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柯云路掀起工作革命:心灵太极 >

第6部分

柯云路掀起工作革命:心灵太极-第6部分

小说: 柯云路掀起工作革命:心灵太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这种障碍。
  很多女孩生性动机不太强,心理障碍再厉害点,就表现为被动型。
  所以,研究主动型被动型,就是研究动机行动力量和心理障碍的对比。
  凡是动机强,心理障碍相对较小的人,比较主动,有进攻性。
  动机不太强,心理障碍又比较重的人,一般性格比较被动。
  当然,一个人也可能动机很强,心理障碍也很强,这样的人往往内心冲突强烈。
  而那些动机比较弱,心理障碍也比较弱的人,内心冲突一般比较平淡,行为也比较软弱。
  这样的分析不知对你是否有帮助?总之,了解了自己的特别,理清它的利弊,知道怎样运用它,相信你会更快乐。
  柯老师

  婚姻的“真相”

  致感情“触礁”的新婚夫妇
  不久前我收到一个年轻人的信,诉说他正在遭遇的情感困扰。年轻人一年前回国与相恋多年的女友结了婚。但因为签证困难,妻子只能暂时留在国内,他独自一人回到美国继续学业。
  如同我们看到的许多故事一样,留守的小妻子因为寂寞而发生了婚外性行为。
  在长久的内心冲突之后,妻子选择了坦白。他们是在一次网上的彻夜长谈中将这件事谈出的,坦白的过程相当痛苦。得知真相的丈夫一时如五雷轰顶,失了方寸。他不知该怎样做,如果他不爱妻子,事情也好办,当下了断。如果他能包容妻子的过失,事情也好办,妻子已经忏悔了,以后好好过下去就是。然而,年轻人既深爱着妻子,不想失去家庭,又无法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之后,他也如捞取救命稻草一样,试图用许多现代理论和说法缓解受到的冲击,但堵在心里的石头就是拿不掉。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信求助,希望找到解脱的方法。
  怎样回信曾使我颇费踌躇,人生的道理他不仅明白, 而且信中就说了很多。况且这样的伤害也不是几句话可以安慰的。
  说实话,整个事情我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妻子的诚实,妻子的做法在当今的“时尚”中并不多见。在预知后果可能会相当严重的情况下,她仍选择将真相告诉对方,她说:“欺骗对你是不公平的”,“我宁肯因此失去你的爱,失去婚姻,都不后悔”。这倒让我有了尊重。通常我了解的故事是,出轨的一方会尽可能隐瞒婚外情,当夫妻相聚时,让曾经发生的一切被时间湮灭。
  年轻人告诉我,之前也有人给妻子出过这个主意,但她反复思量,还是不愿意这样做。这里,我不愿说她是单纯的,而更想说她是勇敢的。她自省之所以出轨,只是因为第三方的关心,而自己当时又太软弱。然而,她很快清醒了,知道那不是爱情,只是一种对温情的渴望。事情之后,她反而更珍惜彼此的爱情,而与对方彻底了断了。
  妻子在说出真相的同时还表示,哪怕由此一生被丈夫谴责,永远背负着良心的十字架,她也心甘情愿,因为她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我觉得一个女孩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她肯定为此挣扎过。
  关于爱情和婚姻,社会上讨论很多,可是说是人类永久的话题。毫无疑问,爱,是婚姻的必备条件,无爱的婚姻是不幸的。但仅有爱又是远远不够的。我想,两个人携手走过一生,除了爱,还要理解包容,要有责任和义务。
  当他决定和她结婚的时候,不仅是爱他(她)的长处,爱他(她)的美丽,还需要理解他(她)的弱点,包容他(她)的短处,不仅分享他(她)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功,而且准备承担他(她)的过失带来的曲折甚至苦难。通常夫妻间对于对方的过失,如果是针对第三方的,还比较容易接受,但如果是针对自己的,往往会变得偏狭。
  我以为,当人们相爱的时候,任何甜言蜜语、海誓山盟都非刻意的欺骗,那时的主观就是生死相依。但激情之所以被称作激情,即使是非常伟大的激情,相对于漫漫人生而言,也只能存在“短暂”的瞬间,相濡以沫的温情才是大多数家庭的真相。
  我把上述看法都告诉了这位年轻人。
  我告诉这位年轻人,这件事对你而言,只在于你是否还珍重这份感情,是否愿意信任妻子对你的爱。当然,即使接受了这件事,也并非不会痛苦。但多大的痛苦假以时日都会缓解,时间是最好的安慰剂。
  同时,我还告诉这位年轻人,如果你真的很爱妻子,并且愿意继续保持这个婚姻,那么,尽可能从未来的生活中排除掉这件事,尽量少想,也少与妻子谈起。因为每一次交谈都会重新撕裂伤口,都对彼此造成伤害。
  祝愿这对年轻人能够在挫折中更珍重爱情,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原载柯云路的博客: blog。sina/m/keyunlu)

