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禅系列:了就是好 >

第2部分

禅系列:了就是好-第2部分

小说: 禅系列:了就是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游国内外许多名山丛林,参访高僧大德,足足有十个年头了。望着他风尘仆仆,却又充满智慧、沉静自若的面庞,我觉得这是个可以信赖,可以倾吐心思的人。我将不久前的失友之痛,以及心中的感伤都对他说了出来。他一直静静听着,直到我不再讲话。我们又沉默着坐了一会,我想我也许该告辞了。就在我要起身的时候,他说,我讲一件小事给你听吧:去年我去日本参学,在山阴县的一家餐馆中用餐,当我从包筷子的纸套中抽出筷子时,一张纸卡也带了出来。纸卡上有这样几句偈:    相会再别离,  别离再相聚。  秋风吹旷野,  一期只一会。    我想你一定明白了这偈语的意思吧。一期就是人的一生,一会是只有一次的相会。要珍惜啊!  云游僧说完,提起他的布包雨伞,向山上走去了。而我却定定地坐在那里,望着那灰色的背影在山林中消失……是呵,一期一会!无论是父母兄弟,新朋旧友,纵是天天相见,每一次也都是惟一的一次啊!因为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生命的每一  刻每一时,都具有绝对的不可重复性,是一去不复返的。  因而,请珍惜吧!珍惜与亲人或朋友的每一次相聚,付出你的真爱和诚心。因为每一次相会都可能是最后,每一次挥手都可能是永别!  甚至,还不仅仅是与他人的相聚相会,还应包含与生命中真实自我的相会,也是多么的不易。生命在时间的河中流走着,去而不返,它留给你的永远是一个问号:你给予它意义了吗?


第一部分:一个伟大的乞讨者眼横鼻直的真理(图)

  禅宗史上有一位十分著名的道元禅师(1200~1253),是禅宗要典《正法眼藏》一书的作者。他年轻时为了求取正法真经,曾不避千难万险,独自一人去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参学访问,10年后才回到国内。当他第一次与众人晤谈时,有人问他:“禅师,听说你冒着生命危险,在许多国家学习游历了10年之久,能不能告诉我们,您的收获是什么呢?”  道元禅师听了学者的提问,非常认真地对那人说:“我通过10年的学习和观察,真正领悟到了眼睛是横着长的,鼻子是竖着长的真理,所以我是空着双手回来的。〃  众人闻听,莫不捧腹大笑起来。但是顷刻间,大家便停住了笑声。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笑得很无知,很空洞。眼横鼻直,这一并不玄奥复杂的常识,却并非每个人都能认识并了解其中的意义。真理往往是简单明了的,但人们认识真理和掌握真理的过程却是复杂甚至是艰难的。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苏东坡身上。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人们熟知的大诗人,有年春天,苏东坡与朋友一起在郊外饮酒,当他看到柳是绿的,花是红的时,心情十分激动,就对朋友感叹道:“啊,柳绿花红,这才是自然界的真面目啊,真是令人感动!”  苏东坡的朋友没有嘲笑他,因为他们都有同样的感觉。  当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以老实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的眼横鼻直,面对大自然的柳绿花红时,就会发现许多存在的真理,就不会人云亦云地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也不会盲从和是非不分了。


第一部分:一个伟大的乞讨者为什么活着(图)

