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

第17部分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第17部分

小说: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沙ぴ诓煌贝慕惶娴闵稀K堑乃枷氤沙ぴ谧钗怂访岳氲南嗷ス低ǎ嗷プ萄奈幕跋熘校巧钤谒撬幼〉墓业囊未推Ы锹洹K侵械拿恳晃欢技仍谄渖缁嶂杏殖黄渫猓仁粲谒殖跛U蛭绱耍攀沟盟谴丛炝顺狡渖缁幔狡涔遥渤狡涫贝屯酥系乃枷耄攀沟盟堑木衲苠塾卧诳砝牡仄较呱希塾蜗蛞T兜奈蠢础#ㄗ哉刨缓欤骸队烫幕南执罚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反面。文化融合带来的往往是文化独特性的消亡。历史上,有多少民族,因为在文化交往中的策略失误,走上了一条由同化到消亡的衰败之路。犹太文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阴差阳错地把握住了文化的〃闭合性〃与〃开放性〃的最佳尺度。虽然分散在世界各地两千年,互不通声息,但是不论在非洲高原,还是英国小镇,犹太人每天都念着同样的祈祷词,都同样行着割礼,守着安息日,一丝不苟地捍卫着大卫王时代留下来的古老习俗。正是因为坚守了这样的文化根基,保持了清醒的文化独立意识,犹太文明才得以在强烈的文化撞击中没有被击碎,在几千年颠沛流离中没有被毁灭。
  说来令人叹息,促使犹太民族保持民族特性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对他们的拒绝。正是从罗马时期即已形成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对犹太人的歧视和迫害,成了锤炼犹太人民族意识,强化犹太人民族精神的强化剂。许多流散到异国他乡的犹太人一开始真诚地想融入当地文化中去,成为所在国的一员。然而,他们遇到的几乎无一例外是粗暴的排斥和冷酷的拒绝。在哈斯卡拉时代,一些犹太人急于融入社会主流,他们放弃了犹太人视为生命的犹太教,主动改信了基督教,然而,他们所得到的仍然是社会的猜疑和轻视,仍然视他们为〃外来人〃和〃不可信者〃。排犹主义时刻提醒犹太人,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在犹太人看来,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是对那些迫害自己的人最好的反抗。〃犹太民族这一与众不同的反抗形式,使他们在肉体上受迫害时,善于从精神方面保护自己。在物质生活艰辛困顿时,努力保持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越是受到压抑,就越是寻求精神上的奋扬和超越……〃(徐新:《反犹主义解析》)虽然饱经磨难,这个民族的精气神也没垮,犹太人一直认为,这种悲惨的命运是上帝对他们的考验。他们始终保持着惊人的乐观和自信,相信上帝会信守对这个民族许下的诺言,让这个民族最终回到〃流着蜜和奶〃的巴勒斯坦,使这个古老民族再次繁荣。一千多年里,在世界各地,犹太人的祈祷词中都有这样一句:〃明年在耶路撒冷〃。
  从一方面看,犹太民族的命运的不幸,人类史上罕有其匹;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又得天独厚。失去了地域疆界的犹太民族成功地把守了自己的文化疆界。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中,犹太人始终处于既冲突又吸纳,既分裂又融合的关系,精神上始终保持着紧张和警惕,意志力不断受到锤炼,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犹太文化成为一种真正具有世界性特质的贯通东西,融会古今的文化体系。
  天道好还,否极泰来。经过两千年的锤炼和考验,犹太人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另一个黄金时代。从近代开始,这个一直在灰暗的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民族突然迸发了惊人的活力,喷发出炫目的光彩。古老的犹太文明与西方文明经过一千多年痛苦的交织融合,终于在此时结出了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丰硕果实。
  犹太新年哭墙祈祷
  五新生的犹太人与古老的阿拉伯人
  不知道是祈祷的作用,还是签署了《旧约》的上帝终于想起了履约,反正难以想象的奇迹终于发生了:公元1948年5月14日,来自波兰的犹太人本…古里安在迦南故地向全世界庄严宣读了一份宣言:
                  
第48节:中国人和犹太人:异与同(6)
  今天……根据我们天然和历史的权利以及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宣布在以色列土地上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以色列国。
  一个灭亡了两千年的国家又一次复活,这在人类史上是第一次。
