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知道更要做到 >

第13部分

知道更要做到-第13部分

小说: 知道更要做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行性    
    把握培养习惯的三个“性”,其二便是可行性。    
    上面所讲的策略性主要指这习惯培养先从哪一类习惯开始、先挑哪一个习惯突破,这习惯培养怎么一步步打,才使我们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可行性则主要是指,既然我们决定了要培养这个习惯,那这个习惯怎样培养才可行、才科学、才符合你的实际情况,才能最后真正培养成功。因为我们一直强调“做到为王”!    
    我们以李开复先生的事迹为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培养习惯的可行性。    
    李开复在全球IT行业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原微软副总裁,又是这个行业著名的科学家。在《读者》杂志2004年第24期上,他发表了《人生成功三步曲》一文。其中涉及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目标的部分,很值得一读。    
    他在文中说,他的目标是对人类发挥自己最大的影响力,于是必须找出自己与这个目标的差距。    
    他寻找后发现,他与自己目标间的主要差距有两点:必须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那具体怎么才能提高这两大能力呢?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一些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那他找到的那些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在演讲能力提高方面,他找到的目标是:    
    1“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    
    2“每次我都要我的同学和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    
    3“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3次,绝不上台演讲”;    
    4“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    
    在人际沟通能力提高方面,他找到的目标是:    
    “每周与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给我。”    
    李开复就这样,把那些无法衡量和实施的大目标、中目标,化为了那些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那这些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又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你仔细看看,不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广义习惯吗?    
    那结果如何呢?    
    没想到正是凭借了这些习惯,他不仅“知道”了要提高那两种能力,而且真的“做到”了这两点。正因为此,他在文中不无兴奋地说:“一年后,我看到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演说家……”    
    从李开复的真实故事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习惯对我们人生的价值。而从这个实例中,我们是否对习惯培养的“可行性”有了清晰的了解?    
    根据以上实例和我的大量实践,我认为在可行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四大要点:    
    要点之一——具体化    
    这具体化,就是李开复所说的要“实际的”而不是“口号和空话”式的,比如你要锻炼身体,那就要具体化——是气功?散步?快走?游泳?还是爬山?不要只想着“锻炼”二字,就没有下文了。再比如要使自己变成终生学习的人,那也要具体化——是读书?听讲座?参加培训班?还是“每日三省吾身”?总之,要具体,否则,很容易流于空谈和空想。    
    要点之二——数字化    
    数字化很重要。李开复所说的“可衡量”,就是指要尽可能数字化。你看他给自己的规定,几乎每一项都有数字。而如果你仔细回忆我养成的许多习惯,是不是几乎每一项也都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我发现数字这事情很有意思。没有数字,你很容易似做非做,不认真,没长性;而一有数字,你一下子就会变得认真起来,行动起来就会精神抖擞,劲头会非常大。我想,这也许是调动出了我们人类天性中某些最积极的因素,才会如此的。


第三部分 习惯培养的三大要诀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3)