  一天,有张、王、李三位居士,一起去向无德禅师请求开示:“大家都说佛陀能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反问他们:“你们想要快乐,首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而活着?”  张说:“死亡太可怕了,我害怕死亡,所以要活着。”  王说:“我要出人头地,将来可以光宗耀祖,福荫子孙。”  李说:“我可没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挣钱,否则一家人就无法生存了。”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活得不快乐,你们想到了死亡、功名、被迫劳动,而不是爱心、责任和信仰。为什么很多人有了权位却惴惴不安,有了名誉却终日烦恼,有了金钱却感到恐慌呢?”  三居士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爱心、责任和信仰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体现在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中。权位要服务于大众,才心安;名誉要问心无愧,才快乐;爱心要奉献给需要的人,才有意义;金钱,也只有当它造福于世的时候,才有价值。我想,如果你们做到了其中的一件,就可以感到快乐了。”   三居士听了无德禅师的一番话,欣然领受,惭愧而出。   生活中,我们的确每天都被各种琐事所累,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一想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但这又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其实不仅仅是哲学家或宗教徒才应该想的事,而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真实的快乐和幸福。  无德禅师的话,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但却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原则,贯穿在生活中。这样,每前进一步,就离理想的目标接近一点,真正的快乐也就多了一点。


第二部分:石桌上开出的花朵石桌上开出的花朵(图)

  一个深秋的清晨,朝阳还没有升起,寺院山门外凝满青霜的草地上,跪着一个中年人。  “师父,请原谅我吧。”他对从山门里走出来的方丈喊道。  20年前,他曾是这座寺院里的一个沙弥,极得方丈喜爱。方丈将满怀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一心想将他培养成自己的接法传人。但他终没能抵挡住寺外滚滚红尘的诱惑,在一个月夜背着方丈偷偷下了山。从此,他沉迷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中,花街柳巷,歌厅酒楼,尽情地放浪着自己。  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在一次醉酒中陡然惊醒,仿佛记不起自己是谁,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窗外月色如霜,清冷地洒在他的身上、脸上。他忽然对20年来浑浑噩噩的生活深自忏悔起来,泪流满面。继而他披衣而起,急急赶往寺院去找自己当年的师父。  “师父,您能原谅我过去的过错,再收我做一回弟子吗?”  方丈看着这个当初自己深深喜爱,而后又让他失望透顶的弟子,坚决地摇头:“不,你罪孽深重,当坠地狱。要想我宽恕你,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佛堂门外的石桌,“那石桌上会自己开出花来。” 说罢转身而去。   见师父不肯宽恕自己,中年人只好绝望地离开了寺院。   奇迹就在当天晚上发生了。当方丈一早开门去礼佛的时候,他惊呆了:一夜间,石桌上真的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黄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四下里一丝风也没有,可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急摇,仿佛是在急切呼唤或宣讲着什么。   方丈在一瞬间大悟。  他连忙下山去寻找那个浪子回头的弟子,但最终没能找到。  而石桌上开放的那些神奇的花朵,也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就凋零了。   是夜,方丈圆寂。  临终时他对身边的弟子说:“你们要记取我的教训。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是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是不可以改正和原谅的。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便是世上最罕有的奇迹,就像石桌上开出的花朵一样。”  方丈的遗教令他的弟子们陷入永远的沉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常常发生。我们无论对待朋友,对待身边的人,甚至是对待自己的亲人,许多时候都会显得十分的苛刻。特别是当他们有意或无意犯了错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发泄般地不肯原谅他们,不给他们任何改正和补救的机会。我们原本是可以赢得一份金子般浪子回头的亲情、友情或爱情的,但往往由于不肯宽恕而失去,甚至把他们毫不留情地推向自己的反面,变成敌人,这是可怕且可悲的。  当一个人做坏事的时候,他是一个坏人;而当一个人做好事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好人了。这是一个并不复杂,但却不容易弄明白的道理。就像大家都认定石头不会开花,但它开花了,就不应该再去怀疑,或者仅仅是惊奇,而是应该承认并且赞美它。  宽恕是一种慈悲,是一种爱。  而爱是可以改变一切,征服一切的,包括人心和世界。


第二部分:石桌上开出的花朵泥块与金佛(图)