  不过,这个重新建立在迦南故地的以色列,已经不是两千年前那个犹太王国。土地依旧,国名依旧,宗教依旧,但是,犹太人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犹太人了。两千年前离开这片土地时,他们的思维方式,精神结构与周围的阿拉伯民族没有太大区别。再回到这片土地,犹太文化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由原来一个单纯的古老的小民族文化,变成了极具包容力的博大精深的现代文化。他们和周围的阿拉伯人已经有点格格不入了。
  几次中东战争充分显示了两种文明的力量差别。
  犹太人的复国引起了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应。就在以色列国宣布成立后不足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联合攻入了以色列,誓要把犹太人赶进大海。阿拉伯联军的总兵力约有10万,无论在军备及人口上都占尽优势,而新生的以色列国只有3万人左右的临时组成的军队,只拥有一辆坦克。强弱悬殊,而且三面受敌。敌强我弱,一目了然。然而经过七个月的恶斗,以色列人奇迹般地大败阿拉伯联军,将自己的领土扩充了三分一。
  1967年的六天战争,以色列同样以弱胜强。战争之初,以色列总兵力为25万人,阿拉伯联军为32?8万。以色列拥有飞机286架,坦克和装甲车2500辆,火炮750门,导弹50枚。而阿拉伯联军的数量分别是576架、4183辆、3246门、160枚。可以说,以色列仍然处于绝对劣势。然而以色列采取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方针,经过六天作战,以色列夺取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加沙地带,还有耶路撒冷。把国土面积扩大了4倍。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
  即使是阿拉伯人打得最成功的,被认为使阿拉伯人〃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民族自尊和自信的〃1973年的十月战争,也只不过是双方伤亡比例缩小了一些而已。为收复在六天战争中失去的土地,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埃及、叙利亚于1973年10月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战争结果是,阿拉伯国家死亡8446人,被击毁坦克2554余辆,损失飞机约392架。以色列军队死亡2838多人,损失坦克840辆、飞机103架。阿拉伯国家并没有实现收复失地的目标。
  通过这几次战争,以色列确立了对阿拉伯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保住了国家的未来。
  几次中东战争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以色列的团结和阿拉伯国家的不团结。
  按理说,新生的以色列很容易陷入分裂。以色列文化是典型的多元文化。以色列国内,有着从伊拉克、也门回来的东方犹太人,也有从西欧回来的阿什肯纳兹人,还有从非洲回归的黑皮肤犹太人。分离了上千年的各个族群,相互之间的陌生感不亚于不同的国家。据统计,从世界各国流回以色列的犹太人,至少讲着八十二种语言。以色列虽小,国内族群间的血缘差异,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经历差异,却复杂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阿什肯纳兹人和东方犹太人成为以色列的两大构成部分,他们从外表到内心都存在巨大差异,有人称之为〃两个以色列〃。来自欧洲的犹太人相当一部分体征上表现出中北欧人特征,比如淡黄色的头发,白色的皮肤和蓝色的眼睛,操意第绪语。而东方犹太人则是深肤色、黑头发、褐色眼睛,操阿拉伯语。西方犹太人多是复国主义者,他们的教育程度一般比较高,为人处世更倾向遵循西方规则。而东方犹太人绝大多数都不是犹太复国主义者,而是迫于形势而逃到以色列来的难民,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建国以后,各个族群间的冲突和矛盾持续存在,东方犹太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经常进行街头抗议。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在以色列的全部人口中,还有五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左右,是阿拉伯人。从这个意义上,小小的以色列是世界上最难团结的国家。
                  
第49节:中国人和犹太人:异与同(7)
