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风雨半支莲 作者:钟鸿 >

第37部分

风雨半支莲 作者:钟鸿-第37部分

小说: 风雨半支莲 作者:钟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的形象不能再在媒体上出现,雷某辜负了领导的关爱。那我们的《曹雪芹》有雷某的形象又该如何办?我和上海电视台郑台长是剧的总监制,我们研究,认为我们既没有收到正式通知,那就不应听信小道消息,决定“立即播放!”

    上海电视台不但立即播放,同时复制母带寄至各省市电视台交换,我则携母带北上送中央电视台,中央台组织了一批专家开座谈会,并让《你我他》栏目为此剧做宣传,大有入当年飞天奖夺魁之势。但评委中政治敏感的人,提出某领导发话的传言,于是他说:“恐怕不宜扩大宣传此剧”,结果《你我他》准备好的宣传夭折,但片子依旧播放了,中央电视台于1991年4月11日开始在黄金时刻连续播放两次。全国各大台也纷纷播放,时已1991年初。我和我的合作者都收到许多祝贺信及电话,我们还听到北京电视台第七十四集《菊园乐》栏目中播发了的一名女中学生的信,信中说:“原来对京剧一窍不通的我,生平第一次坐在电视机旁,从头到尾看了一部10集京剧电视剧《曹雪芹》,我生出一种与古老艺术的共鸣,我喜欢上了京剧。”

    正当我陶醉在我们10年的辛劳换得的成就中时,来了几个长途电话,有新疆电视台的,还有几个省市电视台的,问我:“《曹雪芹》电视剧出什么事了?为什么广电部下达明码电报让立即停播,我们才播放了一部分呀!”我马上明白了,这样的小题大做不就是为了片中有一个出走的女演员雷某嘛,可我没有得到通知,不能这样解释,也只能回答:“我也不知道!”

    一个歌颂祖国最伟大作家的电视剧;一个思想性、艺术性被评为第一流的电视剧,一个在形式上颇有创造的戏曲电视剧;一个作者和演员及导演等近百人付出了多少日日夜夜精心摄制而成的电视剧,就因为剧中一个女演员私自离开了祖国而被禁播!我仿佛又一次被打成右派,那是一种刚攀上顶峰就被人推下悬崖的感觉。广大观众为之惋惜,全体演职员望洋兴叹,我这个编剧兼制片人泪落衣襟。主演言兴朋也心急如焚,正好又到春节,他去西郊宾馆找了几次卓琳,但都不得而见。最早协助我的顾凤莉副导演为我出主意:“去找找重大题材组组长戴临风(曾任中央电视台台长)!”

    年初,我也曾按顾凤莉的介绍给戴组长送过初摄制成的《曹雪芹》小带。到了戴组长家,我先问他:“您看《曹雪芹》录象带,感觉怎么样?”他没有正面回答我,他说:“录象带让王震的秘书拿走了。”我说:“现在广电部给各省市发了明码电报停演这个电视剧,不知为什么?”其实我是明知故问,他也难以回答,他转个弯说:“把雷某的镜头挖掉,补拍!”还是他老人家有经验。虽然挖补不容易,但是个挽救办法,我的心居然死灰复燃了。我擦干眼泪,戴上笑容又到处奔跑起来。首先到了中央电视台,找到当时总编室主任胡恩,请他支援一些重拍经费,我的理由是中央台既然播放了此片,总应该给一些播映费吧。经过他向主管文艺的副台长洪民生请示后决定给我5万元。在台里遇见了当时审查此片的责任编辑,她说:“为了这片子,台领导批评我,领导说:“不是传达过雷某的形象不能出现吗?为什么还安排播发?’还让我写检查,我解释送报节目所填的主演名单中没有雷某,所以才会忽略,不是有意的,这才没有写检查。”接着她问我:“你当时填主要演员时怎么不写上雷某?”我说:“《曹雪芹》主要演员是饰曹雪芹的言兴朋,我写了。像雷某这样的次主演,片中演员名单中都有。”她说:“咳!我想戏曲片能有什么问题,审看时采取跑片的方法,所以没有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检查。”我说:“片子内容本来就没有问题嘛!”她也说:“本来嘛,一个女演员走了,有什么了不起?!”