  不久前,我随一个佛学参访团赴泰国曼谷访问,在这个素有“黄袍佛国”之称的神秘国家中,我们参访了玉佛寺、菩提寺等著名寺院,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金佛寺。其实金佛寺占地面积很小,只有几十平米。游人看客一进入寺内,便会惊异地看到一尊3米多高的黄金佛像。据说此纯金佛像重达2500公斤,价值近2亿美元。  从世界各地来的游人香客摩肩接踵,无不为这面前的佛像所震撼。人们纷纷顶礼膜拜,拍照留念。而在金佛的一侧,有一小小的玻璃展柜,展柜中陈列着一块70厘米长,20厘米厚的泥块,泥块一边有一段文字说明,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有关泥土与金佛的传奇故事。  几百年前的泰国,称为暹罗。有一次相邻的缅甸国出兵攻伐暹罗。暹罗的僧人们知道敌人即将攻进城中,为了保住金佛免遭敌人掠走或毁坏,他们在黄金佛像上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泥巴,使金佛看上去如一尊泥土雕成的一样。不久,敌军果然攻进城中,城中居民及僧人全被杀害,无一幸存,但金佛没有被入侵者发现而保存了下来,人们就一直将那尊佛像视为泥塑的,没人知道其中的秘密。  1957年,泰国政府决定在曼谷市内修一条高速公路,沿线的建筑,包括一座古老的寺院必须拆迁。寺中有尊庞大的泥塑佛像,重量达万斤以上。泰国政府派出工程队进行搬迁作业,僧人们则做着护侍法事。虽说搬迁工作十分小心,但泥佛像还是出现了裂痕。并且,在将要装车时下起大雨,为了避免损毁佛像,僧人们决定将佛像原地放好,并用大型帐篷将佛像覆盖起来。  雨越下越大,寺院的老方丈不放心,亲自去检查佛像是否保护好了。当他用手电照到佛像的裂缝处时,缝内一道金光闪现,  耀得他眼都花了。老方丈觉得这尊佛像非同一般,内中一定隐有什么秘密,于是叫来弟子,小心地用凿子和榔头敲开裂缝处的泥块,惊异地发现原来在泥块里面藏着的是一尊纯金的佛像。如此价值连城的黄金佛像被发现,当时不但轰动泰国朝野,也令世界为之震惊,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其实,黄金佛像的“出土”虽是一次偶然,但却是早就存在着的,只是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才长久地被泥土遮盖着,而一般人的眼光只能看到表面,而无法发现这无比珍贵的内部实质的。  事实上,每个人内心中都隐藏着一尊价值无比的纯金佛像,那便是与生俱有的高贵自我,只是由于恐惧或要逃避一些可能的打击与灾祸,才为自己包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外壳,以至许多人一生中都不能将真实的自我展示于人,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悲剧。  现在,让我们像那位老方丈一样,拿起智慧的凿子和榔头来吧,敲去包裹着我们金子般高贵自我的泥块,重新显露我们美好的内心。若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将会变得无比美好起来。


第二部分:石桌上开出的花朵能走多远走多远(图)

  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为在行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作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诚,不妄语,何况是对佛陀发的誓愿呢!  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时,年轻的弟子却病倒了。这时离佛诞日已经很近,而他们距灵山的路还有很远。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走,但这样一来,行进的速度就慢了许多,三天只能走完原来一天的路程。到了第五天,弟子已经气息奄奄,快不行了,他一边流泪一边央求师父:“师父啊,弟子罪孽深重,无法完成向佛陀发下的誓愿了,并且还连累了您,请您独自走吧,不要再管弟子,日程要紧。”师父怜爱地看着弟子,又将他驮到背上,边艰难地向前行走边说:“徒儿啊,朝圣是我们的誓愿,灵山是我们的目标。既然已经上路,已经在走,灵山就在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了。佛决不会责怪虔诚的人,让我们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这则故事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居士讲给我的。他说,他年轻时经商,在商海中搏命,赚了一些钱,挣下了一份不大不小的产业。这中间,有失败有成功,有笑声也有眼泪。但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却总是离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欲望差了很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则师徒朝圣的故事,大受感动之后,幡然醒悟。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朝圣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誓愿。由于各种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