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边缘的怀旧者 >

第2部分

边缘的怀旧者-第2部分

小说: 边缘的怀旧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提出自己的历史意识; 她的“执着”和

“自己的声音”其实是她认为的香港位置和这
位置所能发出的声音。

然而李氏作品也反映出香港人的另一面。
永定和楚娟的历史冷感并非偶然; 而是与香港
人默认的政治冷感同源。香港人在不知不觉中
认同了现有的生活模式与文化; 却不追究其来
源。李碧华所呈现的香港集体意识建构在媒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nki 


黄亚星: 边缘的怀旧者

—李碧华小说的意识结构·71 
· 

体、商业泡制的香港情怀上; 是港人藉以过滤
外在世界威胁; 寄托想象和欲望的精神堡垒; 
既有高度的自信; 又隐含着阿Q 式的自欺、
自慰的生存本能。

但归属与属性始终是香港人心中潜藏的情
结。“我们这一辈对香港历史的认识近乎零
。。但当殖民地走向终结时; 。。我们忽然觉
到自己脑袋的空白; 急于追认自己的身份


。 
”“身份”是一种流动而非静止的观念。
如何看待往事; 如何置身其中; 都是表述身份
的重要方式。'
16' (p163) 李氏想要为大众整理、表
述一种本土群体意识; 但再现历史与追溯身份
实在不易。港人长久以来的政治冷感; 在其历
史意识中产生了诉诸集体层面的空白; 对过去
的态度暧昧; 欲迎还拒。李碧华的努力只能形
成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对照和妥协; 从中隐约浮

遗留下来的故事模式和残余意象来编码; 触动
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敏感地带。在《霸王别姬》
里; 她写传统梨园、京剧的没落; 那种隐藏却
深沉的心痛; 让读者也不由为逝去的中国韵味
的文化情结、为千年历史沉积于心底的缱眷痴
恋而莫名抑郁。

同时; 李氏在作品中常透露出对“中华”
认同和自豪。“中国是世上最会建桥的国家了
。。”'4 ' (p159) “人人都有自己过活的方法。中
国老百姓生命力最强。”'3' (p120) 这种带有浓厚

“历史”意味或民族意识的语辞散布在其文化
产品里; 那些民族文化符号(京戏、梨园、天
桥等) 更是启动集体想象的媒介。李氏不时流
露出对中国文学、文化与历史不能自已的迷
恋; 时刻不忘展示她的历史文化修养; 甚至流
于卖弄; 


现香港人、香港城和香港意识

可见; 香港意识在李碧华这里是一种含

隐约记
作家的“
精神的追寻和渴求; 
明的表征时; 

成功为自己营造一种有别于一般流行
古典”况味的风格。对传统中国文化
在理解或定位中华精致文
暧昧、兼容并蓄的群体意识。它悬置在历史与
当前、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 
取残缺的历史、携带独特的经验在东西或多极
文化间摇摆。香港在历史文化身份上的悬置和
尴尬以及由此而起的焦虑; 把香港意识推入了
往往体现为标榜中华文化的崇高
优秀及巩固这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体系。李
碧华自觉或不自觉间; 在对文化身份的自我肯
定中; 体现出香港知识分子对“文化中国”主
体的想象与渴望。

历史和文化际遇的危机里。面对意识危机; 李国族意识的质疑与确认也是李碧华中华意
碧华不由自主地向着国族的大意识去寻找来自识的一大体现。流行文化和它反映的普遍香港
文化和民族认同的深厚依靠感和归属感。市民心态一样; 在面对国家民族大论述时; 态
(二) 中华意识度有些矛盾暧昧; 但基本定义是确定

中国

李碧华深深的迷恋于传统中国的文化; 喜人。《川岛芳子》中女主人公被欺也自欺地背
欢也擅长引用和改写传统文本; 方法多式多着民族家国之名; 沉浮在政治、权术与阴谋
样; 内容丰富。她常不自觉地用国族论述作为中; 不知如何自处地“撕裂于多重国家意识”。
回溯历史的着眼点来建构历史; 在盈溢着历史李碧华也许对大陆政治有不同想法; 但在家国
文化意蕴的文辞中; 透显出生命的自伤和国族大是大非上; 她要写的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浓
的忧患感。“怀旧”似乎是李碧华难以纾解的烈爱国情绪。在身份地位特殊的川岛芳子身
情结。她引入时间空间上距离遥远的事物; 把上; 潜藏着的深沉爱国热情因对象主体(国
过去生活的样貌; 呈现于物品、风俗、景象、家) 的缺席和对客体(芳子) 的拒斥和不认
人物及其动作、语言等各种形式的细节里; 充同; 以及客体本身的不见容于历史潮流和社
满依恋地反复呢喃咀嚼。无论是《霸王别姬》、会; 而无法找到合理的依据。然而也正因其名

