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 >

第9部分

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第9部分

小说: 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长途跋涉两万余里,从日喀则来到承德,庆祝乾隆七十寿辰,乾隆皇帝对此极为重视,认为这是清王朝“吉祥盛世”的象征,命仿六世班禅居住的扎什伦布寺建造此庙。  象征积极吸收汉族文化接受和利用汉族文化是满族一入关就采用的方针,并延续到清末。用人方面从吴三桂、洪承畴到曾国藩、李鸿章,汉族官员在稳固清政权方面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这是清统治者的明智之处。康熙、乾隆不但没有丝毫削弱尊重汉族文化的既往方针,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满族,汉化程度愈来愈深,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的布置及题名、题词充分说明了他们的汉学修养已达到了相当水平。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康熙、乾隆之喜欢舞文弄墨,到处题词,恐怕不是单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象征尊重汉文化的态度和多民族融合的方针,这与“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的建园初衷是一致的。避暑山庄建筑的汉族风格象征清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和吸收。  “水芳岩秀”,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坐落于山石水景边。因山庄内泉水甘甜绵软,康熙有诗赞曰“岩秀原增寿,水芳可谢医”,更有对联描绘其环境优美:“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康熙曾选作寝宫。  “曲水荷香”,按王羲之《兰亭序》意境建造,重设兰亭雅事场景,附庸风雅。康熙诗云:“兰亭曲水也虚名,空设流觞金玉羹。”  “香远益清”,康熙说此处“出水涟漪,香远益清,不染偏奇”,引用周敦颐《爱莲说》文意题名“香远益清”。乾隆也题诗赞道:“春光六月天,照影濯清涟。逸韵风前别,生香雨后鲜。”  “水流云在亭”,取杜甫《江亭》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诗意。康熙为亭题字:“雨后云峰澄,水流远自凝。岸花催短鬓,高年寸寸增。”感慨年华流逝。  “芝径云堤”,长堤把湖面分成左右两半,自然天成。相传,康熙初来此赏景时,跑来一只梅花鹿,嘴里衔着一株三茎三头的大灵芝,跑到康熙皇帝面前哞哞鸣叫,并围着他转了三圈才离去。民间向来把梅花鹿看作瑞兽,灵芝是仙草,康熙当即命人按灵芝形状修建长堤。此传说象征康熙是圣人下凡。  “沧浪屿”,仿苏州沧浪亭意境而建,园内有康熙题名的“双松书屋”。  “澹泊敬诚殿”,意取诸葛亮“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殿面阔七间,为举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之所。该殿康熙年间建成,乾隆遵从祖父康熙淡泊名利的祖训,放弃扩建改造,并名“澹泊敬诚”。殿内收藏古今图书一万余册。  “宁静斋”,依山构建三间建筑,远山近水,环境幽静,为清帝读书之所。象征淡泊宁静,无为而治。  “烟雨楼”,仿浙江嘉兴烟雨楼而建,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一天,乾隆登楼观雨,即兴赋诗一首:“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芍荷芬。”  除上面提到的几处景点外,在康熙三十六景中,还有如烟波致爽、梨花伴月、风泉清听、濠濮间想、水流云在等,在乾隆三十六景中还有冷香亭、采菱渡、澄观斋、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矶等题名和布置都能做到风雅有致,有的深得汉文化之堂奥,竟无丝毫马背民族粗俗之气。当然,这些题名许多脱胎于江南园林,或出自于御用文人,不一定出自康熙、乾隆之口,但作为满族帝王能在汉文化环境中过消夏生活,或不时题对联点景、补白、寓意,感悟汉文化的精神,说明他们已经是汉文化的部分接受者了。至于前述“阅射门”象征帝王肯定“骑射”对创建和巩固清王朝的重要作用,弘扬满族以“骑射”为主要内容的“尚武”精神,这是清朝统治者的另一方面态度,即保持满族文化独立性,以保证满族的统治权。一直到1910年“皇族内阁”成立,“满族为体、汉族为用”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两种政治态度和治国策略,表明了清朝统治者的复杂心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