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2337部分

读者十年精华-第2337部分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联邦德国创建了一种独特的科学设施生态银行。实际上,它是一座特殊的陈列馆,馆内陈列有土、水、空气以及动植物的各种样品。

  根据这些资料,未来的科学家就可以判断:周围环境究竟是如何变化的?在充满…150℃的氮气的器皿中,保存着泥土、牧草、小麦、蚯蚓、甲虫、水草、牛奶、血液、人的肝脏以及脂肪组织。陈列室的各种样品每两年收集一次,其目的是使科学家们了解在某一时期内所发生的变化。

  目前,其他国家的科研机关也打算建立这种银行。

 

Number : 8986 

Title :驼鹿的“地铁”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1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正当英国人为刺猬、蟾蜍等小动物的迁徙而修筑公路下的隧道时,美国人在阿拉斯加开始修建驼鹿的“地铁”。

  “地铁”修在离安克雷奇市不远的高速公路下,该高速公路可供6辆汽车并排通行。“地铁”长3公里,由直径3米的水泥管道连成。“地铁”内有充分的照明,还装了防止驼鹿因跑得太快而撞伤的保护网。

  “地铁”的建成大大减少了驼鹿的死亡率。以前,每年约有100头鹿在车祸中丧生,而“地铁”落成后的1988年死去的鹿还不满7头。

 

Number : 8987 

Title :化妆的发展与沿革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1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公元前7500年

  埃及尼罗河谷一带的牧民和猎户已懂得用蓖麻子油涂抹皮肤,以防烈日灼伤。

  公元前3500年

  埃及和迷索不达米亚的妇女用指甲花染抹手足。又用铅矿石、锑和孔雀石一起研磨制成眼圈墨,说是涂了能避邪。

  公元前1370年

  埃及王后尼菲女是迪把指甲和趾甲染上红色,并禁止非王室人员仿效。

  公元前750年

  希腊妇女把头发染黑,又用铅粉使皮肤增白。

  公元前150年

  罗马人成了地中海一带的新霸主。用藏红花提炼金色的颜料来画眼圈,又用木炭灰来画黑眼盖。

  公元前50年

  埃及女王克利奥派特拉用赤赭石做胭脂,用青黛色涂上眼盖,下眼盖抹成翠绿色。

  公元10年

  罗马诗人奥维德写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本化妆专书。他推荐一种方法,用大麦粉、豆粉、鸡蛋以及捣成糊状的水仙球根敷面,使皮肤嫩滑。

  65年

  罗马皇帝尼禄和皇后波普娅用铅粉以及白垩粉擦脸,再搽以胭脂,并涂上眼圈黑。

  200年

  希腊医师伽林把蜂蜡、水和橄榄油调成软膏,用来擦脸,擦后水分蒸发,皮肤便觉凉爽。现代冷霜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也与此类似。

  1580年

  伊丽莎白女王把头发染成红色,把脸孔涂白,又把部分眉毛拔掉。当时英国刚有玻璃镜子,她是英国第一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容貌的女王,所以晚年禁止在宫廷里设置镜子。

  1660年

  英国复辟时期的妇女都爱擦粉,又爱在脸上贴上日形、星形和新月形的黑花细。这本是纽卡塞公爵夫人为了遮盖雀斑而想出来的新花样。

  1700年

  英国的绅士淑女都爱在脸上、头发上和假发上扑粉。因此为他们设立了化妆室。当时以肌肤滑嫩为美,所以妇女睡觉时都戴上手套,在额上敷上浸过油的布,以防出现皱纹。

  1840年

  化妆热潮在英国没落。维多利亚时代审美的标准是皮肤娇嫩白里透红,以及天然粉红色的樱桃小嘴。

  1886年

  美国的麦康内尔挨门逐户地推销莎翁选集,但无意间做了化妆品生意。他本来以买书送香水作招徕,发现顾客对书的兴趣远不如对香水的大,于是索性改了行,灵机一动,还利用家庭主妇来为他推销香水。53年后,麦康内尔把属下的加里福尼亚州香水公司改名为“亚芬”,用莎翁故乡的河名向“恩人”致意。

