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

第18部分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第18部分

小说: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的小孩说某种树的叶子是圆的。你说松鼠的尾巴总是往上翘,但有的小孩说,他家后院的松鼠生气时是拖着下垂的尾巴跑走的。大家都说坦克应该是绿色的伪装色,高倩把坦克涂成金黄色的。她说,她涂的色彩,表现的是落日前的坦克,不信,你出去看看,夕阳照耀下的汽车是不是金黄色的。
  我对这样的教育方法倒是挺欣赏的。它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背几句诗词要好。虽然老师不教两位数加减,甚至都没正经教数学,但是几个月下来,女儿翻着那一叠叠剪纸贴画和蜡笔上色的图画,翻来覆去地数着韦恩太太贴在上面的小星星,还是自己琢磨着把那个数目给“算”了出来。
  这样没有课本、没有教学目标的“放羊”,居然也收到了挺好的效果。更令我高兴的是,女儿对学校的感情日益加深。她每天总是巴望着去上学。放学一到家,就往我的办公室挂电话,而且总是这样开始:“爸爸,你知道吗?”接着,津津乐道地报告学校里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学校成了她快乐的源泉。
  不过,如果我盲目欣赏这种“放羊”式的教育,女儿一定不会取得今天的成果。在美国的小学甚至初中阶段,基本的、面对大众的普及教育的要求并不高,许多学生和家长没有认识到,仅仅达到这些学校的基本教育程度,绝对不足以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不少对美国教育不甚了解的华人家长,被孩子轻轻松松拿回来的一个又一个“A”所迷惑,直到十年八年以后,才大梦初醒,可惜为时已晚。
  我在既赞赏美国小学教育的宽松、开放和自主的同时,也珍惜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的经验,对女儿进行过不少重复性、熟练性的训练,比如说大量练习解数学题。我把这种思维叫作“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
  在欣赏美国教育方式时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是很不科学的。相反的,应该将中国与美国教育的经验和特点结合起来。
  从数学来说,熟练、勤练几乎是在基础数学学习阶段的唯一办法,虽然我并不认为这种数学训练的办法培养了所谓的逻辑思维,但是,适当的题海训练,对帮助孩子练就在一定的压力下,具备较好的“应试”本领是不可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本领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必须承认,我女儿早期数学学习完全采用中国式的题海战术。她上小学、初中时参加地区数学比赛曾得过第一、二名,上高中的头两年,还五次获得州数学比赛的一至四名。这些都是得益于题海战术的训练,练到很多题目都见过,根本不必思考就能答题。后来,她的数学比一般学生超前好几年,到高中十一年级就学完微积分并通过全国“统考”,相当于大学两学期的课程,以至上大学时免修数学。
  “放羊”和“开小灶”
  美国面向七八年级学生的最高级别的数学比赛是“数学大赛”( MATHCOUNTS ),由美国专业工程师协会和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发起举办。我提早一年为她订购了一箱子10年来的“比赛真题”。“数学大赛”有地区赛、州赛和全国赛,每年的实际赛题都超过100页,题解也有近百页。她参加了4人组成的校队,获得克萨斯州团体第二名。据统计,每年参加全美“数学大赛”决赛的250人中约有1/3是华人!他们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由于华人的“数学天分”而成功的?还有多少人不是由于中国式的“题海战术”而成功的呢?
  我深信,许多中国孩子在美国的成功,大部分得益于他们家庭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得益于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家长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维的潜移默化。中国传统教育中目前正在广受批判的某些方面,其实正是在美华人子女获得成功的方法。不承认这一点是不公正的,放弃这个“祖传”至宝是不明智的。至少,以我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我女儿和其他华人孩子早期教育的成功,正是这种中国式教育方法在崇尚美国教育的中国家长不知不觉的运用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要让学校干扰教育
  我从来不让学校教育干扰我的教育。
  ——马克·吐温
  不能达到自己教育目标的学校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无论是“好”学校还是“差”学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干扰实现自己教育目标的现象。学校教育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教育期望即人生目标,反而干扰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设法改变它,终止它或者远离它。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育目标,把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千万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了自己的教育。
  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常常是在小学、中学阶段培养起来的,如果在这个阶段思想被禁锢,各方面的特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长大以后再塑就困难多了。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我从来不让学校教育干扰我的教育。”他说的“学校教育”显然指的是在学校老师的教学范围和压力下,为不感兴趣的科目,为成绩而被动学习涉及面较窄的知识,“我的教育”指的则是自我教育和人生的教育。
  他认为,“我的教育”所学到的知识,远远胜过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我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完整的教育,是包括方方面面的,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上有限的知识。
  很多人认为,在美国教育的小学阶段,学校里并没有教多少有用的知识。他们在对美国“基础教育”失望和无奈之余,不知如何应对,虽然有的家长,喜忧参半地让他们的孩子走了跳级的路,但是一个孩子一生中能跳几级呢?以我之见,许多华人孩子即使跳两三级之后,他们的数学还是可以领先的。那么,接下来呢?难道还要不断地跳?
  我倒对人们常常抱怨美国学校“不教”什么东西的现象不以为然。中国的数理化基础看起来很强,奥林匹克竞赛遍地开花,相形之下美国数学教育很差,可是为什么美国的数学家并不比中国少呢?