  然而事实上,以色列人在建国后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却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以色列建国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首先都要归功于它的民主政体。在欧洲飘泊了几千年的阿什肯纳兹人带回了成熟的民主思想。在他们的主导下,以色列从建国之初就建立起了成熟的民主体制。以色列在选举中采用比例代表制,选举体系十分公平,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选民意志,使各个利益集团的代表都有机会进入权力机构。犹太人在哭墙前祷告以色列的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力,可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的积极性,释放民众的活力。阿拉伯公民除了可以不服兵役外,也全面享有所有其他公民应有的民主权利,他们组建了主张把耶路撒冷还给巴勒斯坦的政党参加大选,他们完全掌握着自治城市的政治和行政事务,并通过他们在以色列议会中的当选代表来代表阿拉伯人利益,这些代表在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十分充分地行使着自己的权力。建设性的争吵是团结的基础。虽然建国以来,发生了近200次内阁危机,但是在民主机制下,以色列却能保持健康的团结,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得以控制在适度的水平,保持着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高效的决策能力。犹太人在议会争吵不休,一旦发生危机,立刻会协调起来,并肩作战。战争时拯救以色列的不是上帝,而是犹太人举国上下一致的迅速反应。以色列常备军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在高效的政治制度支撑下,它的战争动员能力极强。以色列人戏称自己是〃11个月不在岗的士兵〃。在发生战斗情况18小时内,以色列全体预备役军人就都可以领取到武器,完成集结;24小时内,预备役部队机动到位;36小时内,预备役部队投入交战。
  虽然一直在战争中生存,但民主制度使以色列成功避免了军人干政。1967年六日战争爆发前,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形势越来越紧张,约旦、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相互签订了战争互助条约,准备对以色列一致作战。事已至此,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仍然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举动优柔寡断,以色列面临巨大危险。如果在专制制度下,局势发展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于领导人的软弱和准备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另一种是通过政变、内讧等方式,推翻旧的领导人,然而这种自我冲突会消耗大量的内部能量,对外战争也会大受影响。民主政治在此时显示了它的优势,在成熟的民主运作下,6月1日,工党成功邀请反对派加哈尔集团加入内阁,同时力邀西奈战争英雄达扬出任国防部长,主战派主导了政府,迅速开始了有效的战争准备。政府改组仅仅四天,6月5日,内阁就批准了达扬拟定的军事计划,决定先发制人,主动开战。6月5日到6月11日,以色列闪电般击败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取得了辉煌的战争胜利。有人说,民主会使一个国家变得软弱混乱,危机时刻和战争年代,集权更有力量。以色列却颠覆了这种说法。
  反观阿拉伯,政治上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他们军事上的失败。
  由于历史传统,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通常实行家族独裁统治,贪污和腐败困扰着几乎每一个阿拉伯国家,用人唯亲,管理无能,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军事力量,他们虽然拥有世界经济的命脉石油,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政治体制与国家力量的关系,对比一下中东的两个最直接的敌人,以色列政府和巴勒斯坦政府就一目了然。由于民主体制的约束,以色列政坛一直相对清廉,建国几十年没有出现过重大贪污案。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尚未建立国家,巴解组织〃主流派〃如今已经变得很腐败。民族前途危机重
  重,难民遍地,贫民生活无着,法塔赫的官僚们却开着豪华小车招摇过市,有人还把老婆孩子送到巴黎去花天酒地。大敌在侧,法塔赫内部的各派系却一直忙着相互倾轧,甚至窝里斗。不少东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一想到将要生活在巴勒斯坦当局的统治之下,人们的恐慌就溢于言表〃。法国报纸的一篇报道说,据调查,在以色列占领区生活的20万巴勒斯坦人当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愿意留在以色列的统治下而不愿回归阿拉伯人自己的政权。当以色列总理在2004年2月放出试探气球,表示可以考虑把加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