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曾国藩全书·曾国藩传 >

第9部分

曾国藩全书·曾国藩传-第9部分

小说: 曾国藩全书·曾国藩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骂名留世九江战败

    关于九江之败的具体情形,曾国藩在给皇帝的两封奏折中做了具体的阐述,它们是:《内河水师三获胜仗折》及《水师三胜两挫外江老营被袭文案全失自请严处折》。从这两份奏折的内容看,一是曾国藩已经不再像靖港之战以后的他那样畏惧失败;二是在奏折中很巧妙地交替描写胜败的场景,让咸丰帝无法对此次战役的实际情况和失败的严重程度有很好的把握。    
    正因为曾国藩这两份极有水平的奏稿,所以他文中请求皇帝把他交给刑部严加处理的要求并未让咸丰帝多加重视,咸丰帝的上谕中就明确表示了这一点:“水师锐气过甚,由湖口驶至姑塘以上,长龙、舢板各船与外江师船隔绝,以致逆氛顿炽,两次被贼袭营,办理未为得手。曾国藩自出岳州以后,与塔齐布等协力同心,扫除群丑,此时偶有小挫,尚于大局无损。曾国藩自请严议之处,着加恩宽免。”    
    在此,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在战场中“长于策略,短于指挥”,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两次亲自指挥均以失败告终,尤其以靖港之败与九江之败最为深刻,而且两次都差点让他送了命。但是,九江之败是发生在湘军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之后,因此,它对曾国藩来说影响并不是特别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九江之败却破坏了曾国藩夺取南京的计划,而且,自此之后,曾国藩坐困江西,他的军事生涯也大不如前,这对他来说可谓是深刻的教训。


第三部分:官场失意官场失意

    咸丰四年十二月,在取得了许多显赫战绩之后,曾国藩在九江城外却惨败于太平军,他投水自杀,却又被人救起,之后率领湘军与太平军在江西展开苦苦的周旋。在咸丰五、六两年中,没有取得任何可以炫耀的战功。而同时,他却因为官场中的明争暗斗而与江西官员结怨极深。    
     1。与陈启迈结怨    
    当时陈启迈是江西巡抚。陈启迈字子皋,他和曾国藩曾一起在翰林院做事。陈启迈曾经做过国史馆总纂、庶常馆提调、江西按察使、直隶和江苏布政使这些官职。湘军进入江西后,虽然缓和了江西的局势,但给江西带来的负担却极为沉重。因为当时湘军水陆两师每月粮饷竟达九万两银子之多,而湘军又不属朝廷正式编制,军饷的来源则全部由地方自筹。此前湘军的粮饷由湖南省供给,但进入江西后,因为交通运输不便利,许多支出均由江西地方政府供给。陈启迈与曾国藩虽然从关系上来说是同乡,但利益不同。作为江西巡抚的陈启迈,考虑最多的是江西的地方利益,而给湘军提供军饷,会损害到江西的利益。正是由于这一不可避免的原因,曾国藩与陈启迈两人不断产生摩擦,直至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曾国藩此时所处的艰危的环境以及所受的窘辱,大多都来自陈启迈,具体说来,主要有:曾国藩要在江西重新对水师加以建设,陈启迈却说在江西省根本没有建设的必要;曾国藩请河南候补知府刘于浔设立船厂,陈启迈一会儿写信说,要求把厂内的若干船只给江西,一会儿又写信说,不再需要那些船了。曾国藩调罗泽南部攻湖口,陈启迈却把他调来守卫景德镇,旋又调他西往义宁,回头又把他调到湖口去。曾国藩无奈,只好几次都回信答应了他。当时太平军已占领义宁,江西官军去增援,被太平军打败。知州叶济英、粮储道邓仁坤请求罗泽南率众援助,却遭到陈启迈的屡屡禁止。事实上,曾国藩与陈启迈之间冲突的主要内容还是军饷。    
    而导致曾陈二人彻底势不两立的最终原因,则是因为两人对待举人彭寿颐的不同态度。    
    彭寿颐是万载县举人,接到了朝廷允许各地办团练的命令,他便在县内办团练。但彭寿颐因与县官李山告有着极深的仇怨,李山告便派人捉拿彭寿颐,彭寿颐被逼逃命去了。后在曾国藩幕僚刘蓉的帮助下,彭寿颐谒见了曾国藩。曾国藩在与他长谈后,认为他这个人才实在不可多得,决定给他用武之地,并把此事通报给了陈启迈。陈启迈表面上答应得非常爽快,暗中却叫按察使恽光宸捉拿彭寿颐。至此,曾国藩对陈启迈已经无法再容忍,便于咸丰五年六月十一日给朝廷的奏折中,参劾了陈启迈。    
    到了七月初二日,朝廷专门就曾国藩的奏折下了谕旨,决定将陈启迈革职。    
    曾国藩参劾陈启迈一事,虽然结果是胜利的,但是他却没有过久地享受此事带给他的喜悦。因为他在此后的江西官场更难活动,处处受到掣肘。而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得知父亲去世时,不待朝廷恩准,便为了奔丧而离开队伍回家了,这也正说明了他与江西官场的格格不入。应该说,这时的曾国藩还是不很精通为官之道的,尤其是比起后期官场中的他,所用的手段也过于简单。


