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三少四壮集 >

第11部分

三少四壮集-第11部分

小说: 三少四壮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华人都要想想,这个天使如何在寒冷的冬天清晨,看着手中红色围巾流下无助的眼泪。 

  附注 :由于事发后我就立刻写了三少四壮,所以有一些资讯更新上的错误。例如那十七位被房东控告的学生,有一些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成了被告,在此向他们致歉。但保留我写此篇文章的意义贴出原文,故用附注的方式表示错误之处。 
 
 
 
35 过重的父母期待

  又到了学测的季节。 

  前一阵子在我的网路个人板上,许多人讨论着当初大学联考或学测后填志愿时,常受到父母的威胁利诱,不得不改变原先对未来的想法。有些父母甚至将孩子的志愿卡藏起或撕掉,非常机八。 

  网友谈起亲身经验,发现很多父母都很喜欢强迫子女(尤其是女孩子),选填师范体系的学校,理由再清楚不过,就是子女将来的职业清楚明白,是条为人师表的康庄大道。结果谁料得到正式教师越来越难考,流浪教师每年十几万人……还持续增加中,如果不是对为人师表怀有高度热忱,这些一毕业就失业的孩子肯定很赌烂自己的父母,更赌烂自己为什么当初要顺服父母的期望。 

  有个网友大学指考的数学成绩 96。8 ,想念商学院或资管,结果被父母压去念幼教。由于她实在对所学毫无感应,每学期都在二一边缘,好不容易熬到实习结束已虚掷六年光阴。她说:“只能说,一切都是父母亲不切实的期望。因为他们的愚蠢以及我的妥协,浪费了我黄金的岁月六年。我的父母这样做,他们得到什么?他们得到我与他们的关系异常得疏离,疏离到就算住在家里,每天最多不超过两句话。”

  为了爱,为了用自己的方式去爱,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忧心忡忡的一对动物。 

  如果孩子决定要念“消防学系”或“森林系”,他们一定很吓。但越是冷门的科系,很可能意味里头藏着非常专业的知识系统——而且,竞争也相对低。我有个一起长大的好友大学念的是测量系,有整整四年我都偏执地认为他毕业后要去设计尺、圆规、三角板之类的东西(是的,我蠢毙了),结果他考国立研究所的录取率超级高,高考公务员六级通过,如今他一帆风顺。 

  物极必反,本是常理。 

  如果有一半的人都念医科,那么我们去动个心脏手术,大概只会收一份猪排便当的钱——正如许多财经系毕业的绩优生,其实并没有在柜台数钞票或替客户操作基金,而是在街上发现金卡传单。你替他不值,他也很干。 

  其实大学念什么,就跟孩子将来的职业有关吗?我看非常的未必——如果商业周刊做个统计,我很愿意被回呛。话说回来,就算大学念的东西跟你的职业息息相关,在你十八岁就得在志愿卡上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严重误判也是在所难免。 

  只是因为超喜欢算三角函数,就想填进数学系的人可曾少了? 

  擅长解化学反应式,就误以为自己也喜欢做化学实验的人可曾少了? 

  就因为生技听起来很酷,满心以为考进去就可以开始复制林志玲、或是制造透明光的蠢货,又可曾少了? 

  再说万年大热门医科吧,如果你的孩子没那种脑袋你还掐着他重考,别说他终究还是考不上的局面,就算他真的当了医生,但将来不幸在动脑部手术时打了个喷嚏,他第一个想到要扁的人,恐怕就是父母了。 

  念什么都有风险。 

  就算你了解自己,你也可能不了解系所。 

  了解系所,却可能不够了解自己。 

  常常你都得锻炼自己的“延展性”与“适应力”, 那才是真正的竞争力,而不是一种“学历 / 职业”上的保护伞。父母在这种填卡关头,还是少给压力,多给支持的好,真正的期待该放在“让孩子成为一个,在面对困境时拥有强壮心灵的人”吧! 
 