    (七)、殚心竭力

    中央电视台给的5万元不够补拍费用,我又写报告给北京市张健民副市长诉苦衷,请他再助我挽救《曹雪芹》,以免功亏一篑。好心的张市长介绍我到经济效益好的北京市旅游局拉赞助,他将我写的报告批给了当时旅游局局长薄熙成,薄局长支持了6万元,回报是每集片尾都打上北京旅游局协作之名。

    1991年底,请哈尔滨京剧院女主演于兰顶替雷某,凡是雷某镜头全部删去,只有最后雪地里,她跪在倒地而亡的雪芹身边的那个远影没动。1992年补拍完成,终于夺得了十二届飞天奖二等奖(头等奖空缺)和1992年的全国电视戏曲头等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一等奖。挖补法挽救了此剧,但色差距离和原来演员补演的镜头也较原来老了些,因而影响了获飞天奖头等奖,终归是个遗憾。但总算是做到了挽狂澜于既倒,挖补后的《曹雪芹》重新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全国各台也可以继续播放了,一些省市电视台还作为保留节目经常播出。

    香港卫视台也于1993年6月、1994年9月播放两次,他们用的还是雷某版。全世界许多地方也出了雷某版的录象带,我二儿子建一在1994年于温哥华寄给我温哥华的华文报纸上登有中国“应时华远发展有限公司”发行《曹雪芹》盒带的广告,他也借来盒带看了,就是我们拍摄的那一个,一模一样。我打听并找到了中央电视台私自卖带的始作俑者,他推责任于别人,并对我说:“你也别追究了,打官司你是打不起的。”这是实话,只好吃哑巴亏。近年又发现国内贵州音响出版社出版广州冲击波音响公司发行的《曹雪芹》VCD片,是谁卖的也打听出来了,但打官司也难,只好认为盗版行为是扩大了对这个电视剧的宣传,从这个角度来安慰自己,也就不去多考虑了。

    面对市场经济我无能为力,我落后了,也许只知道一心搞业务,不善于与市场经济结合是我们这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弱点。前几年在一次新闻播发中忽然听见原中央电视台某台长说:“我们的电视剧已打入国际市场,比如《曹雪芹》……”。主演言兴朋,也持此片在美国获得了某种艺术奖。这一切说明我们作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创作和拍摄出的《曹雪芹》的成果终于流传全世界,受到好评,为祖国争取了荣誉。虽然我们得不到应有的各种版税、报酬和荣誉,这是知识产权无法律保护的必然结果,但我们无怨无悔,心满意足,因为我们终于向全世界传播了伟大曹雪芹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被压抑了几十年的情感。

    三、 扪心终不悔

    就我这样一个弱女子,一个普通的作者,单枪匹马独闯电视界,历经三年,艰难曲折地主持拍摄成功大型京剧电视剧《曹雪芹》,能不得心脏病吗?一千个夜晚均是以酒酿梦,以达到“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什思?”每天醒来,依然做不到“糟淹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只因为不追回那被剥夺了的二十年,不甘心啊!随即我草诗一首抒发胸臆。

    为塑《曹雪芹》,爬格到五更。精雕又细镂,落笔寄优伶。兴朋飞鸿至,殷殷谢笔耕:“难得好剧本,愿为付辛勤。”闻之神奕奕,朱颜满生春。上下疾奔走,为求拍摄金。辗转京沪道,选景又选人。热面对冷眼,难挫执著心。为感精诚至,金石为之劈。历冬又经暑,三载心如一。机房亲监制,细节共释疑。一九九一至,阳春一月五。京沪双领导,审片不歇午。从早看到晚,兴趣愈益足。当即双拍板,满座笑颜逐。开言郑台长,电戏有前途。小沙和小魏,水果满桌铺。

    上海徐部长、衷心来表扬:“作者实辛苦,前后操持忙。此剧品味高,歌剧谱新章。”北京马部长,鸣谢上海方。京沪两合作,硕果呈芬芳。专家声声赞,吾心喜欲狂。三秋没白费,终得宿愿偿。欣喜进舞场,快步起翱翔。

    铁龙载余返,送带中央台。四月十一日,三频播出来。友人纷纷贺,京剧新体裁。编导共举杯,个个喜开怀。提名飞天奖,即将登金榜。忽闻指令下,此片禁传播。只因女主演,不辞别祖国。上百主创者,相视又奈何。精品被禁锢,作者泪婆娑。掸镜观颜色,惊问谁家妪。秋波何处觅?双眸蒙泥尘!红颜渐憔悴,皱褶竟崎岖。长哭有何用?收泪抚创痍。怡春到苦夏,苦夏到金秋。时光寸寸转,思绪日日愁。挚火不熄灭,补拍意不休。重将精神抖,再把资金筹。

