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

第4部分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第4部分

小说: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孩子都自由发展吗
  他说,无形的竞争从很小就开始了。有一个邻居的孩子,才上到一年级,已经能阅读四年级程度的书。他的母亲不肯告诉我们,她用什么方法、什么窍门使她的孩子远远超过其他孩子。她说,那完全是天生、自然的。我当然不相信,她是在保守秘密,不希望别的孩子超过他。这就是我这么大老远跑来请教你的原因之一。
  我的大孩子现在7岁,学校里的老师要求他,要能写由5个句子组成的文章。我对他说:如果你现在只能写1个句子的文章,今后肯定要去坐牢!写2个句子组成的文章,今后高中毕不了业;写3个句子,高中可以毕业;写4个句子,可以考上大学;写5个句子,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写6个句子,可以考上哈佛;写7个句子的文章,可以拿奖学金上哈佛。你现在必须学会写7 个句子组成的文章!
  我当时因为急于听他其他“必须”的观点,没有打断他,但是告诉他,哈佛不会只因学习好而发奖学金。
  芳告诉我,吉姆是硅谷乃至全美国最好的那1%~3%的工程师。不过,吉姆认为,如果他是全美最好的医生或律师,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虽然我认为他们现在也挺好,不过我也能理解,吉姆显然是属于最聪明的那种人。他们的意思是,如果小时候他的父母没有让他自由发展,而是引导他走“更好”的路,他现在的状况会更理想。我想,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感到遗憾是很正常的。我能理解,生存在硅谷那样充满竞争的地方,人们是不会有满足感的;相反的,人们充满了危机感。因此,不难理解,他不会和大部分美国家长一样,放任他们的孩子自由发展。
  我的女儿在法学院学习期间,暑假在纽约曼哈顿一个顶级律师事务所实习,这个所在世界各地有好几个办事处,仅在纽约的办公室就有400位律师,占用摩天大厦的30多层楼。有一天,她给我发来一个两三句话的短邮件:爸爸,你知道吗,以后我有了孩子,1岁就得开始申请学校,两岁入学就要interview( 面试 )。显然,这是她从身边个个都是出身名校的律师那里,耳濡目染地接受了美国那一阶层人士教育孩子的理念。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占人口总数5%的人掌握着全国约59%的财富。美国作为一个商业社会,以金钱论英雄是很自然的。依靠个人奋斗,以智慧致富的人被社会大众尊崇,被看作成功者,是英雄。这一小部分的“成功者”保持着很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孩子从小拥有作为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我看过一份有关家长对孩子的职业生涯影响的调查报告,其中的统计数据显示,被调查的美国大学生中,只有20%多的人认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很多人因此认为,美国人都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麻醉剂,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虽然有许许多多甚至大多数美国父母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的,但是,确实还有不少理智的中上阶层美国家庭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我发现,在女儿出身于政、商、医、法家庭背景的哈佛朋友中,只有极少数大学毕业后不是选择政、商、医、法之一的专业。他们大多都是在进入大学以前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而后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根据将近20年的美国体验,我更相信吉姆的话:掌握财富和地位的美国上层阶级是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头脑清醒的不满足于现状的中产阶级如吉姆者也绝不会那样!他们不但没有满足感,相反的,却总是看到竞争的惨烈,充满危机感。
  提倡“早恋”
  明知让孩子成人以后才开始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才开始训练本该长期才能培养起来的与职业有关的素质,难免会使孩子在越来越残酷的竞争中落败,使孩子屡屡遭受精神创伤,这才是很不人性化的!同时,让孩子不明不白,身不由己地一辈子做他们不喜欢的工作,显然是更不人性化的!
  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妨引导他们设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促进孩子具有广泛的爱好和知识面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对某些特定专业的关注和兴趣,让他们从小与未来的职业目标“青梅竹马”地培养一段感情。
  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所操的心,即使不是世界之最,也是世界领先。遗憾的是,与家长巨大的教育付出形成显著反差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十几年的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几乎从来没有认真地以科学的思维和他们讨论过人生理想、专业选择与职业目标——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
  很多中国家庭齐心协力,奋斗十几年,最后的目标是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至于之后做什么,怎么发展,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
  上大学学什么?上大学为了什么?学完以后又要干什么?这些都是使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非常迷茫的问题。不少学生从小到大都不知道,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在从小没有理想,没有个人爱好,没有人生职业目标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很多学生处于“学习无意识”和“学习无目的”的状态。这种学生,仅仅跟着学校和老师的进度走,学习不主动,容易满足,没有兴趣,更没有自己的目标,总有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感觉。他们对人生怎会不迷茫?他们怎会不厌学?怎会不迷恋虚幻的网络?最终又怎能被社会接受?
  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孩子都不知道终极目标是什么。这种普遍存在的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志向的教育是多么可悲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教育危机,也将是社会危机,是巨大的社会隐患!