  1916年

  美国市场上首先推出了指甲油,接着又批量生产鲜红色唇膏。

  1920年

  好莱坞开创了电影时代,片场里的化妆师也塑造出不少西方女子刻意模仿的银坛美女形象。弯弯的眉毛、弓形的嘴唇和夺目的色彩于是风靡一时。

  审美观的变化

  20世纪西方的审美观已不再以皮肤白嫩为美,改而崇尚古铜色。有一幅19世纪的广告,所推销的是“去除雀斑、防止晒黑、一擦就灵”的皮肤膏,可见不同时代审美观的变化多么巨大。

 

Number : 8988 

Title :他俩每天都相会

作者 :平文

出处《读者》 : 总第 11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英国有一位89岁的老人费雷德·罗斯威尔,他是个已退休的奶酪师。他的心脏不好,而且有一条腿在11年前因从梯子上摔下来而跌破了。这样一位病残老人,居然每天花6个小时,行程257公里,去探望他的住在护理院中养病的70岁老妻鲍琳。

  护士贝蒂·洛根说:“他每天上午来,下午走,风雨无阻。甚至在下雪天,连邮差都不送信了,他仍照常来,我不知道他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的。”

  七年前,费雷德的妻子因中风入护理院之后,费雷德坚持每天去探望她,七年如一日。他发誓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天天奔走。我答应过要与我的老伴恩爱至死。如果我俩长期分隔,怎能算得上是恩爱呢?!”

  然而,费雷德要去看望老伴一次,实非易事。他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先从自己的农场走一公里多路到公共汽车站,然后搭乘50分钟公共汽车到最近的火车站,转乘1小时30分钟的火车到护理院所在的怀恩敦。从火车站到护理院尚有17。7公里路程,费雷德没钱叫出租车,只好搭“顺风车”。旅途劳顿之苦,可以想见。

  费雷德到达鲍琳床边时,已差不多是11点45分了,刚好赶上吃午饭。

  护士洛根天天目睹这一对老夫妻相会时的情景。她说:“他一到便吻她的额头,随后便互相拥抱。为了赶上5点30分回家的火车,他下午4点15分就必须离开护理院。两个相别时总是眼中噙着泪花。”

  费雷德回到家一般都近8点15分了。他匆匆做晚饭,吃完便躺下安歇,以保证第二天能早早起床。他无限悲伤地说:“有时我真梦想能住得靠近鲍琳些,但是,我知道这不可能做到。因为没人愿买我的老农场。我天天去看望她,虽然旅途还很顺利,不过,一想到我不能与鲍琳在一起的时光,我是多么难受。”

 

Number : 8989 

Title :关怀的人生

作者 :林清玄

出处《读者》 : 总第 11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台湾

Translator :

  我今天会走上写作这条路,时常感念我高中时代的一位老师王雨苍先生。

  高中二年级时,我的学业与操行都是学校的劣等分子,几乎到了老师都放弃我的地步,甚至被记了两个大过、两个小过,被留校察看,赶出学校学生宿舍。幸好当时我的导师王雨苍先生一直没有放弃我。当时请我到老师宿舍吃师母亲手做的菜,并且在他请假时让我给同学上国文课,时常对我说:“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会成器的学生。”

  老师对我说,使我不敢再坏下去,其实不是我真的好,而是我敬爱他,不敢辜负他而令他失望。毕业那天我跑去问他:“为什么所有的老师都放弃我,你却对我特别好?”他说:“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时时关怀四周的人与事,不仅能激起别人的力量,也能鞭策自己不致堕落,我当学生的时候正像你一样,是被一位真正关心我的老师救起来的……”

  就在高中毕业那天,我已经立志要过一个关怀的人生,并且一直深信“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


 

Number : 8990 

Title :白云羊群暴风雨

作者 :赵鑫珊

出处《读者》 : 总第 111期

Provenance :《青年社交》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在病态社会,在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普遍发生信任危机的岁月,有的人就偷偷地转向同大自然的交往,在大自然的壮丽怀抱作孤独的纯洁冥想。