  初恋时我们不懂婚姻

  致失恋女孩的信
  一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女孩,偶然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正在广播的“心灵太极”,很受震动,于是上网查到了我的博客,“怀着非常期待的心情”写信求助。
  女孩讲了自己刚刚经历的一次失恋。几个月前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男孩,开始并不怎样上心,但渐渐习惯了男孩的追求,有了恋人们通常会有的相互关心与交往。即使男孩出差,每天会通电话,“感觉很甜蜜”。
  这样过了几个月,一次男孩又去外地,回来后态度开始变冷淡了。几次冲突之后,女孩冲动之下主动提出了分手,男孩接受了,但同时,希望女孩“能用宽阔的胸怀消隐那曾经的爱情”。
  在开始的一周里,女孩每天都哭,因为已经习惯了每天接电话有人关心的生活,很难从那种状态中跳出来。她说,自己被“心里的苦闷压得喘不过气来”,不知道是否还有信心开始新的感情。
  从信中看,这应当是女孩的初恋。我们在文学中看过许多美好的初恋,两个年轻人抛弃世俗的一切勇敢相爱。然而,以我的人生经验,实际生活中初恋导致的婚姻极少。这是因为年轻时节,初恋的少男少女往往被激情吞没,而无暇顾及其他。婚姻则不同,两个人要共同走过一生,必然要理性地面对各种非常实际的考虑。比如双方的性格,文化背景,以致婚后的家庭生活等等。
  所以,有这样一句格言,婚姻中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我告诉这位女孩,她还年轻,如果这次算得上挫折的话(其实我认为根本算不上什么挫折),希望她能从中得到教益,成熟起来,把这次经历当做自己的精神财富。今后,她一定会有新的交往,还会有新的男友,那时,她会更懂得与异性相处,彼此会更懂得珍惜,也更知道尊重对方。
  从女孩的信中看,男友很善良,并没有伤害她,只是觉得两人在一起不合适。我告诉她这很正常,用不着感叹世态的炎凉。作为恋爱的一方,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男孩也在成长。女孩说,男友去外地出差时见了一些朋友,回来后感情就变化了。我告诉她,事情若果真如此,几个朋友在耳边说点什么,就会使他下决心与你分手,至少说明,你们的感情相当脆弱。
  在生活中,有些恋人相处时间越长越觉得彼此相合,感情越深;有的则不然,随着了解的深入,会感觉到对方与自己在性格、趣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距离。导致不合的并非一定是对方的缺点,很可能只是各自特点造成的差异。如性格内向的人,有时恰恰喜欢与火辣积极的异性相伴,觉得是一种互补。但有的人喜欢安静,对方太热闹主动会感觉不舒服。所以,对异性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和道理可循,完全看彼此更看重什么,更喜欢怎样。有时相一致促成了结合,有时因不一致而产生的互补又让双方觉得美满。
  我希望女孩这样想,幸亏两个人还没有真正走到一起。如果因为年轻,因为考虑不周全而匆匆结了婚,婚后才发现彼此并不相合,那时才会是真正的痛苦。
  感情是最勉强不得的,不合适就分开,千万不要彼此纠缠。纠缠只会既伤害了对方也伤害自己。所以,真正自尊的作法是,如果可能,把对对方的爱逐渐转化为温馨的朋友关系,尊重彼此曾经有过的真诚友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还有这样一个朋友能提供帮助。
  人们常把青年男女的感情磕碰形容为“杯水风波”,是说年轻的当事人往往会放大了一时感情受到的打击,放大了自己的挫折感。也许再过一些年,当他(她)拥有了真正幸福的婚姻与家庭时,回想起这一刻“痛不欲生的感觉”,会觉得那时“很天真”。
  祝福这位女孩未来收获真正美好的爱情。
  (原载柯云路的博客: blog。sina/m/keyunlu)

