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5385-地球一奔 >

第3部分

5385-地球一奔-第3部分

小说: 5385-地球一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着浓郁的穆斯林情调,大床很软,被子是浆洗过的,很干净,也很软很暖和,比我们自己家的还舒适。我和郭强各睡一头,我在想,那么多的人住他们家,哈力桑夫妇今夜住在何处呢?这是出国后第一次住在屋里。    
    昨夜睡得很香,今早天刚亮大家就起来了,兴致勃勃地开始采访。在村子的空地上已有许多村民和孩子赶来看我们这些从大清国娘舅家来的人,我见一个戴眼镜的干瘦男子就上前问候,他叫崔健行,父亲是北朝鲜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他从小在中国西安长大,1981年随母亲到苏联,因为不会说俄语,听说马三其是中国陕西回民村,就携老母、妻儿搬了过来,后来又有几户类似的也从莫斯科搬来,还是乡音难舍呀。    
    崔先生现在一家美国华人宗教团体办的教会医院里工作,对马三其的历史和人文有很全面的了解,普通话说得很好,自然成了大家采访的对象,七嘴八舌提了很多问题,让他应接不暇。    
    东干人1919年在卡拉库努孜仲马三成(或马三其)舍尔秋别,亚历山德罗夫斯克等组建了苏联共产党基层组织。涌现了马嘎子·马三成、苏莱曼诺夫、卡西马洪诺夫等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    
    马三其村是俄语拼法,是以回回的叫马三成(或马三其)的将军名字命名的,按土尔克斯坦前线总指挥伏龙芝(今吉尔吉斯坦首都别什凯克曾以伏龙芝为名)的命令,1920年组成一支东干骑兵团与反革命斗争。指挥官马三成曾于1920年2月14日发往莫斯科一封电报给列宁。为了纪念他,回民们把原来使用营盘、新渠村名改名为白彦虎、马三成村,村中还有他们的博物馆,实际上实物不太多。至今,他们还顽强地保留着120年前从中国带来的许多习俗,风俗习惯和语言,而且还同化了同村的其他民族。    
    在村头,我们碰上一个很漂亮的俄罗斯姑娘,从西安来这里帮助经济开发的解东升,为了使我们能亲自体验这种语言的同化,我追上解姑娘跟她讲陕西方言,并要她告诉我们今天是几号,她竟然操着道地的老回话说:今天是98年的9月15号。真是令我们眼界大开。    
    崔先生告诉我们,村民们的思想还处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状态,比如说,这儿的学校半年没有发给教师工资了,他们也不吭声。苏联解体时,所有集体农庄的私人银行存款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废纸,但全村没有一个人吭声或抱怨。    
    不过,崔先生说,东干村人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周边地区,他们主要靠种植蔬菜和小麦来维持生活,而中亚各民族在他们移居过来以前是不种蔬菜的,他们瞄准了这个薄弱环节,把从中国带来的技术变成繁衍生息的技能,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使自己过上了优裕于周边其他民族的生活,哈萨克斯坦有130多个民族呢。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也很喜欢东干人,认为他们不仅勤劳、富裕,而且好礼仪。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民族精神啊!    