《生死桥》还是《胭脂扣》; 从物品到生活方不正言不顺; 才更显得炽烈而可悲。七岁被逼
式; 有关旧日风俗的描述之多; 早已超出营造穿上和服东渡日本时; “
‘ 
我是中国人!’爱新
气氛增强可信性所应有的份量。李碧华带着怅觉罗·显哭喊着; 企图扯开披在身上的白色枷
然若失的、缅怀的、赏玩的心绪; 于自己喜欢锁: ‘我不是日本人!’”'
5 ' (p150) 在行刑前她说
之余; 更着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我死了; 中国会越来越好! 我一直希望中国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nki 


·72 
· 
华文文学 2004121 (总第61 期) 
好; 可惜看不见!”'
5' (p307) 这已是最露骨的爱国
表白。其实小说的爱国热情早在童年十四格格
的喊声中已经定下基调; 爱新觉罗·显潜意识
里爱的是“中华”; 广袤的华夏土地; 民族血
缘文化的根基。涉及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
关系的反思主题; 追问个人、群体的文化身份
问题; 正是李碧华不同于一般通俗作家的地
方。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 她奇情诡谲的文字
背后; 那深埋的对文化中国的认同与向往。

三、意识融合

李碧华的许多故事都是发生在传统、古代
的中国或大陆的政治环境之中; 而香港又往往
在故事的边缘徘徊。边缘性既是李碧华故事的
特点; 是她本身的特点; 也是香港的特点; 这
些相互融合互为依辅; 也显出香港意识、中国

义、心理意义上的“中国”为骄傲; 以五千年
的历史和文明为文化心态。通过深切的怀旧; 
她时时表现出对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心大陆的
好奇、向往、依恋和内心割不断的情结。由此
不难看出; 李碧华其实渴望历史; 渴望与更悠
久、更深广的历史和地域相联系; 渴望有中国
人文化认同上常常自豪的厚重感和依托感。与
大陆血脉相连的港人应该都是如此吧。

从历史上看; 香港文学是中华文明的延
伸; 在香港文学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一
向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李碧华的作品中有对
祖国文化的追寻、认同和回归等的寻根意识; 
在各种政治偏见与宗派意识之外; 对中华民族
的传统文化趋于认同。与此相对应; 香港市民
会被“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所召唤; 会为大


年年为希望工程

转到与人物故事都无甚关系的香港; 
杂的恩怨情仇脱离出来; 
同种”的“中国人”关于民族文化的想象与认

与香港、中国老百姓与香港市民之间微妙的回等捐钱捐物; 
氛所迷醉;转曲折之处。
《霸王别姬》中故事大部分情节发生
子下

在近代风云动荡的北京。而结尾一
; 品给予关注和讨论的原因之一—
— 
召唤“同文
大陆; 

陆的自然灾害筹措巨额善款; 
也会为李氏作品中浓浓的中国气
这也许就是香港雅俗两界对李氏作
从纠缠纷
用一种超脱旁观的态
度来观照结局。《青蛇》是在传统文本的空隙
寻找生发点; 让小青作为主人公; 使她的性格
思想与其他人物构成冲撞和张力; 带动情节发


这与李氏站在旁观者立场来看故事中的
人物纠葛、站在香港角度来看大陆的心理意识
是紧密相联的。“有关《青蛇》中国传统文化
中从来是‘正印花旦’白蛇的故事; 给重述为
‘二帮花旦’青蛇的故事; 在一片戏言和戏弄
之中; 青蛇更俨然成了所谓‘真相’的代言
人。。。也在这些游戏笔墨之间; 随意、无意
的把香港介入与香港‘无关’的故事。小说
《青蛇》令香港又一次介入‘中国’的故事

