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466部分

读者十年精华-第466部分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道教是中国土产,佛教是进口货,结果进口货战胜了土产,这从旧社会佛教寺院之遍布各地而道观寥寥无几看得最清楚。

  从《太平广记》中也能看得清楚。

  “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但即使清平世界也难免有种种意外的灾难,据说信佛就概可幸免。遇到所谓乱世,信了佛也可逢凶化吉,信了佛还不怕生病。

  病和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其他灾难在旧社会也是经常会发生的,希望逢凶化吉过安乐日子,死后还有个好去处,这是旧社会里老百姓以至官人们的共同愿望,而佛教却声称能一一予以满足。加之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反正花费不多何妨试一试。这就是佛教之所以普及的主要原因。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佛教的宣传工作确实做得不坏。佛教能针对不同对象做工作:对高级知识分子提供深奥有味道的理论,对一般人做价钱低廉而好处实在的交易,真是雅俗共赏,少长咸宜。

  相形之下道教就吃大亏了。宋以前道教修仙、炼丹、画符等理论和方法,从史书资料来看,在理论上虽然也是唯心主义,和佛教那一套相比可显得粗浅苟简,满足不了高级知识分子的要求。而在争取群众上,所讲的神话鬼话比起佛教来又可谓大而无当,不切实际,没有多少吸引力量。

  如人都不免一死,佛教就从不说只要信佛便可不死,而只说信佛死了有个好去处,反正是否真有死无对证;而道教却公然扬言修成神仙可以不死,可以白日飞升,到天上或海上仙山去永远享乐,这种奇迹当然无从实现,于是宣传不免破产。就是想也没有用,因为要出得起大本钱。水银、丹砂、钟乳之类都是贵重物品,一般人哪有此财力买来炼丹服食。而且,即使买得起,炼起来也实在太不容易。

  这就是迷信道教想成神仙的始终只有极个别贵族富豪,而佛教能争取广大群众,从根本上战胜道教的主要原因。

 

Number:1876

Title:文星雕龙

作者:何满子

出处《读者》:总第6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新学派

  一评论家耳震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名,咬紧牙关苦读而不能通解。忽发奇想,乃将自己不懂之文字大段抄入所著论文中。读者莫测高深,惊其精博,此人声名大噪,一夜之间骤成名流。仿效者踵起,遂成一新学派云。

  传世杰作

  一作家著作宏富。权威评论家谓:其自传尚有文采,其传世杰作则为检举书集云。

  人尽其才

  一人在“文革”时期牛棚中,以“窃听机器”著称,“文革”后忽不见。知之者曰:此人自恃想象力丰富,已改行作诗人矣。

  稿酬问题

  文学编辑致评论家的退稿信云:大作本拟刊用,但因文中引用他人文字占十分之八九,此类引文作者下落不明,难以致送稿酬,只得割爱,敬希鉴谅。

  有志竟成

  某甲自幼立志为作家。及长,写小说三年,不成;愤而治文学批评,又不成;弃而作诗,多次投稿,均被退回。乃广交作家,终获参加作家协会云。

  埋没天才

  一作家演讲作文,鼓吹生活纯洁方能灵魂高尚,怒斥不正当男女关系,义形于色,听众读者,莫不动容。后少女少妇多人,均堕其彀中,丑声乃播。

  评者曰:此人当作家,未尽其少;不当演员,埋没天才。

  “文学革命”

  小说家力求简炼,百万言之小说删去繁文,最后竟只剩下三字:我爱你。

 

Number:1877

Title:言录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洪流

  △1956年墨尔本女子跳远比赛的银牌获得者、美国选手威利·怀特说:“我感到紧张,于是就读《新约全书》中讲不要害怕的那一节,结果感到轻松了。这样,我跳得比我从前任何一次都远。”

  △南非选手克里斯沁·基夏姆,在一九一二年的马拉松赛中,一开始遥遥领先。后来他停下来喝水,被队友肯尼思·麦克阿瑟超过。他说:“他说过在我喝水时等我,可他没有!”