 
 
36 职业作家的版税公式

  总是有人在我的留言板问我,他想以写作当职业,眼下该如何进行。 

  南无阿弥陀佛,我不是 张 老师,也不是 叶 教授,不过我既然是写作维生的男子汉,对怎么折腰这袋五斗米很有感触。 

  记得写硕士论文时采访过畅销作家蔡智恒,我问他 :“有没有想过投稿文学奖,让那些整天呛你的纯文学前辈知道你也是可以写严肃文学,只是愿不愿意而已。”蔡智恒没有拐弯抹角告诉我文学没有大众严肃之别、只要是好作品就是好文学之类的屁话,他说:“我随便写一个短篇的版税就比文学奖奖金还高好几倍,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去投文学奖?”

  他的回答赢得了我真诚的尊敬,也羡慕不已。所以我打算用决不放屁的态度,说说对把写作当职业这件事的一系列看法。 

  首先,既然要把写作是职业,而不是兴趣,所以先算个换钞公式给你看。 

  最差的状况是,出版社只想支付你一笔固定的买断“写酬”,此后无论畅销滞销都与你无干 。但进入版税的世界也不见得舒适安泰,若一本书定价 180 ,版税率 8% ,首刷支付 2000 本,三者相乘不过 28800 元。有些黑心出版社甚至会在下一本书的版税计算里,先扣除你上一本没有卖完的预付本数再结给你,极尽压榨之能事。或者你已不是新人,让我们重新计算一次 : 一本书定价 180 ,版税率 10% ,首刷支付 3000 本,可以有 54000 元,这样手头看起来是不是宽裕多了? 

  让我们丢掉计算机,闭上眼睛,此时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如果你想到的问题,是……“那 什么时候,我可以畅销到首刷支付破万本啊?”的话,你绝对是万中选一的天才,对 99% 的作家来说,规划自己从哪一本书开始大受欢迎,只比中乐透头彩的难度还要低一点而已。 

  停止“作家 = 有钱人”的 幻想,事实上根本完全相反。 

  我们无法用超能力控制畅销的时间,也无法掐着出版社的脖子说 :“老板!我决定下一本书定价一百万元!这样我就赚死了哈哈哈!”或“老板!我想了很久,决定要抽 50% 的版税!因为……我值得!”

  那怎么办?真正的答案隐藏在公式之外……让公式计算多次一点! 

  更切实际地说,就是 :“你多久可以写完一本书?”

  上班族一天上八个小时的班,你也要有同样的毅力,每天花等值的时间创作。也许你可以跑去花东海岸线汲取灵感,但最好在行囊里塞好稿纸。也许你可以自由放假,但一天没上工稿纸一天就是白的,童叟无欺。 

  以写作为业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但问题通常出在自己身上。 

  梭罗说:“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很勤劳。”假定一本书八万字,你得花三个月才能写完,那么你三个月的全部收入就是 54000 (还没扣税呢)。 写作量大又稳定并不够, 你还得祈祷这个作品有出版社要出!残忍地往下说,就算你一个月竟能神速写一本书,一年可以写十二本书,也得有出版社愿意帮你通通出版,不然就只是占硬碟空间的文字档——这是最严肃的问题。 

  出版社不是收容所,没有义务陪你一本又一本印善书试探市场。如果你天天带稿子去出版社门口静坐,就像隔了三十条街的大婶要出门买菜、却把她家流鼻涕的小鬼丢给你暂时保管一样。出版社很冤。 

  如果你写作的速度跟政客兑现选举支票一样慢,加上没有好心的出版社愿意印刷,君不曾见,常有那种自费印了好几百本书,在台北火车站附近挨人兜售的创作斗士吗?生命总会找到出路,只是你未必能够接受。 

  目前我们暂时得出“勤劳写作”这个字的结论, 下礼拜我们再继续谈。 
 
 
 
37 职业作家的中产幻境

  当现实与幻境产生摩擦,写作就会变成一种布满尘埃的负担。 

  半年前,某报记者采访我时曾提及一个颇受欢迎、我也很喜欢的严肃文学作家。记者说,他的版税比起其他菁英同侪已是天价,但听说还是过得有点哀愁。我不信,问怎么可能?那记者想了想,说要用写作满足对中产阶级生活的想像,真的非常困难。 

  一语道破。

  世人常常对作家产生许多美好想像,然而作家在台湾,可能是想像中最接近中产阶级、但事实上最偏离中产阶级的族类。 

  有多少人支付得起天天去咖啡店报到、喝着拿铁思考下一句话要写什么打动人心的话的生活?时间表面上很自由,但有谁可以常常利用那些任意支配的时间异地旅行?当游记的稿费根本不够旅行的旅费时,就得尝试在旅行的晚歇时刻写点别的东西。 

  我出书量大,引起的想像也大。有朋友问我,出版社编辑是否会跟我讨论小说剧情、帮我规划下一本书应该写什么题材、帮我检查角色对白,好像作家是被捧在掌心服侍的职业;殊不知,若编辑好胆干扰我写作的内容,我会觉得自己受到侵犯而大怒! 