    在营盘村公所,哈萨克斯坦回民协会马古拜会长接待了全体团员,协会在哈萨克斯坦共有8个分会,总部原在阿拉木图,现已迁至营盘来了。营盘村实际上成了东干人的心脏。他们与中亚各国的回民协会都有联系。他们决定用最高礼节款待娘舅家来的我们,因为我们寻访团也是他们接待的规模最大,逗留时间最长的娘家人。我们被分成两组分别住在马三其的白彦虎和新渠两个村的村民家中。我被安排住在新渠村回民协会娜佳会长家,在这里我们将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三天。    
    吉林电视台的景春和我负责新渠这组,我们把人分为拍民风民俗、市场和自然生态两组,分别由村里人带领采访拍摄。    
    我选了陕西西安国际经济技术贸易公司伊犁分公司在这里合作项目的副经理解东升及他们合作砖瓦厂厂长舍巴作为我们的向导。因为一大早,舍巴就开着他的奔驰280型轿车从白彦虎营盘村到新渠村,自愿为我们服务。这是他花了5千美元买的二手车,但看上去还是很新的,村中几乎家家都有至少一辆汽车,有的人家拥有四五辆,但有奔驰车的为数不多。    
    舍巴姓白,是白彦虎的后代,人很忠厚又能干;在村中有很高的威望和人缘,他的砖瓦厂投产不久生意就很好,我们把拍摄的第一个点放到他的厂。砖瓦厂在村边,有一个砖窑,厂里的工人全是俄罗斯或哈萨克族人,他们用机械压砖,或将砖坯运到窑中,由于实行计件管理,工人们干得很卖力,加上近几年村中盖房子的人多起来,所以产品供不应求,见到有电视拍摄,几个工人手脚不停地干着活,用眼角余光朝我们扫扫,我跑上去问他们在这干活还满意不,能挣多少钱,他们竟然有点羞涩。    
    交谈中得知舍巴比我大一岁,但他有三个孩子,老大已上大学了,而我女儿还在上小学。这样一来舍巴更与我亲近了起来,他把他的工作全丢下不管,绞尽脑汁想出种种花样让我们快乐。    
    从砖瓦厂回村的途中,我们绕到正在收割的田中,与几个正在收韭菜、甜菜、洋葱的女人谈起来,原来她们是三妯娌。还有一个小姑娘是大嫂的女儿,刚上初中,也来田里给母亲和婶娘们搭手。女人们很怕生,不大说话,问一句答一句,埋头蹲着,手拿一把小刀飞快地割着韭菜,然后把枯叶捡出来。堆放起来由另一个人捆成捆,分品种堆放好,然后由男人们开着小轿车把蔬菜拉到村边的集市出卖。东升告诉我们,好几种蔬菜都是回民从中国带到这里的,所以都沿用中国名称,难怪阿拉木图的绿市场管韭菜叫”韭菜”原来根源在这里呀,这可是东干回民对干旱少雨的中亚的贡献呀。正说着,大哥也来到田头,帮着女人们收拾,大哥很大方,爽朗地告诉我们说他们家每季蔬菜约可收入1万元人民币,但因为苏联解体后物价上涨,买了粮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余钱不多,他们很怀念苏联时代集体农庄的生活,说那时很富裕,日子过得很舒坦。东干人在苏联时期成立了一些著名于当时的集体农庄,以稳定的高额丰收而闻名于当时的农庄,产生了著名的农业能手及两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获得者塔希罗夫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伊斯梅洛娃、阿利胡诺夫苏莱曼等人。    
    我们偷偷出境又到吉尔吉斯坦东升他们开的糕点厂、蘑菇厂、暖棚蔬菜采访。东升的同伴陈宝东领着我们看了糕点生产车间,他们的产品销路很好。傍晚回到村中时,专门为我们进行的婚礼表演已结束,景春他们拍了很精彩的镜头,这里的婚礼是按一百多年前的陕西民俗举行的,出嫁的新娘要穿绣花鞋,红绸衣服,挽着清朝时的燕燕头,插着簪子,服饰全是用手工制作的。    
    在一片晚霞中,我们组被邀请参加男人们的伊斯兰礼拜野餐。礼拜分两阶段进行,首先在村中清真寺净身、做礼拜,然后到楚河畔再次朝着西边群体跪拜,那是他们的根生的方向,也就是中国方向,120年前他们的祖宗迁徙来的方向,他们始终不能把祖国母亲忘怀。按教规,女人是不能参加这类活动的,但我们是娘舅家来的贵客,也就不拘男女了,只是他们做群拜时我们都不得抬头观望,也不能喧哗。    
    红红的霞光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楚河上,也就是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中的那条楚河,水深不过腰,宽不过四五米,让人难以相信这就是有名的楚河。是这条楚河使当时3千多的东干人,如今发展到13万人,所以,这条河也是东干人的母亲河。一长溜的地毯,铺在河畔,上面已摆满了羊肉,糖果糕点、水果、馕等食物,我们席毯而坐,几个中年男子首先用刀割下最好的羊肉递给我们,羊肉的味道很鲜美,我感到又回到年青时到山村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光,那时常住在纳西人家,有时碰上节日什么的,吃上一顿鲜美的牛羊肉,喝着自酿的苏浬玛酒,听着纳西歌手吟唱《雪柏相会》或《蜂花相会》的叙事长诗,现在想来多么地美好。我手里拿着野餐会总理专挑给我的羊肋骨吃着,照相机在大家的脸上渺来渺去,我觉得这样吃不过瘾,抓了一根羊腿骨朝着镜头扮电影里土匪吃肉的扮相,惹得男人们一阵阵轰笑。不远处,在一个大水塘边,一群群的男孩骑着马儿,正在向我们炫耀他们的骑术,时而贴在马肚上,时而站在马背上,我想,这是向马背上的民族一哈萨克族学来的技艺吧?地地道道的野味,浓浓的亲情,令在城市中长大的团员们又兴奋又激动,对许多人来说,却是人生的第一次,特别是在异国他乡就更加显得珍贵。    
