是在捐弃中获得的。人类的文明和文化 ,是一代代人捐弃生命的结果。艺术的产生、繁荣和发展,也是一代代艺术家捐弃生命的成 果。捐弃,只有青春才在本质意义上具有它的内涵和才干。故步自封的人不懂它的至关重大 ,当然也不会去实行。费里尼捐弃一部或很多部不成熟的影片构思和拍摄规划,才可能获得 《阿玛科尔德》、《访问记》等好影片。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以对有限的自然生命的捐 弃,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最可宝贵的记忆——不畏惧死,把死视为美的一部分的记忆。    
    三岛由纪夫从二十四岁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假面的告白》起,直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丰 饶之海》(《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四部曲),始终以这样的哲学观 贯穿于艺术创作:“美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灭亡。”《假面的告白》中的公威说过:“我 执拗地追逐被杀王子的幻影,当我把穿着紧身裤打扮的王子和残酷的死联想在一起时,为什 么那么舒服,究竟谁能够替我说明呢?”《午后曳航》中十三岁的阿登对待“英雄”和“偶 像”的办法是:毒死所崇拜的海船上的二副冢崎龙二,不让他落入小家庭的平庸安逸之中, 以保持他“美”的形象。三岛一再描写“自渎的快乐”,一再把同性间的爱恋——不走向延 续后代而是意味着绝灭的爱——作为作品的“潜在主题”,表明他的人生观、哲学观的非同 寻常。他一 生都在追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