— 
当然这是一个重写的故事; 是边缘香港重
新检视中心大陆的论述介入。”'
6 ' (p220 …221) 李小
良的论述颇有偏见和排斥心理; 但是他的切入
点用另一个角度来看; 李碧华的小说的确能体
现香港人对大陆的旁观和审视; 而这种观照恰
恰表现出一种关心一种在意; 实际也反映了以
港人自居的李碧华的中国人身份

不管政治
见解如何; 她始终是中国人; 以华夏民族意
同感。可见; 李碧华的个人意识与其香港意识
以及潜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传统的、民族的中
国意识都是交融在一起的。个人意识的复杂与
不确定; 一定程度源于对自身历史、身份的迷
惘; 对香港文化身份的追问与探寻; 而要确认
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根源和香港的历史源
由身份; 就必然要回溯到华夏民族、中国文化
的渊远博大中; 去重新连接根基和源泉。

四、小结: 香港人李碧华

李碧华出生、成长于香港; 是典型的港
人; 也是一个有“代表性”意义的香港作家。

通俗文化复杂多元、纷繁热闹; 李碧华却
一直保持淡隐而不沉默的低调; 她不忌讳被认
作“庸俗”; 反而“沉沦”于文化工业里如鱼
得水。她让自己创造出来的故事流行于书本、
电影院、电视屏幕和人们的口头谈论; 褒贬由
人。然而; 自谕为碌碌大众之一; 她又于媚俗
之中显出些与众不同

一方面在小说里吟颂
传播生死相许、天荒地老的痴情绝恋; 一方面
又不时跳出浪漫缠绵的沉溺; 剥出些情爱之外
丑陋的真实; 揶揄爱情梦幻、嘲弄社会现实。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nki 


黄亚星: 边缘的怀旧者

—李碧华小说的意识结构·73 
· 

作品流露出的商品和娱乐本质; 令人意识到商
—— 
在大多数忙忙碌碌的香港人心里; 这些对
品经济社会的生产推销味道。这样的亦庄亦立矛盾隐藏内心深处; 也许在某一时刻会闪过
谐; 又何尝不反映了香港人对人生、爱情、社或浮现; 更多时候却是复杂不确定的

这正
会的态度? 是李碧华作为典型香港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她写的大多数故事都与香港有关系; 又不的确; 从李碧华的小说中我们可窥见其文
刻意写“香港”; 然而她的小说是个充满港人化身份危机; 但这“身份危机”一方面是她作
意识的世界。她的“香港意识”既不是宏大历为港人对自身定位的关注; 另一方面是否引起
史叙述或完整记忆回溯; 也不是严肃作家在书其它港人认同的一个文化卖点、消费的意象? 
写中探求流露的觉醒质疑精神和社会负责感。文化身份危机是香港大众生活现实的一部分; 
正如《普及文化与历史想象》里分析李碧华: 然而也只是一部分。对大多数港人而言; 政治

“与其说是‘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歧只是无能为力的外界客观实在(政治冷感); 
异; 不如说是她是‘融入性的知识分子’; 孜生命仍然继续; 重要在于个体可以把握的机遇
孜不倦地传播寻常信息; 并不去探求复杂的抽和生活。这里没有自怜; 只有旺盛的生存本能
象思维。”'17 ' (p126) 如果就此反思一下; 大众文和眼前的现实。“香港意识”如果部分地因缘
化得负载起原是属于高档文化的重担; 成为知于商业文化的需要
只有中华意识才是她思想最核心的源泉和
; 那就并不是李氏的主要意
识分子表达其政治、文化理想与热情的界面
根基。
所以; 纵观李碧华的几部长篇小说; 关于
爱情、女性、情欲、宿命等复杂、不确定的个
人意识; 并非刻意探究但鲜明折射的香港意识
; 识; 
似乎过于沉重了。“香港是对等于海峡两岸沉
重异常的国族情绪与文化自恋的‘反面教材’; 
对‘
从来在香港这个社会里不但不必是个
更不必是个美德。。。也许没有文化深
没有人文道德的伪装; 
酷生存现实的返朴归真。
乡土’神话式的膜拜、对民族与社会的道
德承担; 
责任; 与潜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传统的、民族的中华
度; 它倒有一种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