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战国策 >

第4部分

战国策-第4部分

小说: 战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
   秦国派樗里疾率领100辆马车去访问西周,西周君用100名士卒的盛大仪式出城欢迎,仪式隆重,非常重视和尊敬樗里疾。楚王知道以后大为愤怒,严词责难周君不该这样重视秦国使者。周臣游腾就对楚王解释说:“以前晋的智伯要讨伐?由时,先赠送由一口大钟,?由为了能用大车运这口大钟,就特别修了一条宽广的道路。谁也没料到智伯却乘机由这条道路进兵攻击?由,?由终于因此而灭亡,这主要是因为?由没有防备的缘故。齐桓公攻打蔡国时,表面上声称去攻打楚国,实际上却是讨伐蔡国。如今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贪得无厌,凶猛无比,还有吞灭周朝的野心,秦国派樗里疾率领100辆战车到西周时,周君当然非常害怕,于是心里以当年的蔡国和?由的事情作为警戒,在欢迎仪式上派手持长柄武器的士兵走在前面,派手持强弓的士兵走在后面,名义上是欢迎、保卫樗里疾,实际上是围住他。周君难道不爱他的国家吗?惟恐一旦被灭,对您楚国也不利,这是为了大王担忧啊。”楚王这才高兴起来。

  【评析】
    没有事实本身,只存在它的传播方式。事实在于你如何去传播它,语言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对事实本身甚至会起到支配、调遣和改变的作用。不管西周君是欢迎樗里疾还是防备樗里疾,整个仪式是完全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要善于揣摩他人的心理和利益,善于说出利他利己的话。
    周臣游腾引用蔡国和?由两个历史案例来引证自己观点的案例归纳法,值得我们仿效。

                      雍氏之役

  【提要】
    谋士和说客之所以高明,不仅在于他们能办到一些常人办不到的事情,而且在于他们敢于许下美好的诺言、并富有实现自己诺言的绝对信心。他们的大话是完全有根据实现的,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揣摩、更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性、联系性、关联性。

  【原文】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唯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
    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译文】
   楚国攻打韩国雍氏,韩国向西周求兵求粮,周王为此忧虑,就与大臣苏代共商对策。苏代说:“君王何必为这件事烦恼呢?臣不但可以使韩国不向西周求粮,而且可以为君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周王听后大为高兴,说:“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国家都将听从贤卿你的调遣和管理。”
    苏代于是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对他说道:“难道您不了解楚国的计策吗?楚将昭应当初曾对楚王说:‘韩国常年疲于兵祸,因而粮库空虚,毫无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韩国饥荒,率兵夺取韩国的雍氏,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国包围雍氏已经5个月了,还不能攻克,这暴露了楚军的处境困窘,楚王已经开始准备放弃昭应的计策和进攻了。现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粮,这明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如果昭应知道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包围雍氏,届时雍氏必然被攻陷。”
    苏代接着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听后颇为愤怒,很生气地说:“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再次跟韩国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断绝使臣的来往。西周断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而单单和好韩国,这样一来,阁下就是在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阁下为什么不愿意呢?”公仲侈说:“好吧。”于是公仲侈就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楚军当然没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离去。

  【评析】
    苏代凭着言辞向韩国揭示出了事情的真正规律和发展方向,最终不仅解决了西周的难题,而且给西周带来了意外的收获,这种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的谋略与口才是非常高明的。
    审时度势、拨开掩盖在事物之上的遮蔽之物,洞察事物表象背后真理和本质,才能认清事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才能具有比常人高明一筹的预见性、判断力。战国说客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有这种预见性,而且还具有实施这种预见的实践能力,依仗三寸不烂之舌的雄辩口才,引导和诱导他人实现自己的预见、使他人的行为成为自己谋划的有机构成。

                      雍氏之役

  【提要】
    谋士和说客之所以高明,不仅在于他们能办到一些常人办不到的事情,而且在于他们敢于许下美好的诺言、并富有实现自己诺言的绝对信心。他们的大话是完全有根据实现的,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揣摩、更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性、联系性、关联性。

