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宇宙和生命 >

第106部分

宇宙和生命-第106部分

小说: 宇宙和生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愈听完他所吟之诗,问他:“你难道有造化自然的本事吗?” 于是韩愈命他造酒开花。湘子即搬了一酒樽到大厅,并以金盆将其盖住。过了一会儿,开樽一看,美酒已成。湘子又聚土成堆,很快,只见盛开碧花一朵,花与牡丹一般大小,但颜色比牡丹更华丽。花上有金字二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明白这是何意。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会应验。”在坐的宾客无不称异。酒席散时,湘子又向韩愈告辞而去。

  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韩愈别离妻儿,往潮州而去。走了不到几天,寒风急起,大雪纷纷。韩愈走到一处,雪有数尺之深,马难以前行,附近不见一户人家,不知路在何方。想循路而退,也无归路。风刮得紧,雪飘得急,韩愈是全身湿透,难捱的冻饿,万般愁苦无处诉说。就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扫雪而来,一看竟然是湘子。湘子问韩愈:“您还记得那花上所写之联吗?”韩愈问:“这是什么地方?”湘子答道:“这里是蓝关。”韩愈嗟叹良久,才说:“事物既然有此定数,我为你补齐那花上之联。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于是韩愈与湘子到蓝关傅舍中借宿,韩愈这才相信湘子所说皆是真实的。这一夜,韩愈与湘子谈论着往来之事,修真的大道,韩愈是心悦诚服。第二天,辞行之前,湘子取出一瓢仙药,对韩愈说:“服一粒,可以御寒暑。”韩愈恍然大悟。湘子说:“你不久就会回来,不止是没病,还将再被朝廷重用。”韩愈问道:“我们后会有期吗?”湘子答道:“不知道:”于是飘然而逝。后来湘子再度度化韩愈,韩愈终于也得道成仙。

  ( 资料来源:《东游记》)

  因梦成仙的何仙姑

  朱月明 整理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一位女仙。其身世有多种说法。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皆有本地之何仙姑。然而多传说她为何氏女,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何仙姑经常手持荷花。

  何仙姑是广州增城县的一位叫何泰的女儿。她出生时头顶上有六根头发。唐代武后时,她住在云母溪。十四、五岁时,她在梦中遇一神仙,神仙告诉她:“食用云母粉,你可以轻身并长生不老。”黎明醒来,回忆梦中之事,她暗自思忖:“神人不会欺骗我吧。”于是她开始吃云母粉,发现吃了它,果然轻身。

  因她已到出嫁的年龄,她母亲想为她择婿。她坚决拒绝,立誓不嫁,母亲也就此作罢。后来,她在溪边遇见铁拐李和蓝采和,他们授她成仙的秘诀。她常常往来于山谷之间,行走如飞,每天朝去暮回,并携带山果而归,送给母亲。母亲问其故,她只说去名山仙境,与女仙们谈论修道的事。

  她后来长大成人,常谈论一些特异非常的事情。此事传到武后那里,下诏让其入宫。当她和使臣行至途中时,何仙姑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使臣四处寻觅,也未找见其人。

  唐中宗景龙年间,在铁拐李的带引之下,她白日升仙而去。唐玄宗天宝九年,有人在麻姑坛看见她站在五色云中。唐代宗大历年间,人见其于广州小石楼,刺史高皇目击此事,并上报朝廷。

  宋代的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几个回合下来,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 资料来源:《东游记》)

  能预知人间祸福的何仙姑

  史珂 整理

  何仙姑,名琼。又名秀姑。何仙姑“生时紫云云绕室,顶有六毫”。

  传说何仙姑十三岁时入山采药,巧遇吕洞宾,吕洞宾赐之一桃,曰:“食此尽,他日当飞升。”从此,何仙姑不饥不渴,洞察人事仙咎,能预知人间祸福。乡里人以为是神仙再世,许多士大夫出于好奇,纷纷前来请何仙姑为自己占卜算卦。

  有一日,一位官吏忽然收到一纸天书,上面的字不可识,于是来请教何仙姑,何仙姑说:“天书上面写道:‘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这位官吏正是在朝任主薄之职,曾经接受别人的贿赂。听何仙姑这么一说,回家赶快原封不动地将金子退了回去。

