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中国盗墓传奇 作者:岳南 >

第15部分

中国盗墓传奇 作者:岳南-第15部分

小说: 中国盗墓传奇 作者:岳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座。这篇文章的全文如下:
  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
  磁县地处冀南,周围方圆30多公里的大地上分布着众多墓冢。《三国演义》第四回记载,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其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这些“曹操疑冢”进行了多次调查,根据多处墓志铭和墓形建造结构以及壁画、陶俑、古币等器物考证表明,从424年到578年,先后有东魏、北齐在磁县、临漳邺镇一带建都,其间历代皇亲国戚、天子朝臣葬于此地,逐渐形成了大型古墓群。
  另据磁县出土的墓志看,墓的主人也均为北魏、东魏、北齐时人,所以《磁县志》这样记道:“民国以来,经人盗掘者多有墓志,都是北朝时的王公要人……疑冢之说不攻自破。”
  至此,关于曹操设置七十二疑冢的故事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是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随着七十二疑冢的神秘色彩的日益消退,另一个围绕漳河的神秘故事又将展开。在疑冢之说破灭的同时,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寝不是建造于地上,而是造于漳河河底。
  持这种观点的人的证据是,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称帝后,曾写过一份题为《止临淄侯植术祭先王诏》的诏书,其中写道:“欲祭先王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
  后人多有赞同此说的。如清人刘廷琦曾作过一首《铜雀妓》诗,诗云:“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主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望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
  清人沈松在其《金健笔录》一书中,引《坚瓠续集》,叙述了一段发生于漳河河底的轶闻,来证明此说。这段故事是这样的:
  清朝顺治年间,漳河发生干旱,河水枯竭,沙床裸露。一天,一个捕鱼人在河床的水洼内捕鱼。突然,他发现河床上露出了一块大石板,石板的旁边有一条裂缝,勉强可进一个人,捕鱼人向洞里一看,洞道很长,深不可测。他想,说不定这里面有鱼。于是,他先将两脚伸入洞隙,再紧缩身子,钻了下去。进去后,约走了数十步,他被面前的一个大石门挡住了去路。他用力推门,但门纹丝不动,无奈之下,他返回了地面。这件蹊跷的事令渔夫很激动,他回去后就告诉了左邻右舍。大伙儿听了,认定这是个发财的机会,于是约定第二天一块去看看。
  第二天,他们依次来到大石门前。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大石门终被推开。大家涌到门口一看,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石屋内尽是美女,一个个姿色绝伦,倾国倾城。她们有的坐着,有的互相倚着,还有的躺卧着,分列两行,一个个栩栩如生。但是这种美景并没有持续太久。转瞬间,这些女尸都化为灰尘,委顿于地。石屋很大。走到里间,只见中间放有一张石床,床上躺着一个老年男子,头上戴着官帽,身上穿着朝服,像是一个王侯。在王侯的石床前面,立着一个石碑。渔人中有识字者上前一看,原来这个戴着官帽、穿着朝服的死尸就是魏武帝曹操。在他们看来,曹操是个白脸奸臣。于是捕鱼人拿起鱼叉、棍棒对着尸体乱打乱戳,以发泄心中之愤。
  在叙述的最后,沈松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漳河河底的墓室之中,那些美女是被活生生憋死以殉葬的。由于墓室内地气凝结,所以一打开石门后,她们看上去像刚断气的人一样,但是渔人进室,泄漏了地气,所以一进去就化为灰尘了。只有曹操是用水银殓尸的,所以其肌肤并没有腐烂。
  就在人们对沈松的叙述的真实性还未来得及验证之时,另一位清人蒲松龄又在其《聊斋志异》一书中,写到了河底发现曹操陵寝的故事,但这次不同的是,他写的地点是许昌,而非临漳。文章写道:
  许昌城外有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人闸其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碑,字皆汉隶,细视则曹孟德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沈松所述之事,虽传得有鼻子有眼,但却经不起推敲,所以只能是一种传说;而蒲松龄向以虚构见长,加之地点又多有不符,所以其故事的真实性无疑要大打折扣。基于以上原因,曹操的陵寝是否一定在漳河附近尚难定论。
  。曹操墓与儿媳墓相连之谜(1)
  关于曹操安葬的地点,后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一种说法认为,曹操陵位于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写成的《彰德府志》上就明确标着,魏武帝陵在灵芝村,而在其南,紧邻着甄后的朝阳陵。
  甄后,即曹丕之妻甄文昭。她原为袁绍二儿子袁熙之妻。曹操打败袁绍进入邺城后,曹丕捷足先登,入袁府,见其美貌绝伦,遂纳之为妻。后甄氏失宠,被曹丕赐死,葬于邺城。
  曹操之墓为何与其儿媳墓连在一起呢?这中间还有些故事呢。原来,曹操在攻打袁绍之前,早已听说了甄氏的美貌,但其子曹丕捷足先登,作为父亲,怎能夺儿子之美呢?再说,曹操和袁绍同辈,若娶其儿媳为妻,岂不贻笑于天下!
  虽然甄氏被儿子娶走,但做父亲的还是念念不忘。曹操与甄氏的关系还真有些微妙,至于二人是否有私情,不敢妄加断语,但从一些现象分析,似乎能找出点线索来。
  《后汉书·孔融传》中写道:孔融系名门出身,为孔子二十世孙,自少誉满清流,为人恃才傲物,最后被曹操所杀。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嘲笑曹丕纳甄氏乃是“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未解其意,询问之。孔融答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侮漫之辞”,揭了曹操家丑,因为曹操一向以周文公自诩。曹操听了这话,认为孔融是在讲自己,所以盛怒之下,孔融人头落地。
  还有一个根据,即是曹丕的表现。曹丕娶甄氏时,是十分喜爱的,但曹操一死,马上就冷落了她。据《魏书》记载,甄氏对曹丕的新宠说了一些不满的话,曹丕知道了甚为震怒,对其百般虐待,最后又下诏书,赐之以毒酒,令她自杀。甄氏不喝毒酒,曹丕的新宠妃子郭氏就用糠塞于其口,趁其喘息之时,强行灌下毒酒,将其害死。另外,曹操死后,曹丕将其父的妃嫔全部召来,供自己玩乐。一次曹丕生病了,其母卞太后前去看望。她掀起门帘一看,见曹丕床侧坐着的女子都是曹操生前的贴心宫妃。太后惊奇地问:“这些人何时被召到你房中来的?”曹丕回答:“父亲刚死,我就召她们来了。”说话时脸上毫无羞愧之色。卞太后见此情形,气愤地说:“你这样做,死了连狗鼠都不吃你!”
