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丧家狗"之争 >

第17部分

"丧家狗"之争-第17部分

小说: "丧家狗"之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觉得可笑么?

  2、你怎么看蒋庆他们的言论?

  陈明:我跟他们联系不多,对于儒学等理解也不太一样。从网上看到那些话,感觉他们好像是哪本武侠小说中的天山派――我更喜欢杨过那样的独行侠。这篇“学界王小波或者王朔”是很偶然才一个晚上写出来的,几个朋友觉得我的发言不错;本来只是路见不平吼一声就算了,就像办《原道》也只是从直觉开始,因斗气坚持一样。我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回应?

  3、不批于丹批李零,有人说是因为于丹让《论语》热让你们更有饭吃,而李零砸了你们的饭碗,所以你们区别对待,你怎么看?

  陈明:于丹讲过以后人们对《论语》的认知度提高,这使我们的社会更趋于正常――看看别的国家对《圣经》、《古兰经》的认知吧。如果这能带来更多的饭吃,当然是好事!我在《解毒于丹》的发布会上说过,于丹讲的是自己的心得体会,你犯不着当真。挣钱,是人家的机会和本事,更不要去较劲。

  毁传统就能砸我们的饭碗?那五四不早就砸光了?李零他自己还靠这个吃饭、发财呢!

  4、《丧家狗》你认为最大的硬伤在哪里?最让你气愤的地方是什么?

  陈明:硬伤是指桑骂槐策略导致的扭曲文本、厚诬古人的思维和心态。像说孔子的圣人是学生给吹出来的,如果他的粉丝不能把他吹成圣人,就属于硬伤。

  最让我气愤的是他说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四位先生写的“新儒家宣言”空洞、滑稽――尤其滑稽二字。

  5、李零和其它人都说丧家狗是个中性词,是你们感情用事不满意这个词,你怎么看?

  陈明:是不是一会儿褒义一会儿贬义就成了中性?要骂干脆就像王朔一样破口大骂,我也佩服你流氓得到家。现在这样一片混乱,完全是卖弄聪明反而暴露了怯懦,太不值了!



王达三: 到底谁是“丧家之狗”?——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质疑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成名久矣,特别是《花间一壶酒》、《兵以诈立》两本书更是使他由严谨学者摇身一变成为畅销作家,声名鹊起,震动江湖。裹挟这两本书的声势,李零先生再度推出《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书还未上市,就被某些无良书商和媒体炒作为一本“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好书。然而,仅就这本书的主旨亦即孔子是“丧家之狗”而言,就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商榷。

  “丧家之狗”的典故杂出于《韩诗外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等书篇,而以《外传》为最早且最详细。《外传》载孔子说:“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既敛而椁,布器而祭,顾望无人。”不难看出,最早“丧家之狗”的“丧”字指“丧事”,不是指“丧失”。所以“丧家之狗”的本意是“有丧事人家的狗”。《世家》和《家语》晚出,而《世家》影响尤大,其相关记载皆节略自《外传》,未曾涉及何为“丧家之狗”。后人不查,误以“丧家之狗”就是“无家之狗”。李零先生虽素以训诂考据见称,然也难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把“丧家狗”说成是“无家可归的狗”,进而指称“无家可归的人”。顺便说一句,三本古书用的皆是“丧家之狗”的文雅之语,而不是“丧家狗”的俚俗之语。

  《世家》和《家语》都说孔子欣然接受了“丧家之狗”的称谓,《外传》甚至载孔子不敢当和唯独辞“丧家之狗”的称谓:“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顾望无人。(丘)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丧事人家无暇照看狗,所以狗环顾四周,无人理会,因而很失意。礼崩乐坏、王道凌迟之际,人们属意孔子,希望他能救世,正如仪封人所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虽立志于此,但处处碰壁,因而也很失意,恰如“丧家之狗”一样。但他很谦虚,不敢当人们对他“丧家之狗”的称赞,这和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孔子看来,“丧家之狗”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写照,是一种褒义和善意的比喻;而在李零先生看来,“丧家之狗”不但是孔子现实生活的写照,带有嘲讽和挖苦的味道,而且孔子也接受这一比喻以自嘲。真可谓是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言海也。

  李零先生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那么,到底是没有“精神家园”还是没有“现实世界”是“丧家之狗”?凄凄惶惶无家可归的人,很有可能安贫乐道、志高识远,可谓是现实世界的“丧家之狗”;身宽体胖富足优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尸走肉,可谓是精神世界的“丧家之狗”。放弃崇高理想而委身丑陋现实的“丧家之狗”是可耻的;守护精神家园而拒绝与世偃仰的“丧家之狗”是值得赞佩的——这正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也正是人们之所以千古传诵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和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原因。然而,李零先生却偷梁换柱,把因守护精神家园而不得不颠沛流离的孔子,描绘成了一个在现实世界无家可归而不得不到处流浪的孔子,难免有混淆视听之嫌、成贻误后生之效。

  孔子绝不是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人,他本着“斯文在兹”的文化理想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救世情怀,席不暇暖、奔走呼告,干七十余君而不遇,甚至困厄于陈蔡之间,然正如颜回所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的文化理想和救世情怀,不但成就了孔子的圣人地位,而且也为中国人涵育和调护了一个精神家园。百余年来,国人挥舞着各种思想的“刀片”来批判和颠覆孔子,使得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隐而不彰。如今,李零又举起小学的“刀片”来解构和还原孔子,并赚得众人的喝彩,难免使人担心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会更加支离破碎。事实上,当我们认定孔子是“丧家之狗”的时候,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了精神家园而成了真正的“丧家之狗”!

