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693部分

读者十年精华-第1693部分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了每个人后,还有许多鲜花。于是,人们就把花摆在每一个窗户前,靠在每一个大门前,插进每一个烟囱里,抛到每一个屋顶上:凡是能塞进花的每一个角落和缝隙,都放上了花。

  从屋顶到地面,整条街的每一座房子上,除了花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在那天,马贝街成了纽约城里最漂亮的一条街!

  马贝街的每个人好几天都一直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雅各布仍把这些写成了故事,仍有许多人读到了。在感动之余,他们开始想:“我们必须为马贝街做些什么?”

  雅各布后来成了一个老人。在几十年里,他看到了马贝街的许多变化:

  破旧的老房子被推倒了,新房子取代了它们的位置;一个宽阔平整的游戏场也终于修成了,在那儿,马贝街的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路灯立了起来,马贝街再也不黑暗了。

  但是,已经没有任何事情能使雅各布像很多年前的一天那样感到快乐:在那天,有个叫阿伯特的男孩第一次看到鲜花;在那天,所有的马贝街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鲜花;在那天,有个小女孩流下了泪水,仅仅因为她手里紧握的鲜花在她看来是如此的美丽动人。

Number:6497

Title:怕谏官的皇帝

作者:王向东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知识窗》

Date:1991。4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自古有文武百官怕皇帝,也有皇帝怕谏官的,那些一心要当活尧舜的开明皇帝,就怕谏官。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得到一只特别俊异的鹞鸟,把它放在手臂上玩赏,偏偏被魏征撞见了。李世民一见到这位以直谏著称的臣下,就像一个顽皮的学生遇到了老师,马上把鹞鸟藏到了怀里。偏偏这位谏官还不给皇上下台阶,在那儿唠唠叨叨地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老一套,没完没了就是不走,一直使鹞鸟在皇帝佬倌的怀里窒息而死才罢。

  宋仁宗其实算不上是治国明主,治天下御外侮他恐怕比不上他的前辈太祖、太宗,行新政搞改革他也比不上他的子孙神宗。但是无论正史野史,说他坏话的好像并不多,至少他还不是一个昏聩平庸之辈,这恐怕正与他怕谏官大有关系。仁宗有一天在宫内做道场的时候跑去看热闹,对左右吩咐说:“赐与各僧紫罗一疋。”和尚们喜出望外,连忙谢恩。这位皇帝却顾不得是不是会丢份儿了,认认真真地布置说:“明天你们从东华门出宫,把紫罗都藏在怀里,不能让人看见。”那原因,他也如实道来只是“恐台谏有文字论列。”

  堂堂大宋王朝的九五之尊,有要说赏给和尚们每人一疋紫罗,就是赏每人一座金山千位美女,别人也无可奈何。然而,宋仁宗何以这样怕谏官?因为他想当一个被人看做尧舜式的好皇帝,因为他不想损害自己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从谏如流的好名声。为了这个名声,他付出了许多代价。王德用进献美女在他左右,他甚感亲近,偏偏王素进谏,仁宗不得不忍痛割爱。但又说:“联虽为帝王,然人情同耳。”所以他接受王素批评遣散宫女出宫,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后来有个专门给他梳头的太监似乎不服气,给仁宗梳头时抱不平之感:“两府两制,家内各有歌舞,官职稍如意,往往增置不已。官家根底剩有一二人,则言阴盛须减去。只教渠辈取快活。”宋仁宗听他这样发牢骚,一声不响地把他裁减了。皇后问他,这个梳头的是你平日心爱之人,怎么却第一个裁减他?宋仁宗回答说:“此人劝我拒谏,岂宜置左右?”由此可见他怕谏官既非娇情伪饰,装腔作势,亦非昏庸无能,是非莫辨,他力求从谏如流,是因为他头脑清醒,是非分明。对于一个肩负着治理天下重任的人来说,这种怕实在太重要了!真正要心悦诚服地怕谏官,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Number:6498

Title:梵蒂冈的瑞士卫队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欧洲袖珍国梵蒂冈有支百余人的瑞士卫队,他们身穿古色军服,戴头盔,手持长戟,守卫教廷各建筑物。在罗马教皇参加的活动中,他们寸步不离教皇,保卫教皇和高级神职人员的安全。每年5月6日,卫兵都要逐个向教皇宣誓效忠,重复400多年来的老套式。

