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2653部分

读者十年精华-第2653部分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进言策略比豪斯还要别致。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在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中,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往往使斯大林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在军事会议上陈述了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好像他也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计划,并且也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见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宏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颤。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饰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痛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在整个二次大战期间,斯大林在军事上最倚重两个人:一个是军事天才朱可夫,一个就是华西里也夫斯基。有人甚至说,军事天才朱可夫之所以被斯大林倚重,从某种意义上看,正好与斯大林倚重大智若愚的华西里也夫斯基有关,因为倚重朱可夫,也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之一。□

 

Number : 9797 

Title :眨眼写作

作者 :世界

出处《读者》 : 总第 194期

Provenance :海外星云

Date :1997。5

Nation :

Translator :

  法国一名叫博迪的记者受病魔侵袭,导致半身不遂并丧失说话能力,但仍决心把自己的早已打好腹稿的作品写出来出版。他通过眨眼方式,向负责替他笔录的人员逐个字母背出自己的腹稿,由对方抄录成书。这本150页的著作已出版。

  博迪在一年多前心脏病发作,四肢瘫痪,卧在医院病榻上,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不过头脑依然清醒。他没有气馁,决心要把自己构思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出版。出版商派笔录员门迪宝协助他,每天花6小时笔录他的著述。

  由于博迪已无法说话,只好靠眨动左眼与门迪宝沟通。门迪宝每次依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让博迪组成词语,博迪每眨眼一次即表示字母正确,眨眼两次,则表示字母不合适。

  博迪是靠记忆判断词语,这可能会出错,有时要滤去记忆中的多余词语。开始时由于两人未习惯这种沟通方式,故产生不少问题。

  两人开始时每天花6小时默录词语,且每天只能录下一页,后来才增至三页。数月以后,他们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估计博迪为了这本书共眨左眼20万次。□

 

Number : 9798 

Title :孩子们真实的声音

作者 :徐刚

出处《读者》 : 总第 194期

Provenance :中华读书报

Date :1997。5。14

Nation :

Translator :

  站在1992年里约会议讲坛上的一个12岁的名叫塞文·苏佐克的加拿大女孩,她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经常被忽略的最真实的声音是孩子们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总是被物质的喧嚣、各种各样的废话淹没。一旦塞文·苏佐克站到了世界首脑会议的讲坛上,便有了“感动全世界的发言”:

  “我们是从加拿大来的一个4人小组,都是12岁到13岁的孩子。我们筹集了路费,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是想告诉你们成年人,必须改变你们的方针和路线。

  “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使命,只是要为我们的未来抗争。你们应当知道,失去我们的未来将意味着什么?这绝不同于政治选举中的一场失败,或者是在股票市场上的一次失利。在这里,我要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说话;在这里,我要为全世界饥饿的儿童说话,因为他们的哭泣没有人理睬;在这里,我要为地球上濒于灭绝的动物说话,因为它们已经没有藏身之地。我只是个孩子,但我知道如果将用于战争的钱用来解决环境问题,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塞文·苏佐克坦率地提醒听她发言的各国政府首脑说:“请不要忘记你们为什么参加会议,你们在为谁做事。你们优先考虑的事情中,有我们吗?要知道我们是你们的孩子,你们将要决定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Number : 9799 

Title :历史的见证

作者 :杨肇林

出处《读者》 : 总第 194期

Provenance :文汇报

Date :1997。6。26

Nation :

Translator :

  1997年7月1日,亿万华夏子孙翘首以盼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号称“日不落国”的米字旗在香港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高高升起,伴随着它的还有灵飞生动的紫荆花旗。然而,这一天的来临,却历经了无数不平静的日日夜夜。

    1978年,柯华出任驻英国大使,女王派遣羽饰金盔的武士,驾着宝马雕鞍迎接他到白金汉宫。这是晚清驻英使节所无法想象的。

    香港给英国带来巨大利益,由于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对香港采取“长期利用,维持现状”的方针,才得以维系至今。这时,收回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已经提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日程上。作为驻英使节,柯华有责任了解英国朝野对于香港问题的动向,提供国内决策参考。英国认作“合法”依据的《江宁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中英续增条约》,特别是《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九十九年为限期”,到1997年期满,英国不得不为自己利益忧虑了。英国有人写过一本关于香港的书《借来的地方与时间》,意识到“借来”的总要在限定时间里予以归还。1979年3月,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要求允许港英政府批出超越1997年6月30日的土地契约,实质上是想长期维持英国的管治。该要求遭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严辞拒绝。    