  黑格尔曾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按照李零们的做法,以后当我们提到孔子的时候,还会不会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感觉呢?或者,我们的精神家园又会是什么呢?有识者不可不察!

  原载〈深圳商报〉2007年05月23日



皮介行: 也谈孔子的遗产神圣价值

  唐诗人王维有诗〈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我的理解是:人颇欲追问其心灵义理究何所是?只是诗人明白,执义必害“真义”,必框限僵化心灵的灵动明觉,是谓执空必病空,一旦执有空,万佛所不化。山河用天眼来观,山河亦天眼,有着无穷玄妙,横空出世,通透古今。以佛法观世界,此世界亦即佛法之身,以道眼观世界,此世界即道之化身。世界不舍万法,万法不离世界。世界固然多烦恼,但烦恼即菩提,世人多怪烦恼,怪夏日的炎热,但炎热却能生凉风,炎热与凉风虽然不一,却也是不二的。正所谓用天眼观时 一真一切真, 一法摄万法。

  记得在书中看过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苏?
  坡与佛印争论佛法之义理,双方难分难解,后来他们决定让各自说出对方在自已心目中的形象,以论胜负。佛印说苏?
  坡像尊佛,苏?
  坡见佛印矮胖而又盘坐,穿件旧僧袍,颇像一堆牛屎,遂脱口说佛印像堆牛屎。佛印听后颇感吃惊,沉默不语,无言以对,?
  坡以为嘲讽了佛印,好生得意。后来被其妹苏小小点化道:因为佛印心中有佛,以佛眼观,说你像佛。而你心里尚多俗眼,所以把他看成牛屎。

  此种一多相即,一真一切真,生命灵机相应,磁频共感的道理,还见于《列子.黄帝篇》,其中 '好鸥鸟者' 说:「海上之人有子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这个故事就是说人心灵里的气机变动,脸色物相即相应变化,鸥鸟虽不识文字,不懂哲学观念逻辑诸论说,但鸥鸟毕竟有生命之灵机,自能感应'好鸥鸟者'心灵负能磁频所展现的危险意图,所以高飞而不下。

  用此理来论说,以心之庄严高远观.自会见天地万物之庄严.体世界之玄妙深远。而俗人往往在红尘万事纠缠里,因自迷而成妄,更因妄念而自尊大,目无余子,心无天地,以己之妄度圣哲之明.反以为圣哲为妄而己为明。这其实也就是西哲所谓“互为文本”的道理,《庄子.德充符》所谓:“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问题只是你的问题意识何在?诠释心态指向何处?背景依托是什么?你想观同.观异;还是观丑观陋?你有没有以天眼观的能力。

  之二

  自于丹的〔论语心得〕大热卖以后,书店里各种各样谈〔论语〕的书,就摆得琳琅满目,许多人都想搭顺风舟,这其中就有一本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我尚无缘拜读此书,但网上看到此书的总结部份,不妨就此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万物有其各自之理,又有其存在的总根据,天地人.古今万事,都是不舍不离的,从任何角度都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问题的总根源还在于说者怎么想.安的是什么心?就以此书之书名〔丧家狗〕来看, “狗”字在中国格言里是很负面的字眼:什么狼心狗肺.看门狗.狗腿子.狗嘴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李零特意选择这样的书名,固然有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里,但更也暗示了他以“狗”来像征圣人的一种鄙夷不屑心态。当然他也可以辩称〔论语〕里,孔子不也说了“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但是就“微异”的观点看,话是有场合.有氛围.有时机.有位格的,同样的话自称可以,称人就不宜;老师可说,学生不宜;长者可说,小辈不宜;…。。。所谓“人情世故”,人间各种情义也都有各自的道理,各种关系也有各自的交往模式,这都有其一定之理,所以“人情世故”在中国智慧与哲理中,占有很重的地位。读书为人.求做君子当豪杰,其核心精神正在于将“人情世故”做到广大与深透的程度,而不是不要人情世故,背弃人情世故。这就是古语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李零以其北大老师之尊,自以为学问大了,故意逆人情而动,就将孔子的自我调侃,用为他对孔子的评说,更用为〔论语〕一书的核心象征.核心理念。这真类似心中想牛屎.见人见事皆以为牛屎也!我人不知李零心中,何以如此多牛屎?即使文革中吃了苦头,也不该泼到孔子身上吧!

  之三

  李零在〔结语〕中?
  疑〔赵普怎么用半部定天下;半部治天下?〕,用毛氏〔小红书〕做模拟,并还在课堂上问学生:「 你们相信这个说法吗?如果相信;请具体告诉我;你怎么用治天下——用哪些话;怎么治;治什么?」。然后以他们都答不出,来否定“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且以〔论语.泰伯〕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来加强其意图,还以“做百姓的治于人;责任只在配合(学道德)——除非准备往上爬;全是咸操萝卜淡操心。”做结。

  我以“互为文本”的观点看,诧异于如此浅识迷执的思维与心灵境界,怎么当起北大教授,还在北大授〔论语〕?【儒学联合论坛】上有〔求知〕网友评曰:「这一位怎会在北大讲论语?读来应该是讲鲁(迅)学才“专业”对口呀。原来大学里对论语的需求缺口这么大,还要赶鸭子上架去讲论语。真是好笑。」我看真说到点子上!半部论语能否治天下?自可以?
  疑,自可以讨论,用此来问学生,而以学生之答不出,用做否证,我不知道北大教授的理则学是怎么读的,如此低级.粗糙的论证模式,怎么还敢搬出来唬人呢?

  首先要明白的是〔大学〕所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世界是个万有,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