  我想,学习的问题在于自己,我认为,美国小学里“缓慢”的教学进度反而是可喜可贺的,它给了孩子们充足的空间,让孩子获取更多各自感兴趣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拥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如果学校里的功课极为繁忙,孩子们还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开发自身的思维和潜力呢?怎么能够为自己特定的人生目标,学习和培养某些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呢?学校宽松的气氛反而给了自身发展以条件,让孩子可以自由挥洒,开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实际上是“坏事”变好事。
  家长应该抓紧孩子的这一阶段,探索孩子的兴趣志向,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千万不要荒费这个大好时机!我就是从女儿的学前班开始,直到五六年级这一段最宽松、最重要、最宝贵的时间里,培养了对她产生终生影响的爱好、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锻炼了独立的和较成熟的思维。
  我的办法是,在这个阶段给她大开“小灶”,安排很多课外自学计划,参加校外活动项目。比如,解数学题、练打字、学芭蕾和民族舞蹈、学钢琴、学游泳、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练写作、学习法语西班牙语、背SAT/GRE单词,等等。当然,这都是要好好计划,想办法让孩子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的。
  广泛的涉猎,有意培养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课外学习打下的坚实知识基础,融会贯通成了她的品格,使她从小养成勤奋自主的习惯。从六七年级开始,她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意识就非常强,遇事很有主见。进入大学,考入法学院,直至找到最好的工作机会,都是依靠她自己谋划、自主思考、自我决定的,一路走来,坦坦荡荡。
  绝大多数孩子,包括后来很成功的孩子都不是“天才”,我女儿亦然。如果把她放到中国的重点中学里,在几百人一致的训练环境下,不要说脱颖而出,恐怕保住中游都不易,哪能涉猎广泛的知识和掌握许多技能?她之所以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广阔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因为在她关键的童年、少年成长期,拥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了早期的人生设计,并非由于所谓的聪明和“天赋”。
  教育和学习应该是有意义、有目标的,应该围绕人生理想来进行。如果学校的教育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和人生目标,就是干扰了自己的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就要想办法改变它、终止它或者远离它。
  美国有一些家长认为有的学校干扰了他们孩子的教育,于是就不让孩子上学校,而让他们“在家上学”,叫做Home schooling。根据美国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的统计数据,美国有110万名5至17岁的学生是“在家上学”,占全美学生人数的2。2%。家长决定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原因各种各样,其中48。9%的父母认为,家里具有比学校更好的学习条件。这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在家上学,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教育目标。有位家住加州,名叫莉莲的女生,就是一位全美有名的在家上学的优秀学生。小时因为数学很好,学校没有好的数学老师,加上学校的课程使她没有足够的时间拉小提琴,母亲决定让她在家上学,自己当老师。她4岁学琴,9岁开始在专业演奏会上表演,母亲教她到16岁。此后,她到附近的社区大学上课,18岁时已经修满100个大学学分( 一般大学毕业需要130学分 )。她是专业四重奏的首席小提琴,时以独奏小提琴手的身份与交响乐团协奏,到欧洲巡回演出。1998年她被《今日美国报》评为全美最优秀的10名高中毕业生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根据她3页长的简历和她妈妈写的推荐信录取了她。2001年,《今日美国报》从全美各大学推荐出的682名大学生中,将她评为全美最杰出的20名大学生之一。她在普林斯顿大学学数学,4年总成绩4。0,没有一个B,2002年毕业时,获得全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罗德学者,到牛津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研究生。这是无数不让学校教育干扰自己教育的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
  不要让学校干扰教育
  有的学校虽然很“好”,但是,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好学校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提供最合适的教育。相反的,有时候正是“好”学校干扰了学生的教育,干扰了学生真正应该接受的多姿多彩的教育。
  有一位驻纽约的中国外派人员,听了我的建议,把他的孩子送到一所教育要求比较低的高中,使他的孩子能够不受学校课程的“干扰”,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准备“高考”,终于考出了较好的“高考”SAT成绩。国内有位教育界朋友的孩子,目标是进军美国名校,我分析了他的情况,认为他上重点学校不但没有好处,而且一定有害。因为学校的高压教育、应试教育会干扰他的全面发展,其结果一定与美国名校的价值观相悖,难以达到他既定的留学目标。他最后退出了全市第一的重点中学,转到一般的学校,终于被几所美国著名大学录取。
  很多非常“好”的学校,由于全校整齐划一的课程,加上高强度的训练,使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特长的空间,创造性和学习自主性受到强烈的压抑,这样的教育实际上起了“干扰教育”的作用。
  学校如果不能满足家庭和孩子自己的教育期望即人生目标,反而干扰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设法改变它,终止它或者离开它。不能达到自己教育目标的学校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无论是“好”学校还是“差”学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干扰实现自己教育目标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美国有,在中国也有。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分析,采取措施,把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孩子成为全面的人才。
  千万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了自己的教育。
  从小写简历,产生巨大内动力
  写简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接受新挑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个人简历也可以让人入迷,它能够频频更新“升级”。从小写简历,可以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励孩子自我奋斗,频频萌发迎接新挑战的强烈欲望。其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积极的。
  我写第一份简历,是过了而立之年。
  女儿写第一份简历,刚过12周岁。
  我当年为了联系出国,没完没了打磨了两三个月,才勉强写成一页简历和一封联系信,当时为自己这么没出息感到十分沮丧。好在材料寄出后,不过10天时间,就有位教授托人挂来越洋电话,邀请我去美国工作,确实非常令人意外。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