第三部分:官场失意南昌城死里逃生

    湘军自九江失败后,便将九江的防卫撤了去,回护南昌。咸丰六年正月初二日,太平军大举进攻樟树镇,刘于浔水师把他们击退了。周凤山从新淦赶回来增援樟树镇,在瓦山遇到了太平军,并将太平军打败。初七日,彭玉麟在樟树镇大败太平军。    
    二月初八九日,曾国藩听说石达开由吉安回到了临江,带领着几千名太平军,二百多艘战船,屯踞在永泰一带。十一二日又打听到,太平军欲由沙湖渡到东岸,兵分三路来袭击清军。永泰、沙湖距樟树镇都只有三四十里,易进难退。这个地方东面挨着荷湖大桥,前面的新淦县又是太平军的据点,又可由小路绕到丰城,来袭击清军的后路。曾国藩探听到在横梁、荷湖两边,各有三四千名太平军驻守。到了十三日,太平军到樟树镇堤上、河边,分两路探听清军的动向。彭玉麟率水兵,击退了河边的太平军。陆军赶到后,又击退了堤上的陆军。十四日卯刻,曾国藩派四成的军队驻扎在大桥上,以防守荷湖的太平军。并派水师战船驻扎在临江的河口,以防止贼船下窜,影响大本营的安全。周凤山亲自率领五营的陆军并让水师进军横梁。黎明时分,清军行过樟树镇数里,到达了狗颈堤,在那里看见太平军兵分四路,约有五千多人,一路驻扎在河桥,一路驻扎在堤左,两路驻扎在河边沙洲,严阵以待。周凤山急忙调来大桥上的士兵,迎击左路,然后亲自率领军队,去堵击桥上的那路太平军。彭玉麟见没有太平军的战船出得河来,便考虑到河边的那路太平军可能会包抄堤上,使陆军腹背受敌,便命令水师登岸一同来剿灭太平军,一时间炮火连天。都司毕金科、李新华各自带着士兵,袭击了沙洲里面的两路太平军。太平军合为一路,奋勇激战,虽清军多次进攻仍僵持不下,最终清军大胜。    
    十六日,石达开率领十万大军占据了横梁、香溪一带。周凤山听说了太平军全面进攻的消息,便想命令各营军马同心协力迎击。十七日辰刻,命令水师分路迎击。行过樟树镇时,见到三千多名太平军由狗颈堤进入香溪。西路各营军马奋力拼杀,杀死一百多名太平军,夺获了多件器械、旗帜。堤上、河边仍有两路太平军,彭玉麟命令水师击退了他们,杀死多名太平军。清兵陆军进逼香溪时,突然与太平军的大队人马遭遇。香溪地势宽敞,东有山坡,太平军分四队占据在那里。都司滕国献、周歧山带领士兵从右面冲击过来,打败了太平军。清军正在追杀,从山的左边突然窜出一股太平军。因为守备岳炳荣、千总黄玉芳等不能与之抵抗,滕国献等便率领右路的军队回到队里,极力堵截太平军。不料大股的太平军从后面蜂拥而来,双方相持了很长时间,伤亡很多。    
    十八日,樟树镇被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包围,周凤山把部队分为几股,从不同方向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但因太平军有着强大的兵力,湘军很快便被分割为几部分,首尾不能相顾,短短时间内,死伤的达上千人之多。周凤山一看形势不好,便领着溃兵一路撤退到了南昌城里。    
    周凤山樟树镇大败,南昌城顿时失去了屏障,太平军长驱直入,南昌城迅速被五万人马团团围住。    
    曾国藩于樟树镇败后也离开南康,奔赴南昌,与当时的江西巡抚文巡一起商讨如何做好南昌城的防卫工作。    
    当时的南昌城形势非常危急,城内只有五千多名士兵把守,而围兵却有五万人之多。因此,南昌城内人心惶惶,奔走逃跑的人乱作一团,甚至有人被践踏致死。曾国藩一面指挥城内军队死守,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命令调遣鲍超、李元度火速来南昌救援。连日来,太平军不断发射火箭、炮子攻击南昌城,又四处挖地洞,绑云梯,凌厉的攻势锐不可当。李元度、鲍超的陆勇和李孟群的水师被堵在包围圈外,根本无法增援南昌城。曾国藩登上城楼,看城外旌旗飘扬的太平军队伍人山人海,真是感到胆战心惊。然而,就在他抵御了几天已经感到绝望后,一个早晨,一觉醒来,手下人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围攻南昌的太平军已经撤退了,原有的五万名太平军竟一个不剩!原来,太平军围攻南昌时,南京遭到了向荣率领的江南大营的攻击,洪秀全为求稳妥,就命石达开回护南京,于是,南昌的形势才有所好转。    
    樟树镇大败,与曾国藩关系重大,因为当时是曾国藩命令周凤山对樟树镇严加把守,阻止石达开。但曾国藩不敢承担责任,他将这次失误的责任推给了周凤山。    
    曾国藩从南昌死里逃生后,因为太平军的军事力量愈来愈强大,他在江西根本没有立下任何战功,因此对于朝廷的指责和各方的压力,他无话可说。