  卫队建于1506年。在1527年5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攻取了罗马,接着又直捣梵蒂冈。百余名瑞士卫兵浴血奋战,以保卫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到附近的圣安吉罗城堡避难。最后,147名卫兵战死,教皇则幸免于难。后来,梵蒂冈为死难士兵树立纪念碑,同时把5月6日定为卫队的纪念日,并决定永远雇用瑞士兵。

  卫队每年从瑞士青年中招募新兵。加入卫队须经神甫推荐,应征者在接受4个月的军训后,还要进行严格挑选方能入伍。服役期限一般为2年,期满后也可继续服役,并允许结婚。卫兵纪律严明,但待遇并不优厚。尽管如此,瑞士青年仍愿服役,因为当卫兵可接近教皇,这是令人羡慕的殊荣,而且退役还乡会受到人们莫大的尊敬。卫士都是品行端正的天主教徒,实际等于武装僧侣。

Number:6499

Title:获奖者答谢词

作者:东木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湖南日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堪称国际影坛第一奖的奥斯卡金像奖,它的颁奖仪式充满乐趣,尤其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获奖者们那些即席发挥的简短有趣的答谢词:

  环球影片公司的《西线无战事》曾获第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公司总经理雷姆利接过金像时的答谢词是:“除了抱孙子那一回,这是我一生最荣耀的时刻。”

  一九三九年,才十岁的秀兰·邓波儿担任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片奖颁奖人。她站在椅子上,把金像递给动画片《公牛费迪南》的设计者迪斯尼,并问道:“很漂亮,是吗?”迪斯尼答道:“是的,我感到自豪极了。我都快爆炸了。”邓波儿担心地说:“噢,可别这样,迪斯尼先生!”这一老一少的对话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一九四八年获第二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的简·惠曼,她在影片《约翰尼·贝林达》中出色地扮演了一位又聋又哑的母亲,她的受奖演说是:《我因在影片中一言不发而获奖,此时此刻我想我最好还是缄口不言。”

  一九五七年英国导演大卫·里恩因执导《桂河大桥》而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他在领奖时感慨地说:“当我们在丛林中挥汗如雨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座‘桥’会通往奥斯卡奖台。”

  雷德里克·洛伊在一九五八年获第三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歌曲奖。他刚动过心脏手术,他的答谢词是:“我从我那颗有点破碎的心的深处感谢大家。”

  “约翰·韦恩在影片《真正的勇敢》中饰一名嗜酒如命但能为民除害的独眼警官,他荣获一九六九年度第四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手捧金像时他幽默地答谢道:“早知道这样,三十五年前我就该戴上那个眼罩。”

Number:6500

Title:历史上的围棋迷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甘肃体育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母死也要终局

  阮籍为三国魏人,“竹林七贤”之一。有一天,他与外国朋友下棋,家人匆匆跑来告诉他说:“老夫人已经过世了。”阮籍的朋友站起来不下了,阮籍执意不肯。终局之后,阮籍饮酒三斗,嚎啕大哭,竟吐血数升,体重一下子减了好几斤。

  棋终就难

  南北朝宋明帝时的围棋名手王景文,因事触犯了明帝,被赐死。诏书送到王家时,正逢王景文与朋友对弈。他看完诏书,把诏书压在棋枰下,神态自若地跟朋友往来争劫。棋终,王景文收拾好棋子,取过毒酒,举杯向朋友说:“对不起,这酒不能劝你喝了。”随即饮下毒酒而死。

  棋迷皇帝

  南北朝时围棋之风甚盛,不光是士人百姓喜欢下棋,连皇帝都迷上了这种小玩艺。梁武帝萧衍常常是通宵达旦地下棋。陪他下棋的大臣个个累得瞌睡连连,可他却精神抖擞,一会儿戏谑边下棋边打瞌睡的吏部尚书刘溉“状似丧家狗,又似悬风槌”,一会儿又提醒睡着的仪曹郎陆云公说:“烛烧卿貂。”由于下棋,还误杀了国师槛头师。有一天,武帝叫中使召道行神奇的头师来,中使带头师进宫时,武帝厮杀正酣,边下子边喊“杀!”这喊声本来是武帝打算杀对手一片黑子,而中使却误以为武帝叫他杀头师,立刻推出去杀头。武帝下完棋问中使头师呢?中使回答:“陛下叫我杀,我已经把他杀了!”

