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 >

第15部分

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第15部分

小说: 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地官兵纷纷闻风而降。七月战至焦山,破瓜州,接着攻克长江的重要门户镇江,围困南京。这一事件极大地震动了朝野,顺治甚至准备御驾亲征,对郑军进行镇压。    
    然而,郑成功却没能抓住时机迅速攻取南京。瓜州、镇江两战大捷以及大批州县望风来附,使郑成功陶醉于眼前的胜利,认为南京指日可待,不费吹灰之力。此时,清军总督琅廷佐困守南京城内,无力抵抗,假意愿和郑成功谈判投降,郑成功误以为真,竟拖延了两个月之久,没有及时以全力攻取南京。统率盲目乐观的情绪也影响到整个部队的状态,大军久囤兵于坚城之下,将士们多以为大功即将告成,整日无所事事,竟遨游江上,日夜饮酒作乐,意志亦渐渐松弛。清将梁化凤趁郑军战斗力涣散之机,率兵从南京城内突然出击,郑军毫无戒备,全军大乱,纷纷溃退,郑成功的骁将甘辉被俘而亡。清军乘势大举反攻,郑成功立脚不住,仓卒退出长江,返回厦门。    
    郑军北伐失败,陆军损失近半,仅将领就战死数十人。回到厦门,郑成功认真总结北伐失利的经验教训,正待重整旗鼓,清军已尾随追击而至。为保存实力,郑成功一面调兵遣将,整编操练将士,一面征集粮饷,修造船只,制造武器弹药等,严阵以待。    
    在郑军北伐时,施琅趁厦门兵力空虚之机,多次主动出击,与留守厦门的黄廷交战,屡获战功。据《明清史料》福建巡抚刘汉祚上奏的《福建巡抚刘汉祚揭帖》所述,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被施琅多次袭击而损兵折将的黄廷,抑制不住心中的恼怒,率二千余名郑军士兵,乘战船从小崎登陆。黄廷将大队人马埋伏于小崎,然后分兵一支直接进入同安,行诱敌之计。施琅识破了黄廷的计策,于是将计就计,先派兵百余名前去骚扰,缠住黄廷的主力部队,自己则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了小股郑军,之后立即前去增援攻打小崎的部队,对郑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施琅因父亡弟殒而积攒了数年的怨气,在对郑军的拼杀中迸发出来,他杀入阵中,猛不可当。黄廷不觉心胆俱寒,不敢与之交锋,急忙下令退兵。施琅率军乘胜追杀,直抵海岸。郑军见形势急迫,争相上船逃命,慌乱中两船翻覆,船上郑军士兵尽皆淹死。这一战施琅大获全胜,斩杀无数,并缴获许多武器装备。     
    施琅在郑军中曾与两个人不睦,一个是陈斌,另一个就是黄廷。顺治八年,施琅与黄廷曾为部下兵丁的争吵而发生矛盾,并因此加深了郑成功对施琅的不满,后黄廷又奉郑成功之命,率兵包围施宅并将其逮捕。现今陈斌已死,施琅与黄廷分别驻守清、郑双方斗争的相邻阵地同安和厦门,并且均为主将,正所谓冤家路窄。黄廷愤施琅以前擒杀自己的部下官兵,不顾厦门因郑成功北伐而兵力空虚,竟亲自率兵上岸袭击同安,却又一次损兵折将,败于施琅之手。施琅凭其勇猛善战,屡败黄廷,既尽了同安副将之责,也泄了心中之恨。    
    施琅还利用郑军北上内部治军松懈之机,大事进行招抚活动,以瓦解郑军的力量,收效明显。据刘兴祚上奏的《福建巡抚刘汉祚揭帖》称,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二十一日,据同安副将施琅报:伪正兵镇左营都督佥事郭禄、游击陈昌、黄贤、伪援剿后镇副中军参将吴升、伪五军效用守备许壮、伪木武镇中军游击林胜,前来投诚。七月初二,又据施琅报称:招到伪副将王仕璋自中左携家眷,并都司王旭、家丁曾唐等共七名前来投诚,缴到伪怀远将军印一颗、伪总兵关防一颗、伪牌一张等情。……七月二十五日,又据施琅报:伪后提督下领班都司王兴国、伪援剿左镇右营下总班守备吕春,前来投诚。    
    郑成功北征失败,实力大损,被迫退回厦门。清政府决定乘胜追击,企图在郑军喘息未定之机,攻取厦门,一举消灭多年来的心头大患。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福建总督李率泰亲临沿海各地察看形势,施琅、黄梧陪同巡视同安、浔美等各进攻厦门的前沿阵地。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清宁南将军达素率兵至泉州,调集各路人马,催促船只,配备兵员,准备攻厦战役。    
    此时,西南抗清武装大势已去,郑军在进攻南京时又遭受惨败,整个抗清形势转入了低潮。郑成功不愧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危急时刻,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为迎接清军对厦门的进攻做好了一切准备。