    要点之三——门槛不要太高    
    这一点很重要。许多人培养习惯不成功,往往就卡在这一点上,因此望你务必注意。    
    所谓门槛不要太高,就是指以上的数字化要适当、要量力而行、要适可而止、要让自己做起来不太费劲。你看,前面谈到的我所养成的每个习惯,从量化的角度,要求并不高。像练劈叉,我每天只练一次,每次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快速数到“八二三四、五六七八”,充其量总共只有一二十秒,这样谁都能做到;像练记忆,也是这样,我要求自己每天只对10个数编码,每天只对编好的代码背一次,没想到后来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实际我读书的习惯也是这样养成的:我要求自己门槛不要太高,每天只读10页,这样当然很容易,久而久之这习惯就养成了。而这习惯一旦养成,是终生受益的;每天虽少,但累积起来,就能集腋成裘,水到渠成,石破天惊。    
    说到这儿,有一点我想特别加以补充。虽然我在前面强调习惯培养要从我做起,但从我做起,在自己身上取得收获后,你自然会去帮助别人。而门槛不要太高这一点,用在帮助孩子培养习惯上,尤其值得你注意。    
    培养孩子的习惯,门槛不太高,低一些,孩子自然就很容易做到;很容易做到,总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孩子当然就很有成就感;很有成就感,孩子当然就会对此兴趣日浓、信心日增;兴趣日浓、信心日增,孩子自然就更乐于在培养习惯上下功夫……于是一种良性循环就形成了,这对我们孩子的一生将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而这样的结果,无形中还给父母们创造了许多表扬和鼓励孩子的机会,让孩子能在欢快、愉悦、受赏识、受表扬的环境中长大,这有多好啊!    
    而相反,如果门槛太高呢,情形就完全变了——因为习惯是一种几乎天天都要碰到的行为,因此如果门槛过高,孩子们就等于天天难以完成任务、天天难以达成目标、天天生活在失败和挫折的阴影之中,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和宝贵的自信心,将是一种何等的摧残啊!而对父母自己来说,无形中又人为地制造了一种常常批评、谴责、打击自己孩子的机会和环境,这对孩子将是一种巨大的痛苦,而对我们父母自己而言,又将是一种何等巨大的悲哀啊!    
    因此“门槛不要太高”。这一点,望你务必注意,千万不能疏忽!    
    要点之四——符合你的实际    
    符合你的实际,是指设计一个习惯时,必须符合你本身的客观条件和具体情况,不能随意照搬,人云亦云。    
    比如,我每天清晨4、5点钟起来写作,可你常常加班到半夜,又没有写作的兴趣和必要,因此这习惯你可千万别学我;又比如,为了增强人际沟通的能力,李开复每周请人吃饭,而你是打工妹,收入微薄,因此这习惯你可千万别学他;再比如,有人天天吊嗓子,可你五音不全,又是公鸭嗓子,因此千万别因此而天天自责……总之,培养什么习惯、这习惯究竟如何培养、这门槛究竟多高才合适,这一切都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宜。    
    在管理学上就有这样一句名言——“管理有模式,而无定式。”所谓“有模式”,即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我们无论管理别人还是管理自己,都必须有一定的规矩和章法;所谓“无定式”,即这种规矩和章法决不能变成僵化的教条,而要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要不断变化调整、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因为只有这样,才科学、才实事求是、才符合你的实际,才能真正对你的人生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我而言,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我从1980年开始练气功以后,每天锻炼的习惯从未间断,可具体内容却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动——开始十多年,我每天练气功;以后气功加上散步;再以后,散步变为快走;而现在,我又变为游泳为主、快走为辅。    
    总之,习惯培养一定要符合你的实际,千万别僵化和教条化,如果是这样,那再好的东西也会变味的。    
    以上就是把握培养习惯的三个“性”之二——“可行性”,即你培养的每个习惯都要使它可行、使它能做得到,为此你必须注意“具体化”、“数字化”、“门槛不要太高”、“符合你的实际”这四大要点。    
    操作性    
    把握培养习惯的三个“性”,其三便是操作性。    
    为什么我们谈了“策略性”“可行性”还要谈“操作性”呢?    
    对此,我举一个切身的例子,你就能明白了。    
    几年前我有幸听了一次世界汽车推销大王乔·吉拉德的精彩演讲。他在15年间竟推销了13001辆高级小轿车,创造了这个领域的吉尼斯纪录,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在那次演讲中,他讲到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说他每天离家拉着门把的一瞬间,脑子里一定会习惯性地对自己高声大喊:“我要像一只豹子,冲向这个世界!”豹子当然是最有力、最主动、最精神抖擞的,因此他每天一出门,就开始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3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在记前一天日记时,脑海突然闪出一个火花——我为何不去养成这个习惯呢?一天一开头就能有此精神状态,这有多好!再则,这样做起码对自己也有益无害啊!    
    想了就做。于是,我在那天日记的最前面写了一个“豹”字,意思就是要求自己从今天开始就培养这个习惯;在日记前写一个“豹”字,就是用来每天提醒自己,千万别忘了。    
    但哪料到那天在日记上是写了个“豹”字,可出门牵着我们家毛毛走在路上,才想起临出门拉门把的一瞬间,还是把这“豹”字给忘了。    
    怎么办?    
    第二天在日记前,我又写了个“豹”字,并嘱咐自己,今天可千万别再忘了。    
    可结果还是给忘了。    
    到第三天早晨,我发狠了。在日记上写了一个很大的“豹”字,并用原珠笔在那上面使劲圈了一下,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不能忘!    
    但不料那天我们家毛毛特别调皮,我要带它出去,它却故意东躲西藏的,好像要成心捉弄我。结果,我好不容易逮到它,拉门把出门时,还是把这“豹”字给忘了。


第三部分 习惯培养的三大要诀简明而又高效的培养习惯妙方(4)

    这件事对我印象太深了,也使我想了很多。我发现,习惯这东西再重要、设计得再可行,但还是有一个坎。如果这个坎不解决,我们还是难以养成习惯。    
    这个坎是什么呢?    
    是你想得挺好,但一做起来就忘!    
    你想,可一做起来就忘,再加上我们对自己的控制力本来就不强,那岂不也就算了;既然算了,那你好不容易信誓旦旦所下的决心、你好不容易雄心勃勃所做的构想,岂不又流产了?    
    我认为我们许多习惯养不成,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一点上。我年轻时就是这样,不知下过多少决心,也不知发过多少次誓,但由于这个原因,弄了半天,常常又回到了原点。    
    因此,习惯这东西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真没有那么容易;而要真正做到,就必须突破这个坎。    
    那怎么突破呢?    
    突破的方法是想办法用一样东西天天提醒自己、天天监督自己、天天检查自己。    
    这就产生了我本节要给你说的“操作性”。    
    所谓操作性,就是我们有了好的构想后,还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做才行。这就需要有一种天天提醒、监督、检查的具体手段和机制。    
    说到此,使我想到这些年全社会所特别强调的“执行力”。实际上我们这里碰到的问题也是“执行力”问题。所谓“执行力”,著名的执行力专家姜汝祥博士对此有很精辟的论述——“执行的八字方针: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执行的关键点是监督和检查”。按此理论,我们培养习惯也应如此——要“认真第一,聪明第二”;要对自己不断“监督”、不断“检查”。    
    有鉴于此,根据我自己的大量亲身体验,在具体操作方面,我精心为你设计了一张简表——《一分钟傻瓜日志》。    
    《一分钟傻瓜日志》(见P155)就是为了让你用来天天提醒、监督、检查你想要培养的习惯。这傻瓜日志用起来十分简单,每天只要打打钩、打打叉,时间也许一分种都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