  【原文】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唯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
    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译文】
   楚国攻打韩国雍氏,韩国向西周求兵求粮,周王为此忧虑,就与大臣苏代共商对策。苏代说:“君王何必为这件事烦恼呢?臣不但可以使韩国不向西周求粮,而且可以为君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周王听后大为高兴,说:“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国家都将听从贤卿你的调遣和管理。”
    苏代于是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对他说道:“难道您不了解楚国的计策吗?楚将昭应当初曾对楚王说:‘韩国常年疲于兵祸,因而粮库空虚,毫无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韩国饥荒,率兵夺取韩国的雍氏,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国包围雍氏已经5个月了,还不能攻克,这暴露了楚军的处境困窘,楚王已经开始准备放弃昭应的计策和进攻了。现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粮,这明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如果昭应知道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包围雍氏,届时雍氏必然被攻陷。”
    苏代接着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听后颇为愤怒,很生气地说:“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再次跟韩国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断绝使臣的来往。西周断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而单单和好韩国,这样一来,阁下就是在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阁下为什么不愿意呢?”公仲侈说:“好吧。”于是公仲侈就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楚军当然没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离去。

  【评析】
    苏代凭着言辞向韩国揭示出了事情的真正规律和发展方向,最终不仅解决了西周的难题,而且给西周带来了意外的收获,这种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的谋略与口才是非常高明的。
    审时度势、拨开掩盖在事物之上的遮蔽之物,洞察事物表象背后真理和本质,才能认清事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才能具有比常人高明一筹的预见性、判断力。战国说客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有这种预见性,而且还具有实施这种预见的实践能力,依仗三寸不烂之舌的雄辩口才,引导和诱导他人实现自己的预见、使他人的行为成为自己谋划的有机构成。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提要】
    世上的事很是复杂,你说老实话反而会给人留下奸诈狡猾的坏印象,你越老实,人家不仅会感到你“愚”,而且反而会觉得世上那有这样“愚”的人,分明是在搞欺诈么,你这个搬弄计谋的家伙!所以老实人常常坏事。周君就差一点作了这种老实的“骗子”。

  【原文】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谓君实立果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于最也,使天下见之。”

  【译文】
  司寇布为周最的事对周君指出:“您派人把周最不肯作太子的事告诉齐王,臣认为这样做实在不太合适。以前函冶氏为齐太公买了一把宝剑,齐太公没有看出宝剑的精良品质,结果叫函冶氏退掉宝剑并且要索回买宝剑的钱。后来越国的一个人想用一千金买这把剑,函冶氏却又认为不够原价而没有卖。当函冶氏要死时,叮嘱他儿子说:‘任何重要的东西,绝对不能只让自己知道。’如今君王想立周最为太子,只是只有周最自己知道这个约定,天下却没有人知道这件事。臣深怕齐王听了你的话后反而认为你说的不是真的,觉得你的真实意图是立公子果为太子,只是用这种假托周最不肯作太子的办法虚饰周最罢了,以此欺蒙齐国。如果人们觉得君王是在搬弄计谋,周最在搞权诈之术,那么现在君王为何不让人们看到事情的真相呢?话说回来,奉养父王没有谁比周最更真诚更有挚爱的了,周最是应当立为太子的,你可以将这些真相告白于天下。”

  【评析】
   函冶氏由于没有告诉人宝剑的高贵品质结果宝剑遭到人们的嫌弃,周君没有指出周最是太子的最佳侯选人选而使人产生了众多误会。“必无独知”在此中境况下是正确的。
    对人说话一定要考虑到话语将对他的产生的反应,要在充分考虑后果的基础上说话。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暑日寒”,语言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伟人建议人们在说话前将舌头搅三搅,其意即在于此。一句话就是投入池塘的一块石头,它会掀起层层波澜。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相互关联的系统当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每一行动、话语必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关系,从而产生正负大小各异的效应、反馈。人们说话时就既要考虑到行动的正效应,又要考虑到一连串的负效应。不应该象贵为一国之君的周君那样轻率。

                      秦欲攻周

  【提要】
    不战而胜,求得道德和大义上的美誉,是谋略的较高境界。如前文所说,西周在战国时还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君,在道统和道义上颇具有正当性。在天下大势还没有大混乱大颠覆之前,侵犯西周必然会惹起众怒、践踏道义,授人以柄,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原文】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

  【译文】
   秦打算进攻西周,周最对秦王说:“真的为大王的国家利益着想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