  所谓的“同性恋”倾向并不可怕(1)

  致单亲女孩的信
  来信(1)
  柯老师:您好。
  我是您的读者。然而今天想和您说的却是书外之事。
  因为这样的迷惑不知与谁诉。
  我是一个尚未接触社会的17岁的小女孩。也许如“大人”所言,这社会到处藏匿着黑暗,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我把未来的梦做的美好而不切实际。
  但是究竟中国环境确如此,亦或是他们钻到钱眼儿里把金钱看得太重。
  如其言,“现在的所谓的第一名不过都是用金钱换来的”。这样的情况我略知一二。但不相信这个世界竟然到处充斥着铜臭,天才的著作和名气,是拿钱买来的?真正的“智者”不得与金钱抗衡,所以掩埋在铜板的背后?这个世界难道如此的不公平吗?难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真的成了“至理名言”??
  我好困惑。
  我看了您的著作《童话人格》,很喜欢。也是第一次写信给您。
  我是您笔下具有埃勒格特拉'俄狄浦斯'情结的女孩。
  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并且年幼时由于母亲对我的“男孩装扮”,'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吧'您知道,我是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女孩。
  我热爱绘画,写作,服装设计。希望将来可以当一个服装设计师。'我记得李银河老师说,服装设计大师几乎都是同性恋(双性恋),呵呵,可怜我还没成大师呢?'
  我真希望能和您交个朋友。
  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给予我一些解答,为我这只迷途羔羊指点迷津。非常地感激您。
  您的读者:晓羊
  回信(1)
  晓羊:你好!
  谢谢信任。
  你看过《童话人格》,就一定知道,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成长和形成的过程及环境。你至今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那么,据我的研究,缺少父爱或根本未享受过父爱的女孩,往往会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极端的仇父,一种是对父爱的依恋(容易亲近年长的男性),而年幼时母亲对你的男孩装扮,一方面显示了母亲的严格教育,期望你将来像男孩那样自立;另一方面,过分的严厉可能造成你性格的某种扭曲。你已认识到,自己是我“笔下具有埃勒格特拉'俄狄浦斯'情结的女孩”。
  我们刚刚开始通信,无从了解你更多的情况,柯老师能够告诉你的是,首先,不要对自己的所谓“同性恋”倾向看得太可怕。十七岁正值青春期,你从小姑娘长成少女,这个年龄无论男孩女孩,往往拥有更多的同性朋友。这些朋友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分享彼此的秘密,生活上不分你我。直到他们分别找到异性朋友,这样的友谊仍不会被取代,甚至可以维系多年。
  我认识的许多年轻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不知你的情况是否这样?先不要急着给自己下断语,更不要认为自己是迷途的羔羊。
  退一步说,即使自己真有“同性恋”倾向也不可怕。当下的中国社会已比过去大为进步,人们逐渐能用比较宽容的眼光看待这类现象。当然,同性恋毕竟属于社会的边缘人群,他们的人生相对于“正常人”可能会遭遇更多的不顺,如世人的歧视、家人的不理解等等。
  希望你能像柯老师在《童话人格》中做的那样,先条条缕缕梳理一下,认清自己。对于自己的母亲,也要用更成熟的态度看待她。一个女人独自将孩子带大非常不易,她一定经历过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当一个家庭没有男人支撑的时候,母亲将孩子打扮成男孩,似乎这样做就能使家庭更安全,更少受欺侮,是可以理解的。你已渐渐长大,而且将要独立面对社会,柯老师希望你更加体贴母亲,尽自己的力量给她温暖。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你感到幸福。
  从信中看,你是有天份的女孩,爱好广泛,有生活的理想和目标,这是柯老师要特别夸奖你的。
  祝你成为一只在草原上快乐奔跑的“小羊”!
  柯老师
  keyunlu@vip。sina
  来信(2)
  柯老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