历经波折 重新披挂上阵扬帆启航 郑氏收复台湾(1)

    清军与郑军在厦门海域展开激战,不习海战的八旗军以惨败告终。清政府除继续“迁界禁海”对郑军进行经济封锁外,还实行招抚恩养的新的策略,以分化瓦解郑军。同时,清政府认识到必须加强水师建设,这给熟悉风潮水汛的施琅提供了再次晋升的机会。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三月初一,郑成功率领众将士在金门“祭江”,表达誓死收复台湾的决心。郑成功的这次远征,将使他的名字在史册上永放光辉。    
    由于南京一役清军大败郑军,便心生骄傲,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郑成功所损失的仅是陆军,而水师却毫发未伤,因而低估了郑军的力量,在战前单纯准备武力进攻,完全忽略了对郑军的招抚工作。郑成功攻南京严重受挫,将士伤亡惨重,这势必使郑军内部对坚持抗清产生消极影响,倘清廷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对郑军展开政治攻势,进行招抚,完全可能使郑军内部分化瓦解,更有利于武力进攻。然而,清军盲目乐观,认为此役即可重创郑军,海疆可就此安静,因而不仅在战术上不予重视,而且还放弃了对郑军实行剿抚并用的策略。清军在战略上的失误,客观上不但造成了郑军内部的稳定团结,而且还把郑军官兵逼向了破釜沉舟的绝境,反而令他们作战更加神勇。    
    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初八,清军布置进攻厦门:由福建总督李率泰、海澄公黄梧督率百艘大型兵船出海澄港到厦门;由安南将军达素、同安副将施琅统率小型兵船,从同安港横渡高崎到厦门。是日,官兵皆下船待发,约定初十进兵。    
    原本李率泰曾约广东碣石总兵苏利、饶平总兵吴六奇、南洋水师副将许龙率部赴闽,共同围攻厦门。吴六奇接信后,即会同两位将领整顿战船,统一旗帜颜色,准备出征。然而,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却以郑成功尚有战船在广东海面游弋为由,仍令三人驻守广东,后虽经吴六奇等人力争而得以入闽作战,但已延误了战机。当他们到达福建海面之时,厦门之战已结束两日了。吴六奇、苏利、许龙所辖之三镇清军,长期驻扎于沿海地区,是清军中仅有的较为熟悉海战之部队,而且已与郑军有过多次交锋,积累了与郑军作战的经验,他们未能参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清军的进攻力量,为清军惨败的原因之一。    
    清军在盲目乐观而又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对厦门发动了进攻。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和江日升《台湾外纪》等诸多史籍均记叙了这场惨烈的海战。    
    初十,黄梧乘潮落率战船四百余艘出海门,乘风顺流进逼厦门,郑成功亲自督师迎战。此时郑军处于逆风,顶风逆流与清军交战,对郑军十分不利,但深谙水情的郑成功知道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待风势水流转向之时,优势就会在己一方。于是,郑成功令所有战船全都沉砣停泊,不得擅自起锚交战。清军船队则乘风顺流而至,对着郑军船队后面的陈尧策、周瑞指挥的两条战船猛烈开炮,战船被炸沉,船上郑军将士全部殉难。然而,清军见郑军其余的战船停泊不援,不觉生疑,担心中计,于是纷纷落帆停舵,远远地进行炮击。这个战术指挥上的失误,使清军丧失了乘风顺流的有利战机。郑成功见状大喜,为拖住清军,他下令全力用大炮进行还击。双方在海面上展开了炮战,一时间炮声轰轰,硝烟弥漫。战至近午,潮平风转,郑军一方变为乘风顺流。郑成功当即下令反攻,郑军战船拔锚而起,向清军战船冲去。黄梧到此时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清军在长时间的炮战中并未占得上风,已呈疲惫之态,又处于逆风逆流,而且所率官兵多为不习海战之满族八旗士兵,他们“舍弓马长技”,而与郑军“争衡于舟楫波涛之间”,被杀得纷纷落水。双方激战正酣,郑泰率五十只战船又加入战斗。原来镇守厦门的郑泰侦知广东清军并未参战,便派战船前来合击清军。郑军迅速确立了战斗优势,杀得清军大败,击沉战船十三艘。    
    有三艘清军战船逃至一小岛,郑军的战船蜂拥而至,将其团团围住,清军抽刀举箭,拒守于岸边。郑成功亲自赶到,派部将马信进行劝降。走投无路的清军只好放下武器投降,当夜这批已降兵将被溺毙于大海之中。关于此事,《台湾外纪》这样记载:“有船三只,见圭屿,欲拢岸。舵公不允,众疑有异心,杀之。登岸远望,乃海中孤屿,绝地也。欲再下船,成功船已蚊至,无奈抽矢出刀,据岸拒之。功见有四百余众,遣马信折箭为誓招之。诸人计穷,乃投刀矢降。后亦被成功溺于海。”     
    出海门一路的清军大败,高崎战场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当时,奉郑成功之命防守五通、高崎的是右虎卫陈鹏。右虎卫是郑军精锐,其官兵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壮勇者,战斗力极强。不过,这年的四月,清军进攻厦门之前,陈鹏密通施琅,谋为内应。施琅将情况通报给李率泰,李率泰同意接受陈鹏的投降。陈鹏遂与施琅约定,当清军来攻时,鸣放空炮,以迎接施琅渡过五通,让清兵从高崎登陆。初十上午,施琅与达素所率同安一路清军驶至高崎,与郑军殿兵镇陈璋所率的水师狭路相逢,双方展开遭遇战。陈璋所部船少兵弱,抵敌不住,即引兵退走。清军遂从赤山坪登岸,陈鹏闻知清军将至,令所部勿动。此时防守高崎岛近海阵地的是郑军的右协陈蟒,而陈鹏事先却并未将决定降清之事告知陈蟒。陈蟒见清兵船只靠近岸边,纷纷弃船登岸,形势危急,不等陈鹏号令,便率兵便掩杀过去。清军见郑军冲来,误以为是迎接他们的,因此毫不防备,清军被杀了个措手不及,顿时死伤一大片,仓皇而逃。陈蟒又下令用大炮对清军进行猛轰,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清兵死伤过半,近岸的海面上全都飘散着破碎的船只和清军士兵的尸体。这时,郑军殿兵镇陈璋汇合水师吴豪,率船赶来,截断了清军的退路,将清军团团包围,击沉船只十之八九。陈鹏对情势的变化措手不及,大感惊愕,待稍稍清醒之后,清军已是溃不成军。为了掩饰自己欲降清军之罪,亦率辖下将领林雄、刘雄、刘俊等率兵参与围攻。清兵被杀及淹死者不计其数,被俘三百余人,后均被郑军断手割耳放回。施琅抵敌不住,保护着达素,拼命杀出重围,退回同安港,达素随即率残部回福州。不久,郑成功查知陈鹏欲降清之过,遂将其逮捕,凌迟处死,祸及全家。


