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 作者:赵美萍 >

第19部分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 作者:赵美萍-第19部分

小说: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 作者:赵美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大中学生写来的,有为人父母者写来的,还有是高墙囚子写来的。还有两封信,居然是美国写来的。原来,他们是看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对我节目的转播。所有的信,几乎无一例外表达了对我挑战命运的钦佩和崇敬。
          
      其中,有封信是位武汉留学生写给我的,他说看到在自己的家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十分兴奋,他把信写给了他的父母,然后又让父母给我转寄了过来。这位留美学生在信中说:〃虽然我是个留学生,比你的文凭高了许多倍,但我还是觉得不如你,你在逆境中拼搏向上的精神是我所没有的,你的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是我没有的。我很难想象,如果我出身在你那样的家庭,那样的身世,我会怎样度过一生……〃在所有来信中,最令我触动,并一直保持着联系的,是东北铁岭市某监狱一个叫刘树涛的年轻死缓犯人。当他在电视上看到我的故事后,立即给我写信。他说他在犯案前,也是个文学爱好者,经常写点短文,往当地的报社投稿。有一次,他因为哥们意气,帮人打架,失手将人砍死,年轻的人生从此被颠覆。身陷囹圄的他非常绝望,希望我能帮他走出心灵泥淖。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死刑犯人。这封信在我手中感觉沉甸甸的。我不忍心把它丢进垃圾箱,我想了想,还是给他回了信,信中无非是鼓励他好好改造等等,同时我还寄去了一本《知音》。没想到,第二个月,刘树涛又写来了信,还在信中夹了篇习作,希望我指导他写作。
          
      说实话,那时我忙得连自己的稿子都是争分夺秒地在编,哪有时间为一个犯人指点写作啊!但我又不忍心让一颗希望的心面对失望,只好硬着头皮给他回信,鼓励他多读多写,并告诉他我会帮助他发表作品。
          
      刘树涛越发努力。他在监狱里做《醒报》编辑的同时,不仅自己撰写稿件,还带动起监狱其他犯人们展开了读书写作的良好风气。他每期都把刊发着他作品的报纸一份份寄给我,向我报喜,向我展示他每一个进步。
          
      2000年秋天,刘树涛给我写来一篇文章——《知音,给了我光荣和梦想》,我看他文笔流畅,写得情真意切,就编辑送审了。随后,这篇发表在了《知音》上,他得到了一千多元稿费。后来他告诉我,他把稿费全部捐给了当地的失学儿童。这事,还被当地的媒体报道了。
          
      后来,因为积极改造,表现突出,刘树涛被接二连三地减刑。每次获得减刑或嘉奖,他都会写信给我报喜。每次接到他的喜讯,我都感到由衷欣慰。我个人的成功是微弱而渺小的,而榜样的能量却是巨大的。
          (四十六)
          
      「回首往事,我时常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为自己而感动,感动自己的执著和幸运。人如果不能选择出生的命运,还可以选择生存的命运。总有一种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不是吗?」
          
      2001年,我被知音集团评为优秀员工。因为这一年我的发稿量在二十多名编辑里位居前四名。因此我被晋升为执行编辑,还获得了第二次出国机会——参加《知音》韩国笔会。
          
      2002年,我被评为第三届武汉市杰出外来务工青年。被奖励了一个武汉市户口。我的农村户口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调进了武汉市,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父母家人自然是由衷高兴的,但我却没什么太大的惊喜,似乎这一切早就命中注定,迟早会来的。因为我自始至终坚信:我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都能好转,我迟早能摆脱生活的困境,能够破苦为乐。
          
      好运接踵而来。单位在民主路建了一幢知音花园,四个单元,近百套住房。除一楼是办公区之外,一至八楼全部分给员工。自1996年至2002年来杂志社的员工都有份。按照资历排名,我排在享有分房资格待遇的第21名,这样,我得以优先挑选了二单元五楼一套133平米的大房子,错层的,三居两卫。这是我梦中的家啊!是漂泊无定的我的落根之处啊!
          
      当我把房子装修一新,把爸爸妈妈从老家接来武汉后,他们一踏进大门,看到我这个宽敞漂亮的新家,竟然久久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我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他们的欣慰,读出了他们的骄傲。一辈子含辛茹苦的妈妈抚摸着我满屏风的照片,哽咽着说:〃老家的人,现在谁不眼红你啊!在老家,人人都说我有福气,有这么个有出息的女儿,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我死也瞑目了……〃妈妈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中尘封的仓库,过去的点点滴滴像浪花一样汹涌而来,每一朵浪花都泛着咸涩的味道,涌向眼睛的浅海……眼前一下子朦胧起来,我仿佛看到十多年前的自己,哭喊着跌跌撞撞地走在风雨飘摇的路上。那些苦难,那些伤痛,那些挫折,那些横亘在我成长路上的荆棘与坎坷,那些浸透泪水与血汗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那些泪水中的欢笑,磨练中的收获,疼痛中的甜蜜——它们丰富了我三十五年的青春岁月,它们浸染了我三十五岁的饱满年轮,它们构筑成了我与众不同的别样人生!
          
      回首往事,我时常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为自己而感动,感动自己的执著和幸运。人如果不能选择出生的命运,还可以选择生存的命运。总有一种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不是吗?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童年时的灾难,少年时的坎坷,青年时的磨练,如今的我会是什么命运?
          
      2004年9月,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鲲鹏文学大赛。武汉团市委推荐我参赛。于是,我把自己写的《苦难,是一所人生的大学》投寄给了大赛组委会。事后我便逐渐淡忘了比赛这回事。没想到,2005年1月初,我却忽然接到广州团市委给我打来的电话,通知我于1月20日前去广州领奖,我的那篇《苦难,是一所人生的大学》竟然获得了散文二等奖。这真是个意外惊喜!
          
      1月20日,在广州超五星的凤凰城酒店,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著名作家柯岩老师、陆天明老师等人为我们二十多位获奖者颁发了奖杯和证书。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上,我接受了主持人的现场采访。当主持人问我:你虽然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与挫折,但你现在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现在的你会对更多正在彷徨困惑中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呢?我想了一下,面对台下的一千多名嘉宾和电视镜头,紧张地说出了一番话:〃人生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不能因为自己暂时置身于阴影之中,而怀疑阳光的存在。只要你勇敢地走出去,就会发现前面正阳光灿烂!〃我的话获得了如潮的掌声,而我因为激动,脸色已经红得像西红柿了……
          
      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全国性文学大奖。我想不会是最后一个。回家的火车上,我开始读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的自传我小时候便读过了,这次重温,却有更深刻的感悟。凯勒又盲又聋又哑,除了四肢正常之外,她的世界一片黑暗一片寂静,然而,她却〃把别人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正是这种非比寻常的坚韧毅力和挑战生命的巨大勇气,使她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成了19世纪与拿破伦齐名的女英雄。
          
      由此,我再次想起少年时,在山上看到石头下压着的小草,只要挪开了石头,它们被压弯的身体会立即舒展起来。一阵微风掠过,不一会儿,它们便神采奕奕、生机勃勃地站成一片。风雨无法摧毁,野火无法燃尽,霜雪无法冻残——这就是生命和意志的力量!任何灾难都无法彻底摧残!相反,适当的磨练反而会使原本脆弱的生命变得坚强,变得韧性十足。轻易不会被击垮、打倒。
          所以,我相信,经历是一笔财富,苦难是一座金矿!而我的苦难经历,不仅是我的财富,我的金矿,更是一所大学,我的人生大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