    柯华十分关注英国下院于1979年6月13日就麦理浩访问中国进行的辩论,英国外交大臣的发言表示着当时英国政府的态度:香港并非时代的错误产品,麦理浩北京之行并不意味英国想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7月5日,英国向中国递交了《关于香港新界土地契约的问题的备忘录》,并说中国可以不作答复。同样也是想让中国默认英国取消“新界”管治权的期限。中国政府以毫不含糊的言辞作出答复:“奉劝英方不要采取所建议的行动”。    

    1982年夏,柯华奉命回国述职。返英后,他和大使馆的同事们遵照中共中央港澳小组领导人兼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廖承志的指示,广泛接触英国各界人士。

    在英国,有许多中国的老朋友,像前首相麦克米伦、希思、卡拉汉,前津巴布韦总督索姆士勋爵(丘吉尔的女婿),怡和洋行董事长亨利·凯瑟克、太古洋行董事长斯威尔兄弟、英之杰公司董事坦劳勋爵和一些政府部长、议员以及颇有影响的《卫报周报》、英国广播公司评论员等,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表示英国不应该坚持三项条约,应该无条件把香港归还中国,也没有理由要求继续参加香港的管理;但也有人主张在归还主权后,中国和英国共管一段时间,或“托管”一个时期;还有人怀疑中国能否管好香港,尤其担心我国将在香港推行社会主义制度。柯华和使馆的同事们利用各种场合,阐明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等邓小平同志的构想和基本国策,赢得了许多友好人士的理解和赞成。    

    但是,和英国人商谈香港问题,实非易事。   

    1982年7月24日,柯华在伦敦同当时的香港总督尤德和前任总督麦理浩进行讨论。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尤德和麦理浩坚持英国政府的立场:交回主权,但由英国继续管理。柯华据理强调:主权和管理权不可分,中国将同时恢复行使主权和管治权。双方争执不下。    

    尤德和麦理浩最后问道:“这样争论下去达不到一致怎么办?”

    柯华轻轻地笑笑说:“这也好办嘛,你们不是刚刚出兵马尔维纳斯群岛了吗?那里距英国本土九千多海里,中途无法补给,飞机只能空中加油,而且,大西洋气候恶劣,但你们还是去了。而香港距离伦敦只有八千多海里,沿途有许多补给、加油的地方,太平洋西岸的气候又很好,你们也可以采取对付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办法嘛!”  

    尤德和麦理浩沉默了一会儿,异口同声说:“那当然是不可能的。用对付福克兰群岛和直布罗陀的办法对付中国是不行的。”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终于来到北京访问。

    柯华在和撒切尔夫人接触中,感到她是一位有主见、有魄力、很果断、个性很刚强的政治家。    

    9月24日,撒切尔夫人步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与被毛泽东主席誉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相晤。柯华目睹他们为解开两个国家间百多年来的“死扣”,围绕中国固有领土香港的前途展开交锋,谈笑风生,却挟着电闪雷鸣;轻言慢语,却无不字字千斤;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又处处峰回路转,暗含转机。   

    撒切尔夫人对中英友好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是,在香港问题上,坚持英国政府的立场。她在会谈中,强调“三项条约”是“有法律依据的”,甚至断言“如果中国政府宣布收回香港,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对此,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并说,如果“香港发生严重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    

    撒切尔夫人最后表示:“希望不要把今天会谈的内容传出去。”并建议共同对外宣布会谈是坦率的、友好的。

    邓小平表示:“完全赞同你的意见。”   

    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磋商香港问题。    

    中国政府为谋求政治解决的第一阶段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目的,为以后谈判奠定了基础。

    撒切尔夫人在会后回答记者提问时仍然说:“管理香港的条约,至今仍为国际法所公认……英国将以条约处理香港问题。”

    9月26日,柯华送撒切尔夫人从广州转去香港,记者拦住柯华提问。    

    香港记者问道: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有分歧,是不是?    

    柯华回答:我们进行了友好会谈,大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记者又问道:据说会谈触礁了?      

    柯华回答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