  如果结局是个喜剧,那末,落在回忆深井里的悲哀和孤苦时时泛上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泡沫,也会是甜美的,亮丽的,并且还会构成日后一个无形的大磨盘,经常从中榨出不绝如缕的丝丝细细的情感与思考,供自己回味享受,也将这心境传达给别人。

  而且,如果你再超脱向上一层,泰然自若地从审美的意境和境界去仰观俯察当时的一切,处置一切,那末,孤独和悲哀,惆怅和迷惘,凄凉和不幸,就不必待到日后去追忆,在当时当地便会立刻转化成一种凄清之美,或悲壮的幸福。也许,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恰好是当你的心咔嚓裂成两半:一半为天地人牵肠挂肚,另一半又为这牵肠挂肚而激动,落泪,升华。

  十年动乱,我在辽西兴城海边放羊6年,同山川动植、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久久进行灵交的日日夜夜,便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期。

  在那艰辛的6年,我始终把大自然看成是一个可以值得信赖的人,一位慈母,一位情人,一个同我对话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夏天,我总是黎明即起,踏着晨光和山坡绿草地上的露珠,紧跟在羊群的后面,出去放牧。当时,我仿佛就是一个上帝,因为据说神是最好的牧羊人。

  我永远也忘不了海上生风暴的奇异自然景观,忘不了暴风雨的全过程。下午3点多钟,突然从东南方向的无穷远天涯升起了一小团长怪脚、拖尾巴的乌云。一开始它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目。但不多时,这团乌云便迅速演变,壮大成了黑压压的一片,汇同太平洋汹涌的波涛上下呼应,创成一个立体,直向我和我的驯服羊群所在的山坡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顿时狂风大作。紧接着就是整个天宇中的放电现象。我从未看到过那样威武、庄严和绚丽的闪电。而最为壮丽的一幕则是一只孤独的、同海上风暴进行英勇搏斗的海欧,当它的白色躯体被电光照亮的一刹那。那情景好像在向我示意,在鼓舞我,激励我。

  震撼山岳的雷鸣,压过了海涛声和松涛声。这,我也从未听到过。那样威慑一切、统慑一切和想摧毁一切的雷声。

  我的羊群吓得缩成几大团,躲在几棵松树底下。我当时则是无一处庇护之地。身边既没有把伞,也没有件雨衣,更没有我的一个同类。也许,我最好的庇护之地便是我自己的“不动心”,便是我同外部世界还有命运的遭际拉开一段审美的距离,哲学的距离,作一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所谓“不动心”,就是从静观默想中得到最大幸福;就是“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就是中国哲学中的那一个“静”字。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说得更好:“圣人之心静守,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暴风雨终于过去了。5点钟光景,从黑云边上猛然透出一派绚丽的日光,把长城内外照得通红。此时此刻,宇宙一片澄静。万物都像被水冲洗过。太平洋又复归一番“太平”景象。当大自然的戏剧把舞台上的幕布徐徐落下,我真想对着那云开日出、万道霞光顶礼膜拜,跪着说声:

  “壮哉,造物主;伟哉,大自然!”

  我不知道,我这种情感是否也属于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的范畴?我只知道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因为在我的一生中,我可怜的渺小的心,毕竟有过这样一次天地之鉴、万物之镜的体验和经历。如今,它已成了我的一笔精神财富,我可以把它随时取出来,从记忆的匣子里打开,供我回味,享用。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过这样真切的体验和亲身经历。将来我是否还会有呢?比如作为一个旅游者,遇上一场暴风雨。

  不,不一样。因为旅游者同大自然的关系毕竟隔着一层,毕竟有点买卖、功利主义的关系:我出钱来玩你,游你。

  1969至1975年,我作为一个“牧童”,同蓝天浮云,小岛微风,月光底下的银色海浪,还有5月的羊群,紫罗兰和“勿忘我”,则是“物我两相忘”,浑然一体,风雨同舟的生生死死的关系。

  托尔斯泰是这样谈到他同大自然的关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