    踏破铁鞋志,浓浓艺术情。感天又动地,友朋解囊倾。纷纷冬雪至,补拍重开机。换个女主演,曹剧又传奇。中央台重放,终于列金榜。曹剧传海外,卫视黄金时。美国南海购,加报广告登。重睹菱花镜,灰发难转青。华年不复再,秀容何处觅,扪心终不悔,珠玑映胸辉。

    第十六章、失母之痛

    “母亲的光辉好比灿烂的旭日,永远地、永远地照亮我的心……”

    这是我儿时爱唱的歌曲。

    生活中的苦涩,竟然也随‘再生’的欢乐而来,1983年我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

    我跪在母亲的遗体前痛哭。

    我哭!哭我失去了一生中最爱我的人,难忘随母亲逃难的奔波中,她对我们姐妹的细心呵护、辛苦操劳。

    我哭!哭我成人后没有给母亲带来幸福,反而给她带来许多苦恼和惊吓。

    我哭!母亲临去世时,我不在她的身边。

    1983年4月25日母亲病逝,享年74周岁。

    母亲的去世使我和我的儿子建一无限悲痛。建一在母亲遗体前哭歪了脸。后来,每提起外婆时,他总是哽咽地说:“现在我能挣钱了,可外婆却不在了。”

    1978年继父去世,国家拟收回周总理照顾继父居住的北小街四十六号独院,给母亲和小妹另行分配住房。

    可恶的“文革”已逝,为了让母亲过一个安静的晚年,我隔三岔五地从天坛东门住所,骑自行车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管部门,希望他们能早日为母亲安排新的住房。经过几个月的奔走,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天坛南门的一套三间的单元租给了母亲。真是谢天谢地,母亲终于有了自己的住房,可以不再受任何骚扰了。为了照顾母亲,让儿子建一与母亲继续同住,我也换房到天坛南门,挨着母亲的住房。在天坛南门,母亲渡过了比较安静的五年。

    我天天都要去看她、照料她的生活。陪她同住的建一则更是细心护理外婆,他每周要炖一只鸡给外婆吃。有次鸡汤的香味吸引着我打开锅盖,马上被建一制止,当时我还觉得孩子过分了,过后一想,孩子是对的。母亲退休工资微薄,姐姐步超和儿子建一各拿出10元,我拿20元共同补贴我母亲生活,可母亲还要支付阿姨费用,没有建一的精打细算,怎能保证母亲的营养呢。

    偏偏就在我出差的几天中她就离去了,她临逝前,是那么想见到我,而我却远在江南,等我赶回来时,已是人去床空。

    母亲多情多义,她热爱生活,热爱丈夫、儿女、亲人和朋友;她关心祖国,关心社会。我感受到她的爱是实实在在的。

    一、 爱友抚亲恋祖国

    (一) 夫妻相敬如宾

    自从1936年母亲在长沙考上继父黎锦熙的国语专修班后,成了继父的学生,做学问的助手。(从此母亲就一直在继父创办和领导的大词典编纂处工作,直到《现代汉语词典》出版。)母亲对继父的生活更是无微不至的照料。继父每天吃饭必食几瓣生蒜,以助他较弱的身体能长年不生病,并一天不停的研究学问直到八十九岁高龄。在1960年全国灾荒期间,连蒜头也成了希罕之物,母亲到处托人购买,还让我在农村寻购,她终于做到了继父食必有蒜。

    二人既互相关怀,又相敬如宾。母亲还常和继父唱和诗词,频添了夫妻生活的情趣。

    母亲六十四岁生日时,继父写诗祝贺她:

    祝贺女士六十四诞辰锦熙

    备战浓云连亚美,倾盆大雨落幽燕。人间正道沧桑是,且祝新生六四年。

    1963年继父寿辰时,母亲写了好几首祝贺的诗词:

    祝黎劭西先生寿辰

    念八韶华遍地游,和平花放喜心头。犀儿娉立承君业,松柏长青酒共酬。”(这时母亲与继父生育的小妹‘犀儿’已21岁)

    人月圆

    苍松拂影春光茂,恰近元宵候。佳宾如许,淑花共祝,南极高寿。等闲事业,无边园地,频年耕耨,腊梅先上香扬透;桃李天涯秀。

    西江月

    今日元宵前昼,立春春节难留。筵开上寿集朋俦,撙满椒花美酒。语言语法等身,终日事业无休。一生实干不虚求,又是诗词能手。

    197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