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5900-未死的沙威   著名作家梁晓声最新随笔新作 >

第15部分

5900-未死的沙威   著名作家梁晓声最新随笔新作-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可它所拥有的医院呢,也许还是从前的几所。    
    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有诸项世界公认的指标。我想,毫无疑问的——在一个国家里,究竟多少人口才能平均拥有一所面向平民百姓的医院,肯定也是世界公认的指标之一。    
    所以,我建议:    
    一、恭请卫生部召集有关专家,就中国特色、中国现状进行研讨,制定出一套中国未来若干年内城市医院建设的大方向。亦即由现在的多少万人拥有一所医院,发展到将来怎样的一种合乎人文要求的比例。    
    二、此大方向或曰方针一经确定,应确定为一座城市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的硬性评定指标之一。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即使有很大的广场,很宽的马路,不少的星级酒店,但医院里却一直人满为患的话,那么它还够不上是一座文明的城市。    
    三、新建的医院,必须是面向普通百姓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老百姓能看得起病的那一种。很贵族化的那一种,比如挂一次号几百元甚至据说一千元的那一种,不能算数。    
    四、五十万人口的小城市、一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或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在未来若干年内,都必须努力实现平均人口与医院的合乎人文理念的比例。    
    五、一座城市在其人口尤其老百姓密集的区域,必须考虑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问题。即使暂时没有经济能力新盖医院,那也要长期保留地面。那种为了眼前经济利益,不顾百姓长远利益,将本该给老百姓盖医院的地面,迫不及待地占用了盖别的旨在快速牟利的建筑物的做法,是不对的,是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各市及人大、政协,都有权进行监督和劝阻。    
    六、本建议不是一个要求快速实现的提案,但我认为,在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此建议应得到重视。“以人为本”当首先理解为以老百姓为本。因为他们是这样的一种大多数——倘国家不为他们考虑得周到些,他们缺乏经济的实力掌控自己明天的总体命运。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医院之所以人满为患,乃是由于老百姓迷信大医院。有这种原因,但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医院少。而且,以上观点,暗示着一种不平等的意识,仿佛老百姓天生就是不该到大医院去看病的群体。这种意识是错误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社区多建诊所,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便迎刃而解。这不失为好的措施,但又必须承认——诊所就是诊所,与医院就是有区别。    
    我希望未来的十年内,首先是政府要求小城市将医院比例问题,纳入城市总体建设方案考虑,然后推广向中等城市,再然后在大都市实行。由小到大有一个好处,小城市的老百姓看病不再是难事了,可间接缓解大都市人满为患的现象。    
    我希望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中国,无论谁到医院看病,都不必起早去排队挂号了;都不必非托人找到一种院方关系才踏实了;而国人看病的感觉,不再如挤入超市去抢购甩卖商品。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医院与人口的比例,肯定意味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程度。而这一项极具公益性的事情,不依赖国家理念去推动,是难以做好的。    
    2005年1月26日


《未死的沙威》第二部分既非残破,亦非完整

    既非残破,亦非完整    
    ——关于付秀莹和她的习写    
    我将付秀莹同学的这一篇小说郑重地推荐给《来园》——因为它使我可以对任何人说:“这是一篇小说。”    
    小说所应具有的一般元素它都具有了,诸如人物关系、情节、细节,以及对话作用的节制而自然的掌控。    
    文字也好。一般而言,对文字有精当要求的习写者写散文时,得心应手,而写小说时,往往功亏一篑。文字本身如少女;作散文如刺绣;创小说如构建。文字之美,近于抒情而疏于叙事。此乃文字的一个真相,虽大家驾驶,规律亦然。付秀莹同学既写了一篇较正宗的小说,且写出了氤氲全篇的笔调,当勉励之。    
    但我还是想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我们这一名女研究生的印象。正如大家已了解的,小付自幼生活在农村,脱颖而出,考入大学。毕业后工作不错,在省会城市的中学里教英文,称职敬业,胜任愉快。为了求取更高的文凭,也为了人生更符合理想的走势,于是成了我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    
    我深知我们的研究生同学目前所面临的关于谋职择业走向的种种困惑、迷惘、彷徨、失意;我也深知我们的大部分研究生其实意在文凭,而非中文。故我尤其深知,付秀莹对本院中文系是宝贵的。由她而想到杨燕群,想到已经毕业的俞德术、张诚、孙同江,想到正在北大读研究生的吴弘毅等等同学。无论是中文的本科班还是研究生班,若真的喜欢这一学科    
    的同学竟少于一半,则教与学必皆被动。凡事,陷于被动,互无长进也。对于教者的影响是隐性的。而对于学者,直合光阴虚掷耳。原本喜好中文的,氛围庸怠,其喜其好,难免渐倦。只为文凭的,大约除了文凭,更是什么也没有获得。故我言付秀莹对于我们的中文系是不可或缺的。    
    别的同学内心所结的一切块垒,她也不例外有的。个中况味,惟己自知。    
    然而,她们默默勤奋地写着。    
    这令我很感动。    
    尤其欣慰的是,我看到了她显著的进步。    
    而她的进步,是可令我们全体中文系老师在她毕业时,为她做出这样的鉴定——该生系我院中文系之优秀研究生,能胜任一切文字、文学乃至相关的工作!    
    我现在就可以代表我们中文系的全体老师将这样的鉴定超前兑现给她。    
    我认为这是她配获得的。    
    是她以显著的进步换来的。    
    也是老师们必须给她的。    
    择业前景是越来越难了——老师们内心何尝不祝愿每一名同学,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择业时,皆有竞争的实力呢?    
    但我们竟是那么爱莫能助!    
    我们除了教给同学们创作和评论以及相关的能力,还能教给大家什    
    么呢?    
    中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需求的挑战。老师们无不在思谋改进。然能否真的具备一点中文能力,同学们自己的愿望也是重要的。    
    故我希望同学们向付秀莹和杨燕群们学习——能动些,再能动些。不必为了成为作家,但一定要为了具备起码的中文能力。多一种能力,对将来的自己,总是有些益处的。    
    那么,再谈谈她的这一篇小说——三角的情爱关系而已,司空见惯。短得也谈不上算是构建之作,艾艾怅怅的,幽幽怨怨的,本不是我特别欣赏的一类。    
    为什么又推荐得如此郑重呢?因为我们大部分同学的习写都停滞在文字的自我玩赏阶段,故以率性的散文表达为主。敢写小说,能写一篇小说的还不多。而小说创作,是对文字的自我玩赏阶段的“反动”。文字在叙事方面的提高,那才是真的提高,不容易的提高,自觉的迎难而进的提高。这一篇小说的文字清明剔透,不浮不躁,细处截繁,简处了当。    
    结尾刹笔利落——似一篇没有结束的小说,似大故事的开始……    
    然所叙情怀,寻常世相之一种也。全世界每天在产生着。    
    我想——不妨让愿意的同学们参与它的下篇的构思,陆续发在《来园》上,即——后来三个人物之间又演绎了什么样的事件?此举可培养我们感性的和理性的两种想象的思考的特长。    
    我同时建议,一定要将《藏在布丁里的银纽扣》转载一下——看文学在“交于生活”的层面上,怎样亦是人类的良师……    
    并且,我建议将《六月的雨》也放上来。不因别的,仅因那是一篇美文而已。    
    欣赏自己同学写的美文,也是论赏美文——美文亦能出于同学们自己笔下的。缺点是太过“小资”情调,女性写来,可谅也。