  唐中宗李显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有人亲眼目睹她白日升天。公元750年时,有人看见何仙姑站立在仙女麻姑身边,立于五彩云中。

  何仙姑成仙后,她的故乡增城的人们为了记念她,纷纷建庙奉祀她。小楼区的一座何仙姑家庙,至今尚存,大门两侧写着一副楹联:

  千里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

  这副对联里还暗藏有一个传说。传说何泰夫妇看女儿一天天长大,于是给她找了个婆家,并择定良辰吉日,可是何仙姑不肯嫁人,便悄悄地从家门口的水井里“问仙”去了。去时只穿一只鞋,另一只绣花鞋遗留在井台上,所以说“履迹遗丹井”。(道家传说故事)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朱月明 整理

  八仙是在中国民间的众多神仙中,家喻户晓,影响最大的神仙,他们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还有何仙姑。这八位神仙各有道术,法力无边。有关他们的传说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吴元泰的《东游记》所述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八仙在给西王母拜寿完毕,辞行之时,忽然望见东海白浪滔天,风涛拍岸,浩浩荡荡,无涯无际。洞宾说:“久闻东海广阔,其中海市蜃楼时有时出,不如今日我们乘兴东游,畅观其景怎么样?”铁拐说:“好啊。”果老说:“今日我醉了,还是另择日子吧。”钟离说:“人不易齐,兴不易起,况且龙华会就在附近,从此处游过去,即赴了龙华会,又回家了,岂不一举两得?”众人皆称好。于是八仙辞别王母及众仙,飘飘东游而去。

  铁拐李第一个过海。只见他把手中的拐杖抛入东海,拐杖象一叶小舟,浮在水面上,铁拐李自立其上,乘风逐浪到达了对岸。紧接着钟离将拂尘投入水中,站在拂尘上,稳稳当当地渡过了东海。轮到果老时,只见他不紧不慢地将他的纸叠驴投入海中,张果老倒骑在驴背上,向众仙挥挥手,一会儿就到了对岸。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到了对岸。随后,洞宾以萧管,湘子以花篮,采和以大拍板,国舅以玉板投入海中,各自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过东海。

  八位仙人告别了东海,逍遥自在地去赴神仙会了。( 资料来源:《东游记》)

  八仙赴西王母蟠桃寿宴

  朱月明 整理

  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八仙的故事,而“八仙庆寿”与“八仙过海”的故事更广为人知。“八仙庆寿”的故事常常出现在绘画、瓷器、雕塑等民间工艺和民间戏曲里,为大众所喜爱,是民间祝寿必不可少的主题。

  西王母寿诞在即,八仙商量如何给王母祝寿,张果老提议向太上老君去求字。八仙遂驾祥云来到了太上老君家中。听完八仙的请求,太上老君欣然动笔,以《千秋岁》为调作词一首:昆仑日暖,阆苑风光好。玉楼醉,玄女傅朱颜,顿觉乌云晓,增纤巧;人在也,荣华南极祥光绕。位比东王老,历万劫而不朽,瑶池台上司阴教。钧天诸品,就赞乾坤自悠久;今朝海鹤添筹,莫惜金樽倒。 八仙读完,称赞不止,告别老君,驾云回府。八仙以天孙之绵为轴,编星星为字,剪云霞为彩,量好王母宅宇的尺寸,制作了一幅贺寿云轴。王母寿诞日,八仙持着贺寿云轴,驾着祥云,盛装去给王母庆寿。

  天上诸佛、玉皇、诸神、诸仙,都来贺寿,宾客满庭,大开筵宴。忽然仙童来报“八洞神仙来贺寿。”王母命仙童将八仙引入座席。寒喧完毕,八仙送上贺寿云轴。王母命将云轴张挂起来,只见云霞灿烂,光辉满堂,贺词韵味隽永。而且云轴的尺寸恰合王母庭宇。王母大喜,邀请众仙同游阆苑。只见园中奇花盛开,异卉丛生,珍禽绕客飞鸣,灵兽盘舞欢迎,蟠桃红熟,青鸟相鸣。处处有异香随拥,步步有仙乐相从。千奇万异,难以尽述。又见台殿回旋屈曲,直抵九层。上窥无极之天,下看四方之地。令人目不暇接。正如古诗所谓: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有田俱种玉,无地不栽花。