第三部分:官场失意丧失至亲

     1。为父戴孝    
    在曾国藩一生中,给予他最深刻的教训的,是咸丰七年二月至咸丰八年五月的这一段时间。这段日子,奔父丧在家的曾国藩似乎已经被朝廷彻底遗忘了;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却被别人领导着;他手下的湘军将领的官位也都越做越大,银子越赚越多……而此时的曾国藩,朝廷给他的头衔却依然是在籍侍郎。    
     2。胞弟殉难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听到父亲曾竹亭已撒手西去的消息,便回到家里为父奔丧,在此之后,他在家里呆了整整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咸丰八年六月,他才重新受到朝廷的起用,统领分散在各地的各路湘军的散兵游勇。然而,正当曾国藩胸怀重振事业的远大理想,怀着对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重返战场时,等待他的却是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即三河之败。    
    咸丰八年八月,太平军在李秀成、陈玉成的率领下对江北大营进行了集中攻击,因此,此举势必削弱了安徽各地的太平军力量。当时曾国藩的方略是把攻下安庆当作首要目标,然后向南京挺进。李续宾、曾国华率领六千精锐湘军前往安庆,这支一直被誉为所向无敌、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军队在八月间也确实立下了不少战功,在太平军集中兵力于江北大营的时候,它趁机接连攻下了太湖、潜山、桐城、舒城等县,这些地方都在庐州附近。庐州是清政府在安徽的临时省垣,咸丰八年六月太平军曾攻下此地,朝廷几次下令当时的安徽巡抚将庐州夺回,但却一直都没有成功。因此,这时李续宾、曾国华就只能选择两种方案:一是按既定方针,到安庆会合所有湘军;一是乘势攻下庐州,从而了却朝廷的一桩心愿,以邀功请赏。但若攻打庐州,势必应该在短时间内完成,因为李秀成、陈玉成所率的十几万太平军就驻扎在庐州附近,如果他们二人带兵回来增援,不过三五日的路程。因此,这一仗打得还是非常冒险的。但李续宾、曾国华两人此刻却顾不得那么多了。    
    咸丰八年十月,李续宾、曾国华率军来到金牛镇,此地就在三河镇外。三河镇是太平天国的一个粮草基地,对太平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的前面是界河、马栅河,后面是巢湖,金牛岭居左,白石山居右,三河镇与外界的联系仅有一条大道,因此,它的地形同一个酒葫芦非常相似。此种地势在军事上易于把守,却难以攻克。为了保险起见,太平军还筑了九个坚固的堡垒在镇外防守。    
    从金牛镇到三河镇只有不到四十里地的距离,因此,李续宾、曾国华率队在短短时间内便赶到了三河镇外,经过几天的战斗,将太平军的九个堡垒全数攻破。正当三河镇眼看就要被湘军拿下时,局势却突然发生了变化,李秀成、陈玉成亲率十二万太平军赶到三河镇增援那里的太平军,将湘军团团包围。自半夜至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