    安顿了采访一天的队员,我和东升、舍巴来到村中最了解历史的锁尊实家。我们今天已经与他交谈了很久,他吩咐舍巴晚上把被介绍为“写家”(作家)的我带到他家。    
    舍巴的车朝村南开了几分钟,就到了位于普希金路的锁尊实家。    
    不巧,锁尊实开车到幼儿园找我们去了。我让舍巴回家,他家还有7公里路,老婆孩子都在家等他呢,他执意不肯,又开车出去,把锁尊实接回家后陪我们坐了一个小时后看我们没有要走的意思,他不舍地走了。    
    锁尊实的家有两个门,一道门进家院,另一道门进车库,他家有两辆轿车;一进院只见满地是向日葵子晾晒着,是一个四合院,院坝约有几百平方米,他把我们让到南面房中火炕上,让小儿子端来瓜子茶水,而从里屋取出他主编的东干文报《青苗》,然后打开了话匣子。    
    他中等个,一把山羊胡子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而不像是56岁,他的回名叫苏阿宏·达乌,大家都叫他达乌,有三男四女七个孩子及六个孙子,在前苏联时算是英雄家庭,他的孩子最大27岁,最小的才12岁,已有一个在读研究生。    
    锁尊实毕业于别什凯克(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大学财经专业,还上过马列大学,曾在前苏联县委工作过;教过书。苏联解体后在家务农并写诗、办报,他写了好多诗,是远近有名的诗人,这我昨晚就听说了。    
    他先不说诗,先摆开架势,盘腿坐到坑上我的对面,讲开了移居的故事。村中不论男女老少,都能说出祖先迁徙故事的一二三,而且都能准确地说出120年前到达这里的人数是3144人。锁尊实呷了一口茶水,清清嗓子,用老回话开始了故事:“那是120年前的事了,那时,陕西回民起义,遭到了清王朝政府的镇压,左宗棠一路追杀回民起义军。三万中国陕甘起义军一面与左宗棠的政府军拼杀,一面向天山一带转移,起义军中由白彦虎、大师傅、马大人分三路带领的三支义军及眷属专挑无人之地逃了整整一年,”白彦虎率领的一万多人这支队伍是最大的一支,在翻越中俄边境的天山向中亚逃亡之前,白彦虎一边派人用重金向俄国人买路,一边把每户一人留在中国境内,以防绝后。1877年的冬天是杀人的冬天,后有追兵,拖儿带女的逃亡队伍缺衣少食在荒无人烟的险恶途中,在翻越雪山时,碰上了暴风雪,妇女及儿童才可以骑马或藏在马肚下,男人被冻死、饿死无数,当春天到达这里时,只剩下三分之一人马3144人。多么惨烈的逃亡!多么惨痛的记忆!多么悲壮的故事!妈妈讲给儿子,儿子讲给儿子、孙子,一辈辈,一代代传下来,铭心刻骨。    
    白彦虎带领的这三千多人到了此地时已是人乏马困,再往哪儿走呢?再走下去就有可能连一个人也剩不下了,白彦虎带随从走遍了周围的山山水水,最终,选定了这块人迹罕至而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的地方驻扎下来并起村名叫“营盘”,但怎么生存下去呢?他以超人的胆略和智慧,竟与沙俄当地官府达成了四条协议,内容为30年内不征回回男人从军;划给一块繁衍地,约7万亩,并免征10年赋税;一个男子可娶三到四个妻子,因为当时男人所剩无几;其他部落族人打死一个回回要十个人偿命。我不知道是否确有史载。总之,史载回民定居到楚河两岸,并从事蔬菜种植,三年后便站稳脚跟,几十年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地区。我宁愿相信这几条协议的内容是真实的,否则三年后就要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现在光营盘和新渠的人口就已达22000多人。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的东干人多达13万之众。    
    锁尊实的话我们约能听懂90%,有些听不懂的就由东升做解释,故事讲完,锁尊实从屋里拿出许多收藏的雅斯尔文及十娃子的作品,还有当时报刊上登载的有关东干人劳动模范及劳动能手的报道。    
    东干人在19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