  王母又在瑶池之上设宴,与众仙对酌。筵中摆列有交梨火枣,玉液琼浆,胡麻紫芝。珍奇美味,应有尽有。席间,董双成吹云和之笛,王子弹八琅之璈,许飞琼鼓太虚之簧,安法其歌妙初之曲。四人更是唱和叠和,果然是钧天广乐,余韵悠扬。八仙听得心旷神怡,受其鼓舞。蓝采和持觞至王母前拜寿。王母说:“久闻贤弟,善能踏歌,今日正当行乐之会,何不为我一试。”采和说:“只怕我的歌难和这些阳春白雪。”王母说:“各有各的意思,不必过谦。” 于是采和来到庭前,扣衣盘舞,俯仰纡徐,手执云阳板,颠狂跳跃。舞罢,采和大踏步歌道:演出到此结束。众仙大笑。王母说:“在我的戏臣中还没有你这样的表演的。”众仙又推举湘子唱道情一曲,湘子离席吹萧助兴,萧音奇绝。王母赞道:“此曲逼真仙景。”于是命安法其记下乐曲。

  有仙童捧三千年一结果的蟠桃来到席间,王母命众仙各食二枚。寿宴完毕,张果老率众仙辞谢过王母,飘飘然赴龙华仙会而去。

  “洞中方一日 世上已千年”

  欧阳子云 整理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说的是当世人巧遇神仙,只与他们呆上一会,再返回人世间时,人间早已过了十几年,甚至百年、千年。神仙之所以为神仙是因为他们并不生活在我们常人所生活的这个空间,他们的时间自然与我们常人这个空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他们的时间过得比人间的快。文广通碰巧遇见神仙,只是饮杯酒的功夫,人世间十二年的光阴已过。

  文广通是辰溪县滕村人。这个县归属辰州。从辰州乘船逆流而上约一百里处,在河的北岸有个叫滕村的地方,广通家就住在那儿。辰溪县在汉朝时叫辰陵县。

  《武陵记》中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24…454年),文广通看见有野猪吃他家地里的庄稼,就举箭射野猪。野猪中箭后,流血而逃。文广通循着血迹追了十几里地,进到一个洞中,在洞中行走了三百多步,豁然开朗,眼前忽然出现了几百家房舍,却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再看看他射中的猪,已经跑进村里人的猪圈中去了。过了一会,有个老翁从屋里出来,问他:“是不是你用箭射了我的猪?”文广通答道:“我并不是有意射它,是它吃我的庄稼,我才射它的。”老翁说:“牵着牛踩了人家田里的庄稼是不对,可因为这样就得把人家的牛抢走,就更不对了。”文广通忙走向老翁叩头赔礼道歉。老翁说:“知错就改,就没有过错了。因这猪命前世的罪过,今世该得这样的报应,你也就不必谢罪了。”

  老翁请文广通到厅里坐,只见屋里有十几个书生,都戴着章甫冠,穿着宽袖单衣,有位博士独自坐在一个卧榻上,面朝南谈论着《老子》。又见西屋有十几个人相对而坐,弹着琴,音律优美动听。这时有位童子上来斟酒,招呼着广通饮酒。文广通喝得半醉半醒,身体十分舒坦,就辞谢不再喝了。他走出屋子,仔细观察路上的行人和物事,其与外界并无两样,但是觉得这里远离尘世,清静虚空,是个难得的胜地,不愿离去。可老翁不肯收留广通,就遣派了一个小孩为他领路,送他出去,并嘱咐小孩关紧大门以防外人再进来。在回去的路上,文广通问那孩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小孩说:“屋里的那些人都是圣贤,他们当年为躲避夏朝的国君桀的暴虐无道来到这里,因学道而得道成了神仙。那位独坐卧榻谈《老子》的博士,就是河上公'1'。我是汉朝时山阳人王辅嗣,到这里来向河上公请教《老子》中的一些疑义。我在他门下当了十纪(十二年为一纪)的扫地仆人,才作上这守门人,至今我还没有领会道经的要诀,只能在此守门。”说话间,他们已走到来时的洞口,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皆知从今以后后会无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