  △金牌获得者乔治·佛尔曼,在解释他为什么没有在一九六八年重量级拳击决赛中击昏苏联选手时这样说:“我妈妈正在电视上看着我,她不想要我伤害任何人。”

  △1960年,当卡修斯·克莱在肯塔基的路易斯维尔城一家“只为白人”旅馆里被拒绝提供服务时,他把奖牌扔进俄亥俄河,说道:“这不是真正的金牌,这是假的,假的!”

  △1960年和1964年的马拉松比赛优胜者、埃塞俄比亚选手阿拜贝·比基拉说:“我们是穷苦人,不习惯机械运输。我们到处跑,因而二十六英里对我来说算不了什么”。

  △四获金牌的杰赛·欧文斯,听到他一直保持的最后一项世界纪录(跳远),在1960年奥运会上被打破时,说:“又一个老朋友没有了。”

  △轻量级拳击手翟华德·戴维斯的母亲在1976年奥运会开始前两天去世了。他说:“我把这块金牌献给我母亲,不论现在她会在哪儿!”

 

Number:1878

Title:珍珠鸟

作者:冯骥才

出处《读者》:总第65期

Provenance:收获

Date:1983。2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的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感觉

  黄昏时听音乐是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朦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头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你是不是也有同感?

  我这种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致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是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贯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房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辨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桔色的夕照。

  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溢在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地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并且这种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己。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事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美景?……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滚过脸颊,落到地上。我倚着门框,仰起头,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决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样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给一些意外的事偶然触动,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没有如今日这般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究竟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招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的我?为什么以前听这支曲子时从无这般感受?更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黯、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那琴音仅像一丝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Number:1879

Title:仁爱之心

作者:安德烈夫

出处《读者》:总第65期

Provenance:戏剧与电影

Date:1984。12

Nation:俄国

Translator:张毅

  群山之间人迹罕至的一片荒野地带,陡然间繁华起来。各国的游客蜂拥而至,使得山下的旅馆和山间的酒吧生意极其兴隆。

  是什么吸引住了这么一大批如醉如狂的游客?请看吧,在一道几乎垂直的峭壁上,只有那么一小块稍微突出的岩石,一个人绝望地站在那里。人们既无从知道他究竟是怎么上去的,无法将他从上面解救下来,更难以预料他将在什么时候跌落到地上。他像一柄达摩克里斯的利剑,惊心动魄地悬在引颈张望的游客的心上!

  警察在地上圈起一块空地,以免那人跌落下来时,砸伤围观的人群。一位女士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观看的位置,忙叫孩子去找正在酒吧里下棋的丈夫。两个英国佬一面用望远镜向悬崖眺望,一面就那个不幸者的年龄和摔下来的准确时间进行着打赌。

  一位又高又瘦而气势威武的女士,为了自己看得更清楚,蛮横地把另一位游客赶开。这位女士有看人摔死的癖好,她平生已经见过六个人摔死。

  另外几个带着柯达相机的人,在为了选择一个最佳拍摄位置而进行着激烈争吵。一个气喘吁吁的胖子,为了观看这场不幸的悲剧,不住地招呼和安顿着自己的一群不听话的孩子,叫他们别错过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就在这时,那个人不知在岩上喊了一声什么,下面的游客顿时骚动起来。警察在用力驱赶着拥挤的人群,有的人举起了望远镜,有的端起了照相机……

  一个胡髭向上卷曲的高个子游客,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走来,他激昂地挥动手臂慷慨陈词“诸位先生,他高喊‘救命啊!’你们听见了吗?为什么不去救他?这是你们博爱的职责,我们是基督教徒,对我们的兄弟应该以仁爱之心相待,应该竭尽政府之所能,采取一切措施。”

  突然,人们在窃窃私语,大家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