  这种现象甚至还没有引起教育专家的注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才推向市场,使人才被社会接受,为社会所渴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少人在挑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就决定了终生职业。然而,很多人对专业的选择是盲目的。
  在中国,这个现状普遍到了令人惊骇的地步。到了临近毕业,仍然对自己今后学什么、做什么,既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思的高中生比比皆是。我接触到不少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甚至对自己今后要学什么、做什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没有理想,没有职业意识,没有职业愿望,没有职业规划。他们在社会的大河中闷着头随波逐流。
  在中国报考大学要受不少限制,考生所在城市、地区的专业名额和考生考分等因素都会对专业选择产生很大影响。一些高中生忙完了高考,才开始了解信息,根据高考分数,根据来这个城市、地区招生的大学和专业,平衡一下,为父母选一个好听体面的学校,再为自己“乱点鸳鸯”,“选”一个并不了解甚至并不喜欢的专业。没有“约会”,没有“恋爱”,没有“卿卿我我”,就这么与从未“爱”过的“对象”匆匆结合。人生大事,一夕之间随便敲定。
  即使很多堪称学术、事业佼佼者的来美留学生、学者也表示,他们对自己所学所事并无兴趣,当初不知怎么就选了这个专业,以后再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改变了。至于原因,几乎相同:当时根本就不懂,根据高考分数,感觉合适就随便报一个,大都谈不上什么兴趣爱好,都是“邂逅相逢”、“草订终身”。
  当然也有不少人“先结婚后恋爱”,慢慢培养起专业感情,虽然多少有些遗憾,但也平平安安地“白头到老”。但是,有很多人无法摆脱从未“爱”过的“终身伴侣”的桎梏,郁闷不堪一辈子。
  在中国,这既出于无奈的高考招生现状,也是人们和社会公众对专业的认识和名校情结所使然。很多人上大学前从未有过专业和职业的概念,也有不少人难以舍弃名校而勉强了自己的专业爱好。
  美国社会比较崇尚个人自由发展,美国大学在学生的专业选择上给予学生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有的甚至允许学生无数次改换专业。不过,这绝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好事,只是给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提供的补救机会而已。有的学生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志向,申请大学时“乱点鸳鸯谱”,上了大学以后,心猿意马,“拈花惹草”地换了一个又一个专业,本科一读五六年。人生目标不明确,专业兴趣不确定的学生,转来转去不仅浪费时间金钱,也会丧失很多实习和获取奖学金的机会。在今后一轮又一轮的考研、就业的激烈竞争中,还可能因为曾经“用情不专”而被认为是对事业不专注的“花花公子”,从而一次又一次“莫名其妙”地惨遭淘汰。
  由于高考的难以把握和不确定性,也由于中国近几十年的巨变和缺乏准确的国际化职业信息,很多中国家长既没有这样的“超前”思维,也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无法帮助孩子从小确立奋斗目标。这种状况应该逐步予以改变。
  美国许多家长比较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这是高度“人性化”社会的表现。
  提倡“早恋”
  两种社会状况都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从小没有理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最后他们不幸成为职业场上的“弃儿”。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孩子长大“懂事”以后再选择未来,选择职业,这种“人性化”的方式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实际上,明知让孩子成人以后才开始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才开始训练本该长期培养起来的与职业有关的素质,难免会使孩子在越来越残酷的竞争中落败,屡屡遭受精神创伤,这其实是很不人性化的!同时,让孩子不明不白、身不由己地一辈子做他们不喜欢的工作,显然是更不人性化的!
  要让教育顺利地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妨协助孩子从小设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培养孩子具有广泛的爱好和知识面的同时,逐步形成对某些特定专业的关注,让他们从小与职业目标“青梅竹马”地培养一段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发现自己并不钟情于“早恋”的“对象”,那就应该愉快地鼓励他们“移情别恋”,尽早“另寻新欢”。
  职业意识从娃娃抓起
  孩子懂什么?他们怎么知道长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怎么成为一个理想的人才?
  小赵从上小学开始,常常被父亲有意识地带去参加董事会的会议,18岁顺利进入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工作。
  汤姆9岁立志成为F16战斗机飞行员!历经16年的精密规划和准备,25岁时,终于如愿以偿。
  高倩五六岁被灌“迷魂药”,从此“痴迷”当律师,大学毕业直接考入法学院,24岁可获法学博士学位。
  幼时的设计、长久的职业预备期,使他们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从而顺利地迈进社会,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我提出童年人生设计的理念以后,有人质疑,孩子那么小,他们懂得什么?他们怎么知道长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他们知道学法律、当律师是怎么回事?你让你的孩子当律师,她快乐吗、幸福吗?这就是她想做的吗?
  有人说,我父母都没有文化,我不是也挺好?大学毕业,读了硕士、博士,有工作,有房也有车,什么时候设计过?更有人说,美国人都让孩子自由发展,不是个个都过着好日子吗?
  总之,很多人认为,寻找工作,设计职业,是大人的事,只有大人才懂,孩子根本就不懂。
  高二就来美国上高中的小赵,2003年秋天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给我讲述了自己有趣的故事。这是一个父亲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职业启蒙,使之受益巨大的例子。
  在国内,小赵的父亲是家大型企业的老总,从小给小赵灌输很多商业方面的知识,还常常对他说,要上哈佛,要读MBA。他爸爸工作太忙,经常国内国外到处跑。所以,到了放寒暑假的时候,他爸爸就想办法带他一起出去,以便有机会和他多呆一些时间,也着意给他一些商业方面的熏陶。从他七八岁开始,他爸爸就有意拉他去参加会议,包括董事会的会议。在董事会上,爸爸给小小个子的他搬来一张大椅子,让他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听一帮大人“吵架”。他说,从小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使他知道,要办成一件事情实在不容易,也知道了作为一个商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的。他在爸爸的影响下,从小就有了要读最好的大学,要上哈佛MBA,要经商的思想。
  小赵从小培养了很强的从商思想。他一入学,很快进入状态,参加了商学院里的一个荣誉学生组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