  很多作家自己也抱有相同的物质中产迷思,觉得生活中应该多点休闲、多点旅行、多点古灵精怪的朋友、多点物质品味,最好再交个气质出众美丽大方的女友(喂!有没有这么好啊!)。中产的理所当然。 

  其实,没道理耶! 

  真的没道理一个小学老师在黑板前呼吸粉笔灰八堂课,代价是一个月近四万块的收入,街口卖面的大叔收入以每天卖出几碗面计,开统联的司机把蛮牛当水喝、每天要跑台北高雄好几趟,作家却在物质报酬上拥有先天的职业优势、甚至拥有贵人相助。没道理真没道理。 

  继续回窥职群内部,部份作家喜欢忧心忡忡地看待世界与文学的联系,这也是菁英阶级的意识作祟:诸如认为现代人书读的越来越少,普遍缺乏文学养分的滋润,过着白天看盘、晚上看垃圾连续剧的生活,仿佛这些作家笔下的文学满饱满救赎的力量,读了,精神生活就 safe ,不读,你他妈的行尸走肉。 

  少来了。 

  我无法苟同,只要看见子女放学平安回家就会露出满足笑容的家庭主妇,她们的精神生活会因不读文学就兵败如山倒。真正拥有击碎当代空虚外壳力量的作家,未必活在中产阶级的频谱里。揭露世界的真知灼见,也不见得就得由作 家 先生你提出吧……选举旺季一到,计程车大叔的干谯往往才是真理! 

  也许是在网路上看多了很多很多网路小说家的日常起居模式,非常习惯大家都是一群平凡人的“普通模式”。家里做生意的要帮忙顾店,不小心怀孕的开始为奶粉钱发愁,遇到考试就宣布小说断头的学生作家一堆。没什么人有力气在做什么是纯文学什么是大众文学的路线辩论。 

  ──大家都在等下一期的版税支票。 

  当现实与幻境产生摩擦,写作就会变成一种布满尘埃的负担。到底在留言板上问我当作家这条路是否可行的网友们,是憧憬着闻着咖啡香写作的品味生活,还是,什么? 

  引述自己在 2005 年写过的书序:带给世界巨大影响的作家,必定诞生在人群之中,过着与所有人一样的忙碌生活,踩着同样摇摇欲坠的土地,偶尔感叹前途茫茫,时而被女孩当笨蛋抛弃。然后靠着拙劣的本事,变强。 

  这是我抵抗菁英思惟的信仰,效法上班族每天写作是我的行动。漫画二十世纪少年说的好:“普通地活下去也很重要”。 
 
 
 
38 职业写作的供需法则

  这一系列起了头,就写没完。 

  台湾人少,买书的人也少,没办法像中国、日本那样养出很多的专职作家。在中国首刷一万本是很基本的量,在台湾,首刷两千本卖得掉就值得振奋。 

  听过许多讲法,上大学之后很多人都不再买虚构性的小说,而会转买教你神速减肥、投资暴富、将笨小孩变成绝顶天才、如何当一个管理上亿资产的好 CEO 等工具书,所以出版社要把虚构小说的库存清掉,就得将眼睛放在高中女生、国中女生身上(高国中男生呢,他们则会把钱拿去买网路游戏的点数卡或漫画),这个“事实”也造成了几年前网路爱情小说的盛行。 

  不过网路小说那面墙终究垮台了。 

  去年大畅销的书几乎都厚得要死,题材也跟爱情王道产生背离,贫卖的台湾类型小说家找不到理由栽赃给爱情小说垄断了市场,也不能再说市场偏爱轻薄短小的消费性阅读──醒醒,大家可是都越来越认真看书了! 

  其实,所谓的畅销书法则往往只能从现象面去事后诸葛,又或者,能洞悉这些法则的都是少数菁英编辑,他们也许能发现好书在哪,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