  从这两点看,曹操似乎与甄氏有暧昧之情,所以才导致了孔融之死和曹丕的报复。也许,正是因为曹操的这段丑事,清朝的学究们才故意将两个人的坟墓绘制在了一起。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大胆的假设,并无事实根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1991年第5期《风景名胜》杂志上刊载了一篇题为《魏武故里话曹操》的文章。文章认为,曹家孤堆即是曹操陵,其理由有三:
  其一,《魏书·文帝纪》载:“甲午(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父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曹丕(魏文帝)为何不去邺而返故里?说明曹丕此行目的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
  其二,《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处。曹操31岁时曾返乡在此建筑了精舍,而曹丕也于187年生于此处。所以曹丕祠谯陵,其意有二,一不忘所生之地,二祭先王之陵。
  其三,亳州有庞大的曹操宗族墓群,其中包括曹操祖父曹腾墓,其父曹嵩墓等,曹操长女曹宪墓也在此处发现,综上可知,曹操之陵亦当在此。
  但是这种说法纰漏甚多。其中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把曹丕的几次祭祀作为证明曹操之陵在亳州的证据。其实,历代皇帝的祭祀,并不见得只是祭父,更多的是祭祖,如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派懂得风水的大官到其出生地泗州选址,为其高祖、曾祖、祖父造陵,所以曹丕之于祠谯,只是一种祭拜祖先的活动,并不能证明曹操墓即在此处。至于曹家祖坟在此,曹操之墓也必在此的说法就更显得苍白无力了。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尴尬局面,后人不由得发出了“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感叹,而对曹操为人之奸诈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力主并亲身实践“薄葬”,这在历史上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曹操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其采用隐秘的办法处置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而且这种办法,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使诸多的盗墓贼无从下手,一次次徒劳无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曹操又是十分明智的。
  从曹操入葬至今,时光已流逝了一千多年,曹操的真正陵寝还没有找到踪迹,也许人们是永远找不着了。
  。诸葛亮墓地之谜(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历时最久的时期。由于诸侯并起,群雄逐鹿,战乱频繁,这一时期的墓葬具有以下特点:墓葬形式多种多样,盗墓活动异常猖獗,各种传说不胫而走。
  疑冢和秘葬,就是这一时期出现最多的丧葬形式。不少名人采取了这种形式。东晋十六国时的后赵皇帝石勒、石虎死后设置了疑冢,后来有人曾盗掘石氏二陵,结果里面空空如也。关于其设疑冢之事,《邺中记》中记道:
  石勒陵在襄国城西南三十里,名高陵,不筑墙,不种树,立堂皇五间,安攒图勒大臣像。又于堂皇东立重陵,虎陵在邺西北角,既葬邺中便即其封城,故未有名。或云寻被掘,凡此二陵皆为伪葬。石勒、虎自别葬于深山。
  而石勒母亲王氏死后,因惧怕政敌来盗毁坟冢,也采取了秘葬的方法。
  南燕皇帝慕容德死后,其出葬方式为“乃夜为十余棺,分出四门,潜葬山谷”,使后人“竟不知其尸之所在”。
  关于秘葬,最神秘的故事莫过于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诸葛孔明了。
  相传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对于这位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的最后遗言,刘禅岂能不遵?于是他命四个关西壮汉,抬着他的棺一直往南走。这四个汉子抬了一天一夜后,终于体力不支,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四个人商议后,将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回去后,他们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听了报告后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呢?于是将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四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认。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但是,四壮汉被杀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葬地了。
  这个故事至此就该结束了。但是后人为了渲染诸葛亮之机智,认为这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后蜀国必为司马氏所灭,而蜀国灭亡后司马氏必来挖他的坟墓,所以他在死后“导演”了这出戏剧,以保自己死后的安宁。
  曹操与孔明,都采取了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但前者被认为是一种“奸诈”,后者则被理解为“机智”,其中的微妙之处,颇值得后人细细玩味。
  这一时期,陵墓被盗者难以计数,单是名人陵墓就有不少被盗掘。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内,有一座藏在茂林修竹之中的古冢,这就是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之墓,名为惠陵。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出身孤贫,白手创业。但他百折不挠,屡败屡起,终从一贩履织席之士,成为雄踞一方之主,世人皆称英雄。所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蜀先主庙》一诗中不由得感叹:“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股英雄气甚至镇住了盗墓贼。据《酉阳杂俎》记载:
  近有盗发蜀先主墓,见两人张灯对棋,侍卫十余。盗惊惧拜谢。一人顾曰:“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