历经波折 重新披挂上阵扬帆启航 郑氏收复台湾(2)

    高崎战场同样遭受惨败,充分表明清军此次进攻厦门缺乏周密的部署和详尽的计划,显得盲目和冒失。陈鹏既已密通施琅,清军也接受其降附,理应派人与之详商接应清军登陆的计划,并预先制定好各种应付意外的具体措施。然而,迎接清军的却是不知情的陈蟒所部,致使清军一靠岸就遭到迎头痛击,这是高崎战场失败的关键原因。    
    清军此番大举攻厦,几乎全军覆没,一向在陆地上所向无敌的八旗劲旅,终于领教了郑军水师的强大威力。从此之后,直至郑成功去世,清廷再也未曾议及进攻厦门。虽说清军这次失利的因素很多,但不习海战、不谙风汛潮汐,是其遭受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建立一支足以与郑成功相抗衡的水师,清廷认识到必须任用深悉海上作战之人,于是在厦门之战失利后不久,清廷即升任施琅为同安总兵。    
    由于施琅此役只是作为达素的副将参战,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他的活动在诸多史料中均只有寥寥数字,仅提及他随同达素率同安一路清军赴高崎。施琅熟悉风汛潮汐,精于海上作战,厦门惨败对他后来征战的战术和用兵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后来在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施琅率领清军攻取厦门、金门的战役时,特别注意与降军密切联络,以免重蹈覆辙。此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领兵征台时,所选用的将士皆为熟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