《未死的沙威》第二部分关于情感教育

    关于情感教育    
    ——一堂大学情感教育课的讲稿    
    一、首先我们强调,本课程所言之“情感”二字,当然的,非仅指爱情现象的那一种情感;也不是包括了亲情和友情关系便全部涵括了的那一种情感。不,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课程所关注、研讨、分析和提升的情感,很丰富,很广博。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切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等。自然,也包括人类的情感现象。也就是说,倘忽视人类社会的林林总总的情感现象,则“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句话,不能成立。起码是有严重缺陷的概括。或换一种说法,人和社会和他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最终必然会呈现于人的情感方面。    
    二、谁教育谁?    
    师生共同接受教育。    
    师生相互教育。    
    我们共同的、自觉的自己教育自己。并且,将这一种自我教育,首先当成对自身有益的精神保健。    
    那么,究竟谁是教师呢?一言以蔽之——文化。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解读人类情感现象的正面的和反面的记录,都可作为我们的教材。    
    我要再强调一点,情感教育这一门课程,不是和我们的中文专业无关的课程,也不是中文专业的辅助课程,而是和我们的中文专业密不可分的课程。简直可以这样说,忽略人类情感现象的研究、分析、了解,中文其实已不再是中文,人类的一切文艺的文化的现象,便全都没有了文艺的和文化的精神可言。比如毕加索——如果我们不研究不了解他和他一生所从    
    事的绘画艺术之间的深刻的情感关系,不了解他和他所处的时代的情感关系,则我们无法理解他的某些画。    
    当然,人类的全部文艺的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即使我们教学的是中文,中文和我们的关系,也远不及社会和我们的关系那么紧密。    
    故我们的眼,我们的耳,我们的心,不能只去看、听和想从前的人事,文艺中的人事,文化中的人事,更要关注现实。我们必然要立足于今天审视文化,也必然要借助文化来解析现实。    
    我们的情感教育所涉及情感现象较多,比如情调、情绪、情结、情愫、情操、情怀……    
    依我想来,情调是后天的,易变的;往往与时尚有关,甚至某阶段比较刻意的、做作的一种表层面的情感现象,每具有欺人性和自欺骗性。却又往往是宁愿的,愉悦的。    
    而情绪,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情感的冲动表现。每一个人都常有这样的情况,企图掩饰是一件极难之事。比之于情调,它是情感的真实流露。不一定可取,但肯定真实。一般情况下,它是一种应该予以宽容的情感表现。但同时,又是一种需要克制的情感表现。    
    情结乃是情感长期堆积于心而形成的意识块垒。通常并无大害,只不过使人一厢情愿地一往情深,但也可能导致人的情感偏执,于是远离了客观和真实。    
    情愫是可持续的,相对稳定的情感现象,每以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为其基础。    
    情操乃是在情愫的基础之上升华了的一种情感现象。这一词汇的表意是决然正面的。它所体现的情感之质,高于人类所普适的情感之质。它并非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现象。正因为如此,一个有情操可言的人,几乎必有良好的信仰和操守,于是可敬。    
    情怀是一种超越一般情感本能的,受理性引导而又与理性水乳相融的情感现象。世上没有一个人是没有什么情操可言而居然有情怀的;世上也没有一个人是有情怀的而居然毫无操守。    
    情怀乃是一种大情感,使人具有不寻常的情感之境界。这使有情怀的人有时有点儿像宗教徒。他们的信仰不一定与宗教有关,但肯定和人类情感的崇高方面有关。    
    最基本的情怀是人道主义以及对公平和正义的超一己利益关系的主张。    
    真正的公仆人物理应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公众有着责任性质的真挚情怀的人。    
    国家和民族若有许多这样的人,幸也。    
    以上种种情感现象,都必然地生发于人的心理,亦作用于人的心理,于是决定人的心理的明暗,于是体现为林林总总的言行:    
    高尚、无私、爱、同情、宽容、感激、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