  偷吃棋子的诗人

  据《棋天洞览》一书说:唐朝诗人元稹输棋时会耍赖皮:“元稹与李杓直棋,稹已败,乃窃杓直数子咽之。”为掩盖输棋的事实,竟把对方的棋子偷吃下肚,可见痴迷之态已极。

  视下棋为人生三大事

  北宋书法名家、诗人黄庭坚被围棋迷得连夜里做梦也在下棋,他曾在给侄儿的信中写道:人生宝贵的光阴应拿出三分之一来谋生治家,三分之一读书,三分之一喝酒下棋。下棋对黄来说,可谓重要到和生存、读书相提并列。

 
Number:6501

Title:我的海底

作者:王水林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大学生》

Date:1991。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一

  浓雾般深沉的生命,把人类分为两截,一半是苦涩的海水,一半是坚冰般的陆地。我一出生,就被扔在了那冷酷而又阴森的海底。

  家境的贫困,构成我生命磨难历程的第一个牢笼,孩子们应享有的权利,诸如幸福、温暖、玩具、上学之类的名词,对我几乎是不可企及的童话世界的梦幻。童年的坐标上,留下的唯有风化的泪水、凝固的苦难和生命几经挣扎的微光。

  母亲的眼泪,父亲的暴躁,和着我的痛苦,像一股汹涌的激流,咆啸在渭北高原上这个贫穷破落的小村庄。

  祖祖辈辈守着那几亩干巴的黄土地,留给我的也只有困和愚味,以及揭不开锅时的惊惶和吵闹。在一年青黄不接之季,父亲带着病蔫蔫饿得发昏的大哥,在人们的辱骂和白眼中行乞。我到了9岁,在哭泣和怜悯中,才得以五毛钱的借贷到小学一年级插班上学。在外面,我从来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可有谁知道,我的心里有多苦。每每放学,提心吊胆走回家,家门口总是围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嘻嘻哈哈瞅着我父母吵架。

  看到父母吵架,我只有流泪。

  家庭的破碎和冰冷,过早地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重的创伤,铸成我孤僻、自卑的性格。在学校里,我很少说话,目光吊滞,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愣,有好几次,放学后教学里不知何时已经空了,可我还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因此,很多同学骂我“傻子”、“白痴”,向我吐口水、扔脏物。只有每一学期拿回家的“三好学生”奖状,还能给内心点点安慰。

  一年春季,又一场吵闹之后,父亲因负担不起家庭贫穷的担子,丢下家一个人走了。从此,体弱多病、从来不能下地劳动的母亲和初中刚刚毕业的二哥,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在学校,我忍着阵阵袭来的饥饿感,努力听课、作笔记。放学后,尽自己弱小的力量,分担母亲和二哥的劳动。夜深人静,才可借着一盏微弱的油灯,看书、做作业。

  是这盏凄清的油灯,伴着我、熬过一年又一年,把痛苦压进书本,压缩成一个一个沉重的文字和符号,刻在心里,印在一张张又粗又厚沾满水泥的牛皮纸上(由于没钱买练习本所以只能捡那些被扔掉的破水泥纸袋来写字)。没有书桌,只好趴在炕沿写字。

  也是这盏油灯,伴我考上了中专。接着又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北京,进了大学。

  由于我在贫困中生活惯了,带来了一身的“小气”和寒酸。这常常使我成了人群里不受欢迎的人。也正因为此,我分外嫉妒别人,嫉妒别人有说有笑,嫉妒别人受人欢迎,有时甚至到了憎恨的程度。有一次,为了显得我也挺大度,并非那么小气,更是为了想改变一下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我拿了10元钱,请同宿舍的同学去“搓”了一顿。事后,一切重归原状。便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却不得不勒紧腰带。

  1989年元旦,一封“母病危速归”的加急电报像晴天霹雳打得我几乎昏厥过去。

  我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